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俞大猷:文武双全的抗倭名将
有明一代,戚继光无愧为虎将,而和他同时代的另一位将领,则凭借其军事才能和戚继光并称于世。他也是一位抗击倭寇,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他就是俞大猷。谭纶曾写信这样评价俞大猷:“节制精明,您不如谭纶;赏罚分明,您不如戚继光;武功卓绝,您不如刘显;但是这都是小事,您却能受得起重托!”
图14 俞大猷塑像
俞大猷(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泉州人。俞大猷的先祖曾经跟随朱元璋打天下,等到俞大猷接任泉州将官时,已经是第七代了。俞大猷少年时期就胸怀大志,他聪敏好学,颇有抱负,先后拜泉州名儒蔡清之门徒王宣、军事家赵本学、林福为师,这些人都是当时闽学学派的重要人物。俞大猷从师于他们,可以说是找对了师傅。聪慧的俞大猷并没有拘泥于所学,而是将学到的东西尽力用来演练兵法,比如他读罢《易经》,想的不是玄学乾坤,却是将这些虚实应用到排兵布阵上。南少林高手李良钦是俞大猷的剑术师傅,俞大猷20岁那年已经精通了剑术和骑射,尤其是他的骑射,几乎到了百发百中的境界,李良钦称赞他“剑术天下无敌。”
父亲去世后,俞大猷承袭百户官世职,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俞大猷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这一去就历经三朝,一生坎坷。(www.xing528.com)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倭寇大扰浙东,北窜苏南。俞大猷配合戚继光、邓城等将领,用福建楼船在浙东、苏南大败倭寇,歼灭敌军五千多人,击沉敌船140多艘,彻底平定了苏浙倭患。他抗倭有功,被提升为苏浙副总兵,后任浙江总兵兼署浙江都督同知。倭寇在苏浙惨败后,南窜至闽粤,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冬攻陷兴化城(今莆田市)。福建巡抚奏请朝廷,提升俞大猷为总兵、戚继光为副总兵,隶属闽浙总督谭纶指挥,一同剿倭。谭纶命令戚继光、刘显、俞大猷分别率领中、左、右三路大军,在平海卫会师。戚继光部首先登陆,刘显、俞大猷率部紧跟其后,这一战歼敌两千二百多人。官兵还救回三千多名被劫的居民,胜利地收复了兴化城。在抗倭作战中,俞大猷与戚继光同样英勇善战,但两者给人的印象又有所不同,俞大猷侧重军事谋略,戚继光则更多地表现为骁勇过人,所以,世人称之“俞龙戚虎”。
此外,博学多才的俞大猷还著有《兵法发微》、《剑经》、《洗海近事》、《续武经总要》。俞大猷虽然是一名武将,却爱好写诗,他的《舟师》诗写道:“倚剑东溟势独雄,扶桑今在指挥中。岛头云雾须臾净,天外旌旗上下冲。队火光摇河汉影,歌声气压虬龙宫。夕阳影里归蓬近,背水阵奇战士功!”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海战的佳篇。
俞大猷直至78岁时还领兵训练,最终病死在任上。其好友黄吾野的挽诗,概述了他悲壮传奇的一生:“大星落东海,涕泣满城哀。百战功徒在,千秋梦不回。云销天地气,世绝古今才。寂寞廉颇馆,空余吊客来。”
俞大猷还有一个名字——俞佛。他曾经镇压西南瑶族、壮族、海南黎族、闽粤赣边境峒民的民变,俞大猷并不单纯使用武力,他首先严明军纪,做到对老百姓秋毫无犯,坚持“爱民如子,以抚为主”的方针。因此,俞大猷虽然是奉命前来镇压民变的朝廷将领,但却深得民心,“俞佛”这个名字就是这样得来。嘉靖四十年(1561年),俞大猷带兵路过河南嵩山的时候,想起恩师所传少林棍法出自嵩山少林寺,便将军队驻扎下来,自己独自到少林寺投宿。借宿期间,他发现少林寺武僧操练的棍法和李良钦师父所教的少林棍法不太一样,便向少林寺的长老请教。他就地捡起一根长棍,拉开架势,将毕生所学的少林棍法施展出来,将一根长棍舞得就像蛟龙出海,矫健盘旋,上下翻腾,看得少林寺众武僧眼花缭乱,齐声喝彩。长老意识到寺中的少林棍法已失真传,请求俞大猷在少林寺传授棍法。俞大猷为众僧求艺心切所感动,便要求长老挑选两位条件最好的武僧,跟他随军学艺。长老遵照俞大猷的意思,挑选宗擎和普从两名武僧,跟随俞大猷学了三年的棍法。两人学成后,只有宗擎回嵩山少林寺传授棍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宗擎教出了一百多名精通少林棍法的高手,使少林棍法得以继传。将南少林武术回传到北方,这就是俞大猷回传少林棍的故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