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与国富论对商业的促进效果对比

管子与国富论对商业的促进效果对比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姜太公把这种思想在他的村地齐国得到了实质的贯彻实施。到了齐桓公和管仲的时代,两人把这种思想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平衡齐国经济。其经济的繁荣程度,一直都是其他诸侯国的榜样。[9]亚当·斯密的这种思想给全球的商业贸易带来美好的前景。在亚当·斯密的倡导下,英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居于全世界的第一位。

管子与国富论对商业的促进效果对比

在中国古代各诸侯国中,齐国是最有商业传统的,昔日《六韬兵法》记载:“文王曰:‘敢问三宝?’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乡多则谷足,工一其多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备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寓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君昌,三宝完,则国安。’”[8]周文王问姜太公,什么是三宝?姜太公说:大农,大工,大商是三宝。以农为本,国家粮食就充足;以工为本,国家工业发达;以商为本,货源四通八达。三宝是国家的经济基础,人君掌握了三宝,人人安居乐业,国家无乱,百姓安泰。姜太公把这种思想在他的村地齐国得到了实质的贯彻实施。

到了齐桓公管仲的时代,两人把这种思想又进一步发扬光大,以平衡齐国经济。《管子卷二十五·揆度第七十八》指出:“百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十里。一日定虑,二日定载,三日出竟,五日而反。百乘之制轻重,毋过五日。百乘为耕田万顷,为户万户,为开口十万人,为当分者万人,为轻车百乘,为马四百匹。千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百五十余里。二日定虑,三日定载,五日出竟,十日而反。千乘之制轻重,毋过一旬。千乘为耕田十万顷,为户十万户,为开口百万人,为当分者十万人,为轻车千乘,为马四千匹。万乘之国,中而立市,东西南北度五百里。三日定虑,五日定载,十日出竟,二十日而反。万乘之制轻重,毋过二旬。万乘为耕田百万顷,为户百万户,为开口千万人,为当分者百万人,为轻车万乘,为马四万匹。”

管子当时要求,百乘之国在中心地带建立市场,东西南北路程估计约为五十里,一天确定计划,两天装载货物,三天运出国境,五天就可以返回,所以百乘之国控制邻国的物价高低,不会超过五天。百乘之国拥有耕地一万顷,户耕一万户,养活人口十万人,其中有纳税义务的一万人,兵车百乘,战马四百匹。千乘之国在中心地带建立市场,东西南北路程估计约一百五十里,两天确定计划,三天装裁货物,五天运出国境,十天可以往返,所以千乘之国控制邻国的物价高低,不会超过十天。千乘之国拥有耕地十万顷,十万户一百万人,其中有纳税义务的十万人,兵车千乘,战马四千匹。万乘之国在中心地带建立市场,东西南北路程计约五百里,三天确定计划,五天装裁货物,十天运出国境,二十天可以往返,所以万乘之国控制邻国的物价高低,不会超过二十天。万乘之国拥有耕地一百万顷,一百万户一千万人,其中有纳税义务的一百万人,兵车万乘,战马四万匹,管子管理国家的国策,尽管在古代,却有十分先进的市场理念和市场均衡理念。因此,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力量一直强大。其经济的繁荣程度,一直都是其他诸侯国的榜样。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所阐述的市场经济管理理念,这是划时代意义的稳定经济的管理方法,不仅易于操作和被接受,而且收到较好的经济效果。亚当·斯密的主张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最具远见的。他在《国富论》中说:“在战争或政治上,邻国的财富,虽对我国有危险,但在贸易上,则确对我国有利益。在战时,敌国的财富,或可使敌国能够维持比我国强大的海陆军。但在和平的通商状态下,邻国的财富,必使他们能够和我们交换更大的价值,必对我国产业的直接生产物或用这种生产物购进来的物品,提供更好的市场。勤劳的邻近的富人和穷人的比较,是更好的顾客;邻近的富国,也是这样。经营同种制造业的富人,固然是邻近各同业者的危险邻人,但他的花费,可给邻近的其余一切人提供好的市场,所以,对绝大多数邻人是有利的。”[9]亚当·斯密的这种思想给全球的商业贸易带来美好的前景。

在亚当·斯密的倡导下,英国的对外贸易长期居于全世界的第一位。对于英国的国内也一样,农民用不了的东西,就拿到都市去交换他们需要的物品,都市的居民越多,其居民收入越多,农村剩余产品的市场越广阔。这种市场越广阔,对广大人民越有利。在离都市一英里生产的谷物,与在离都市二十英里生产的谷物,在市场上的售价都是一样的,这样近者会获得较高的利润,远者的利润会少些。18世纪英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和英国人民的强大,说明亚当·斯密的结论是正确的。正如亚当·斯密所说:“有些政治家对小店主和小本经营者所抱着的偏见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无论对他们的抽税或限制他们的数目都毫无必要,因为他们绝不会增加到损害公众的程度,虽则他未始不会相互损害。”[10]

[1]于《国语》,岳麓书社1988年4月第1版,第58页。

[2]淤 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第230页。

[3]于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5月第1版,第256页。(www.xing528.com)

[4]淤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111页。

[5]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28页。

[6]于 转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1版,第15页。

[7]盂 转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1版,第204-205页。

[8]淤《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燕山出版社2001年11月第1版,第121页。

[9]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册,商务印书馆1974年6月第1版,第64页。

[10]于转自[英]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64年8月第1版,第22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