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商与明清文学:以《丛睦汪氏遗书》为例

徽商与明清文学:以《丛睦汪氏遗书》为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徽商文学家族的研究,目前还缺少有力度和深度的研究。这里,我们以《丛睦汪氏遗书》为依据,对在明清两代绵延三百多年的丛睦汪氏文学家族作一考察。《丛睦汪氏遗书》的编刊者是汪氏后裔汪簠。汪簠在《总目述略》中说到,他通过不同途径,还搜集到《上湖分类文编》、《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上湖文编补钞》、《诗序辨正》、《谈书录》、《诗学纂闻》、《文选理学权舆》8种,但这些书籍《丛睦汪氏遗书》并没有收入。

徽商与明清文学:以《丛睦汪氏遗书》为例

徽商的财富基础,徽商“贾而好儒”的文化追求,使得他们的子孙后代不仅在明清两代的商界风云际会,也是文坛上的一群活跃的身影。这些身影或许不是最引人注目的,但随着研究不断地深入,就能够感到他们无处不在。

徽商家庭和家族文学氛围,孕育了喜爱文学乃至在文学创作上有成就的作家;有的徽商家族形成了文学创作的传统,成为了文学家族。对于徽商文学家族的研究,目前还缺少有力度和深度的研究。这里,我们以《丛睦汪氏遗书》为依据,对在明清两代绵延三百多年的丛睦汪氏文学家族作一考察。

《丛睦汪氏遗书》现存光绪丙戌(1886)刊本,国家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均有收藏。以往的学者虽然对该丛书中个别集子有所引用,但对该丛书的性质和全部内容鲜所留意和研究。笔者对其进行了初步的研读,发现这是一部以家族文学典籍为基本内容的丛书,保存了徽州歙县丛睦坊迁往杭州的汪氏家族自明代后期到清代道光咸丰年间的文献典籍,展现了一个文学家族的身影。

《丛睦汪氏遗书》的编刊者是汪氏后裔汪簠。闵尔昌《碑传集补》卷二十五收有郭嵩焘所写《诰授通奉大夫汪君墓志铭》可其见生平。他字铁山,生于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光绪十四年(1888),因为“才高,习吏事,剖决疑滞,所至称其能,谓可试以政,于是援例以通判分发湖南,历署清泉、常宁、衡阳知县,旋摄浏阳县事”。他虽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入仕,但“以能听讼狱、平亭疑法重于时。州县狱不能决,辄假君鞠治”,是一位让人佩服的能吏。可惜他仅活了52岁,没有诗文集流传。

该丛书分《春星堂诗集》和《春星堂续集》两部分,各十卷。卷首前有郭嵩焘以及汪氏同乡薛振钰的序言。《春星堂诗集》收录集子15种,分别为:《不系园集》、《随喜庵集》、《绮咏》、《绮咏续集》、《西湖韵事》、《梦草》、《听雪轩集》、《游草》、《闽游诗纪》、《松溪集》、《梦香楼集》(以上均为汪然明作)[18],《延芬堂集》(汪鹤孙),《詹詹集》(汪振甲),《重阆斋集》(汪德容),《夕秀斋集》(汪援甲)。《春星堂续集》收录集子10种,分别为《澹园集》(汪师亮),《水亭诗存》(汪贤衢),《村集》(汪绪宜),《朴树庐剩稿》(汪科显),《水荭花馆集》(汪篯),《劫余草》(汪箴),《汇香词》(汪鹤孙),《凭隐诗余》(汪世隽),《重阆斋文稿》(汪德容),《上湖纪岁诗编四卷续一卷》(汪师韩)。

关于该丛书的刊刻过程,汪簠在卷首有《总目述略》[19]一篇予以交代:乾隆年间,汪师韩即以《丛睦汪氏遗书》之名刊刻8种,分别为:《春星堂诗集》、《上湖纪岁诗编》、《分类文编》、《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韩门缀学》、《谈书录》、《诗学纂闻》;道光初年,汪贤衢又续刊14种,分别为:《双清阁帖考》、《羁音集》、《碧台集》、《春星堂诗续集》、《重阆斋文稿》、《上湖文编补钞》、《文选理学权舆》、《春秋三传注解补正》、《诗四家故训》、《语孟疏注辨异》、《诗序辨正》、《坦桥脞说》、《清晖小识》、《平于南雅》。此后,由于太平天国战争,汪氏族人也分散迁徙,家族文献“失而得,得而失,失而复得”,汪簠本人则多方搜求,“所得可釐正成帙者”二十种,于是付之刊刻,“《春星堂诗初集》悉因其旧,《续集》则原本仅三种,今辑残编,虽失原刊之旧,更得增入五种,分列十卷,仍题曰《春星堂续集》”。

就现存的《丛睦汪氏遗书》所收集子看,首先和前两次刊刻所收书并不同,基本上都是诗集、文集和词集,这可能是因为战乱造成原有书籍的散失和焚毁,也可能与汪簠的编辑宗旨有关。汪簠在《总目述略》中说到,他通过不同途径,还搜集到《上湖分类文编》、《观象居易传笺》、《孝经约义》、《上湖文编补钞》、《诗序辨正》、《谈书录》、《诗学纂闻》、《文选理学权舆》8种,但这些书籍《丛睦汪氏遗书》并没有收入。也许他打算还要刊刻其他已经收集到的家族文献,但终究未能刊刻。“总目”中除了《春星堂诗集》和《春星堂续集》外,尚列有上述8种在内。看来,汪簠这次对家族文献的刊刻,虽然尽了很大努力,但并没有将搜求到的家族文献全数刊刻出来。

尽管如此,《丛睦汪氏遗书》反映了一个从徽州迁徙到杭州后的汪氏家族由“商”而“文”的转换历程,同时,也形成了家族的文学传统,代代相沿。

这个家族迁杭始祖是汪然明。熟悉明清历史和文学的人,对汪然明这个名字当不会陌生。陈寅恪撰写的《柳如是别传》,就用了不少的篇幅考证汪然明和柳如是的关系。汪然明的生平,《丛睦汪氏遗书》收有其小传一篇、墓志铭一篇,基本上传述了他的一生。他本是徽州府歙县丛睦坊人,后来移居杭州。他名汝谦,号然明,又号松溪道人,生于万历丁丑(1577),卒于顺治乙未(1655)。和大部分商人传记一样,小传和墓志铭里对汪然明经营什么商业、如何经商只字未提,而是着力写他的文化活动。建造画舫,以西湖为园林,是汪然明在士林中传为佳话的事情,也是西湖的一段风流佳话。他所造的大画舫有两只,起的名字很别致,一只叫“不系园”,一只叫“随喜庵”;小的画舫名字也别致,分别叫“团瓢”、“观叶”,还有“雨丝”、“风片”。

西湖本是文人骚客经常流连的胜景,汪然明建造了这样的画舫,文士们自然乐得登湖舫,汪然明也就得以和他们多有交往。《丛睦汪氏遗书》收录的《不系园集》、《随喜庵集》其实都是陈继儒、茅暎、黄汝亨、吴孔嘉等晚明文士乘“不系园”和“随喜庵”泛波时和汪然明唱和的诗作。

《绮咏》、《绮咏续集》、《游草》、《松溪集》是汪然明本人的诗集,这些诗或吟咏西湖风流,或与文士唱和,或记录出游见闻,既反映了作为商人的汪然明“贾而好儒”的生活状态,也展现了晚明社会和文化的风貌。《西湖韵事》收录其《重修水仙王庙记》、《三贤祠记》两篇文章,详细描述了他重修西湖胜迹的过程,具有史料价值。

《梦草》、《闽游诗纪》、《听雪轩集》、《梦香楼集》是几部很有意思的诗集。汪然明除了和名士文人交往外,还和柳如是、王微、杨云友、林天素等名媛才女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以自己的富有为她们提供了栖身和与文士们交往的便利条件,给她们以帮助;另外一方面,他用男性的情感给她们以怜爱,甚至也发生了爱情。这些微妙的情感在这些诗集里得到了细致的表达。

《梦草》可以称得上是一卷主题诗集,卷首有汪汝谦写的《幽窗纪梦》一篇,记他梦中遇一女郎,示其林天素之画,他醒后翻检林天素的画作,感慨万分。或许汪氏将此梦公开,陈继儒、王思任等文士各赋诗吟咏此梦,此集所收即为他们的咏梦之作。《闽游诗纪》为崇祯十四年汪汝谦福建之游所写诗作,陈寅恪认为汪氏此行是“访林天素之行”[20]。集中有《福州访林天素,知已移居建宁赋怀十首》,其一道:“不接风神已廿年,芳堤花下每相怜。自从南浦消魂后,何至三山复黯然。”其七曰:“凭将双履轻千里,半为名山半为君。却讶相寻无定踪,不知何处觅行云。”对林天素的忆念之情,对未遇她的失望、黯然之情均为浓挚。集中有多篇未见林天素时的忆怀之作,但在见到林天素后,林天素似乎并没有和他重燃当年的感情,最后他不得不和她分别,集中有《别林天素》四首,其四曰:“一觞一咏一呜咽,肠断春深泣杜鹃。若得重逢如此日,恐应多出再生缘。”陈寅恪说:“所可笑者,然明此行本专为访觅林天素,但天素终未能与之偕归西湖。”[21]但诗中表达的伤感凄切之情倒是非常浓烈的。

《听雪轩集》也是一部主题诗集,所收诗作均为杨云友所作,既有与其他文士一同到杨处观画听琴、登随喜龛画舫游览西湖的唱和,也有他独自看望杨云友时的情感抒发,如《雪后过云友》:“幽窗浑曙色,几榻净无尘。却喜宜人处,花飞笑语亲。”这种感情处在浓淡之间,亲而不腻;而在云友去世后所写的诗却带有深切的伤感,又表明他对这份感情的珍惜和重视。

《梦香楼集》卷首有汪然明顺治乙未(1655)所写序言,有云间女子张宛(字小青)投奔于他,“予家有紫檀床,沙小泉良工所制,汉玉鸳鸯嵌枕,绿结伽南香山,嘉文锦席,皆清供几榻之具,未遇可当赏者。六月十九,宛仙过予朱萼堂,因铺设以待,其日酷暑薰蒸,香山与兰花芬馥,宛仙神情若倦,因试枕之,不觉熟睡,予启北窗,绿荫笼榻,香风袭人,观其艳态,真海棠睡未足也。遂拈四绝,并以咏物。”此一桩风流之事为文士们知道后,他们又纷纷咏诗赞赏,集中有钱谦益、李渔、施闰章、吴孔嘉、李明睿、黄媛介等人的和诗。此集编刊时汪然明已经78岁,但他风情不减当年,而文士们也咏诗以纪,可见当时颓废之风。

汪然明生有二子,长子汪玉立,字与可,继承了汪然明的经商业务,小传说“然明先生一以家事委之,绝不顾问”,他没有去求取功名,而是闭户习静,督课子弟,“以离乱不闻,宠辱不惊称之”,著有《棣萼堂文集》、《听雪轩尺牍》,均逸。次子汪继昌,字徵五,中顺治己丑(1649)科进士[22],历仕广西左江道、湖广江防兵备道按察司副使,著有《悔岸斋诗文集》,他是改变汪氏家族社会地位的重要人物。

《丛睦汪氏遗书》所收集子的作者均为汪玉立、汪继昌的后裔,兹将其谱系列出来,然后根据每个集子前的小传,对他们的生平略作介绍。

汪与可生有四子,长子汪鹤孙,字梅坡,号云远,康熙癸丑年(1673)中进士[23],授翰林院庶吉士。他“少无宦情,虽早入词馆,即请假南旋,性好游,神情飞动,识解过人,虞山目为间钟之才”,著有《延芬堂集》和《汇香词》。另有《栖碧堂集》二卷。毛先舒为其《汇香词》作序,称“汪子梅坡少负颖绝,间尝为小词,若天授者。俊拔婉媚,体无不具,而当其得意处,则天惊石裂,摄人神明,才甚奇而共信必传”。

汪鹤孙无子,过继其弟弟麒孙之孙汪师韩为孙。《上湖纪岁诗编》卷首有汪师韩的小传:“韩门先生讳师韩,号抒怀,又号上湖,毅亭先生长子,雍正壬子科举人,癸丑进士[24],翰林院编修,督学湖南,乾隆初元掌院学士以先生奏直起居注,记注之有协修自此始。张尚书照疏荐校勘经史,傅相国恒荐直上书房,旋以事左迁,主保定莲池书院讲席。少时以词章名四方,习清书,时赋龙书五十韵,临川李穆堂先生携入八旗志,书馆见者多不解,李先生曰:我尚不知者,何况君辈!郑筠谷其父执也,尝赠诗云:颓龄睹奇特,自强还自贺。常熟王次山不轻许可,独倾倒之,故其题集有‘兼包竹垞能,肯拾渔洋唾’之句。作文简古有法度,为望溪先生入室弟子,中年以后一意穷经,尤邃于易,所著有《观象居易传笺》、《春秋三传注解补正》等书,今存一十三种,逸六种,待刊。自言命缠毕月,以水为命,而木在箕,度推命者多引韩苏为说,又言欧阳公耳白于面,名闻天下,唇不贴齿,无事得谤,《明道杂录》又谓其须不掩齿,今有人焉耳则白矣,又无唇不贴须不掩之患,而乃谤詈多出意外云云。此则先生自寄其身世之慨矣。府志入文苑传,授文林郎。”汪师韩既是一位诗人,也是桐城派开山祖方苞的入室弟子,还是一位学者。在汪氏家族中,他的著作最多,除了收入《丛睦汪氏遗书》中的《上湖纪岁诗编》外,还有《上湖分类文编》等12种著述。

汪与可次子汪麒孙生有三子,因为均善诗文,被时人誉为“汪氏三凤”:

长子振甲即是《詹詹集》的作者,小传云:“毅亭先生讳振甲,字昆鲸,号紫峦,入仕后更号毅亭,为然明先生之曾孙,与可公之孙。康熙戊午孝廉,庚子乡试,雍正庚戌成进士[25],授江南安庆府桐城知县。会亢旱,祷雨于邑之龙岩山,日中登山,感暑成病,没于任,丧归权厝孤山后,乃安葬于南山路九曜山之阳。平生诗不多作,不甚收拾,未尝编次成集,惟中年一册,曾自题曰《詹詹集》,盖取庄子‘小言詹詹’之意。”

次子汪德容,为《重阆斋集》作者,小传云:“重阆先生讳德容,字云尺,然明先生之曾孙,与可公之孙,依园公之次子,初名抡甲,补钱塘县学生,屡应乡试,荐而不售,改今名入国子监,中康熙庚子顺天乡试,雍正甲辰成进士一甲第三[26],授翰林院编修,己酉谪安西,乾隆巳未卒。丧归权厝西湖藕花居,后附葬方家峪先茔。平生多远游,所作诗文大半散佚,家存少时《学语集》一编,加以行箧零落草稿,汇钞一百五十余首。先生自号重阆,因即以名集云。”

三子援甲,是《夕秀斋诗钞》的作者。小传云:“先生讳援甲,字鳞先,号沤亭,又号朴庐,依园先生之第三子,中康熙庚子乡试,授山西绛县知县,老而卜宅金陵,遂安葬焉。平生性耽吟咏,先后所刻集曰《古诗初集》、《白沙集》、《紫石山房初集》、《鄣南吟》、《江东杂咏》、《紫石山房二集》、《邗州集》、《夕佳园诗》、《翁洲诗》、《语溪集》、《朴树庐吟稿》、《北归车上吟》、《新安集》、《虎溪三笑图倡和诗》、《歙州纪游》、《京华旅稿》、《盂城小稿》、《和阳游草》、《颍上吟》、《公余漫稿》、《赈歙吟》、《颍睢杂咏》、《秋圃吟》、《戊辰京邸诗》、《绛山集》凡二十五种,皆小集,晚乃汇为一编,总名之曰《夕秀斋诗钞》。”

汪德容之第三子汪师亮,有《澹园集》。其小传曰:“研书先生讳师亮,云尺先生第三子,钱塘县学生,性至孝,痛安西之谪,上书请代戍,不可,出塞省侍十余年,奉柩归葬,绝意仕进,遂浪游闽粤江南北,为诸侯上客,于书无所不读,为文深入古人堂奥,与果斋先生兆舒齐名,称‘二汪’焉。今存《澹园残稿》一卷而已。”

汪师亮之子汪大任,号西受,有《诗序辨正》九卷,《四书疏注通纂》八卷,均逸。其长子汪贤衢、三子汪绪宜均有诗集留存。

汪贤衢有《水亭诗存》。其小传曰:“水亭先生讳贤衢,原名铣宜,西受先生长子,邑庠生,族叔勤僖公芍坡先生视学八闽,从以校士,迨勤僖开府楚中,督办川楚教匪,参谋军事,走檄飞章,百函立就,叙功得教谕,后游学粤东,主讲潮阳,所为诗文不自爱惜,随手弃置,故流传绝少。”(www.xing528.com)

汪绪宜有《村集》,其小传曰:“毂人先生讳绪宜,晚号旷谷,西受先生第三子,邑增生,善弈,嗜吟咏,尝欲集古今弈手之言为书,未竟其志,遗稿今亦散佚。平居为乡里排难解纷,一言立释,或质己田以直友事,故有任侠之名。游台屿粤东归,梦至一处榜曰村,白叟黄童咸遮道迎,称主人,因题所居曰村。今存诗一卷。”

汪贤衢之子汪科显,有《朴树庐剩稿》,其小传曰:“小亭先生讳科显,水亭先生三子,为陈曼生鸿寿高弟,赘吴江袁氏,与外舅篴生湘湄兄弟唱和。篴生自西安令擢守泉州,入幕佐治,不慕荣禄,以徐庾风华,作琳皋书记,题襟消牍,传诵一时。殁于闽,归葬西湖青芝坞,今辑存残稿《朴树庐诗》一卷。赠奉政大夫,娶袁氏,诰封宜人,生三子:篯、簠、箴。”

其兄汪科进(春桥),有《西游诗纪》一卷,已佚。汪科爵(荔裳)有《远春楼读经笔存》二卷、《远春楼四史笔存》四卷。

《水荭花馆诗钞》汪篯小传曰:“伯年先生讳篯,晚号年道士,尝集古砚百端,又号百砚,小亭先生子。精于鉴赏,与何子贞、张叔未、吴荄甫、赵撝叔均订金石契,工篆隶铁笔,尤为世所推重。作山水花卉,涉笔得天趣,沉着似龚半千,旷邈似钱茶山,而秀润有过无不及。双搛尺帧小印闲章,人多宝之。诗宗性灵,不落窠臼,直可跻诸永嘉四灵之上,存稿甚富,毁于兵燹,豫工例开粟,为尉徐公松龛抚闽,奇其才,惜屈于下僚,洊擢知县,历仕将乐、建安、马巷、清流。同治甲子,粤匪窜汀州,力守危城,积劳卒于官,年五十有二,总督左侯季高以闻于朝,赠如例荫一子入监。所为诗文,今存《水荭花馆集》二卷,印跋壹帙。”

《劫余草》作者汪箴小传曰:“季铭先生讳箴,晚号留下村农,小亭先生三子,夙具绝人之姿,不事攻苦,辄能文章词赋,落笔亶亶,直抒胸臆,无雕缕摹拟之烦,书法仿诸兰亭绝肖,雅负经济,历游四方,每倾贵公之座。客闽最久,刘公韵珂、徐公宗干皆倾盖交之。粤匪陷汀漳,赞画军书,叙功以同知候铨,而意不屑为五斗米折腰,当道召之出山,坚以疾辞,著作等身,均付之台屿戴匪之劫,今存《劫余草》、《徵信录》各一卷。同治丁丑卒,年五十有五。”

汪继昌(徵五)虽然入官宦之途,但其后裔在文化积累上似乎略逊于汪玉立(与可)的后裔。或许因为丛书的编刊者汪簠属于汪玉立一支,对另外一支的文献不够了解、不够重视,故搜罗不丰。汪继昌生一子,名文孙,邑庠贡生,候选教谕,著有《羁音集》,已逸。生五子:锡甲、兆甲、先甲、桂甲、范甲。《凭隐诗余》的作者汪世隽,字秋坪,小传说他是“孚吉先生师嘉之孙,炜若先生大观之子,嘉庆戊午举人,司铎嘉兴”。但师嘉之前的谱系不清楚,汪簠称“先从叔祖秋坪公”,或为汪继昌一支的族裔。

除了收入丛书中的25种集子外,其“总目”还胪列了未刊和已佚的汪氏家族文献32种:

汪师韩:《上湖分类文编》十卷、《上湖文编补钞》二卷、《观象居易传笺》十二卷、《孝经约义》一卷、《文选理学权舆》八卷(附《孙志祖补》一卷)、《孙文志疑》十卷、《苏诗选评笺释》六卷、《谈书录》一卷、《诗学纂闻》一卷、《韩门缀学》五卷续一卷、《金丝录》一卷、《叶戏原起》一卷。[27]

汪大任(西受):《诗序辨正》九卷;《四书疏注通纂》八卷,逸;

汪科爵(荔裳):《远春楼读经笔存》二卷、《远春楼四史笔存》四卷。

汪箴(季铭):《徵信录》二卷。

汪然明(汝谦):《双清阁帖考》十二卷,逸。

汪与可(玉立):《棣萼堂文集》二卷,逸;《听雪轩尺牍》四卷,逸。

汪继昌(徵五):《悔岸斋诗文集》四卷,逸。

汪文孙(孝猷):《羁音集》四卷,逸。

汪鹤孙(梅坡):《栖碧堂集》二卷,逸。

汪麒孙(依园):《碧台集》八卷,逸;《烟艇杂编》八卷,逸。

汪师韩(上湖):《坦桥脞说》十二卷,逸;《春秋三传注解补正》六卷,逸;《诗四家故训》四卷,逸;《语孟疏注辨异》四卷,逸;《平于南雅》一卷,逸;《清晖小识》一卷,逸;

汪贤衢(水亭):《远春集》一卷,逸。

汪科进(春桥):《西游诗纪》一卷,逸。

汪科达(兰士):《艺兰室存稿》二卷,逸。

汪范(洪模):《啸轩诗稿》二卷,逸。

这个家族中有的成员和当时的文学家们有密切的交往,如汪鹤孙和著名的戏曲家洪升就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其《延芬堂集》里就有《洪昉思见访维扬出所制新乐府见示》诗四首,其《汇香词》里也有【绮罗香】《赠洪昉思》词一首。汪师韩不仅有诗文创作,在诗论方面也有建树。

郭嵩焘在《丛睦汪氏遗书》序言中赞叹道:“夫世运有盛衰,故家望族流传远今,旋盛旋衰,又有厚薄之等,科名仕宦积至三四世已难矣!文章著述累数世以集名海内,与科名相耀又倍难焉!汪氏为歙巨族,……积八、九世之留贻,更历两朝三百余年之久而勿替,足见汪氏积累之厚!”汪氏家族的成就涉及经、史多方面,但文学成就更为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不乏以文学创作鸣于世的家族,如吴江沈氏家族,但如丛睦汪氏“积八、九世之留贻,更历两朝三百余年之久而勿替”,并且留下如此丰富文献的家族却不多见。从徽商家族转换成文学家族,丛睦汪氏的家族历史的确是值得我们言说的一段佳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