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斌杰 著
本书采用评传的方式,不仅叙述了白居易的家世、家庭和他的一生,而且分专题评述了他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作品内容以及其艺术风格与影响。
著者认为白居易的独特性在于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诗人,而且还有着自己卓越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不但有诗歌创作的实践,同时也还有着自己明确的文学主张”。本书对上述问题均做了详细的评述,并力求将白居易的政治思想、文学主张与文学创作联系起来,揭示出白居易创作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主义特征。书中不仅探讨了白居易的讽喻诗等诗作的艺术特色,还从文学渊源上阐明了他的艺术特色形成的原因,较以往不少白居易研究著作只强调思想研究而不注意艺术分析要深入细致得多。但由于对白居易及其作品的进步性和积极意义的高度强调,本书对其消极面及其历史局限的分析和批评,似乎显得较为薄弱和轻淡。
著者注意到白居易思想与创作的复杂性,对白居易研究中一些争论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关于白居易后期思想和创作的评价问题,关于白居易的著名长诗《长恨歌》的主题思想等问题,学术界存在不同意见。书中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阐述,最初见于作者1955年发表的《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及其评价》(《光明日报》1955年7月10日)一文。著者认为,白居易对主题的选择和评价有两种思想:一面是对唐明皇、杨贵妃荒淫误国的不满和痛恨,一面是对他们爱情以及不幸遭遇的同情,这就使《长恨歌》主题思想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但从全部内容看,同情超过了讽刺,占了主要地位,因此“表现和歌颂爱情的思想,是《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亦即是它的基本思想”。文中的主要观点,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参见林志浩《论〈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及其争论》一文,《光明日报》1956年8月19日)。关于《长恨歌》主题思想的讨论至今仍在继续,本书在这方面有着发轫之功。(www.xing528.com)
本书写于1954年—1955年间,1957年12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1980年9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用旧版重印,著者做了一些文字修订。后又略作增订,1994年9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再版,再版本将著者后来写的《一篇长恨有风情》收入,作为著者对学界关于《长恨歌》主题讨论意见的一点补充,同时增附了著者新撰的《白居易简谱》,一并供研究者参考。
(作家出版社1957年12月出版 8.8万字,153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