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解决柏格森悖论的需要, 许茨转向了胡塞尔的现象学哲学。 但随着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研究的逐步深入许茨越来越深刻地意识到, 胡塞尔思想中的很多内容都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特别是其中所包含的先验的、 指向其基础的基本推理的缺陷。 笛卡尔在 《形而上学的沉思》 的开头曾明确提出, 要在全新基础上重建知识的大厦, 并致力于哲学发展中的理论突破。 胡塞尔把笛卡尔看作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 认为他的二元论构成了哲学先验传统的开端。 在 《危机》 中, 胡塞尔曾经表达了在笛卡尔那里探寻这些基础的历史根源的意图。 但与胡塞尔相反, 许茨认为笛卡尔的基础并不具有可靠性, 更合适的方式应该是以笛卡尔的最重要的批判者之一的莱布尼茨的理论基础来取代它。 因为莱布尼茨通过废除笛卡尔的二元论, 使先验的主观主义获得了一个新的起点。 由此, 许茨转向对莱布尼茨哲学的思考, 莱布尼茨的唯理论观点也构成了他的现象学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的理论源泉。
莱布尼茨是一个哲学家、 数学家和神学家, 是西方唯理论传统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形而上学的一个核心主题, 就是对作为宇宙基本构成因素的实体的研究。 自柏拉图以来, 西方哲学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现象与实体的关系问题。 笛卡尔认为现象具有误导性, 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是两种实体: 一种是意识, 另一种是物质或物体。 其中意识的本质是思考, 而物质或物体的本质则是广延。 莱布尼茨一方面批判笛卡尔将物质或物体的本质仅仅确定为广延, 认为这样做忽略了物质的诸如大小、 形状和位移等因素, 违背了实体的整体性要求; 另一方面, 他批判笛卡尔没有认真对待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是谓述的终极主体的观点, 从而误解了集合体的本质, 并认为这是导致笛卡尔的理论无法清楚地解释肉体本身的存在的原因。 与笛卡尔的二元论不同, 莱布尼茨的哲学是一种泛逻辑主义的一元论。 他认为, 逻辑分散于、并实现于整个宇宙及其每一个部分。 他对逻辑学、 形而上学和神学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这一特点充分地体现在他对实体的理解上。
在莱布尼茨看来, 宇宙的和谐是由神圣的逻辑主体所预先决定的, 其中每一个逻辑结构都相应于一个本体论结构。 上帝的意志是人们所能发现的唯一的超逻辑动机, 上帝通过神圣的命令能使无数可能的宇宙中的某一个宇宙获得存在。 所有的实体都像是一个完整的世界, 都以自己的形式表达着上帝,就像上帝的一面镜子一样模仿着上帝的知识和智慧等特征。 有多少个实体存在, 就有多少个宇宙。 实体是宇宙构成的最小单位, 它是统一的、 不可分割并具有能动性的, 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和谐的实体集合体。 这种宇宙包括两个层次: 一个是单子的王国, 其中也包括人类单子, 另一个是存在事物的现象王国。 其中, 现象世界中的纯粹事物的存在是不完全真实的, 因为任何纯粹物质的事物都缺少真正的整体性。 单子的王国是由无数单子构成的, 单子是简单的、 不可分的、 非物质的存在体。 它由上帝创造, 但同时又有与上帝相像之处, 即它在一定意义上是绝对独立自足的。 单子是 “没有窗口的”, 任何物都无法 “进入或者走出” 一个单子。 然而, 每一个单子又都是宇宙的一个可靠代表, 它们都是与俯视它们的神圣精神等同的。 同时, 莱布尼茨指出,单子在本质上是精神性的, 是思想或灵魂, 并且所有灵魂都反映着宇宙。 人类心灵在所有实体中最为卓越, 它也是上帝的镜子, 与上帝一样具有天赋观念、 美德以及认知上的自给自足的特性。 心灵能够获得最大快乐, 因为它和上帝一样完美。 也因为它是完美的, 心灵能够洞察到宇宙中的真理。 依据亚里士多德关于实体都是质料与形式的复合物的观点, 莱布尼茨指出, 单子间在知觉状态上也会有清晰度上的差别, 不同的单子对某一对象的知觉的清楚明晰程度是各不相同的, 这也是使它们处于不同的等级序列的原因。 莱布尼茨将单子的知觉状态划分为三个等级, 其中上帝处于等级的最高端, 拥有最清楚明晰的知觉; 较次一级的是人类的灵魂, 它们因为拥有理性和自我意识而能够获得逻辑和数学的真理; 最低级的是他所谓的 “赤裸单子”, 它们虽然有知觉, 但这种知觉极其细微模糊, 只在无生命的存在中起着重要作用。 莱布尼茨还将人类的意志划分为三种类型:1. 先行的意志: 即行动的趋向;2.中间的意志: 指以前的行动趋向可能以改变了的方式被执行, 也可能有相反的意见产生, 还可能没有任何行动发生;3. 最后的意志: 即最后的决定的做出。 他强调, 在整个意志活动过程中, 理性只起到部分的、 有限的作用。(www.xing528.com)
许茨对莱布尼茨的理论中的很多方面都产生过兴趣, 他也意识到莱布尼茨的思想中存在一些符合现象学思考的方向, 并将对这些观点的理解运用于自己的理论思考之中。他特别感兴趣的就是莱布尼茨的单子概念, 认为可以将单子作为“主我”、 也就是他所说的 “处于自己的全面性中的人” 的同义语。 许茨注意到,与笛卡尔关于实体的假定不同,莱布尼茨的单子可以处在各种状态中,因而也就有助于我们思考各种理论问题。 不仅如此, 莱布尼茨还将注意和记忆理解为个人的构成要素, 这使我们能够对 “作为主体的我” 与 “作为现象的我” 的各种形式加以区分。许茨也肯定了莱布尼茨理论中所提出的 “连续性原理”,根据这一原理,非连续性是物质客体的一个独有的特征。 与之不同的是,人类单子所属的精神现象是具有连续性的。 许茨不仅运用这一原理来探讨关于同时代人的世界的匿名性问题, 而且以它来解决关于变形自我的直接的自我给予性问题。莱布尼茨对知觉的探讨也给了许茨很大的启发, 根据莱布尼茨对空间视角和时间视角的分析,许茨在界定自发性时将达到他人的知觉理解为转换自己的注意或对自己的空间位置的转换。 同时, 莱布尼茨对知觉等级的划分,特别是对次要知觉的阐释也吸引了许茨的注意, 这使他意识到, 有些知觉虽然我们并没有意识到它们的存在,但它们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我们的意识组织之中。许茨由此展开了对梦的世界的研究, 并强调这个世界虽然在人们的所有统觉之外,但并非是在人们的所有知觉之外。 许茨还把莱布尼茨的 “前定和谐” 原理应用于自己对人格理想类型的探讨中, 指出这种理想类型是一个傀儡, 它完全依赖于作为它的创造者的社会科学家。作为“自发活动的中心”,人格理想类型与生活中的现实个体是相反的, 它可以说是处在莱布尼茨所设想的上帝创造的前定和谐的世界之中的。此外, 莱布尼茨关于合理性行动已经预设了行动者对其行动的手段和结果的清晰的洞见的观点, 对许茨对人类行动的思考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莱布尼茨关于次要知觉决定我们的所有行动的理论, 特别是莱布尼茨关于动机使人具有行动的倾向但并不必然导致具体行动、 人具有选择是否遵从动机驱使的自由的观点, 等等, 对于许茨对行动动机的探讨拥有重要的启发;莱布尼茨的意志理论和关于自发性的学说, 对许茨探讨在不同的行动计划间选择的问题也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在许茨生前撰写的最后一篇论文中, 他还曾提到过莱布尼茨把意识界定为进入新经验的趋向的观点, 并把这一观点作为自己探讨自发性问题以及解决在深思熟虑的行动过程中进行选择和决定的理论问题的一个关键因素。
我们知道, 莱布尼茨最主要的哲学贡献就是对单子论的提出和阐发。 但是, 许茨看到, 莱布尼茨对自己这一理论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如为什么只有上帝能对实体施加影响? 如何理解真理的本质? 如何将物体纳入形而上学中去? 形而上学如何对待灵魂的存在等问题都没有做出清晰明确的阐述。 许茨也拒绝承认莱布尼茨的原则在本体论上的有效性, 他认为 “前定和谐” 可能不应说是一个神圣的创造, 它实际上只不过是作为哲学家的莱布尼茨自己的一个创造而已。 该创造的目的, 是以此来作为解释世界和人类单子的一种概念工具。 由于在莱布尼茨的哲学理论中, 上帝是作为一个永恒的 “第三方观察者” 出现的, 这样的上帝也只具有方法论意义。 许茨发现, 虽然莱布尼茨的单子可能对我们探究个体意识有所助益, 但如果没有上帝, 这种没有窗口的单子就仍然只能是一种唯我论之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