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涤非 著
本书注重从外部研究入手,考察作家的生平与创作,尤其是尝试使用阶级的观点来分析杜甫的思想及其创作内容,并提出“人民诗人”这一称呼。这一提法是作者对杜甫生平与作品做了综合考察后得出的,并作为主要观点贯串了上卷的始终。作者认为,“人民性”使杜甫的思想虽来源于儒家,却能突破其局限,从而具有人道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劳动、无贵无富等进步因素,并在作品中体现为广阔性、深刻性、真挚性三大特征。作者以“人民性”来论杜甫的思想,对杜甫的忠君思想作了新的解释,认为杜甫“忠君思想与爱国精神始终是密切结合的”,并使他“有可能在更大的程度上突破这一落后思想的局限而成为一个伟大的人民诗人”。
本书也注意从历史的角度以全面的观点来论杜甫及其诗歌创作,将其人其诗放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乃至整个封建历史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指出杜甫思想中不无消极的一面,但书中更强调他的进步性,其间不免有拔高之处。这种拔高也是用当时的阶级分析理论加之于杜甫研究,有着很明显的时代印记。
与当时许多杜诗研究著作相比,本书显得更为重视杜诗的艺术成就,对杜诗时有精细的评析,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本书的下卷“作品选注”部分(1957年10月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后来,著者将下卷改编为《杜甫诗选注》(1979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上卷则改为论文汇编,1980年12月由齐鲁书社再版。为了保持原有叙述部分的系统性和独立性,仍用上下卷做分界,把再版时增加的文章连同本书上卷的3篇附录,编为下卷,以示区别——上卷以6篇的篇幅分别从杜甫所处的时代及其生活、思想、创作、杜诗的体裁与影响诸角度展开研究,下卷是作者1952年以来研究杜甫的论文汇编。再版本另有附录4则。(www.xing528.com)
本书是现代人研究杜诗的一部代表性著作。书中的观点,在一个时期内曾受到批评。1971年出版的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对“人民诗人”的提法持不同意见。作者在再版“前言”和下卷不少文章中就以上问题重申并补充了自己的看法。其实本书的问题不在于对杜甫的评价是否偏高,而在于他用以肯定杜甫的那些理论,有许多地方简单机械,甚至是不科学的。许总曾撰文《〈杜甫研究〉得失探——兼论杜甫研究的现状和问题》,对本书有中肯的批评,可参看(原载《学术月刊》1986年第1期,后收入《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5月出版)。
(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年6月出版 13.2万字,18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