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徽商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徽商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徽州人之所以外出经商并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徽州山多田少,人口剧增。史学界认为徽商的大批外出是在成化、弘治年间。其情形和成化、弘治以后徽商的经商模式完全相同。由于杭州是徽商云集之地,徽商到杭州登岸的地方被称为“徽州塘”。扬州是徽州盐商经营的重镇。“折色开中”后,朝廷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司、在杭州设立两浙盐运司,所以成批的徽州商人来到扬州,经营盐业,获得了厚利。

徽商迅速崛起的原因及影响

徽州人外出经商的时间很早,在晋代就有徽州人经商的记载,但是,大量外出经商并且以商人群体或商帮称雄于世,则是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1]。据歙县《溪南江氏族谱》记载,出生于成化十年的江才,立志经商,但苦于资金不足,他的妻子郑氏对他说:“吾乡贾之十九,君宁以家薄废贾也!”意思是说:我们家乡经商的十人就有九人,您难道因为家里底子薄就放弃经商吗?由此可见,当时徽州人外出经商已经成为风气

徽州人之所以外出经商并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徽州山多田少,人口剧增。据《隋书》“地理志”记载,隋朝末年,徽州人口户数仅仅6千1百64户[2],到了北宋元封年间,则达到10万6千余户[3]。到了元代,徽州人口户数则已经增长到15万7千4百多户[4]。但山多田少的地理环境却难以有大的改变。人稠而缺粮,徽州人只得外出经商。徽州民谚道:“前生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说的就是徽州人被迫经商的情况。

其次,处于山区的徽州有着丰富的物产,竹木、茶叶多,文房四宝早已闻名天下,徽州的瓷土质量好,邻近的景德镇需求量也很大。同时,新安江各支流上达徽州各地,下通杭州;阊江、青弋江也是徽州通往外界的水路。在古代,水系是重要的交通途径。山区丰富的物产资源和相对便捷的水系交通条件,使得徽州人利用优势,踏上了营商之路。

再次,利用朝廷政策。明代初年,朝廷为了解决西北边境军队的粮食问题,颁布了“开中法”,商人将内地的粮食运输到西北边地,就可以领取“盐引”(支盐凭证),再支盐到指定的地区销售。弘治五年(1492)朝廷实行了改革,商人可以直接用银子到盐运司领取盐引,从而省却了运输之苦,即“折色开中”。“开中法”实施的时候,对山、陕商人有利,“折色开中”后,对徽州商人则非常有利,因为朝廷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司、在杭州设立两浙盐运司,所以成批的徽州商人来到扬州和杭州,经营盐业,获得了利润

史学界认为徽商的大批外出是在成化、弘治年间。但实际上在此之前已经有不少关于徽人经商的记录,其时间可以上溯至宋代。例如《新安文献志》卷八十七有汪以质撰写的《紫岩先生汪公宗臣行状》,说传主汪宗臣本来读书,屡试而未竟,“因贾茗于常,不事产业。绍定壬辰,于荆溪息踵宁居”[5]。这里的“不事产业”,大约说的是他因为做茶叶生意,而没有在家乡购买田地、建造房宅;“绍定壬辰”是南宋绍定五年(1232),这个时间的徽州人已经在常州一带贩卖茶叶了。又如同书卷八十八收元代程黟南所撰《蒋市监宗元传》,记载歙县蒋宗元,父亲早逝,他跟随兄长入京师,“懋迁为业。时年尚少,心计颛敏,能辨物精粗,相时利便,贱入贵出,辄中机会,往往大获,虽老于市者莫能与之校。……与诸昆弟族人同财,无纤毫私,以是益见信重”[6]。显然,这位蒋宗元不仅自己的生意做得精、做得大,而且还带着自己的兄弟和族人一同发财。其情形和成化、弘治以后徽商的经商模式完全相同。

当然,作为“商帮”的徽商之崛起还是在明代成化、弘治年间。在这之后,徽商之富有已经让当时的文人学士惊叹不已并加以记录了。明人谢肇淛说:“新安大贾,鱼盐为业,藏镪有至百万者,其他二三十万则中贾耳。”[7]徽商之富在明代中叶以后的“三言”“两拍”等小说里有很多描写,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里的孙富就被写成徽商。

诸多文献的记载,无不让我们感受到徽商的崛起:

万历年间的《歙志》记载道:“今之所谓都会者,则大之为两京、江、浙、闵、广诸省;次之而苏、松、淮、扬诸府,临清济宁诸州,仪真、芜湖诸县,瓜州、景德诸镇……故邑之贾,岂惟如上所称大都会皆有之,即山陬海壖、孤村僻壤,亦不无吾邑之人,但云大贾则必据都会耳。”(www.xing528.com)

万历年间的《休宁县志》说,徽商“藉怀轻赀遍游都会,因地有无以通贸易,视时丰歉以计屈伸。诡而海岛,罕而沙漠足迹几半禹内”。

康熙《徽州府志》记载说:“徽之富民尽家于维扬、苏松、淮安、芜湖、杭湖诸郡,以及江西之南昌、湖广之汉口。远如北京,亦复挈其家属而去。甚且舆其祖父骸骨葬于他乡,不稍顾惜。”

的确,徽商经营的地方遍及全国各地。在湖北的汉口,明清以来就是徽商的经营据点,各行各业都掌握在徽商的手中,盐、米、木材、药材、典当、棉花无不经营。明代末年,徽商叶文机在汉口开设叶开泰药店,经过数代经营,最终发展成为全国的四大药店之一。徽商在汉口人数多,势力大,除了经商外,各种辅助的事业也得到发展,康熙时,他们修建了规模甚大的会馆,名曰“新安书院”;雍正时,他们又修建了“新安码头”,专门供徽商船只停泊;为了鼓励子弟们读书学习,他们又在码头附近修建了一座“奎星楼”。徽商在这里买地建房,比屋而居,于是有了“新安街”、“新安巷”、“徽州街”等地名。

民国《歙县志》卷一《风土》里说:“沿江区域向有‘无徽不成镇’之谚。”而这句谚语说的意思是:徽商主要的经营地域是在江南。既然记载中说“向有”,流传时间应该很长了。

徽州与杭州由水路相连,顺着新安江走600里水路,就可抵达杭州,因此杭州是徽商云集的地方。如黟县宏村的汪氏,在明代末年就移居杭州经商;著名文士汪道昆的先世也在“武林”经营盐业。徽商在杭州经营的行业很多,有盐业,有木业,有典当业,有米粮业,有饮食业。杭州有“五杭”特产,即杭剪、杭扇、杭线、杭粉、杭烟,杭剪其实就是张小泉剪刀,而张小泉的祖先就是徽州人,其祖张思家从歙县到杭州,在城隍山下大井庵开设张大隆剪刀店,他改进了嵌钢技术,使剪刀锋利无比,声名渐起,到张小泉,遂擅名全国。由于杭州是徽商云集之地,徽商到杭州登岸的地方被称为“徽州塘”。

扬州是徽州盐商经营的重镇。“折色开中”后,朝廷在扬州设立两淮盐运司、在杭州设立两浙盐运司,所以成批的徽州商人来到扬州,经营盐业,获得了厚利。万历《歙志》记载道:“邑中以盐策祭酒而甲天下者,初则黄氏,后则汪氏、吴氏,相递而起,皆由数十万以汰百万者。”清代,扬州著名的徽州盐商有郑元勋、汪应庚、江春、鲍志道等,特别是江春,上交乾隆皇帝,荣耀一时。

徽商不仅云集在大都市里,在江南的市镇也扎下根,扩展自己的商业嘉定县盛产棉纱和布,那里的很多市镇都是“徽商辏集”的地方,如南翔,是嘉定第一巨镇,也是徽商活动的重要地点。嘉靖时,“其地东西五里,南北三里,北货填集,甲于诸镇”,万历时,“往多徽商侨寓,百货填集,甲于市镇。比为无赖蚕食,稍稍徙避,而镇遂落”[8]。南翔镇因为徽商而“甲于诸镇”,一些无赖蚕食,迫使徽商离开躲避,它就走向衰落,可见徽商对于江南市镇的繁荣起着重要的作用,“无徽不成镇”的谚语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