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于谦:力挽狂澜的民族英雄
于谦(1398—1457年),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祖籍考城,故乡在今民权县程庄乡于庄村。于谦的曾祖于九思在元朝时离家到杭州做官,于是举家迁至钱塘太平里,因此历史记载于谦为浙江钱塘人。在年少时,他就展露出卓尔不凡的气质。
于谦7岁时,一个僧人见到他,惊奇于他的相貌,说:“我见到的人从未像这个孩子,他必定是以后救世的宰相啊。”少年于谦,机智过人,能诗善对。8岁时,一次他穿着红色衣服,骑马玩耍。邻家老者觉得很有趣,戏之曰:“红孩儿,骑黑马游街。”于谦应声而答道:“赤帝子,斩白蛇当道。”下联不仅工整,而且还显露出他非同寻常的气势。12岁时于谦即写下明志诗《石灰吟》。
图13 于谦画像
于谦是明朝历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大臣,以拯救民族、国家命运为己任,其一生配得上《明史》中“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赞语。他的命运与明朝中期两件大事变(土木之变与夺门之变)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前后的境遇却截然相反,可谓悲喜两重天,令人感叹不已。
永乐十九年(1421年),24岁的于谦中进士。宣德元年(1426年),汉王朱高煦乘新君嗣位未稳之际在乐安州起兵谋叛,于谦随宣宗朱瞻基亲征。等到朱高煦出降,宣宗让于谦数说他的罪行。于谦声色震厉,朱高煦在这位御史的凌厉攻势下,被骂得抬不起头,趴在地上不停地发抖,自称罪该万死。宣宗大为高兴,当即下令派于谦巡按江西。
在江西期间,于谦昭雪了被冤枉的几百个囚犯。他上疏奏报陕西各处官校骚扰百姓,皇帝立马下令予以逮捕。皇帝知道于谦可以承担重任,于是亲手写了于谦的名字交给吏部,越级将其提升为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于谦到任后,轻装骑马走遍了所管辖的地区,访问父老,考察当时各项应该兴办或者革新的事,并立即上疏提出。一年上书几次,稍有水旱灾害,马上上报。
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贿赂讨好他,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却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绢(手)帕麻(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正统六年,于谦上书说:“现在河南、山西各自储存了数百万谷粮食,请于每年三月,令各府州县上报缺粮的贫困户,把谷物分发给他们。先给菽秫,再给黍麦,再次给稻。等秋收后还给官府,而年老有病和贫穷无力的,则免予偿还。州县吏员任满应该提升时,储存预备粮达不到指标的,不准离任。并命令监察官员经常稽查视察。”皇帝十分欣赏,下诏按照于谦的提议来做。(www.xing528.com)
当时河南靠近黄河的地方,常因水涨冲缺堤岸。于谦令加厚防护堤,每一里设置亭,亭有亭长,负责督促修缮堤岸。又下令种树、打井,于是榆树夹道,路上再也没有干渴的行人。大同单独远在边塞之外,巡按山西的人难于前往,于谦于是奏请另设御史管理大同。他还把镇守将领私自开垦的田全部收为官屯,用以资助边防经费。短短数年,于谦的威望恩德遍布于各地,连远在太行山的盗贼都逃跑或隐藏起来。在职9年,于谦升任左侍郎,领二品官的俸禄。
明朝时有著名的“三杨”,他们就是杨士奇、杨荣、杨溥,在“三杨”主持朝政期间,都很重视于谦。于谦所奏请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但于谦每次去说商议国事时,都是空着口袋进去,丝毫不知道孝敬、打点,惹来很多权贵的不满。后来,“三杨”去世,太监王振掌权。一次于谦入朝,推荐参政王来、孙原贞,通政使李锡逢迎王振的指使,弹劾于谦因为长期未得晋升而心生不满,擅自推举人代替自己,王振把于谦投到司法部门判处死刑,关在狱中3个月。后来百姓听说于谦被判处死刑,一时间群民共愤,联名上书。王振便编了个理由给自己下台,称从前也有个名叫于谦的人和他有恩怨,说是把从前那个“于谦”和现在这个于谦搞错了,这才把于谦放出来,降职为大理寺少卿。山西、河南的官吏和百姓俯伏在宫门前上书,请求于谦留任的人数以千计,周王、晋王等藩王也这样上言,于是于谦再次被任命为巡抚。当时的山东、陕西流民到河南求食的,有二十余万人,于谦请求发放河南、怀庆两府积储的粟米救济。又奏请令布政使年富安抚召集这些人,给他们田、牛和种子,由里老监督管理。于谦前后在任共19年。
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蒙古瓦剌部首领也先率领铁骑分四路大举南犯。年轻气盛的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幻想着像其曾祖父成祖朱棣那样数入漠北建立赫赫军功,所以不顾群臣劝阻,贸然亲征。八月十五日,在土木堡,明朝数十万大军被蒙古军队一举击溃,英宗也成了也先的阶下囚,史称“土木之变”。
土木之变,使得明朝面临的局势极其危险。英宗被也先俘获,明朝陷入了国无君主的窘境。也先挟持英宗,乘土木新胜之余威,率众直趋北京,欲一鼓作气攻取明朝的京城。而数十万明军在土木堡一役土崩瓦解,北京守备空虚,形势岌岌可危。朝廷上下,群臣惊愕,束手无策。
此时郕王监国,命令群臣讨论作战和防守的方略。侍讲徐珵说星象有变化,应当迁都南京。于谦厉声说:“主张南迁的,该杀。京师是天下的根本,一摇动则国家大计完了,你们难道没有看见宋朝南渡的结果吗!”郕王肯定了他的说法,防守的决策就这样定下来了。当时京师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精锐的骑兵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疲惫的士卒不到十万,人心震惊惶恐,朝廷上下都没有坚定的信心。于谦请郕王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马上开赴京师,策划部署,人心这才稍为安定。于谦因为备战有功,被升为兵部尚书。
于谦的努力战胜了外敌,换回了“太上皇”,但是于谦自己也卷入了宫廷斗争,最后以“谋逆”罪被处死。于谦死后被抄家,据说他的家中几乎没有任何财产,只是院中有一屋紧闭,抄家的人打开一看,发现里面锁的竟是皇帝赐予的蟒袍和剑器。
正是在这种关乎国家存亡、民族安危的紧要关头,以于谦为代表的一批忠义大臣处变不惊,迅速而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彻底粉碎了也先的阴谋,稳定了大局,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北京保卫战”。这一壮举,是于谦人生中的最亮点。由此,于谦在历史长廊里留下了他不朽的身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