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管子》与《国富论》经济思想对比:均衡是利益制约

《管子》与《国富论》经济思想对比:均衡是利益制约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管子把维护均衡看作是基本规则,他认为,违反节度冒昧生事,天地没有显示征兆,而先自征伐,必然不能成功,深受惩罚纠结不解。管子把维持均衡看成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8]人类社会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强调一种均衡的美,管子的观念是这样,亚当·斯密的你观念也是这样。因此均衡又是一种利益制约。

《管子》与《国富论》经济思想对比:均衡是利益制约

人的本性是迷恋财富的,创造财富和消费。财富都是人的一种满足。在《管子》和《国富论》这两本书中都把追逐自身的利益看作是人类社会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但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又必须合乎社会规则。《管子卷十五·势第四十二》这样说:“逆节萌生,天地未形,先为之政,其事乃不成,缪受其刑。天因人,圣人因天。天时不作勿为客,人事不起勿为始。慕和其众,以修天地之从。人先生之,天地刑之,圣人成之,则与天同极。正静不争,动作不贰,素质不留,与地同极。未得天极,则隐于德;已得天极,则致其力。既成其功,顺守其从,人不能代。”管子把维护均衡看作是基本规则,他认为,违反节度冒昧生事,天地没有显示征兆,而先自征伐,必然不能成功,深受惩罚纠结不解。天时假借于人事,圣人假借于天时,天时不动不得主动打破均衡,人事不懂不得冒昧行动,在利益面前也要先求人和,以等待天时地利。人和先自产生,由天地规范它,圣人成就它,就可以与天地相同。安静没有争执,动作没有差错,本质没有抹杀,则与地道相同,没得天道,则依于道德;以得天道,则致力成功。成功以后,顺守其踪迹,没有人能加害。管子把维持均衡看成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在这里人们看到经济的动机是利己的,但对金钱的欲望必须遵守金钱以外的规则。赚钱的欲望在管子看来也并不一定是出于低等级的动机,即使赚来的钱是用在自己身上的时候。金钱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如果目的是高尚的话,则对这种手段的欲望也不是卑鄙的。我们应当说,当一个人的活动的动机是为他能赚得的金钱所激发时,这并不是说,在他的心中除了唯利是图的念头之外,就没有其他一切顾虑了。因为,即使生活中最纯粹的经营关系也是要讲诚实和信用的。其中有许多关系即使不讲慷慨,至少也没有卑鄙之心,并且具有每个诚实的人为了洁身自好所具有的自尊心。

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指出:“谨慎、公正、积极、坚定和朴素的品质,都向这个人自己和每一个同他有关的人展示了幸福美满的前景;相反,鲁莽、蛮横、懒散、柔弱和贪恋酒色的品质,则预示着这个人的毁灭以及所有同他公事的人的不幸。前者的心灵起码具有所有那些属于为了达到最令人愉快的目的而创造创造出来的最完美的及其的美;后者的心灵具有所有那些最粗劣和最笨拙装置的缺陷。”[8]人类社会在追求幸福的过程强调一种均衡的美,管子的观念是这样,亚当·斯密的你观念也是这样。因此均衡又是一种利益制约。

无论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人们的各种品质似乎从他们的益处或不便之处得到美和恶,往往以某种方式来打动那些用抽象的和哲学的眼光来考虑人类行动和行为的人,当一个哲学家考察为什么人道为人所赞同而残酷则通常遭到谴责时,人们并不总是以一种非常明确和清楚的方式来说明自己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但人们的行为总有合宜与不合宜的区分。管子认为:“故贤者诚信以仁之,慈惠以爱之,端政象不敢以先人,中静不留,裕德无求,形于女色。其所处者,柔安静乐,行德而不争,以待天下之濆作也。故贤者安徐正静,柔节先定,行于不敢,而立于不能,守弱节而坚处之。故不犯天时,不乱民功,秉时养人,先德后刑,顺于天,微度人。”[9]

古代社会要求人们能够按照均衡的观念而处理事物。贤能的人要诚信而讲仁义,慈惠而博爱,不敢先于别人公布政纲,不抹杀内心的表情,不妄求丰裕道德,安闲之形如同女人神色。平居柔静安乐,行德而不争,以待天下动乱因此贤者总是安定镇静,谦柔隐居,行动不与人争勇,居处不与人争能,保守柔弱的节操而坚定自处,所以贤者不违犯天时,不扰乱人民功利,遵循四时以养育人民,先行恩德后施刑罚,顺于天道,应于人和。

其实按照自然科学的观念也是这样,均衡的东西才是最美。如果我们在纸上画一个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矩形,哪一个图形更能使自己愉悦,按照古希腊人的观点,多数人大概会选择圆,当然,正方形,甚至矩形也不会没有热忱的崇拜者,但一个客观的判断,如果按圆、正方形、矩形的次序来判定三种图形的名次,按此顺序,圆具有更高的对称性。关于这一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即使从利益出发,不均衡的东西,人们就会感到不美,这种思想连大自然都表示迎合,一根孤孤的树它一定长成圆形;我们看到的雪花也是均衡的六边形,人在利益上得失均衡才会有幸福的感觉

[1]淤《管子》,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年5月第1版,第356页。

[2]淤《管子卷二十三,地数第七十七》。(www.xing528.com)

[3]于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1页。

[4]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21页。

[5]于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87页。

[6]淤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册,商务印书馆1972年12月第1版,第87页。

[7]于屈原:《楚问》,吉林摄影出版社2004年3月第2版,第46-47页。

[8]淤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11月第1版,第233页。

[9]淤《管子卷十五·势第四十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