《管子》书中我们常常见到的,是《管子》强调的要称霸和掠夺财富的关系。而欧洲人的贸易从15世纪开始则以找寻新殖民地,并与贸易并行及掠夺金银和其他财富。古罗马时期,严重的贫富分化使相当多的贫民失去了土地,为了满足这些人生存的需求,古罗马也走上了寻求海外殖民地的道路,这其中的利害关系在哪里,亚当·斯密指出:“14世纪到15世纪间,威尼斯人经营一种极有利的贸易,即贩运香料及其他东印度货物,售给欧洲其他国家,他们大都在埃及购买,埃及当时由高加索军人统治。高加索军人是土耳其人的敌人,而威尼斯人也是土耳其的敌人。这种利害关系的一致,加上威尼斯货币的援助,使得他们结合起来,这样就使威尼斯人几乎享有一种贸易独占权。”[7]
贸易带来的巨大利益,诱发了葡萄牙人的贪欲,于是他们希望能够开辟一条崭新的海路,来打破这种垄断。达·伽马和哥伦布未能成功到达马克·波罗所描绘富饶的中国和印度,却意外地发现了美洲和西印度群岛,并由此拉开了开拓殖民地的序幕。能够刺激早期殖民者付出高成本并承担巨大风险远赴重洋的似乎只有金银。在所有费用高昂、风向莫测并使部分参与者破产的计划中,或许寻找金银矿最容易使人破产。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差的彩票了,得奖者少,失意者多,奖金也不够丰厚,而每一张彩票的价格都是一位非常富有的人的全部财产,与东印度通商计划,带来了西印度的第一次发现,而一项征服的计划,又是以寻找金银矿为动机,欧洲的探险家们对金银的空想和狂热最终走上了殖民地掠夺的道路,在亚当·斯密看来,这种殖民活动的实际效果是令人失望的。
在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各国的殖民侵略历史无疑是极不光彩的,但殖民地的发展进程和促进这种发展的政策选择则是具有启示意义的。春秋诸侯争霸时期,齐桓公和管仲也是经济和军事手段并用以扩大底盘。《管子卷二十四·轻重戊第八十四》记载:“吾欲制衡山之术,为之奈何?”管子对曰:“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而卖之。燕、代必从公而买之,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衡山之械器必倍其贾,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什倍以上。”公曰:“诺。”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贵贾。齐修械器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衡山之君告其相曰,“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买再什以上。”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齐即令隰朋漕粟千赵。赵籴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粜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燕、代、秦、赵即引其使而归。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这是齐桓公和管仲用贸易和军事手段并用,吞并了衡山国。
尽管与欧洲现代殖民者有所不同,但其目的是一样的,是掠夺。对现代的殖民者来说,不可否认的是,殖民者为殖民带来了相近的农业技术和各种知识。文化诚然没有优劣高低之分,技术却有着先进与落后的明显差别。殖民者圈占了大量的原本荒芜或人烟稀少的土地,其生产活动大大改良了这些土地。殖民者不必支付地租,没有地主来分享他的劳动果实,所有的产品几乎都归其所有,因而有无穷无尽的动力来尽可能多的提高产量,殖民者拥有的土地往往十分广阔,为了尽可能发挥这些土地的潜力,他们需要尽可能多的劳动力,这种需求又会带来工资的上涨,而对劳动力的优厚报酬自然会鼓励结婚与生育。这样,人口增长和土地改良的情况同时在殖民地出现,这成了殖民地繁荣的一个原因。
亚当·斯密认为,欧洲国家通过建立海外殖民地所获得的收益,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殖民地贸易的垄断权,这种垄断权挤走了原来从事这种贸易的外国资本,大大提高了宗主国用于对外贸易的这部分资本的收益。然而这种不正当的收益必然会对宗主国的经济带来不利影响。亚当·斯密说:“英国统治殖民地的主要目的或更确切的说唯一目的,一向就是维持独占。殖民地不能提供任何收入,为维持母国的内政,亦不曾提供任何兵力,来维持母国的国防,其主要利益,据说就是这种贸易。”乍看起来,对美洲贸易的独占,似乎当然是一种无上价值的获得。在无辨别力的轻佻野心家来看,在纷杂的政争及战争中,那自然会作为一种很值得争夺的迷人的目标出现。现是,这目标的炫人外观,这贸易巨大,使独占此种贸易具有有害的性质,换言之,独立一种用途比大部分其他用途对国家利益更少,但却吸收了比自然状态下更大部分的国家资本。[8]亚当·斯密的这番论述,是当今社会很多人都没有的眼界,目前美国和欧洲又重新拣起重商主义打击中国的出口贸易,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征收各种反倾销税,其实是害人害己,亚当·斯密如果回来,一定要求他们重新读一读《国富论》。
[1]于[英]尼古拉斯·巴尔本:《贸易论》,商务印书馆1982年8月第1版,第51页。
[2]盂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47页。(www.xing528.com)
[3]淤《管子卷二十四·轻重戊第八十四》。
[4]于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50-51页。
[5]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116-117页。
[6]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118页。
[7]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130页。
[8]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185-19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