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商影响明清文学中的叙事与诗歌

徽商影响明清文学中的叙事与诗歌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故而从小说审美的角度看,它不是一部能够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小说。但是,该小说的作者却有一定的诗才,小说中经常穿插他作的诗词,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添加了审美的因素。这些诗作不讲对仗,也缺乏炼字炼句,谈不上出色,但是它们或写佳景,或述古人,流露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小说的叙写相印证,应该是一段能够引起读者审美联想的体验西湖的笔墨。

徽商影响明清文学中的叙事与诗歌

《我之小史》的作者很注重将该小说写成一部“信史”,例如在第四回里他写道:“但在下这书要成一部信史,所有事实,不肯遗漏……”在第十回里他又说:“盖在下这书要成一部信史,有什么写什么,开门见山,直捷了当,所谓平生事无不可对人言。”或许正是这个观念束缚了他的手脚,尽管作者采用的是章回体小说的结构形式,甚至采用了“话说”、“且看下回分解”、“看官”等等说书人的口气,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虚构,也就缺少了情节的曲折生动,缺少小说所必须的故事性,也缺少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故而从小说审美的角度看,它不是一部能够给读者以审美愉悦的小说。

但是,该小说的作者却有一定的诗才,小说中经常穿插他作的诗词,这倒是在一定程度上为小说添加了审美的因素。

从内容上看,这些诗词大约可以分为三类:

(一)抒情言志

如第四回写“我”十七岁与妻子合卺成婚,“当日有《定情诗》为证”:

与卿两小本无猜,疑是前生有自来。为喜同心今结绾,合题雅句把妆催。(其一)

名花何不种蓬莱,偏向人间灿烂开。今夜香闺春不锁,刘郎端合到天台。(其二)

“我”的妻子查氏9岁便到他家做童养媳,所谓“幼时小嫁”,所以和“我”一起长大,故而是“两小本无猜”。从诗里可以感受到“我”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以及新婚时喜悦温馨的的心情

第七回写他16岁落第后,和二弟乘船前往杭州,所乘之船是“抢风”船,“形大而笨,两旁有厚板,抵住江水,上悬三帆,专走抢风”,“抢风者,东南西北四面的风,都可得力,但其船颠之倒之,无一刻安稳,江水每从篷中打进,衣服都湿”。大约这种船借风使力,风向不同,则在水中行走的稳定性也不能保证,故而“我兄弟二人,已觉心惊胆落”。这也可为商人经商之艰辛为一证明。这番乘船经历,“我”后来填写了《卜算子》词一阕:

窗下独挥毫,惯起波涛,何惊江水恁滔滔。破浪乘风原有志,期许吾曹。 濯足寄情豪,水涨三篙,欲穷沧海驾金鳌。唱罢大江东去也,气概清高。

这个时候,“我”仍然还走在科举考试的道路上,心中还充满了理想和期望,所以借此惊险的水上历程吟唱豪迈之情。

又如第九回写“我”考中秀才,喜悦不已,“在下到郡七次,至此乃得入泮,信可乐已!有诗为证”:

文运天开庆盍簪,菜芹泮水附儒林。风雷烧得神鱼尾,万里扶摇继自今。(其一)

璧水圜桥遇圣明,士林嘉惠覃宏恩。文章报国终吾志,莫把青衿老此生。(其二)

“我”虽然7次参加考试,屡受挫折,但终于在24岁那年考中县学秀才,这在以科举考试作为衡量读书人是否成功的标志的时代,自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24岁的“我”不仅内心充满喜悦,也踌躇满志,充满对未来的希望,认为“万里扶摇继自今”,期许自己“文章报国”,“莫把青衿老此生”。

再如第十二回写“我”的三弟礼先气量狭窄,因家事不顺意吞服鸦片自尽。“我在连市,接信之后,此番赶到杭州来,抚棺一恸,并以前婉劝之书,焚于灵右,伤痛不已。自是三七拜忏,且翻九楼,触目伤怀,实为惨恻之至。有《哭三弟》诗云”:

我寄嘉湖弟寄杭,乍惊噩耗剧悲伤。去时分袂才留别,来日凭棺枉断肠。谊属同胞凄欲绝,情关一脉痛弥长。风流顿尽音容杳,天上人间路渺茫。

《哭三弟》的诗共有8首,这里引录的是第一首。不难看到他对弟弟自尽的伤痛之情,也能感受到他们兄弟的手足之情。

(二)描绘山水景观(www.xing528.com)

小说中的“我”的游历比较多,因为父亲在浙江一带经商,他在小时候由父亲带领到那些地方生活过,长大以后帮助父亲处理商业事务,又曾经经过景德镇到安庆参加优拔考试,还曾经在上海法政讲习所学习。有了这些“游”的经历,他的诗才也得到了施展,并且在小说中得到反映。

第十回写“我”在戊申年(光绪三十四年,1908)春节后游览西湖,“浮生半日闲,泛舟湖上,凡左公祠、水月亭、彭公祠、三潭印月等处,畅游一遍,令人有披发入山之想。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飘然一艇,击楫归来,此情此景,真觉怦怦欲动,古人谓‘勾留是此湖’,良不谬已!”接着作者以四首诗“为证”:

结伴寻春忆旧游,诗家清景纪杭州。湖光山色天然好,把酒临风楼外楼。

彭左祠堂苏小墓,英雄儿女竞传闻。至今留得声名在,绝类离伦总不群。

潋滟空濛画不成,西湖西子两题名。吴宫花草秦楼月,一样风光彻底清。

陌上花开缓缓归,迩时相赏莫相违。柳彩系得游人住,俯唱遥吟逸兴飞。

这些诗作不讲对仗,也缺乏炼字炼句,谈不上出色,但是它们或写佳景,或述古人,流露着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和小说的叙写相印证,应该是一段能够引起读者审美联想的体验西湖的笔墨。

续编第四回写“我”因未曾到过苏州,故而从上海乘火车前往一游。到苏州后,恰逢刘园里举办兰花会,见其中“楼阁玲珑”、“兰花满座”,“到此领略一番,觉得吴宫花草,风雅宜人,令人不胜欣赏,于是也以四首诗“为证”,其一和其二两首写道:

朝别春申夜入吴,游踪乘兴到姑苏留园剩有兰花会,取次看来似画图。

漫把新留改旧刘,风光依样好亭台。兰香满座凭真赏,胸怀广博天为开。

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原是明嘉靖年间太仆寺卿徐泰时的东园。清嘉庆年间,刘恕以故园改筑,名寒碧山庄,又称“刘园”。同治年间,盛宣怀的父亲盛旭人购得此园,重加扩建,取“留”与“刘”的谐音,始称“留园”。作者到此一游,不仅见到风光依旧好的亭台楼阁,更欣赏到了兰花胜会。此诗不仅描述了留园的风雅,其实也记录了这个著名园林由旧“刘”改新“留”的历史变迁。

(三)记录民俗风情

这类诗歌在小说中也占有一定的数量。如第八回“我”到练市,“问及南皋桥一带人家,式微太甚,不胜今昔之感”,因之赋诗两首:

十年前已寄吾居,月夕花晨此读书。隔岸梢官常习武,傍河船户夜捕鱼

四姑脚小三姑大,南市人多东市虚。今日再来风景异,沧桑变幻感唏嘘。

诗中回忆十年之前“我”在此随父亲读书时练市的风景:白天看到对岸的梢官习武,晚上住在河边渔户捕鱼;而当年的南市“人多”繁华,还有小脚、大脚的女人们来来往往。“我”因父亲生意多在杭州浪游,对杭州的民俗风情和变化最为熟悉。戊午年(民国七年,1918)二月,“我”携带妻子、儿子再游杭州,在续编第二回以一篇《快游歌》予以记录,其中写到了杭州的景色,更写到当时杭州“中外戏法电光阴,红男绿女恣嬉游”的种种情景,如旧剧新剧的同演,魔术杂技的杂陈,从中可以想见二十世纪前期杭州的文化景象。

因为写的是“信史”,小说中的“我”毫不隐讳地写了不少自己寻花问柳的经历,其中也每每以诗纪事宣情,甚至以“集句”的形式吟咏嫖妓的事情,如第十回写“我”在杭州与金珠、小宝二妓相处,作有无题集句诗六首,其一为:“珠箔银钩迤逦开(白居易),谪居犹得住蓬莱(贺知章)。桃花尽日随流水(张旭),前度刘郎今又来(刘禹锡)。”第十二回写其在杭州与妓女素卿相处,两人同去明月镜相馆合影,亦“有诗为证”,其中一首道:“琵琶一曲诉衷情,色舞眉飞四座惊。谁似江州白司马,青衫湿透泪纵横。”如果说前两句赞赏素卿才艺以及确定她的身份还比较合适,后面两句把自己比喻成“江州司马”显然就不伦不类了,最多也只表明了自己是有钱人优越感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