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菁 著
本书是20世纪后半叶大陆第一部关于唐代诗歌的断代诗史研究专著。全书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分三章,依次论述初唐四杰、李白和杜甫以及其他盛唐诗人、中唐和晚唐诗人,重点是论述盛唐诗歌,尤以李杜所论篇幅为长。著者运用了文学—社会文化学的批评模式描述了唐诗从初唐到盛唐、中晚唐的发展、衍变历程,勾勒了现实主义在杜甫手中达到高潮,并经元结、顾况、元稹、白居易以迄皮日休等人继续得到发展的全过程,突出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这三位大诗人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以往受到忽视的一部分中小诗人进入文学史视野(如中唐“箧中集”中的诗人、晚唐的李山甫),王维等重要诗人的诗歌中复杂的积极的一面也受到了关注,“郊寒岛瘦”等旧评也得到了新的阐释。这种叙述模式一改旧日文学史著作的资料汇编式的写法,有一定的线索可寻,也体现出著者对唐诗特征的体认和唐诗发展过程的把握。受这种叙述模式的影响,著者对具体作家(特别是李白、杜甫、白居易三大诗人)的论述大多采用传记的体例,纵向论述较为详细,横向概括较少;在描写李、杜时,将其放到与前辈、与同辈诗人中加以对比考察,突出他们在唐诗顶峰中的最高位置。这种模式是基于作者对文学的性质、功能的理解而形成的,具有强烈的政治意味。在“引言”与“结束语”中,著者一再强调要以作家和他的作品“对待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所采取态度如何”为依据,将唐代作家分为进步与反动的两方,强调文学为着政治服务。五六十年代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左”的倾向严重,著者身当其时,自不免有其时代烙印。
受当时学术环境影响,也由于文学观念的狭隘性所致,本书在论述作家作品时常常只作政治与道德伦理的判断,泛论较多,具体分析较少。著者在论述过程中对一些唐诗论著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有的不失为中肯之见,但不少看法有失分寸,时由学术争鸣牵涉到政治批判上去,这与论述一些作家失之于苛(如仅以一篇《秦妇吟》评韦庄为反动作家)一样,都与当时的文化学术背景有关。(www.xing528.com)
本书后经著者修订,1964年5月由作家出版社重印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4月出版 19.1万字,278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