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影响人类历史100位人物

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影响人类历史100位人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佛■教之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于是,在七年的沉思之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向人们宣扬他的涅思想。人们开始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启蒙之人。释迦牟尼的宗教理念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但是,释迦牟尼也认为灵魂是人的体格和性情中的一种生动力量。

佛教之祖—释迦牟尼,影响人类历史100位人物

佛■教之祖——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他在王宫中享受着舒适的生活,远离痛苦和忧伤。在他长大成人后,他从五百位美丽少女中挑选出自己的妻子,继而成为一位幸福的父亲,一直过着富足平和的生活。但是故事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那么世界上就不会出现一位伟大的宗教家了。

据说,一天,乔达摩·悉达多离开宫殿来到大街上,看到了一位老人;第二天,他又来到街上,看到了一位病人;第三天,他在街上看到了一个死人。他后来解释说:“这些看起来和我毫不相干,但我一旦仔细回味,却发现那些年轻时的春风得意全都没有意义了……哦,原来我的诞生是为了寻求生的意义,我的衰老是为了寻求衰老、病痛、哀伤和不纯洁的意义。接着我想,如果我的出生是为了寻求生的意义,那么当我目睹了生而为人的悲惨之后,是否会去追寻生命的超脱,追寻涅的那种最高境界的平和呢?”每一个人的皈依都会经受磨难,乔达摩·悉达多决定离开自己的父亲、妻子,还有刚出生的婴儿,成为一位追求世间真理的修行者。

在六年的时间里,他以青草、野果为生,“我想,如果我食取少量的食物,以我的手掌所能捧住的为量——大豆、野豌豆、鸡豆、蚕豆果汁……可能我的身体将变得非常瘦弱。我臀部的形状就像挨饿的骆驼的脚印……但当我想到我可以因此得到解脱,我就宁愿选择少吃些。”

但是有一天,乔达摩·悉达多感到自我的禁欲并不是办法,因为他不能从这样的苦行生活中找寻到新的启迪,相反,那种自我折磨的特殊自傲却破坏了本来可能产生的神圣。于是,他放弃了禁欲主义,开始到菩提树下静坐(这棵菩提树今天还在被游人观瞻),决心直到自己有所顿悟才能离开。他问自己,什么是人类哀、老、病、死的根源?他感到生和死是一种无限的延续,它们分别代表着痛苦和哀伤,并得出结论:这就是所有罪恶的根源。

为什么生不会停止呢?这是因为因果报应需要在人间有新的化身,在这种因果报应中,每个人都需要偿还自己前世的孽障。然而,如果一个人的一生公正无私,兢兢业业,友善平和;如果他总是在思索那些永恒的事物,而且他的心不会被生和死、得和失所遮蔽,那么他必将获得重生,他心中邪恶之泉也将会干涸。当一个人摒除了个人欲望,全心为他人着想,那么他的个人私念,这种最基本的人类孽障也就被克服,而灵魂也将最终融于不可觉察的无限中。(www.xing528.com)

心灵清除了个人私欲,将会变得多么的平静。幸福可能既不是异教徒认为的在当前,也不是普通大众认为的在将来。只有平和是现实的,那种渴望结束的冷静安详也是现实的,这就是涅。于是,在七年的沉思之后,乔达摩·悉达多开始向人们宣扬他的涅思想。

他很快拥有了一批忠实的教众,这些人追随他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进行传教,教徒们都很信任他,因为他从没有个人私欲,也总是以德报怨。他劝诫教众“一个人应该以友善代替怨恨,以美好代替邪恶,不要以怨报怨,所有的怨恨其实都是由爱引起的”。他从来不去担心将来,总是满足于一些当地敬奉者的供给。一次,他在妓女的屋子里吃饭,这样一视同仁的作风让他的追随者很是震惊。人们开始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启蒙之人。但他从来不以神的身份出现,而是以道德寓言来教化人们,或者用一些精练的五部诗,如他的“道德五戒”:“戒杀生,戒偷窃,戒说谎,戒贪杯,戒不贞。”这似乎禁止了所有本性的欲望和活动。

释迦牟尼的宗教理念带有很强的伦理色彩。他关注的是人们的日常行为,而不是宗教仪礼偶像崇拜或神学理论。进而,就像我们近来的一些哲学,他还拒绝思想,因为思想代表着或者实行着一些行为活动,思想是行为的抽象表现。但是,释迦牟尼也认为灵魂是人的体格和性情中的一种生动力量。灵魂不灭,它可以在另种生命体中延续,以补偿前世的罪孽。

原罪是一种私欲,是对个人的利益或快乐的寻求。只有当灵魂从这种私欲中解放出来,它才能获得重生。涅不是死后的天堂,它是一种战胜自私后的安详满足。释迦牟尼说:“到最后,我们将察觉到道德和哲学个人主义的荒谬。”人们的自我烦恼并没有真正将躯体与精神分开。它们不过是人生河流的涟漪,是风刮过命运网络形成的网结。当我们将自己视作整体中的一部分,当我们以整体的观念重塑自身,重塑我们的欲望,那么我们的失望和弱点,我们的痛苦和哀伤,还有那不可避免的死亡,都不再像以前那样深地伤害到我们,它们都消失在无限的广阔中。当我们学会不仅仅爱自己,也爱人类的一切时,我们就会找到天堂——那是一种无私的平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