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社会科学对意义问题的讨论开始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它特别体现在欧洲学术界所展开的关于科学方法论的大论战中。 在这场论战中, 实证主义一方主张以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人类社会和历史现象, 而以狄尔泰为代表的另一方则强调社会科学及其方法与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的本质区别, 主张应重视社会历史现象的主观性和独特性的一面。 自狄尔泰以来, 西方社会科学家在探讨意义的问题时都强调关注社会科学中的主观层面, 韦伯就是这一趋向的一个代表。 韦伯认为, 我们对各种社会现象、 社会关系及社会结构的研究, 都建立在对社会行动者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的理解之上。 社会研究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找出行动者赋予其行为的主观意义。 研究者对行动者行为的理解, 实际上就是对其相关的主观意义的理解。 韦伯指出, 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 行为考虑到他人的行为, 并且在其行动过程中也是以他人的行动为目标的行动。”[1]这个定义强调了社会行动的意向性, 它所集中考虑的是主体赋予意义的行动。 韦伯认为, 集体并不行动,只有个人是行动的并且能赋予其行动以意义。 韦伯一再强调, 个人赋予其行动的主观意义是指主观所表示的意义, 亦即行动者本人清楚地意识到的目的和价值。 也就是说, 意义是对主体的自觉意识而言的, 是行动者在行动时所体验到的。 因此, 要想科学地阐明各种社会现象, 就必须以社会行动者之行动的主观意义复合体作为认识对象, 通过主观理解以实现对意义的再创造。
许茨认为, 韦伯这一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 “韦伯将所有社会关系、 构作物, 所有文化表现欲客观精神领域的类型都回溯到个体的社会行为这个最初的起始元素去。 社会世界中所有复杂的现象固然都有意义, 但这些意义都是社会世界中的行动者联结于其行动之上者。 只有个体的行为及意向意义是可理解的, 只有从对个体行动的诠释入手, 社会科学才能够获得诠释那个社会关系与社会构作物的管道, 而后者正是在社会世界的个别行动者之行动中所建构出来的。”[2]总体来看, 韦伯对意义的论述大致包含着五个层次: 第一,行动对于行动者而言是有意义的所涉及的只是个体本身, 也就是说, 韦伯的主观意义指的是一种行动或计划所具有的对于行动者本人来说的意义; 第二,个体在进入社会关系时就已经预设了他人的存在, 这使意义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第三, 个体意识到他人的存在与个体意识到他人正在如何行动, 实际上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意义域; 第四, 社会行动概念本身就肯定了行动的社会性, 这决定了它必然要取向他人的行为, 必然要建立在对他人行为意义的理解基础上; 最后, 社会学的任务就是对他人的社会行为加以理解和解释。
许茨虽然同意韦伯关于社会行动必须被确定为赋予主观意义的经验的见解, 但他认为韦伯的理论构想却是奠定在许多未经说明的预设上面的。 许茨指出, 韦伯满足于 “将世界一般及社会世界的有意义现象未经反思地预设为具有互为主体的一致性, 其方式犹如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会假定存在着一个均质且与自己所理解的概念并行不悖的外在世界一样。 ……但是科学的概念机制如果毫无批判地接受这些常识性假定, 难免会给研究带来困扰……因为日常生活的社会世界本身, 其表象为社会现象的流程所吸收, 应该被社会学转化成科学研究的对象, 社会学的职责就在于对这些 ‘理所当然爷 概念提出质疑。”[3]由于韦伯更关注具体的社会问题, 而对与其理论基础密切相关的各种哲学问题没有兴趣, 他对诸如 “行动” “意义” “理解” 等这些构成其理论基础的关键概念的理解和表述都不甚清晰。 不只如此, 韦伯在其论述中并未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 说行动者把一种意义附着于其行动之上究竟指的是什么? 第二, 他所说的 “另一个自我” 是以什么方式被当作有意义的东西给予自我的? 第三, 自我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意义的? 这些问题对于韦伯的理论来说是基本的, 如果不对它们做出明确回答, 就无法说明行动如何获得意义的问题, 有关意义的理解的论述也就失去了稳定的立足点。 因此, 许茨指出, “厘清这些预设可说是迫切的要求, 因为对于社会行动的真正起始元素进行彻底的分析, 将使得未来的社会科学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基础。”[4]而这正是许茨将要进行的研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www.xing528.com)
对许茨关于意义的研究工作而言, 有两位把内时间意识问题作为思想的重心的哲学家都对他产生了关键性的影响: 一位是柏格森, 他在1888年出版的 《论意识的直接材料》 中, 把内在生命流程的现象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主题; 另一位是胡塞尔, 他在 《内时间意识现象学》 和 《笛卡尔的沉思》 等著作中, 都以现象学的描述方式对意义的发生问题做了系统的揭示。 他们的研究为许茨对意义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可以依赖的深刻基础, 许茨正是在对这两位哲学家意义理论的批判性思考基础上, 展开了自己对生活世界意义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