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纳家户回族口语中的外来语和特殊词汇

纳家户回族口语中的外来语和特殊词汇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全村人口共计3871人,其中回族3607人,约占全村总人口93%,绝大多数为纳姓。相传纳家户纳姓回族为纳速拉丁后裔。纳家户回族语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不过在日常生活语言里,回民还保留了不少波斯语、阿拉伯语、经堂语、汉波和汉阿混合词组及一些特殊用语。纳家户回族语言中的外来语和特殊用语主要表现在人品、名物、习俗、婚姻、丧葬、宗教、动作、性状等类别里,下面摘其主要,以便查询。回族穆斯林称阿訇为阿林。

纳家户回族口语中的外来语和特殊词汇

◎林 涛 许钟宁

纳家户是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永宁县杨和乡的一个回族聚居村。全村人口共计3871人,其中回族3607人,约占全村总人口93%,绝大多数为纳姓。

相传纳家户纳姓回族为纳速拉丁后裔。元史载,至元八年(1271年)九月,朝廷曾“签西夏回回军”。至元十年(1273年),元世祖下令“探马赤军,随地入社,与编民等”,以半军事、半屯牧的形式进驻各地,“上马则备战,下马则屯田牧养”,就地定居下来。《陕西通志》记述:曾任陕西、云南平章政事的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丁四姓,留居各省”,故“宁夏有纳家户,长安有拉家村”,云南有纳家营,今宁夏纳氏最盛。

宁夏纳家户纳氏约在元末明初由陕西迁入。这可由始建于明代嘉靖三年(1524年)的纳家户清真大寺初建匾文为证,其匾文曰:“吾家弃秦移居西夏。”

纳家户回族语言发展到今天,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早期,回民的语言非常复杂,他们用汉族群众所不能理解的“殊音”来“念、礼、斋、课”,有讲波斯语的,有讲阿拉伯语的,有讲突厥语的,也有讲菲律宾语的。他们和汉民交往时,主要靠“舌人”(翻译)的帮助。后来,一些生长在中国境内的土生“蕃客”,开始说汉语,据泉州《丁氏族谱》所记,到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回民已不懂《古兰经》文义。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 《重修清净寺碑记》里也说,《古兰经》“未经汉译”,“民可使由,不可使知”。清代的《清碑类抄》里更有回族“衣服语言,皆与汉同”的记载。

现在,国内除海南岛崖县(即今三亚市)回辉乡的回族还保留着本民族的语言外,其他回族分布地区,都随地就音,以汉语作为交际语言。波斯语、阿拉伯语只在宗教职业者中所传习,或只在清真寺里由聚礼或会礼的穆斯林们所使用。不过在日常生活语言里,回民还保留了不少波斯语、阿拉伯语、经堂语、汉波和汉阿混合词组及一些特殊用语。纳家户回族语言中的外来语和特殊用语主要表现在人品、名物、习俗、婚姻、丧葬、宗教、动作、性状等类别里,下面摘其主要,以便查询。

一、人 品

穆斯林[mu44 sɿ44 lin] (阿拉伯语)意为顺从者,是伊斯兰教信徒的通称。

穆民[mu53 min](阿拉伯语)即穆斯林,信仰真主的人。

高目[kɔ44 mu](阿拉伯语)教民,民众。复数为“高马尼”[kɔ44man]i即教民们。

亚勒[ia44 lə](波斯语)伙伴。

筛海[ȿε44 xε] (阿拉伯语)长者、元老。穆斯林通常把德高望重、有学问、有宗教身份的老者称为“筛海”。

阿林[ər44 lin](阿拉伯语)学者。回族穆斯林称阿訇为阿林。

格力[ər53 kɔ li](阿拉伯语)智慧、智力。

哈苏[xa44 su] (阿拉伯语)特殊,多指在宗教功修上超于一般穆斯林的人。

阿目[a44 mu](阿拉伯语)平民、老百姓

阿丹[a44 mu](阿拉伯语)人类始祖,《古兰经》里的故事人物。

赫尔娃[xər44 va](阿拉伯语)阿丹妻。

华者[xua44 tȿə](波斯语)智者、学者、知识分子,是一种尊称。

乃禀依[nε13 pin44 i](阿拉伯语)先知预言家

毛俩[mɔ44 lia] (阿拉伯语)主人、恩人。是穆斯林对德高望重,具有相当宗教知识水平的人的一种尊称。

伊玛目[i13 ma13 mu](阿拉伯语)清真寺的领拜人、族长或阿訇。

达尼失蛮德[ta44 ni ȿʅ man53 tə](波斯语)意为学者、有知识的人,用以对穆斯林的教长的称呼。

阿訇[a13 xuən](波斯语)对宗教职业者和拥有丰富宗教知识的人的通称,也指主持清真寺教务的人。

满拉[man13 la44](波斯语)西北回族穆斯林通常把清真寺里学习宗教知识的学员称为满拉。

穆札非尔[mu13 tȿa fei53 ər] (阿拉伯语)寺师傅。

哈志 [xa44 tȿʅ] (阿拉伯语)也称“哈吉”,意为朝觐者,凡朝拜过麦加天房的穆斯林称为哈志。

哈宛德[xa13 van44 tə](波斯语)主人、东道主。是清真寺对教民的敬称。

哈毕布[xa13 pi53 pu](阿拉伯语)可爱的、可喜的,或心爱者、知心人。

吾斯台则[vu13 sɿ t‘ε44 tsɿ] (阿拉伯语)先生、老师、教授。

亚勒[ia44 lə](波斯语)同伴、同学。

索底格[suə13 ti44 kə](阿拉伯语)知心朋友。

多斯提[tuə44 sɿ t‘i53] (波斯语)意为朋友。是回族穆斯林之间的称谓,含有“教友”之意。

多斯达尼[tuə44 sɿ t‘a13 ni5]3 (波斯语)“多斯提”的复数词,即朋友们。

杜什蛮[tu44 ȿʅ man53](波斯语)敌人、对头。

德勒威士[tə13 lə vei44 ȿʅ](波斯语)①贫穷者。②指苦修者。

板得[pan44 tə] (波斯语)即仆人。谦称词。伊斯兰教认为人类是真主的仆人。

文卖提[vən13 mε44 ti](阿拉伯语)信徒。

穆雷德[mu13 luei53 tə](阿拉伯语)弟子、学生。

卡非勒[k‘a13 fei44 lə](阿拉伯语)异教徒。

吉哈德[tɕi44 xa44 tə](阿拉伯语)奋斗,专指“为主道而奋斗”。

舌希得[ȿə13 ɕi44 tia](阿拉伯语)殉教者、烈士。

穆纳非克[mu13 na fei44 k‘ə](阿拉伯语)两面派、伪信者。

打拉苏[ta13 la su](阿拉伯语)听差的、跑腿的。

买知怒尼[mε13 tȿʅ44 kə](阿拉伯语)疯子。

艾索[ε13 suə] (阿拉伯语)聋子。

艾尔麻[ε13 ər44 ma](阿拉伯语)瞎子。

撒依累[sa44 i luei53](阿拉伯语)乞丐。

二、名 物

因萨尼[in13 sa44 ni](阿拉伯语)人、人类。

阿斯麦尼[a44 sɿ mia13 ni](波斯语)天、天空。

阿兰[a44 lan](阿拉伯语)①世界、天空。②胸怀、气度。

顿亚[tuən53 ia] (阿拉伯语)原意为“世界、现世”,伊斯兰教特指人类生存的世界。

克尔白[k‘ə53 ər13 pε] (阿拉伯语)即天房。是麦加圣寺内的一座方形石殿的名称,为穆斯林朝拜中心。无论哪儿的穆斯林做礼拜时,都全部向着“克尔白”的方向。

邦克[paŋ44 kə] (波斯语)意为“召唤”。穆斯林每日五时礼拜前都必须念邦克,以召唤人们礼拜。

拜尔[min13 pε44 ər] (阿拉伯语)寺内讲演台。

哈拉比[mi53 xa13 la44 p]i (阿拉伯语)清真寺内礼拜时,伊玛目站的地方。

拱北[kuən53 pε] (阿拉伯语)弯拱圆顶建筑物。回族穆斯林借此语专指清真寺的圆形拱顶或苏非导师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形建筑物。

希吉来历[ɕi44 tɕi lε44 li](阿拉伯语)义为迁徙、纪元年(公元622年7月16日)穆罕默德由麦加到麦地纳为迁徙年,也称纪元年)。

海卡依忒[xar13 k‘ai44 tə](阿拉伯语)故事、传说。

哈底斯 [xa13 ti53 sɿ] (阿拉伯语)意为言语。是伊斯兰教对穆罕默德的言行及其弟子言行的专称,也译为“圣训”。

塔布[kei13 tɕi53 ta44 pu](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经典、书籍

斯布[kei44 sɿ pu44](阿拉伯语)谎话。

者麻儿忒[tȿə13 mar44 t‘ə] (阿拉伯语)集体、团体、单位。一个清真寺、一个协会称一个“者麻儿忒”,穆斯林举行集体礼拜也称“者麻儿忒”。

阿耶[a44 iə](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指世界末日

泰斯比黑[t‘ε53 sɿ pi44 xar] (阿拉伯语)本为赞颂真主之意。中国穆斯林称“念珠”为“泰斯比黑”。

撒哈儿[sa44xar](阿拉伯语)封斋饭,即斋月中每日破晓前吃的饭。

栽木栽木泉[tsə1344 m tsə1344 m tɕ‘yεn53] 位于天房附近的水泉,朝觐者必须瞻仰的伊斯兰宗教圣迹。

造化[tsɔ13 xua13]福气、运气。

哈力[xa44 li]名誉、地位。

碎法提[suei13 fε53 t‘i](阿拉伯语)品质、德性。

欣买提[ɕin44 mε53 ti](阿拉伯语)志向、抱负。

法义得[fε13 i44 tə](阿拉伯语)好处、利益,也说“法义提”。

那租卜[na1344 tsu44 pu](阿拉伯语)运气。

户乃勒[xu13 nε44 lε](波斯语)技术、本领。

计材[tɕi13 ts‘ε44]①计谋。②心眼儿。

乜帖[niə53 tiə] (阿拉伯语)①意愿、目的。②为伊斯兰教及活动捐、赠的钱物。③对穆斯林施舍的钱财、食物等。

朵孜海[tuə53 tsɿ xai53](波斯语)火狱,伊斯兰教也称地狱

尔咋布[ɔr1344tsa13 pu](阿拉伯语)坏事、恶行。

库夫勒[k‘u13 fu lə](阿拉伯语) (违背教义的)过错。

海艾[xε53 ε](阿拉伯语)形状、外表、外貌、仪态。

尕勒布[ka13 lə44 pu](阿拉伯语)身体。

苏勒提[su53 lə t‘i](阿拉伯语)①相貌。②形象。③嘴脸(贬义)。

耶德[iə44 tə](阿拉伯语)手。

气死毛[tɕi13 sɿ mɔ53](阿拉伯语)剃头时有意在脖后凹陷处留下的头发叫气死毛。旧时认为生气晕厥的孩子,揪一下气死毛,小孩就会苏醒过来。

得斯塔勒[tə44 sɿ t‘a44 lə](波斯语)穆斯林做礼拜时的缠头布。一般有黄和白两种颜色,缠白布时,表示要去做礼拜,阿拉伯语叫“尔马麦”。

准白[tȿuən53 pε](阿拉伯语)长衫、大礼服。

号帽[xɔ13 mɔ13]男性穆斯林戴的白帽。

盖头[kε13 t‘ou]妇女的头巾或头衣。用棉布、丝绒、绸或棉纱制成,遮盖头发及脖项。多为黑白两色,年轻妇女也有用绿色、粉红色的。

栽木栽木水[tsε1344 m tsε1344 m ȿuei53] 朝觐者从栽木栽木泉带回来的圣水。

汤瓶[‘taŋ44 pin]用来洗“小净”用的有把的水壶。

米斯瓦格[mi5335sɿva53kə](阿拉伯语)小净用的刷牙器具,即牙刷

口弦子[kou5335ɕyan](阿拉伯语)回族妇女吹的一种乐器,用竹或金属制成的手拨丝弦,以口做共鸣器,通过口形、气息的变化来控制音色。曲调多固定,善于抒情。

白俩[pia13 lia44](阿拉伯语)灾祸。

耶梯目[iə13 ti44 mu] (阿拉伯语)孤儿

刻拉依核[k‘ə13 la44 ixə](阿拉伯语)灾难、祸患,引申为疾病。

杜闪白[tu44 ȿan44 pε](波斯语)星期一。

斜闪白[ɕiə53 ȿan44 pε](波斯语)星期二。

彻哈勒闪白[tȿ‘ə13 xa44 lə ȿan44 pε](波斯语)星期三

盼只闪白[pan13 tȿʅ ȿan44 pε](波斯语)星期四。

主麻[tȿu13 ma13](阿拉伯语)星期五,穆斯林的聚礼日。

闪白[ȿan44 pε](波斯语)星期六。

叶克闪白[iə44 k‘ə ȿən44 pε](波斯语)星期日。

吃喝[tȿʅ13 xə1344]饮食

吃的[tȿʅ13 ti13]泛指各种可食物。

吃头[tȿʅ13 tou5344]指零食、瓜子、糖果之类。

锅盔[kuə13 kuei]厚而大的烙饼

羊杂碎[iaŋ53 tsa13 suei]用羊的头、蹄、肚、肝、肺等内脏做的小吃

油香[iou53 ɕiaŋ]即汉民所叫的油饼

馓子[san5335 tsɿ]一种成把的条状油炸面食

清油[tɕ‘in44 iou53植物油

切糕[tɕ‘iə13 kɔ44]江米面、红枣等原料做成的糕,用刀切着卖。俗语:“回回手上两把刀,一把宰牛羊,一把卖切糕。”

盖碗茶[kε13 uan53 tȿ‘a53]又名八宝茶,在有盖有底座的茶碗里,放上陕青茶、红糖冰糖芝麻、红枣、枸杞、果干、桂圆核桃等原料,用开水冲泡,碗盖刮饮,其味甘甜醇香。

阿舒拉粥[a44 ȿ‘u44 la ȿou44] (阿汉词组)阿舒拉纪念日用各种豆子煮成的杂豆粥。

塔阿目[t‘a13 a44 mu](阿拉伯语)食物、食品。

尼尔麦提[niər13 mia44 t‘i](阿拉伯语)粮食、食物。

穆热卧提[mu13 ʐə13 və44 t‘i](阿拉伯语)礼物。

恶索[ə13 suə44](阿拉伯语)垃圾、脏物。

奈札孜[nε1344 tȿa13 tsɿ](阿拉伯语)污物、排泄物。

尔布[ər44 pu](波斯语)毛病。

哈足[xar44 tsu](阿拉伯语)月经。

包利[pɔ44 li](阿拉伯语)便溺、小便。

孩儿哇尼[xεr53 va44 ni](阿拉伯语)动物、畜生。常用来做咒骂语。

赫尔麻尼[xər13 ma44 ni](阿拉伯语)驴。

狠贼勒[xən13 tsei44 lə] (阿拉伯语)是穆斯林对讨厌的、憎恶的、不喜欢的人所用的咒骂语,即“不聪明”“笨蛋”之意。

黑子[xɯ13 tsɿ]对猪的讳称。

筛塔尼[ȿε44 t‘a13 ni] (阿拉伯语)魔鬼,又叫“撤旦”。穆斯林对阴险狡猾者的称呼。

依布利斯[i44 pu li44 sɿ] (古希伯来语)①魔鬼。②穆斯林对心底不纯、图谋不轨、阴险狡猾者的称呼。依布利斯也叫“筛塔是”[ȿε13 t‘a44 ni],波斯语也叫“迭屋”[tiə44 vu]

买里哭里冒提[mε13 li ku mɔ44 t‘i](阿拉伯语)死神

三、习 俗

色俩目[aə13 lia44 mu] (阿拉伯语)祝安词。回族见了面,互道色俩目,表示相互问好。

色俩麦提[sə13 lia44 mε44‘ ti](阿拉伯语)平安、吉祥。

尔德[ər44 tə](阿拉伯语)节日。

古尔邦[ku53 ar paŋ44] (阿拉伯语)本义为“献牲”。古尔邦节也称“宰牲节”,是回族群众的盛大节日之一。这天,穆斯林沐浴、更衣后,上寺聚礼,互祝贺。一般家庭都宰牲祭献安拉,有的家里宰雄性牛羊,以示虔诚,所宰的牛羊肉不能出售,分散给亲友和阿訇,牲畜皮送给寺里。

开斋节[kε44tsε44tɕiə13]也称“尔德节”。在伊斯兰教历中,每年九月为斋日,封斋一月,十月开斋。这天,穆斯林沐浴、更衣,到清真寺举行聚礼仪式,听阿訇讲经。聚礼后,给亡人上坟,念“苏勒”,亲友邻里互送油香、馓子等食品,互相祝贺。一般家庭还备菜肴,宴请阿訇和亲友,以示节日快乐。

圣纪节[ȿən13 tɕi13 tɕiə13] 是穆罕默德诞辰和逝世纪念日。这天各清真寺都宰杀牛羊,回族群众家里都炸油香、馓子等食品,穆斯林更衣到清真寺过“尔麦里”、诵经、赞主、做礼拜,讲述穆圣的生平事迹。

功课[kuən44 k‘uə]指穆斯林的礼拜、念经、斋戒等宗教功修。从事这些活动叫“做功课”。

乃玛孜[nε13 ma44 tȿɿ](波斯语)礼拜,是穆斯林的五功之一。

举乃玛孜[tɕy5335 nai13 ma1344 tsɿ]穆斯林在礼拜前内心表明礼拜目的及类别(如天命拜、圣行拜等)的“举意”仪礼

做尔德[tsuə13 ər44 tə](汉阿词组)参加或举行尔德节的集体礼拜。

者玛尔提[tȿə44 ma ər1344 t‘i] (阿拉伯语)集体礼拜。伊斯兰教教规规定,做集体礼拜的必须有三人以上并由领拜者领导进行。

都阿[tu44 ər](阿拉伯语)祈祷,又称“念都阿”或“做都阿”。

阿米那[a44 mi53 na44](阿拉伯语)意为请主承领,求主恩准。

隔做[ka13 tsuə13]即补做。伊斯兰教教规规定,每日的五次礼拜应守时进行,如因故错过,必须在以后的礼拜中补足。

毕斯米俩[pi1344 sɿ mi lia](阿拉伯语)穆斯林在诵经、宰牲、饮食等开始前诵念的赞主词,意为“以真主的名义”。

呀兰毕[ia44 lan53 pi] (阿拉伯语)意为“我的造物主啊!”是穆斯林悲伤时发出的祈祷语。

念知感经[niεn13 tȿʅ44 kan53 tɕin44] 穆斯林遇到大喜事时,表示感激安拉,特意宴请阿訇念经叫念知感经。

念平安经[niεn13 p ‘in53 an44 tɕin44] (经堂语)穆斯林为了免灾或祝福远行,宴请阿訇念经文祈祷、预祝平安,俗称“念平安经”或叫“过平安乜帖”。

报月[pɔ13 yə13] 伊斯兰教历9月和10月初,最先看见新月的人传报新月的消息。

阿舒拉[a44 ȿu44 la] (阿拉伯语)伊斯兰教教历1月10日,缅怀先知鲁哈在大洪水时期拯救众人的纪念日。其习俗是到清真寺吃杂豆粥(即阿舒拉粥),以纪念鲁哈用杂豆粥救济众人的善举。

莱麦丹[lε13 mε13 tan](阿拉伯语)意为“斋月”,在伊斯兰教历9月。

封斋[fən44 tȿε44] (经堂语)伊斯兰教教规规定:成年男女信众在伊斯兰教历9月(莱麦丹月)斋戒一个月。每天从黎明到日落前戒除饮食和房事等。封斋也叫“闭斋”或“斋戒”。波斯语叫“罗则”。

封清斋[fən44 tɕ‘in tȿε]指斋月里错过早饭时间,喝清茶充饥。

花花斋[xua44 xua tȿε44]回民在斋月内因疫病、体弱、无毅力等原因断断续续地斋戒叫花花斋。

包份儿斋[pɔ44 fər tȿə44] 斋月结束后再封斋6天的斋戒。

入斋[ʐu13 tȿε44]即进入斋月,斋戒者白天不吃饭,日落后进食。

看月[k‘an13 yə13]封斋头一天日落后看新月,也叫“寻月”,表示进入斋月。

坐静[tsuə13tɕin13]在斋月的后十天,虔诚的穆斯林要在清真寺的礼拜殿内整天做礼拜,念祈祷词,祀主赞圣,以示修行善功。

嘎德勒的晚斋[ka13 tə lə ti van53 tȿε44] (阿拉伯语)即坐夜。斋月27日夜,穆斯林到清真寺从事礼拜、祈祷、施济等活动。

开斋[k‘ε44 tȿε44]①斋月或其他斋戒期限结束。②斋月内每日傍晚结束斋戒。

请开斋[tɕin53 k‘ε44 tȿε44]穆斯林在开斋时,请亲友或宗教人员到家里进餐。

散开斋[san13 k‘ε44 tȿε44] 到开斋时,穆斯林用水果等食品在清真寺施济其他封斋者。

海迪亚[xε13 ti44 ia] (阿拉伯语)即乜帖,是穆斯林为善事而施舍的财物。

绥得格[suei13 tə44 kə] (阿拉伯语)施舍的钱物。西北穆斯林称“绥得格”,其他地方叫“哈衣里”。

宁乜帖[nin13niə53t‘i](阿拉伯语)①意念。②施舍。一般人叫“乜帖”。

过乜帖[kuə13 niə53 t‘iə]即过“尔麦里”,是穆斯林为宗教圣贤、名人、家中亡人举行的纪念活动。

尔麦里[ər13 mε44 li](阿拉伯语)意为行为、善事、功修、善行。

费吐泪儿乜帖[fei44 t‘uluər53 niə53 tiə] (阿拉伯语)即“开斋费”。开斋节那天舍散给穷人和困难亲邻的钱物。

乌苏里[vu44 su44 li] (阿拉伯语)洗浴

带乌苏里[tε13 u44 su44 li]沐浴、清洁。

大阿卜达子[ta13 ar44 pu ta13 tsɿ] (阿拉伯语)大净,与小净相对。伊斯兰教净礼,用清水淋浴全身、漱口、呛鼻子等。

阿布德斯[a13 pu tε44 sɿ] (波斯语)小净,与大净相对。即礼拜时依次冲洗手、脸、肘、口、鼻、脚等。

太耶闷[tε13 iə44 mən] (阿拉伯语)土净。穆斯林在有病或无水时,以土代水来做小净。

呛鼻子[tɕ‘iaŋ44 pi13 tsɿ]穆斯林“小净”的规定项目,将水吸入鼻内洗涤,清洁鼻腔。

赫特乃[xε44 tənε53] (阿拉伯语)割礼,即割包皮。按照教规,男孩长到12岁时须将阴茎包皮割除,以便于做小净时能洗干净。

四、婚 姻

沙尔希得[ȿar13 ɕi44 tɔ](阿拉伯语)证人、媒人。

订婚[tin13 xuen44]男女青年恋爱,双方父母同意后,择日男子带聘金、衣服和数十个喜包(用红纸包的茶、糖、核桃、红枣等)到女方家,请证婚人写“礼布”婚书,念“尼卡哈”。

道喜[tɔ13 ɕi53]订婚之日称“道喜”。

买海勒[mε44 xε lə] (阿拉伯语)订婚时,男方给女方的信物、彩礼或聘礼。波斯语叫“卡宾”。

催妆包[ts‘uei44 tȿuaŋ44 pɔ44]临近结婚时男方送给女方家的礼物。

喜果包子[ɕi5335 kuə pɔ44 tsɿ]娶亲人带的礼包,通常有烟、酒、糖、茶、点心、红枣、核桃、生肉块等八包,俗称喜果包子。

礼客[li5335 k‘a13婚礼前一天男方宴请亲朋邻里,被请者第二天携带贺礼参加婚礼,因此称“礼客”。

吃装箱茶[tȿ‘ʅ13 tȿuaŋ44 ɕi tȿa53] 回族婚俗。结婚前一天,女方用茶饭款待前来送“装箱”的亲朋,也叫吃起家饭。

婚礼[xuən44 li53]姑娘出嫁到男方家前,先请阿訇念“启以尔提”,然后上喜车。到男方家后,先请阿訇念“尼卡哈”,用阿拉伯文朗读贺词,向新婚夫妇问“盖里必吐”(同意吗?),男女方回答“盖里必吐”(同意),阿訇在礼场上撒红枣、核桃,以示庆喜。仪式完毕,来宾向主人道“穆巴来”(恭喜)。

尼卡哈儿[ni13 k‘a44 xar](阿拉伯语)婚配。举行结婚典礼时,阿訇给新郎和新娘宣念主婚词叫“念尼卡哈儿”。

义扎布[itȿa44 pu] (阿拉伯语)本义为“征询”。穆斯林把婚礼前阿訇当众询问男女双方是否同意结婚,并要求答应的问辞为“念义扎布”。(www.xing528.com)

该别勒图[kε13 piə44 iə t‘u53] (阿拉伯语)我同意,我接受。在回族婚礼上,当主婚人当众征求新郎意见时,新郎要用此语回答。

搭丹[ta13 t‘an] (波斯语)同意、愿意。在回族婚礼上,当主婚人当众征求新娘意见时,新娘要用此语回答。

哈俩里[xa13 lia44 li](阿拉伯语)①伊斯兰教规定为正当的、合法的事。②穆斯林也用此语来称呼自己的妻子。

哈拉姆[xa13 la44 mu] (阿拉伯语)伊斯兰教认为不合教法规定的言语、行为、食物。

洞房[ʐu13 tuən13 faŋ53] 婚礼结束以后,新郎新娘进入新房。

待客[tε13 k‘a13]入洞房后待客,先给来客献上盖碗茶、馓子、油香、瓜子等,然后上席菜和饭食。

闹房[nɔ13 faŋ]闹房的习俗是耍公婆。用红、黑颜料随意涂抹在公婆脸上,婆婆耳朵上挂红辣椒等,以此取乐。

问候公婆[uən13 xou13 kuən44 p‘ə53]次日清晨,新娘向公婆及亲属逐一端茶问候,以示和睦相处。

脱俩个[t ‘uə13 lia44 ke] (阿拉伯语)男女双方脱离夫妻关系,离婚,与“户力尔”[xu li ar]同义,使用时,男方主动脱离女方多用“脱俩个”,女方主动脱离男方多用“户力尔”。

五、丧 葬

无常[vu53 tȿə]穆斯林忌说“死”,称死亡为“无常”。

冒提[mɔ44 t‘i](阿拉伯语)死亡、去世、归真。

亡人[vaŋ53 ʐən]去世的人、已故的人。

舍西德[ȿə5335 ɕi13 tə](阿拉伯语)为伊斯兰教信仰献身或殉难的人。

买贴[mε44t‘iə](阿拉伯语)亡人、死者、尸体。

厄斯力[ər44 sɿ li53] (阿拉伯语)穆斯林给亡人冲洗尸体叫“做厄斯力”。

着水[tȿuə13ȿuei53]回族丧葬习俗。按教规规定洗浴死者遗体叫着水。

穿卡凡[tȿ‘uan44 k‘a13 fan53]回族丧葬习俗。即人去世后,按宗教礼仪将死者衣服脱去,洗净全身,用三丈六尺白布裹尸,称“穿卡凡”。

缠腰子[tȿ ‘an53 iɔ tsɿ]回族妇女的尸布,长和宽各三尺,由腋下裹至膝。

放七窍米[faŋ13 tɕ‘i13 tɕ‘iɔ13 mi53] 回族葬礼习俗。将米裹在棉花里,浸入樟脑,放在亡人的眼、耳、口、鼻里。

撒红花[sa53 xuən53 xua]回族丧葬习俗。在裹尸布上撒上番红花,防虫,防止尸体腐烂。

探望埋体[tan13 vaŋ mε53 ti]到亡人家吊唁、慰问、帮忙。

者那则[tȿə13 na44 tsɿ] (阿拉伯语)殡礼。在埋葬亡人前,由一人率领,集体向真主为亡人进行祈祷的仪式叫“站哲那孜”。

念者那则[nian13 tȿə13 na tsɿ44]葬前给死者穿好“卡凡”后,请阿訇念经。

葬礼[tsaŋ13 li53] 阿訇念过“者那则”后,众人用清真寺备用的木床将亡人抬到坟地,头北脚南面向西方安葬在窑式鱼脊梁形的坟内,子女们拿出部分钱“散乜帖”,到第四日、三七、五七、百日、周年等祭期炸油香,备菜肴,请阿訇念经,以示纪念。

念雅西勒[niεn13 ia53 ɕi44 lə] (汉阿词组)为亡人举行葬礼时,亲属在墓地用象征性赎金替亡人补还生前所欠宗教功课的礼仪,其仪式是:送葬者站一圈,亡人亲属将赎金交给身边一人,依次传递,最后仍然传到亡人亲属手里。

皮拉罕[p‘i53 la xan13] (波斯语)尸衣。其做法是:白布单幅双折,略比身宽,长度从脖子到脚,领部开口,形同坎肩。

卡布匣子[k‘a5335 pu ɕia53 tsɿ](阿汉词组)形同棺材,是公用抬尸匣。

软床子[ʐuan53 tȿ‘uaŋ53 tsɿ]公用抬尸床。

水床子[ȿuei53 tȿ‘uaŋ53 tsɿ]洗浴尸体的公用浴床。

抹锅[mə53 kuə44]每到亡人忌日,炸油香送清真寺等,以示纪念。因为只是炸油香,故称为“抹锅”。

下油香[ɕia13 iou53 ɕiaŋ]在纪念亡人的宗教活动中,给念经阿訇等人送上带有一块熟肉的油香叫下油香。

白尔西[ε53 ər ɕi13](阿拉伯语)死后复生。

朵子海[tuə13 tsɿ xε53](波斯语)地狱、大狱。

鲁哈尔[lu44 xar](阿拉伯语)精神、灵魂。

六、宗 教

伊斯兰教[i44 si44 ian53 tɕiɔ13] (阿汉词组)世界三大主要宗教之一。基本教义为“五大信仰”(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先知、信末日)和五大功修(念、礼、斋、课、朝),核心是信仰唯一的安拉。

主道[tȿu5335 tɔ13]信奉真主的正道。

格底目[kε13 ti44 mu] (阿拉伯语)意为“古老的”,是中国回族伊斯兰教派别之一。

侯儿都斯[xour13 tu44 sɿ] (阿拉伯语)即“伊赫瓦尼”[i13 xə13 va44 ni],西北穆斯林称新派为“侯儿都斯”。

依则德·特阿俩[i44 tsə13 t‘ə13 ər lia] (波阿词组)前者是波斯语,意为“真主”;后者是阿拉伯语,意为“至高无上”,合起来为“至尊的安拉”或“神圣的真主”。

安拉[an44 la44](阿拉伯语)意为“真主”。

胡达[xu44 ta13] (波斯语)即“安拉”。

哈里发[xa44 li fa13](阿拉伯语)原意为继承人。有些门宦的教众也称其传教人为“哈里发”。

门宦[mən53 xuan]是伊斯兰教苏非派各教团组织的通称。

虎夫耶[xu5335 fu iə13] (阿拉伯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的四大门宦之一,该教派主张低声念颂赞主词和静修参悟。

哲赫林耶[tȿə1344 xə lin53 iə](阿拉伯语)是中国伊斯兰教苏非派教派之一,该教派主张高声念颂赞主词。

古拉尼[ku5313 la44 ni](阿拉伯语)即《古兰经》,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

克立麦团依拜[k‘a13 li mia13 t‘uan53i pε](阿拉伯语)即清真言。穆斯林表达信仰的一段阿拉伯语念词,汉译为:“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

领念[lin53 niεn13]穆斯林在做祈祷、念《古兰经》时,由一人起头,众人相随的念经方式。

单念[tan niεn14]穆斯林在做祈祷、念《古兰经》时,一人念、众人听叫单念。

轮念[luən53 nian13] 穆斯林在做祈祷、念《古兰经》时,每个人各念一部分或几段叫轮念。

伙念[xuo53 niεn13]穆斯林在做祈祷、念《古兰经》时,大家一起念叫伙念。

呼图白[xu44 t‘u pε13] (阿拉伯语)演讲。伊斯兰教教长或专职人员在主麻日和宗教节日礼拜前宣讲教义的演讲,一般用阿拉伯语。

会礼[xuei13 li53]每年开斋节和古尔邦节的两次礼拜为“会礼”。

乃玛孜[nε5335 ma44 tsɿ](波斯语)意为“礼拜”,是穆斯林五功之一。

法日诈[fε13 ʐʅ44 tsuə](波斯语)意为“主命”。

瓦志卜[va13 tȿʅ44 pu](阿拉伯语)当然拜。

孙那提[suən13 na44 t‘i](阿拉伯语)圣行拜。

五番拜[vu5335 fan44 pε]穆斯林每日按时进行的五次礼拜,即晨礼、晌礼、午礼、昏礼、宵礼,也叫五时拜。

邦布答德[paŋ13 pu ta44 tə] (波斯语)晨礼,即黎明至日出前的礼拜。阿拉伯语称“法只力”[fε13 tȿʅ44 li]。

撇申[p‘iə13 ȿən44](波斯语)晌礼,即午后一点至三点钟的礼拜。阿拉伯语称“祖核勒”[tsu13 xε44 lə]。

底格勒[ti44 kə lə] (波斯语)晡礼,即午后四点至日落前的礼拜。阿拉伯语称“尔素勒”[ər13 su13 lə]。

沙目[ȿa44 mu] (波斯语)昏礼,即日落后至晚霞消失前的礼拜。阿拉伯语称“迈额勒白”[mε13 ə13 lə pε53]。

虎夫坦[xu44 fu tan](波斯语)宵礼,又叫夜间拜。阿拉伯语称“尔沙义”[tε13 tuan44 vər]。

太团卧[t‘ε13 tuan44 vər] (阿拉伯语)副功拜,即除了五番拜之外的拜功和善举的统称。

聚礼[tɕy13 li]每周星期五晌礼前举行的礼拜,同晌礼连着进行。阿拉伯语叫“主麻”。

买斯志得[mε44 sɿ tȿʅ53 tə](阿拉伯语)叩头处。中国穆斯林称作清真寺。

索末尔[suə44 mər] (阿拉伯语)附属于大清真寺的小寺,即小修道房,也叫“扫马”[sɔ44 ma]。

罗栽[luə53 tsε](波斯语)斋戒、封斋。

都阿[tu13 a44](阿拉伯语)祈祷、祈求。

索尔[suə44 ər](阿拉伯语)经文。

古兰[ku13 lan13] (阿拉伯语)意为“诵读”,也指伊斯兰教最高经典《古兰经》。

亥贴[xε44‘ tiə](阿拉伯语)指《古兰经》的选读本。

苏勒[su13 lə13](阿拉伯语)意为“章”,是《古兰经》各章的专称。一章为一个“苏勒”。

该兰[kε13 lan13] (阿拉伯语)清真寺的阿訇用来书写经文的特制工具。现在把普通的笔也叫该兰。

伊玛尼[i13 ma44 ni] (阿拉伯语)信仰。伊斯兰教主张信安拉、信天仙、信经典、信先知、信前定、信后世。

朝觐[tȿ‘ɔ53 tɕin53]穆斯林到麦加朝拜圣地。主要功修有:受戒、进驻阿尔法特山、巡礼天房、奔走于萨法与麦尔卧两山之间和宰牲等活动。有大朝、小朝的分别。

栽卡忒[tsε13 k‘a44‘ t ə] (阿拉伯语)天课,即济贫税。伊斯兰教五大天命之一。以安拉的名义,向财产达到规定数额的穆斯林依税率征收的课税。

吾尔祖[u44 ər tsu53] (阿拉伯语)劝诫,忠告。伊斯兰教把宗教人员在聚礼日向穆斯林宣讲教义的演说叫“讲吾尔祖”或“说吾尔祖”。

讨白[tɔ44 pε](阿拉伯语)意为“忏悔”。穆斯林向真主悔罪的方式。

古那哈尔[ku1344 na13 xar](波斯语) (违反教规的)罪过。

接赦[tɕiə13 ȿə13]白拉特节请求安拉赦免的宗教活动。

候尔昆[xour13 k‘uən13](阿拉伯语)伊斯兰教的规程、例律、问题。

经堂语[tɕin44 t‘aŋ53 y53]回民使用的宗教专用语,主要包括阿拉伯语、波斯语音译词,赋予宗教含义的汉语词及阿汉、波汉词组等。

知感[tȿʅ44 kan53](经堂语)①知恩感谢(真主)。②吉祥、如意。

经名[tɕin44 min53]阿訇用阿拉伯语给回民起的名字。

七、行为、动作

朝[tȿ‘ɔ53]即朝觐、巡礼。穆斯林到麦加朝觐天房的一系列礼仪,是伊斯兰教的五项功修之一。

跑拜衣同拉西[p‘ɔ5335 pε44 i‘ tuən53 la44 ɕi] (汉阿词组)朝觐麦加的一种礼仪。朝觐者围绕衣同拉西(天房)转七圈。

扫干得[sɔ53 kan44 tə](波斯语)发誓,引申为“表白自己的心情”。

格得勒[kə13 tə lə] (阿拉伯语)预定、前定,即真主的预先安排。也说“定夺”“拨派”。

拨派[pə1344 p‘ε]安拉对吉凶顺逆的安排。

别乃碎布[piə1344 nan53 suei13 pu13] (波阿词组)没有福分。

喊索俩提[xan53 suo13 lia44 t‘i](汉阿词组)清真寺在读宣礼词前,由寺师傅在寺门口或邦克楼上高声呼喊,招呼教众来做礼拜。有的寺师傅不喊索俩提,只敲梆子,俗称“敲梆子”。

色瓦布[sə1344 va5335 pu](阿拉伯语)回报、赏赐。

索得格费吐勒[suə44 tə13 kə13 fei13 tu53 lə] (阿拉伯语)开斋济施,即开斋节那天给穷人舍散。

舍散[sə5335 san13](经常语)施济,用什物帮助别人。

出散乜帖[tȿ‘u13 san13niə35 t‘iə](汉阿词组)舍散救济物。

尼尔麦提[ni53 ər mε5344 t‘i](阿拉伯语)①恩赐。②穆斯林一般指食物。

给亚麦提[kei53 ia13 mε13 t‘i](阿拉伯语)复活,站起。

复生[fu13 sən44](经堂语)人死后复活。

舍法尔提[ȿə53 fa13 ər t‘i](阿拉伯语)说情、搭救。

尔杂布[ər13 tsa13 pu] (阿拉伯语)折磨、惩罚。伊斯兰教专指安拉对罪人的惩戒。

沃格夫[vu44 kə13 fu](阿拉伯语)停止。

拃伊玛尼[tȿa44 i13 ma5344 ni](汉阿词组)回民礼拜中的动作,右手举食指,其余四指捏拢,以表示对安拉独一无二的信仰。

接都尔[tɕiə13 tu44 ər] (阿拉伯语)穆斯林礼拜时,向安拉表示祈求的动作,即举起双手,礼毕时双手抚脸。

宰[tsε53]即宰牲,回民宰杀牛羊说“宰”,不说“杀”。

下刀[ɕia13 tɔ]阿訇按照教规拿刀宰禽畜。

亥尔俩苏[xər13 lia53 su] (阿拉伯语)结束、完结,或意为“了结”“完蛋”“吹了”。

化乜帖[xua13 niə53‘ tiə]为伊斯兰教事务捐款募化。

抓子羔[tȿua44 tsɿ53 kɔ]一种女孩游戏。用几个石子或羊拐,扔一个,抓上地下的几个,然后再接再扔再抓。

[ȿuaŋ53]①往后缩。②用力往下蜕。

破[p‘ə13]①小净后大小便的讳称。②小净后因大小便、放屁、流脓血等使小净失败。

漾[iaŋ13]①水、油等液体晃出。②东西洒落。

志[tȿʅ13]①对质。②称量或验记分量或尺寸。

搐[tȿ‘u13]①皮肤或事物表面皱起来。②肌肉收缩抖动。③将人或物捆绑起来再猛地用绳索抽打。

给口唤[kɯ53 k‘ou5335 xuan]①教主发出命令、指示。②表示认可、允许,不念旧恶、免除债务等。

看口唤[k‘an13 k‘ou5335 xuan]等机会,看安拉是否许可。

义扎孜[i13 tȿa13 tsɿ](阿拉伯语)允许。

吃包包[tȿ‘ʅ13 pɔ44 pɔ]①大人和小孩亲嘴。②男女接吻。

做婆塞[tsuo13 p ‘ə53 sə] (汉波词组)接吻。“做个婆塞”即接一次吻。

动乃夫斯[tuən13 nε53 fu sɿ](汉阿词组)发脾气。

大净[ta13 tɕin13]原意为淋浴,后特指穆斯林按宗教礼仪和程序沐浴全身。

小净[ɕiɔ53 tɕin13] 冲洗身体局部。伊斯兰教规定,信众在呕吐、大小便、流血、睡觉之后,或者做一般礼拜之前,必须洗手、漱口、洗鼻孔、洗脸、洗肘,用湿手抹头,冲洗双足,是为小净。

洗小的[ɕiɔ53 ɕiɔ5335 ti]即做小净。穆斯林从事宗教活动前,按照规定程序洗身体的局部。

土净[t‘u53 tɕin1353]伊斯兰教教规规定,有伤口、生病、怕寒及缺水时,可用净土、沙子等代水抹脸和两肘叫作土净,也称“代净”。

有水[iou53 ȿuei53](经堂语)做了大净。

没水[mu13 ȿuei53](经堂语)没有进行大净。

使得[ȿʅ5335 tə]可以。阿拉伯语说“哈尔拉目”。

使不得[ȿʅ5335 pu1353 tə]不可以做的。

使气[ȿʅ5335 tɕi13] 在别人身上撒气,也说“使性子”。

耶尔苦鲁[iər13 ku44 lu](阿拉伯语)吃。

吃舍饭[tȿ‘ʅ13 ȿə5335 fan13] ①吃别人施舍的饭食。②依靠他人养活。

吃独食[tȿ‘ʅ13 tu13 ȿʅ]①只顾自己吃,不给别人吃。②独占利益。

吃夜饭[tȿ‘ʅ13 iə13 fan]吃夜宵。

起面[tɕi53 miεn13]用酵母和面使之发酵。

务养[vu13 i44]①抚养小孩。②种植并管理农作物。

织斗子[tȿʅ13 tou5335 tsɿ]对小孩尿床或尿炕的虐称。

窝罕[və44 xan](阿拉伯语)盼望。

耶如海尔[iə13 ʐu xεr44](阿拉伯语)走、离开。

别马勒[piə53 ma44 lə](阿拉伯语)不舒服、生病,有点病痛。

额俩拜俩[ə44 lia pε44 lia] (阿拉伯语)出尔反尔,模棱两可。

夜赫提俩目[iə44 xə t ‘i13 lia44 mu](阿拉伯语)遗精、梦遗。

八、性 状

团体百[t‘uan44i pε](阿拉伯语)好。

麻团依百[ma13 t‘uan44 i pε](阿拉伯语)不好。

者麻利[tȿə13 ma44 li](阿拉伯语)俊美、漂亮。

白勒克提[pε13 lə13 k‘ə53 ti](阿拉伯语)吉祥、吉利。

别百乐坎戒[piə13 pε44 lə k‘an44 tə](波阿词组)不吉利,没有福气。

哈里[xa44 li](阿拉伯语)意为“情况”,回族穆斯林引申为运气。

别哈里[piə13 xa44 li](波阿词组)没有福气。

尼尔买提[ni44 ər mε44 t‘i](阿拉伯语)①恩惠。②泛指穆斯林的一切享受物。

法依德[fε13 i44 tə](阿拉伯语)好处、利益,用途广泛。

罕给[xan44 kei](阿拉伯语)义务。

胡失[xu44 ȿʅ] (波斯语)①满意。②喜欢。

胡失怒得[xu44 ȿʅ nu53 tə] (波斯语)希望长辈对自己的言行喜欢、宽容与谅解。

台各瓦[tε13 kə44 va](阿拉伯语)虔诚。

海白[xε44 pε](阿拉伯语)威严、庄重。

户乃勒[xu13 nε44 lə](波斯语)本领大、能耐高。

比得尔提[pi53 tə ər44 ti](阿拉伯语)①新生、独创。②异端。

哈俩里[xa13 lia44 li] (阿拉伯语)合法的、正当的。

哈拉姆[xa13 la44 mu] (阿拉伯语)不正当的、非法的,如喝酒、赌博等。

麦克鲁亥[mε13 k‘ə lu53 xə] (阿拉伯语)①讨厌的、讨厌鬼。②不受人欢迎的。

法力[fε13li13](阿拉伯语)乐观。

木巴哈[mu13 pa44 xa](阿拉伯语)可以的。

吃香[tȿ‘ʅ13 ɕiaŋ44]比喻受欢迎、受赏识。

哈哈格提[xa44 kei kə13 t‘i53](阿拉伯语)实在的、真实的。

买扎孜[mε13 tȿa44 tsɿ](阿拉伯语)虚假、不诚实。

罕格斯提[xan44 kə sɿ13 ti53](阿波词组)真的,千真万确。

直故[tȿʅ13 ku44]有志气。

矼[kaŋ13]①坚硬。②硬物垫到人体某个部位使人觉得不舒服。③顶碰。

脱哈勒提[t‘uo13 xa44 lə ti53](阿拉伯语)清洁、讲卫生。

舒不哈提[ȿʊ44 pu xa44 ti](阿拉伯语)暧昧的,有嫌疑的。

阿各里[a13 kə44 li](阿拉伯语)才智、心眼儿。

别阿各里[piə13 a13 kə44 li](波阿词组)没有心眼,傻。

凡给日[fan13 kei44 ʐʅ](阿拉伯语)贫困。

密斯免米[mi13 sɿ k‘ei44 mi](阿拉伯语)贫穷的。

乌巴力[vu44 pa44 li](阿拉伯语)可怜。

买克鲁哈[mε44 k‘ə13 lu53 xa](阿拉伯语)可恶、可嘈,被讨厌的。

买力欧尼[mε13 li ou44 ni] (阿拉伯语)可诅咒的、可厌恶的。也是对人的憎称,即坏家伙。

刻拉核提[k‘ə13 la44 xə44‘ ti](阿拉伯语)讨厌、憎恶。

乌苏[vu44 su](波斯语)烦恼、心烦意乱。

鼠迷[ȿu44 mi] (阿拉伯语)①不幸、不吉利、倒霉、凶兆。②不漂亮、难看、貌丑。③丢人。

卜亥提[ȿu13 pu xε44 ti](阿拉伯语)倒霉。

本文发表于《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