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运用 “视角互易性”, 许茨在这里所论述的只是主体间性问题的一个方面, 即不同个体对同一些对象的相同理解如何可能的问题。 而对另一个更加重要的方面, 即个体如何理解他人的主观自我及其行为的问题, 许茨是用“变形自我” 的 “生动的同时性” 来论述的。 在他看来, 我们关于社会世界的所有知识都建立在我们通过生动的现在经验变形自我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在下面的论述中, 我们就对这两个方面分别加以具体的剖析, 并进而展开许茨对个体的自我认识与对他人自我的认识的关系的阐释。
1. 变形自我
在我们经验生活世界的时候, 我们不仅会经验到各种物理客体, 而且会经验到作为心理—生理统一体的他人。 许茨指出, 个体在认识他人时, 除了认识其身体的存在之外, 还同时认识和鉴别他人的自我, 那是一个与个体自身的主观世界相似的主观世界, 许茨称这种被赋予了与个体同样的意识活动的他人的主观世界为 “变形自我”。
“变形自我” 是许茨的涉及主体间性的理解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这个概念来自于胡塞尔, 胡塞尔是在阐述先验自我的构造过程中提出这一概念的。在胡塞尔那里, 先验自我的单子, 经过接近呈现和联想配对, 就可以达到变形自我、 达到主体间性, 进而达到始终不变的客观世界, 然后再到更高级的社会共同体类型。 胡塞尔认为, 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变形自我的生动的现在领会他人的主体性, 而这是通过对他人的思想流的领会而达到的。 许茨由此得出了变形自我的界定: “变形自我就是能够通过它的生动的现在而被人们经验的主体的思想流。”[6]在许茨这里, 变形自我是个体通过其与他人的意识活动同时进行的意识活动所把握的、 存在于个体自我之中又不同于个体自我的他人的一种意识流, 是以 “在那里” 的方式共同存在的自我。 作为主体的思想流, 变形自我是和个体自己的意识流同时存在的, 它能通过它的生动的现在被个体所经验。 也就是说, 个体可以与他人一起共享这同一种生动的现在。个体不需要假设他人思想流的暂停, 也不需要任何时间视角的转换, 仅仅利用自己同时存在的各种意识活动、 通过这种意识流的各种活动的现在就可以把握他人。 许茨关于变形自我的观点表明, 这个生活世界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近的, 是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在那里存在的世界。 “只有通过对关于变形自我的一般主题所具有的全部蕴涵进行细致谨慎的研究, 我们才能更接近对人如何理解他的同伴这个谜的答案。”[7]因为它意味着个体的意识和他人的意识具有同样的基本结构, 意味着我们的思想流处于一种相互联系状态, 意味着我们的意识生活具有相似的活动过程和思维过程, 意味着我们都具有对我们一起变老练的过程的经验, 而这些正是达成主体间相互理解的基础。
2. 生动的同时性
在对变形自我界定的基础上, 许茨认为, 虽然在进行具有反思性的注意的过程中, 自我所能把握的只有其已经完成的、 成为过去的经验, 但是, 它却能够通过生动的同时性来把握变形自我的各种经验, 可以把他人的意识界定为自我可以通过同时性来领悟其过程的意识。
要真正理解他人, 就要首先理解他的活动, 而活动是无法客观化的。 这样我们只有通过与他人共同进行其活动, 才能经验这些活动。 许茨认为, 在世俗的生活世界中, 他人的意识流与我们自己的意识流的进行在时间上是平行的, 这两股绵延之流在社会互动中同时发生, 并相互交错在一起。 我们是通过他人思想的生动的现在、 而不是通过过去时态来捕捉他人的思想的, 这就使人们有可能对某种共同的现在进行构造, 也因此使人们有可能构成某种我们。 “他人的言语和我们的倾听过程都是被我们当作一种生动的同时性来经验的。 ……只要我们这样做, 我们就参与了他人思想的这种直接的现在。”[8]许茨把这种通过生动的同时性体验他人的意识流现象, 称为 “关于变形自我存在的一般主题”, 认为它意味着他人也能够像我这样进行活动和思考。 在许茨看来, 这种生动的同时性就是主体间性的本质, 它表明在我们通过生动的现在经验某一客体的时候, 也有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参与。 各个个体通过它、通过自我理解和理解他人的同时进行, 就可以使他们在生活世界中的共同存在成为可理解的。(www.xing528.com)
许茨用生动的同时性概念表明沟通的主体之间处于共同的时间维度之中,它是一种共在的生活经验, 是自我与他我之间存在的一种 “我们关系”。 他认为, 正是通过这种同时性, 人与人之间才实现了彼此的沟通, 才能共同经验这个不断发展的沟通过程。 当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的时候, 他人和我能共享一种共同的生动的现在, 即共享一种共同的生活经验。 通过这种共享, 就建立起了一种 “我们关系”, 建立起了一种新的时间维度。 当这个过程持续进行的时候, 我们就会一起经验某种事件, 并共享某种我们共同的生动的现在。 用许茨的话说就是 “我们是一起变老练的”。 在这种生动的同时性关系中, 我超越了另一个人的世界, 同时, 另一个人也超越了我的世界, 我们彼此进入到既分别属于自己、 又是共同具有的力所能及的范围之中。 这样一来, 我们便可以在生动的同时性中互易视角, 实现共同的理解, 从而形成共同的经验。许茨指出,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的 “自然态度” 中, 各种时间视角被我们理解成结合在一种单一的、 假定同质的时间维度之中的东西。 这种时间维度不仅包括我们之中的每一个人在其精明成熟的生活中所具有的全部时间视角, 而且还包括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共同的时间视角。 许茨称它为城市时间或者标准时间。 由于标准时间属于宇宙时间, 所以, 它可以由我们的时钟和日历来测量。 同时, 由于标准时间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是共同的, 所以, 它可以使不同的个体的计划系统的主体间际协调成为可能。 从这种意义上说, 对于自然态度来说, 这种城市时间或者标准时间, 就是自然态度中日常生活的主体间际世界所具有的普遍的时间结构。 许茨指出, 在生活世界中除了标准时间外, 还存在其他时间维度, 如历史的时间, 以及其他各种的时间视角。 而所有这些时间视角都可以被归结为生动的现在: 我自己实际的或者从前的生动的现在, 或者我的同伴实际的或者从前的生动的现在, 它们都是从绵延和宇宙时间的交叉点上产生出来的。
3. 个体的自我认识与对他人自我的认识的关系
在指出生动的同时性为主体间的理解奠定基础的同时, 许茨强调, 只有主体间的理解才是对主观经验和主观意义的真正理解。
许茨指出, 对主体间的理解而言, 生动的同时性作为个体与他人的共同的现在或纯粹的 “我们” 领域可能意味着, 个体对自己的理解总是多于对他人的了解。 因为个体可以回到自己过去的意识生活, 而对他人的理解却只能限于个体对他人的与个体同时思考和活动的即时观察。 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个体在认识他人自我方面处于劣势, 因为这种认识是间接的和不连续的。但他同时又指出, 从另一个观察角度来看, 个体了解他人会更甚于了解自己,因为个体对其自我的认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够完成, 这意味着, 他的认识对象只能是他那已经成为过去的意识活动, 而不能是现在正在进行的意识活动。然而, 个体对他人思想流的认识却不受此限制, 他可以存在于当下的直接现实中、 可以在与他人共同进行某种活动的过程中直接认识和领会他人的思想。个体可以通过他人思想的生动的在场、 而不是通过最接近现在的过去捕捉他人的思想。 个体在自己的现时中, 可以认识他人的现时; 他人在自己的现时中也可以认识个体的现时。 这就是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 也即 “我” 与 “他人” 在现时相互把握对方的思想与活动的性质。 许茨指出, “既然我们中的每一个人能够在其生动的现时中感受别人的思想和活动, 而别人只是在过去、通过反思才能把握它们, 那么我知道的别人的情况, 别人知道的我的情况都要多于我们每一个人知道的自己的意识流的情况。 这对我们二者都是共同的现时, 就是纯粹的 ‘我爷 的范围。”[9]他认为, 与我们之中每一个人了解他自己的意识流相比, 个体更了解他人, 他人也更了解个体。 许茨强调生活世界的主体间性本质, 因而特别强调, 对生活世界主观意义的真正了解存在于主体间的互识中。
前面关于主体间互识的考察处理的都是个体和同伴的面对面情境, 在其中个体和同伴的视角取向具有互易性, 对 “我” 这个观察者来说, 同伴的身体是由各种直接表达所构成的领域, 他的 “任何一种语词、 各种各样的指号,以及各种姿态和运动, 都可以被观察者当作代表被观察的个体的、 存在于某种主观意义形态之中的东西来加以解释。”[10]因为 “我” 与同伴处于共时性状态, 可以目睹同伴不断进行的意识过程。 这样就存在一种可能, 即处于同伴的力所能及范围内的有关这个世界的经验, 与观察者相应的经验是基本一致的, 他们能实现彼此的理解。 但如果个体以同伴为观察对象, 也就是在同伴的行为不是以我为取向的时候, 我能否理解他的意识生活呢? 许茨指出, 在这种关系中, 观察者有机会通过以下三种方式领会同伴的动机:1. 他可能通过回忆自己以往经验中相似活动的动机, 并以把它与同伴动机等同起来的方式对同伴动机加以把握;2. 他可能通过在他的一般知识储备中找到与同伴相关的类型化, 并从这些类型化出发对同伴的动机加以把握;3. 他可能通过观察同伴活动的全过程, 并以从结果推论原因的方式把握同伴动机。 这些方式都提供了正确理解他人的可能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