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嵩 译注
本书为普及读物。译注者从李白、杜甫的诗中,各选52首、62首,译成了白话诗,并在每首诗之后加了简要的注释。这些译诗注意了原诗的神韵、现代汉语的规范和新诗的格律化等问题,具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的特点。
为了让现代读者能从古代诗歌中汲取若干长处以表达今日生活的主题,译者在方法上参用了郭沫若所倡导的“神韵译”;在语言构成上兼取了音节均等的口语格律和三五七言的“板式”格律。这两类格律在民族传统上各有所祖,后者在七言歌行中常常使用,前者可以溯及骚赋。音节的均等,并非口语格律的主流。译者在译诗中有意识地研习它,实际上是在探索现代口语中若干格律化的潜能,这对古代诗歌的格律研究也不无启示意义。
本书的体例是:诗题之下,依次列白话译诗、原诗和简要注释。对于所选作品的内容,本书未遑解析;对其艺术成就,也未加品藻。注者只是在注释中对原诗的创作背景及其主旨大意略加说明,对难解的字词、人名、地名、典故稍加解释(难字间有注音),以便初学。因译诗对原诗大意阐发甚多,故注释较略。值得注意的是,注者在注释中或吸收当代学者的某些成果(如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或对有关争论(如作品的编年、主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间有可采之处。如其指出李诗《嘲鲁儒》“不是高举‘反儒’的战旗,而是在强调儒生们要知时变”;《蜀道难》“未必专有所指”;评价杜诗《咏怀五百字》“以它深刻的广袤的社会性和伟大的历史感标志着杜甫古典现实主义的成熟”;释杜诗《北征》时指出“官军请深入”以后数语“表明了诗人与肃宗集团之间重大的战略分歧”;分析《新安吏》中劝战的态度“是由当时敌我对峙的既成局面和作者的阶级立场结合起来的产物”,均不失为精彩之见,对“文革”时期有关李杜诗歌的曲解不无纠正。(www.xing528.com)
本书所选李杜诗歌基本上是其代表作。其中李诗以绝句、乐府所选为多,李白的一些歌行名篇亦加收录。这是因为李白善作绝句、乐府,也可能与这些诗歌易于今译有关。李诗未尽按编年排列,杜诗则依年编排。所选杜诗以七古及律诗(包括组诗)为多,大体能体现出杜甫各体、各期作品的成就及其变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0年8月出版 14.7万字,29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