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苏格拉底:影响人类历史的精神之父

苏格拉底:影响人类历史的精神之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类精神之父——苏格拉底有人说,苏格拉底和中国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为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为希腊的孟子。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苏格拉底陷入了沉思。即便是他留下来的哲学体系,也是后人的记录和总结,而真正的苏格拉底,正在雅典街头游荡。

苏格拉底:影响人类历史的精神之父

人■类精神之父——苏格拉底

有人说,苏格拉底和中国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将他比为希腊的孔子,将他的学生柏拉图比为希腊的孟子。因为从若干的事实对照起来看,苏格拉底和孔子确有若干类似之处:第一,他们俩出生的年代很接近。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即我国周元王七年),恰当中国孔子死后10年的光景,两人的寿命几乎相同,孔子享年73岁,死于公元前479年(即周敬王四十一年);苏格拉底于公元前399年(即我国周安王三年),70岁的时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们的容貌都谈不上好看。我国的孔子之所以名丘,是因为他生来就有一个高耸突出的前额而得名,远谈不上英俊和潇洒;至于苏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还丑。据威尔杜兰在其所著《西洋哲学史话》里的记载,说他有光秃的头,大大的圆脸,深陷的眼眶,宽阔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个挑夫。有的书上更说他大腹便便,如此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蹒跚的脚步,相貌自然是可想而知了。第三,他们生活的时代也很相似。孔子恰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时代,五霸跋扈,诸侯兼并,动乱频繁,民不聊生,他寝不安席,凄凄惶惶,周游列国,思所以行其道。苏格拉底出生在雅典,当时的希腊半岛,也是城邦纷立的时代,其中较强的是雅典和斯巴达,如果没有外敌的入侵,各城邦间的纷争总是连续不断。第四,他们都是伟大教师的典型。孔子那种忧道不忧贫的精神和正人心、辟邪说的毅力,都深深地印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苏格拉底在世时,经常批评政治,攻击诡辩学派,那种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样深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苏格拉底终日苦口婆心教导雅典青年的热诚,都不愧是古今教师的楷模!

苏格拉底生活的年代,正是雅典帝国盛极而衰的时代。他的前半生是雅典的黄金时代,那时雅典经济繁荣,奴隶制民主制十分发达,艺术成就非凡,成为其他城邦羡慕的对象,被称为“全希腊的学校”,与当时的军事奴隶制城邦斯巴达同为希腊的霸主。在公元前492至公元前449年波斯入侵希腊的西波战争中,斯巴达人坚守的温泉关要塞失守,而雅典却在萨拉米大海战中重创波斯海军,威望大增。希腊胜利以后,雅典联合周围城邦建立了以自己为核心的提洛同盟,并与斯巴达签订了10年的和约,建立了海上霸权,然而,没有共同敌人的朋友是危险的,雅典和斯巴达很快爆发了长达28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苏格拉底作为一名士兵参加了这场战争,并且表现勇敢,以至于雅典方面的指挥官说:“如果所有人都像苏格拉底那样勇敢就好了。”但一个士兵的勇敢拯救不了整场战争,雅典帝国在战争中崩溃了。傀儡政权建立了,而其首领正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虽然民主派很快夺回政权,但社会的秩序和道德却被破坏无余。经过战争洗礼的人们不禁要问:在强大的武力面前,所谓的公平、正义、民主、道德怎会如此的不堪一击?让成千上万的人为国家的霸权去牺牲是否值得?人的生命如此脆弱,人生的意义何在呢?这些问题是平庸的头脑所无法回答的,或许他们根本就不想回答,人们在战争中学会了争权夺利、苟且偷生、亵渎神灵,正义、道德、信仰都被认为是骗人的东西——整个雅典社会不可避免地沉沦了。

苏格拉底陷入了沉思。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应该是探索自然事物,而应该是人自己、人的心灵、人的德性。在人的生活问题上,自然的东西只是条件,真正的原因乃是人的心灵。不进食,人就不能生存;没有身体,人就不能生活,但它们并不能实现生活的目的。苏格拉底说:“去过好的生活远胜于生活本身。”正是心灵支配我们去寻找一种好的生活,心灵是去生活的原因,那么,心灵的本质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是“善”,亦即德性,它包括正义、勇敢、节制、友爱等美德。这些东西并不是人创造或自然形成的,而是藏而不露的,人一生下来,神就将它们放进人的灵魂中,必须通过理智的思考才能把握的,“美德即知识”。所以人生的使命,就是去认识那藏于灵魂深处的德性。这样,苏格拉底达到了对人本身的认识,建立了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伦理学体系。

可以肯定,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前,苏格拉底就已经开始了对人本身的思考,但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无疑加深了这种思考。据说,在波提狄亚战役中,有一次,军队驻扎休息,苏格拉底早上一起床就站在一个地方陷入沉思,一直站了一天一夜,连饭也不吃,直到第二天太阳升起的时候,才开始挪动脚步,祈祷着向太阳走去。这个奇异的举动让人禁不住问“他在想什么?”也许正是这次思考让他大彻大悟,看破了世界和人生的本质,也许他预料到战争的后果必然是秩序的破坏和道德的沉沦,拯救人们的灵魂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雅典好像一匹纯种的骏马,因为高大而变得臃肿,需要一只牛虻时时叮咬才能使它重振精神,而除了自己,谁还能担此大任?也许他还想到向道德败坏的民众宣扬真理是一件极其危险的事,自己是否有这样的勇气?如果有一天因此而不容于这个社会,那时的自己是选择逃走还是选择殉道?

我们还可以作出种种猜测,但那一天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已没有人能够知道。即便是他留下来的哲学体系,也是后人的记录和总结,而真正的苏格拉底,正在雅典街头游荡。这是一支真正奇异的队伍,他们的首领相貌丑陋,衣衫褴褛,赤着大脚,而随从们大都衣着漂亮,年轻俊美——他们是来自希腊各地的贵族子弟,把苏格拉底当作神来崇拜。随便遇到一个人,不管他是政治家还是鞋匠,是将军还是赶驴的,苏格拉底都会上去和他交谈,谈话的内容可以从任何一方面开始,但总会被巧妙地转移到人生的道德问题上来。苏格拉底不喜欢告诉别人结论,而是不断地向别人提问,然后归纳对方的观点,再进行反问,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这一谈话方法被后世称为“苏格拉底方法”,而他自己则称之为“精神助产术”——也许是受他妈妈是接生婆的影响。有一次,苏格拉底和别人讨论“美德是什么”,便是他的“精神助产术”的典型应用。

斐洛:“请你告诉我,究竟是通过教育还是实践来获得美德的?”

苏格拉底:“十分抱歉,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你的问题,因为我连美德是什么都不知道。”

斐洛:“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对男人来说,懂得如何管理国家就是美德;对女人来说,尽到料理家务、侍奉丈夫的职责就是美德。人因年龄的不同、生活状况的差异而拥有不同的美德。”

苏格拉底:“多么遗憾,我问你美德是什么,你却给我一大堆美德。这就好像我问你蜜蜂是什么,你却告诉我蜜蜂有马蜂、土蜂、长脚蜂、赤尾蜂等很多蜂。你说了那么多行为,我们都称之为美德,说明它们有共同之处,你能告诉我它们的共同之处,也就是美德的定义或本质是什么吗?”

斐洛:“那么让我来告诉你,所谓美德就是统治整个人类的力量。”

苏格拉底:“你的定义能包括一切合乎美德的行为吗?它对于奴隶和小孩也适用吗?难道小孩统治他的父亲也是一种美德吗?”

斐洛:“当然不是。”

苏格拉底:“统治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难道不正义的统治也是美德吗?”(www.xing528.com)

斐洛:“看来我刚才说的不全对,应该说,美德就是正义的统治。”

苏格拉底:“斐洛,你说的是美德还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

斐洛:“这话什么意思?我不明白。”

苏格拉底:“让我来举例说明一下。我们常说圆是一种图形,而不是圆是图形,因为图形之外还有其他图形,比如三角形、长方形等。”

斐洛:“喔,我懂了。正义是一种合乎美德的行为,除了正义之外,还有别的美德,如勇敢、节制、智慧等。”

苏格拉底:“你这不是又在给我一大堆美德么?”

斐洛:……

争辩到最后,对话者不得不承认自己对“美德是什么”这个平时觉得再简单不过的问题竟然一无所知,这正是苏格拉底进行“精神助产术”想要达到的目的。所谓“知耻而后勇”,只有让无知的人从自以为无所不知的迷梦中惊醒,才能激发他们的斗志。苏格拉底认为自己最大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很无知。

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讲,面子比知识和道德重要得多。当他们终于发现自己的无知时,不是满怀羞愧地去反思自我,而是归罪于那个开导自己的人,这也正是历史上许多先知遭受同时代的人迫害的原因所在。苏格拉底无休止的提问让他们觉得颜面扫地——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有人开始粗暴地对待苏格拉底,揪他的头发,抓他的脖子,各种文人对他进行嘲讽,而更多的人则像逃避瘟疫一样躲避苏格拉底,正好苏格拉底的学生克里底亚成了傀儡政权的首领,雅典人抓住这个把柄,以不敬神和败坏青年两项罪名把他送上法庭,通过抓阄选出501人组成陪审团对苏格拉底进行审判,最后,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

根据雅典法律,如果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有罪,可以以交纳罚金或选择放逐的方式代替死刑,但苏格拉底拒绝了,这不是死要面子,而是因为良心和真理比生命更重要。在宣判之后的陈词中,他说道:“公民们,以往许多审判,被告们都携带家属,涕流满面地向法官求情,以求宽恕。我也有亲属儿女,也有亲戚朋友,我自己也陷入了陷阱,但我不愿让他们为我求情,我这样做不是藐视你们,而是因为这类行为是城邦的耻辱……你们以后会说我被判处死刑是自己申辩不力,但我缺少的实际上不是辞令,而是厚颜无耻,哭哭啼啼。我从前在战场上勇往直前,现在也不会失节苟活,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法庭上,任何时候都不能贪生怕死。现在我被你们判处死刑,行将离世,但事实却早已判定你们造孽,你们不公正,你们将会受到惩罚,其残酷程度远胜于你们判处我死刑。……诸位,希望你们记住,好人无论生前和死后都不会吃亏,神总是关怀好人。尽管诬告我的人和判处我死刑的人要害死我,但我并不痛恨他们,反而有一件事要拜托他们。我的儿子长大以后,如果只注意钱财而不注意生活,没有出息却自以为很有出息,那就请他们像我责备你们一样去责备我的儿子,如果他们那样去做了,我们父子算是得到了公平的待遇。”

说完这些话,苏格拉底环视了一下法庭,最后把目光投向判处他死刑的人们,平静地说:“分手的时候到了,我去死,你们去活,谁的路更好,唯有神知道。”

从宣判到执行尚有一个月的时间,苏格拉底的朋友们制订了周密的计划准备援救他越狱逃离雅典,希腊众多的城邦都欢迎苏格拉底到他们那儿居住。一切都安排妥当,但苏格拉底再一次拒绝了,他对营救他的人说:“对人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活着,而是要活得好,活得光荣和正义。我被判处死刑是非正义的,但这是城邦法律的判决,如果我越狱逃跑就是以错对错的报复,抛弃了自己对城邦的守法承诺,是对城邦法律的败坏,违背了正义生活的原则”。他又说,“我常常问自己,自己从小就接受城邦的教育,享受着城邦的繁荣,在城邦法律的庇护下过着自由安逸的生活,由一个小孩变成一个老人,如今,法律作出了对自己不利的判决,自己能够为苟延残喘来伤害它吗?”因此,他决定留下来。

苏格拉底用他的死完成了他的哲学——他的伦理学是关于人生的幸福,他的“精神助产术”是关于人生的智慧,而他的死亡则最终见证了人生的意义和责任。他已与耶稣基督、中国的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一起,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四位至圣先师,堪称“人类精神之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