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深入研究及发现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深入研究及发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有这些著述构成了后人研究许茨思想的主要依据。后一个时期是许茨思想的发展及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 许茨通过对生活世界构造问题的一系列探讨, 使其生活世界现象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随着这些理论出发点的转换, 他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奠定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基础上。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不仅为现象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且推进了人类理性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入研究。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深入研究及发现

阿尔弗雷德·许茨1899年出生于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一个银行世家,18岁文科高中毕业后应征入伍, 曾经在意大利前线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1918年, 许茨入维也纳大学攻读法学、 经济学社会科学。 在听了韦伯的学术讲座后, 他开始关注韦伯的著作及其理论, 并对社会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大学毕业后, 许茨成为一名银行的高级职员, 只能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哲学社会学研究。 在阅读韦伯著作的过程中, 他发现韦伯在一些基本概念和论述上有含糊不清之处, 而这导致其整个理论缺乏科学基础。 由此, 他感觉到了重新考察社会行动的意义等问题, 并为理解社会学奠定一个更坚实深厚的基础的必要性。 在1924—1928年间, 他曾经尝试用伯格森的生命哲学来改造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并为此撰写了其第一部重要著作 《生活形式与意义结构》, 但他发现这样不足以完成自己预期的理论构想。

在此情况下, 许茨接触了胡塞尔现象学, 并从1928年起对胡塞尔的著作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胡塞尔的内时间意识概念、 生活世界概念和主体间性思想尤其给他以启发, 并促使他决心对生活世界问题予以更深一步的思考。 到1929年, 许茨开始致力于以胡塞尔的现象学理论为基础和出发点改造韦伯的理论基础, 并开始其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1932年, 他的社会哲学著作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一书出版, 这部书试图在意识生活的基本事实中探寻社会科学一些特有范畴的起源, 在当时的哲学界产生了一定的理论影响, 并获得了胡塞尔的充分肯定。 胡塞尔认为许茨是少数把握了现象学精髓的人, 并试图邀他到弗莱堡大学担任自己的助手, 许茨因故婉言谢绝。

纳粹德国占领奥地利之后, 许茨于1939年流亡到美国, 在纽约担任一家银行的金融顾问。 在进行商务活动的同时, 他广泛阅读了美国本土的哲学和社会学著作, 特别对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并利用这些思想材料, 对胡塞尔现象学中的先验唯我论进行了批判, 这使其对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研究进一步走向深入和成熟。 许茨从1943年起在纽约的社会研究新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同时协助马文·法伯创立了国际现象学协会和 《哲学与现象学研究》 杂志, 这一时期也是他的主要现象学社会学思想进一步展开研究的时期。1952年, 他告别商务活动, 在该学院专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直到1959年在纽约去世。

许茨诞生于奥地利独特的文化背景中, 之后又受到法国社会文化环境的熏陶和北美社会文化的影响。 在兼收并蓄欧洲和北美思想影响的同时, 许茨始终注意保持着自己研究问题的一致性和思想上的连贯性。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是许茨生前出版的唯一著作, 此外, 在他生前特别是在美国期间还有37篇文章在各种杂志上发表, 这些文章后来均被收录于四卷本的 《许茨文集》 之中。 其中第一卷由他的学生纳坦森担任编辑并于1962年出版, 书名为《社会实在问题》; 第二卷由他的同事布罗德森负责编辑并于1964年出版, 取名为 《社会理论研究》; 第三卷由他的夫人伊尔丝·许茨编辑, 出版于1966年, 题为 《现象学哲学研究》; 同年, 许茨的学生瓦格纳又编辑出版了文集的第四卷。 另外, 瓦格纳还在1970年编撰了一本许茨的文选, 名为 《论现象学与社会关系》; 同年, 赞纳 (Zaner) 编辑出版了许茨的又一本论文集 《对关联问题的反思》; 许茨的学生、 现象学宗教社会学家卢克曼在1973年出版了与许茨共同撰写的许茨思想的总结性著作, 两卷本的 《生活世界的结构》;1982年, 瓦格纳又编辑整理了许茨在20年代研究柏格森著作的手稿, 并将之以 《生活形式和意义结构》 之名出版。 所有这些著述构成了后人研究许茨思想的主要依据。

许茨一生的学术生涯一半在欧洲, 一半在美国, 学界通常以1939年为界将许茨思想的发展分为两个时期: 即欧陆时期和美国时期。 前一个时期属于许茨思想的形成期, 也是为其以后思想奠定基础的时期, 以他早期的主要著作 《社会世界的意义构成》 为代表。 后一个时期是许茨思想的发展及成熟时期, 在这一时期, 许茨通过对生活世界构造问题的一系列探讨, 使其生活世界现象学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 许茨一生都致力于对意识生活进行反思,并试图为对意义的理解和类型化等方面建立哲学基础。 他的理论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对韦伯思想的批判构造社会行动理论; 二是对生活世界构造问题的现象学研究; 三是对现象学社会学的理论探讨。 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过程中, 许茨思想的出发点发生过三次较大视角的变化:20世纪20年代中期前后由于主要致力于对内在经验的纯粹心理现象学探讨, 他的出发点是孤独的自我; 而30年代中期前后随着探讨问题视角的变化, 他的出发点也转换为认识领域中的孤独的社会个人; 到40年代这种孤独自我又转换成处于特定情境中的行动的自我。 随着这些理论出发点的转换, 他对生活世界现象学的理论研究也逐渐奠定在一个更加稳定的基础上。 作为著名的现象学哲学家和现象学社会学的创始人, 许茨在现象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有人又把他的哲学称为社会现象学或应用现象学。 他的理论贡献突出地表现在他的现象学哲学研究, 以及他为社会科学寻找现象学基础的创造性的工作上。 通过把胡塞尔的现象学思想应用到社会世界如何获得意义的问题上去, 他一生致力于对社会实在本性的现象学研究和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结构的关注。他试图通过追溯生活世界基本轮廓的原始构造问题, 探索和概括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特色和哲学含义, 勾勒出它的多方面的联系, 以为社会科学建立严格的哲学基础。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不仅为现象学哲学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而且推进了人类理性对日常生活世界的深入研究。

许茨一生涉猎广泛, 不仅在哲学和社会学领域里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而且在经济学、 政治学语言学、 历史学艺术学以及宗教神学方面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因此, 对许茨的研究不仅是国际性的, 而且是多学科的。 概括起来说, 国外对许茨的研究主要从这样几个侧面展开。

(1) 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主要涉及作为现象的日常生活世界研究, 包括生活世界的概念; 生活世界的结构; 意义的社会构造问题; 生活世界的时间维度; 人类的经验结构; 多重实在——各种有限意义域; 世俗与先验关系问题; 生活世界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现象学与社会科学关系问题等。 还有先验和世俗中的主体间性问题研究, 具体包括主体间理解问题; 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语言构造问题; 沟通和语言的关系问题; 语言和社会交往的意义问题; 指号、 符号和生活世界中的交往问题, 以及哲学、 科学和日常生活的关系问题,如对关联问题的现象学研究; 社会行动的现象学研究; 理解问题的现象学研究; 现象学与人的自然存在问题研究; 生活世界中的常规性和类型性研究;人类行动的动机研究等。(www.xing528.com)

(2) 社会学研究, 主要涉及社会学中的客观性和现实性问题; 社会学与现象学的关系问题; 关于常识知识的社会学问题; 意义社会学问题; 现象学社会学能否成立的问题; 人类经验的来源和组织问题; 现代社会中的制度合理性问题; 社会学中的理解和动机问题; 社会科学方法论问题等。

(3) 比较研究, 涉及和许茨在思想上有一定关联的众多著名学者, 具体包括许茨与胡塞尔在先验和世俗的关系、 生活世界的结构以及主体间性等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海德格尔和萨特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人类社会的构造以及主体间性等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舍勒在生活世界与符号化、 主体间性等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梅洛-庞蒂在关联、 沟通等现象学方面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詹姆士杜威在人类经验的发生和组织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韦伯在意义理论、 生活世界问题以及社会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比较研究;许茨与马克思在阶级意识和日常生活世界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米德在符号问题、 时间问题及社会行动问题上的比较研究; 许茨与帕森斯在意义理论、 主体性问题、 社会行动以及方法论问题方面的比较研究; 还有许茨与奥尔特加·珈塞特、 约翰·怀尔德、 斯金纳、 古尔维奇等人的思想的比较研究等。

(4) 应用研究, 由于许茨对生活世界结构的分析和研究的目的是为各门科学寻找理论基础, 加之他研究问题广泛涉猎现代人生活世界的各个方面,对许茨理论的应用研究构成了研究许茨的一个重要内容。 具体涉及的领域包括经济学、 政治学、 政治经济学、 文化学、 人类学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人种学、 艺术社会学、 医学伦理学、 治疗学、 音乐理论等众多方面。

从总体来看, 国外对许茨思想的研究不仅在领域上日益展开, 而且在理解上也在日益深化。 而同国外对许茨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相比, 国内的研究状况还远不尽如人意。 从我所得到的材料看, 国内哲学界在研究许茨方面做出最突出贡献的, 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的霍桂桓先生。 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致力于许茨著作和论文的翻译工作, 目前国内出版的许茨的著作 《社会实在问题》 《现象学哲学研究》 以及 《社会理论研究》 等都是由他译出的。 此外, 他还有一些介绍评论许茨的文章和译文发表, 如收录在 《当代西方著名哲学家评传》 第十卷中的 《舒茨》, 以及收录在 《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 第一辑中的 《舒茨社会学理论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 等。 其中《舒茨》 一文中既有对许茨的生平及主要著述的介绍和分析, 对许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内容的梳理, 还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对许茨思想的概括性的评价。 在 《舒茨社会学理论中的意义和主体间性》 中, 他更是对许茨的意义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其主体间性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社会哲学意义上的勾勒和述评。 另一位在文章中提到过许茨的学者就是我国现象学研究家倪梁康先生, 但他主要在研究胡塞尔的文章中附带提到许茨, 并且只是把许茨看作是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追随者, 并没有对许茨本人的思想做深入的研究或评价。还有就是涂纪亮先生所著的 《美国哲学史》, 由于篇幅的限制, 对许茨思想也只是做了非常简单概括的介绍。 近年, 黑龙江大学张彤副教授的著作 《从先验的生活世界走向文化的日常生活》 及 《实在、 符号与文化——许茨的现象学社会学理论》 等论文也都涉及对许茨相关理论的思考。 另外, 杨威、 李霞等学者也有相关著作及论文发表, 可见目前国内这一研究领域的队伍正逐渐壮大。

相较而言, 国内对许茨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的研究不仅在数量上相对于国外的研究要少得多, 而且观点较为零散。 国内生活世界理论研究作为哲学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已经持续多年, 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世界观、胡塞尔、 海德格尔、 列斐伏尔以及哈贝马斯等西方学者的生活世界思想等都进行了较为广泛、 深入的探讨, 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但是应该看到,由于其中没有对许茨理论足够的重视, 这种生活世界研究难免存在缺憾。 对于我们来说, 研究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理论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西方哲学理论流派的观点的问题, 而且对我们关于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有重要的借鉴价值。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的体制改革和社会转型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日常生活日益以独立的姿态呈现出来, 成为人们无法忽视的存在。 与此同时, 如何理解日常生活、 如何赋予日常生活以意义等问题也就成为哲学研究的一个突出的问题。 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研究中所体现出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把握当前我国社会日常生活世界的基本结构, 认清日常生活世界的意义都颇有助益。 本书试图通过对许茨的生活世界现象学思想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梳理和研究, 挖掘出其理论中的可资借鉴之处, 同时也唤起国内学术界对许茨理论应有的重视, 并试图为国内学术界对生活世界理论的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当然, 正如许茨本人所说的那样, 他的生活世界现象学还远没有实现对生活世界各个方面和层次的全面把握。 对我们来说, 生活世界仍然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