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诗人丛考:高宗至德宗前32位诗人生平及著述考证成果

唐代诗人丛考:高宗至德宗前32位诗人生平及著述考证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傅璇琮著著者鉴于有关唐代文献中的讹误以及后人沿袭不改,参考1949年前后有关的唐史研究著作,并尽可能吸收1949年前后文学史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考证高宗至德宗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如其据墓志考定王之涣郡望为太原、占籍绛州,从而纠正《唐才子传》中“蓟门人”之误;又考刘长卿曾两次被贬,而非如旧载所云仅一次,并进一步提供了两次被贬的大致时间及具体情形。

唐代诗人丛考:高宗至德宗前32位诗人生平及著述考证成果

傅璇琮 著

著者鉴于有关唐代文献中的讹误以及后人沿袭不改,参考1949年前后有关的唐史研究著作,并尽可能吸收1949年前后文学史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考证高宗至德宗前期32位诗人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情况(包括杨炯、杜审言、王翰、王湾、王之涣崔颢常建、李颀、王昌龄高适、贾至、张谓、张继、李嘉祐、刘长卿韦应物、刘方平、戎昱、戴叔伦、顾况、皇甫冉、皇甫曾、钱起、韩翃、卢纶、吉中孚、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司空曙、李端等人)。全书共收文27篇,或填补空白,或订正错误,均资料翔实,考证严密,信而有征。如其据墓志考定王之涣郡望为太原、占籍绛州,从而纠正《唐才子传》中“蓟门人”之误;又考刘长卿曾两次被贬,而非如旧载所云仅一次,并进一步提供了两次被贬的大致时间及具体情形。书中所考以中小作家为主,但他们属于文学史上不应该受到忽视的诗人,而以往的研究仅局限于几个大作家身上,本书的出版使得这种状况大为改观,丰富了唐代文学研究的内容。书中间亦考版本源流(如考《韦苏州集》版本源流颇详备)与作品的真伪(如辨明《刘随州集》《钱考功集》以及《全唐诗》所录两卷戴叔伦的作品都曾羼入他人之作)。

本书在贡献上述考辨成果的同时,还从文学艺术的整体出发,对所考诗人的创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对当时诗坛的创作、评论及流派活动情况,间有论述,稍作探讨,并指出了某些文学现象,提出了若干唐诗研究论题。著者所考察的是个体,着眼的却是作家群体,乃至一个阶段的诗坛风貌,通过个体生平、交游、创作活动的考察,切实弄清文坛上各个阶段、作家群体的创作情况,勾勒出特定阶段的诗坛风貌,以便准确界定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总结出文学史发展的规律,这就启迪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唐代文学研究中的群体研究的新风气。如《杨炯考》《杜审言考》以二诗人所分别代表之“初唐四杰”与“文章四友”两个文学流派,展示武后时期诗坛情况及其历史嬗变;又如对开元名相张说的论述、对王湾名篇《次北固山下》在新旧诗风交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的论述、对顾况诗在从李白到李贺的唐诗流变过程中的作用的论述,均属卓见。著者对大历时期诗人的考辨用力最勤,指出当时存在两个创作群体,即以长安洛阳为中心的“十才子”诗人和以江东、吴越为中心的李嘉祐、刘长卿等人,这对新时期展开对大历诗风的研究有着直接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本书是“文革”后较早出版的学术著作,此前“文革”中发展到极端的主观空疏学风已为学界厌弃,因而本书以其厚重成果所体现出的实证的研究方法,立即受到学界的推重,故本书的贡献不仅在于澄清了唐诗研究中许多疑难问题,为唐诗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新观点、新课题,同时对于转变学术风气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著者此前有《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杨万里范成大卷》(中华书局1964年版,署名湛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黄庭坚和江西诗派卷》(中华书局1978年版),此后又主编《唐才子传校笺》《隋唐五代文学编年史》等书。著者把考据与批评熔为一炉,在扎实的文献基础上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其所代表的学风和研究方法,深刻影响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唐代文学研究。

(中华书局1980年1月出版 38万字,536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