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名人传记《温元凯的戏剧人生》:20位经济学家影响中国

名人传记《温元凯的戏剧人生》:20位经济学家影响中国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温元凯内心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1977年8月2日,温元凯接到一个电话。与会者中,四十岁以下的科技代表只有温元凯一个,其他都是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的校长或负责人。在去法国以前,温元凯和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们集训接受教育。温元凯在法国认识的第一个留学生来自韩国。温元凯吃惊地问。在法国,温元凯访问了欧美国家的三十余所大学和学术中心。

名人传记《温元凯的戏剧人生》:20位经济学家影响中国

◎文/潦寒2008年11月1日,著名经济学家温元凯受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邀请,来到河南郑州开讲《中国财富新机遇》。笔者在聆听温先生侃侃而谈之余,心中许多未曾释然的问题得到了解答,并且同温先生进行了近距离的对话。化学家出身的经济学家人生就是一个追求梦想的过程。在不同的阶段,可能会有不同的梦想,但追求贯穿始终。温元凯小时候家境贫穷,父母都失了业,靠叔叔的接济过活。勤奋好学的温元凯读到了俄国人写的《元素的故事》的科普作品,非常入迷,渐渐地成了一个青少年科技活动爱好者。他利用工厂废弃的一些酸碱化学药品,买了一些瓶瓶罐罐,就在家里做实验:做小火碱,从头发里面提取磺胺酸,用面粉制取味精等。高中的时候,温元凯看到了居里夫人的女儿艾芙·居里写的一本书《居里夫人传》,从此立下一个志向,长大以后要读化学,做一个化学家。考上了南京大学后,温元凯对化学越来越痴迷。大学二年级时,他写的论文已达到讲师级水平,还自学了德文、俄文和英文三门外语,眼界逐渐转向国际化学前沿领域,被团中央和高教部授予“生动活泼,主动学习”的典型。“文革”时期,学校停课,温元凯离开了心爱的大学,被分配到浙江一个小县城的塑料厂做了一名普通工人。“文革”使温元凯的学业中断了一阵,但是他仍然没有放弃。稍稍平静了之后,他又钻研起了化学,把在大学里研究的问题作为一个专项的研究,并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离子激化导论》。后来,被推荐到了中国科技大学,走上教学和研究并重的路子。初生牛犊改变了千万中国人的命运1977年以前,在中国科技大学工作的温元凯是一个想当居里夫人式科学家的青年人。但是在“文革”中,他被贴了几千张大字报,被批判为“反革命修正主义苗子”和“走资派的走狗”。温元凯内心受到了非常大的伤害。“文革”结束后,温元凯给当时主管科技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写了一封信,反映他在化学基础研究上受到的压制,没有想到得到方毅回信的鼓励和支持。

1977年8月2日,温元凯接到一个电话。电话是从北京打来的,通知他次日到人民大会堂台湾厅参加由邓小平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科教座谈会”。当时邓小平复出刚五天,就于8月3日召开了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没有想到的是,当时身为中国科技大学的讲师、只有三十一岁的温元凯被这一次天上掉下来的机会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并且一下子成为新时代的推动者,改变了一大批人的命运。与会者中,四十岁以下的科技代表只有温元凯一个,其他都是北京大学暨南大学复旦大学的校长或负责人。会场上,邓小平鼓励人们积极发言,许多老同志刚经历过“文革”,不敢讲话。“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温元凯抓住这个机会大胆说:“现在高考招生,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走后门,张铁生零蛋都进大学,还上报。原来是‘工农推荐,领导批准……’,我提十六个字:自愿报考,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邓小平当即表态:“温元凯提得很好!至少采纳四分之三,第二句话没必要,不一定要经过领导批准。”一下子引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人们等待这个机会太久了,太需要有人鼓起勇气说出来了,许多老教授感动得热泪盈眶……国务院科教工作座谈会结束时,邓小平设宴会。温元凯给邓小平敬酒。邓小平亲切地对他说:“温元凯,你是这次会议代表中最年轻的一个,到我这样的年龄一定要做出更大的贡献。”这句话激励着温元凯一生。恢复高考和向西方派遣留学生,改变了千千万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同时温元凯的命运也最终被改变,1980年他被派到巴黎大学深造,是新中国成立后派往法国的第一批留学生。游历欧洲:视野决定高度尽管当时改革开放的势头已经越来越明晰,可是国内仍是乍暖还寒。在去法国以前,温元凯和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们集训接受教育。“你们不要一出国就只看到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其实那里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世界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有我们社会主义国家才是天堂。”到了法国,发现果然鲜花盛开,到处都是高速公路,比当时的中国不知道发达多少倍。温元凯和其他留法学生最早是住在大使馆的一个招待所,休息日去逛了附近的一个购物中心,发现人家的商品应有尽有,琳琅满目,而且法国的老百姓都有很强的购买力,开着车一买就是一堆东西。教科书上一直说“共产主义社会物质产品极大丰富”,善于质疑的温元凯怀疑:欧洲难道就是共产主义了吗?温元凯在法国认识的第一个留学生来自韩国。他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职员家庭,父母亲攒了一点钱送他到法国留学。在认识他以前,温元凯对韩国的印象就是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以为资本主义的韩国人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通过他温元凯才知道在韩国一个普通的工人,一个月可以挣两万元人民币,只要工作几个月就可以买车。此事让温元凯睁开眼看到了真实的世界,也知道了中国是多么落后、封闭。(www.xing528.com)

一次在法国游玩,温元凯看到城区有几栋漂亮的高楼,就问法国朋友那里住什么人。法国朋友告诉他们:“这是我们接收的东南亚难民住的。”温元凯被震动了:难民住那么好的楼?北京木樨地有几栋高楼叫部长楼,也不过如此。“你们有钱人住什么楼?”温元凯吃惊地问。“有钱人都住在郊区,都有自己的别墅。”后来温元凯逐渐了解到,任何华侨到西方去只要好好工作三五年,都有条件自己买一栋房子。但对他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企业家。他们在经济上的巨大力量,他们成功以后对社会的贡献,不仅仅影响一个国家,而且影响到全世界。一个企业家的价值观世界观将决定着他的事业的广度和深度,这也是中国企业家最匮乏的东西。在法国,温元凯访问了欧美国家的三十余所大学和学术中心。在进行量子化学研究的同时,也看到了中国进行全方位改革,尤其是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迫切性。从那时开始,温元凯对那种极左理论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在巴黎的两年里阅读了大量的书籍,既有自然科学的,也有社会科学的,希望从中找到答案。在法国期间,他还被邀请到美国、英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等九个国家去讲学,更多地了解了世界。由于到过西方九个国家,温元凯就有比一般科学家广得多的阅历。有一个想法一直萦绕在温元凯的脑海之中:“北朝鲜与南朝鲜(韩国)只有一线之隔,北朝鲜的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南朝鲜的人民工作几个月就可以买一辆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小汽车了。”“我们中国人不笨也不懒,为什么中国还这么落后?”关键是体制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改革这个体制,中国人同样可以激发出聪明才智。要想改变体制,必须改变中国人的思想。他婉拒了一些国家让他留下来的邀请,决心回国推动改革。1980年到1982年,改革思潮已经风生水起,邓小平提出的“不改革中国就要被开除球籍”,已经成为知识分子和最高领导层的共识。社会逐渐开放,人们慢慢知道了洛克菲勒,知道了李嘉诚农村实行大包干后,农民开始办工厂,出现了第一批乡镇企业、第一批个体户。温元凯回国后的第一场报告,是一家报纸请他去上海演讲,当时在社科院礼堂,听众都是党政干部、知识分子。题目是《欧美九国归来谈中国的改革开放》,报告很受欢迎,影响很大。此后,温元凯应邀在全国两百多所大学、几百个城市作有关改革开放的讲演,受到的欢迎程度超乎他的想象。尤其到了一些西部城市,看到那么多的年轻人渴望了解外国的知识、强烈要求推动社会变革,温元凯当时真的有一种传教士的热情,甚至有一些狂热,一年大概要讲几十场。1986年,北京大学女生评选她们心目中的男子汉——当然是小范围的,第一名是当时的女排教练袁伟民,他率领中国女排三连冠,第二名就是温元凯。当时有一批青年学者出版了“走向未来”丛书,翻译了大量的西方著作。温元凯回到中国科技大学不久,就给当时的万里副总理写了一封信,倡议在中国科技大学实施教学改革,提出八条改革建议。第一条就是科学技术要面向经济,创造财富,让社会受益。其他还有改善科技人员的待遇、培养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允许科技人员流动等。温元凯还自荐担任科技大学化学教研室的主任兼支部书记。没想到他这封信很快得到万里热情洋溢的批复。万里是一个思想开放的政治家,所以温元凯很快就走马上任,上任不久就炒了三个人的鱿鱼,其中有一个是造反派,还有两个是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从国外回来的温元凯看得很清楚,当时的大学教师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不合格的。温元凯的举措自然引起了很大的震动。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撰写了一本书叫《大趋势》,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两位编辑将温元凯到全国各地的演讲稿整理汇编成了《中国大趋势》这本影响一个时代的思想著作,当年还被评为全国畅销书第二位。到现在为止,至少有几百个中年人对温元凯讲过,这本《中国大趋势》改变了他们一生的命运。从1983年开始,温元凯被提名为安徽省五河县的全国人大代表主席团成员。当时曹思源起草了《破产法》,温元凯征集了三十二个人大代表的签名。1988年,温元凯又被评为“中国改革十大风云人物”。还是中国第一部《公司破产法》的提案人。80年代末,温元凯再次出国……闯荡华尔街1992年,温元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做访问学者,他的导师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温元凯从事的研究是在那里进行了昆虫蛋白质氨基酸排列的基因密码。在那里,温元凯见到了什么是世界一流的大学,也见到了什么是世界一流的教授。一个偶然的事情改变了温元凯人生的走向。当时温元凯抱着玩玩的态度投资了在美国上市的中国公司的股票,炒了一小把,赚了八百美元。这倒不重要,重要的在于这个动作引起了温元凯对金融的巨大兴趣。作为一个科学家,对新东西都是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于是温元凯就研究了股票、上市公司,开始像研究科学一样研究起了经济。当时,已经四十八岁的温元凯要改行需要很大的勇气。在这样的年龄改行,对人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而且化学和金融基本上是不相关的。但是当时温元凯认为如果做一个金融专家,要比做一个化学家对国家的贡献要大。此时,邓小平同志的嘱托起了关键性作用,多为国家做贡献。终于,一个机会让温元凯进入了华尔街工作。整整三年中,他参与投资银行的并购探讨,也直接从事股票的投资,结识了很多美国的金融家、投资专家,写出了国内第一本写华尔街的书《闯荡华尔街》。改行到华尔街组建了投资顾问公司,利用这个机会他结交了几百个世界各国尤其是美国的投资银行家、企业家,当时就意识到中国经济改革会遇到一个问题,即金融问题。所以,温元凯决定再次回国把三年在华尔街学到的知识运用出来。一些美国人常戏谑他们这些游子,说得到了天空,却失去了大地,而他渴望回到祖国的大地。1996年,在美国已经取得了长期居住的权利、已经生活得很好的温元凯义无反顾回国了,作为一个无业游民,一切又从头开始了……一个企业家经历的创业历程,包括酸甜苦辣。1997年2月回到了祖国的温元凯一心想将华尔街理念搬回国内,想将国内企业推向华尔街。当时国内咨询业还处在草创阶段,大部分企业尚无咨询意识,连咨询要付费的概念都没有。一个朋友热情地邀请他来北京合伙开办咨询公司。温元凯一心想复制麦肯锡、摩根斯坦利等世界著名的咨询公司的成功模式,何况朋友许诺的条件很丰厚,所以欣然应约。可到了第二个月,公司就发不出工资了,原来朋友办公司的钱也不是自己的。经过一番辛苦打拼,温元凯终于赚了几十万元。没想到他又遇到了麻烦事,账上的钱居然被人挪用光了。其结果是公司清盘,温元凯被房东“请”出来,电脑等用品全被扣住。创业的挫折并没有使温元凯气馁。他又租了一间很小的房子,掏出了个人积蓄,注册了自己的公司。这家公司就是南洋林德。这是他真正走上创业之路的开始。由最初一万元的单子到高峰期的一百七十五万元,公司已由过去的三四个人扩大到几十人,每年也向国家缴纳不菲的税金。八年来,温元凯的公司服务过一百多家大型公司,走访了八百多家企业,对推动企业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力量让温元凯很有成就感。丰富的经历、深厚的理论基础,加上努力,必然会结出丰硕的事业果实。有一次,温元凯在培训演讲结束时,一个天津鞋业公司的老总走上讲台,真诚地说:谢谢,感谢温先生的指导使企业的年销售额从四千万元增长到九千万元。温元凯还为哈尔滨一家公司做出“诊断”,使这家公司走出低谷,顺利成长。现在,他们已经把公司开到北京来了。温元凯说错了吗?由一位化学家到游历欧洲的金融学家,再到一个咨询公司的创立者,由经济界的外行到金融界的理论精英再到实体企业的实践者,温元凯走过的路可谓曲折,可以说他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活化石,是一位改革开放的参与设计者、卓越见证者和深度履行者。这些积累越发使他发现,他对中国的企业和股民有太多的话说。于是,他又一次把介入中国改革洪流的心得和所思、所见、所历写下来,写出了《改革的曙光》《牛市一万点》等著作。这些理论为温元凯赢得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但同时也使他遭到了质疑和批评。比如,他在2007年9月首发的新书《牛市一万点》中乐观地说道:中国已经崛起了一大批值得长期投资的蓝筹股……当年股市很乱,没有什么值得长期投资的。现在毫无疑问,股市已经好几个板,这说明值得长期投资。90年代你买一万块钱万科的股现在就是一千三百万,这种故事已经非常多了。这里面可以看出,这种投资已经造就了一批——尽管有点夸张吧,但确实是所谓中国的巴菲特——就是从几千块钱、几万块钱到几千万、几个亿……温元凯在书中更进一步预测:到了2010年上证指数将攀升至一万点;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股市的黄金十年。然而一年不到,中国的股市一跌再跌,而且跌到一千六百点,这让为股市“鼓”与“呼”的温元凯受到了强烈质疑。温元凯的回答是这样的:现在的传播就是这样,大家光记住了我预言的中国股市黄金十年的“牛市一万点”,但对我提出的“稳定市场的十大建议”,却鲜有在意的。相比华尔街,我国是一个新兴的市场,不适合用成熟市场的标准来衡量,中国股民的构成也很松散。可是中国的房地产,还没有跌时,政策制定者、政府以及相关利益者就开始躁动了。我的最深感悟是:中国股市救得太晚了,房地产又救得太早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