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莫高窟的衰败
清朝雍正以来,一个被废弃荒芜成游牧地357年的敦煌在经济、文化上虽有了明显的恢复发展,但内地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已经衰败,与敦煌接邻的新疆居民又多信奉伊斯兰教,敦煌的佛教和佛教艺术已成无源之水。更由于此时敦煌的经济、文化、教育已远远落后于内地,所以敦煌莫高窟也就败落,使清代的洞窟艺术水平已无法和以前相比。公元19世纪末,道士王圆箓到敦煌时,这个昔日的佛国圣地,已荒凉残破不堪。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二十六日,在清理第16窟甬道的积沙时,偶尔发现了藏经洞(今编号第17窟)。随着藏经洞文书、绢画的面世并流散于世界,敦煌莫高窟的名字才震动了国内外学术界。
其实,道光元年(1821年)史地学家许崧就到敦煌,他把参观、考察莫高窟的研究成果载入《西域水道记》五卷。
光绪五年(1879年)匈牙利地质学家洛济,因考察地质经过敦煌,参观过残破的莫高窟。1905年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东方学会”上,洛济对敦煌莫高窟艺术的精美大加赞赏,洛济也曾把自己探险考察之经历告诉朋友斯坦因,说莫高窟壁画雕塑之美“冠绝东方”。这大概是斯坦因来敦煌盗宝的直接原因之一吧!于是有了1907年斯坦因,1908年伯希和前来劫掠敦煌文物之举。斯坦因盗写本8000余件和精美绣品一共装29箱运走。伯希和盗写本画卷6000余件,装十辆大车运走。
1909年,敦煌石室文书缴运北京。伯希和在北京六国饭店公开展示了部分敦煌出土的珍贵文物,终于震惊朝野。清政府学部下令甘肃,把劫余文书缴回北京。这些经卷竟用席子卷捆、马车拉运,交“京师图书馆”,即后来的北京图书馆,现在的国家图书馆。经大学者陈垣十余年之功,编成了《敦煌劫余录》(8679号),另一大学者——清华四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先生作序,于1930年出版。这是我国学者编辑的第一部大规模的敦煌文书目录,和刘复在1925年出版的《敦煌掇锁》(从巴黎抄回的敦煌文书105种)是敦煌遗书整理、研究、刊布的里程碑式的著作。1909年,罗振玉刊布《敦煌石窟遗书》《流沙访古记》,王仁俊的《敦煌石室真迹录》(9篇),蒋斧的《沙州文录》《敦煌石室遗书》(18篇),是我国学者研究敦煌学的最早成果。
至宣统元年(1909年),敦煌有户2940,口14403,比公元1830年的近2万人还少。
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反清革命,席卷全国,敦煌农民的丁未抗粮,敲响了清王朝在敦煌统治的丧钟。清朝的灭亡,为时不远了!
注
①雍正移民至敦煌,安置在六隅,五十六坊。五十六坊移民来自何处?据王渊考证(见《啊,敦煌》),将部分不易判别者,分注于后。
王渊首先指出,清朝雍正时甘肃布政司辖区包括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和青海省西宁市等部分地区。因此,移民来自平凉、庆阳、临洮、巩昌(今陇西)、甘州、凉州、肃州、西宁、海源、固原等州、府、县。
西和坊:现在的西河槽村。“和”“河”混淆。
兰卫坊:现在的杨家桥村、中渠。来自兰州卫。
兰厅坊:现在的兰亭村,可能来自兰州府的军事组织兰州厅。
西宁坊:现在的肃州乡板桥、陈家桥,来自西宁府。
碾伯坊:现在的板桥、陈家桥村部分地区,来自青海的乐都县。
岷州坊:来自今甘肃岷县。
伏羌坊:已改名富强村,来自今甘谷县。
洮州坊:现在的习滩村,来自清朝洮州厅,属巩昌府(今陇西)。洮州厅系今临潭。(www.xing528.com)
金县坊:今白马塔村,来自榆中县。
安化坊:今习滩、南台堡。东安化坊是现在的月牙泉二组,来自安化县即今庆阳。
西固坊:今盐茶五组,来自舟曲。
宁远坊:今雷家墩北盐茶村的三、四、六组,来自宁远县即今武山县。
盐茶坊:现今的盐茶村一、二组,来自盐茶厅、海刺都堡一带,今宁夏海源县。
狄道坊:现今六号桥、七号桥、梁家堡,来自清朝狄道州,即今临洮县。
隆德坊:现今苏家堡,来自今宁夏隆德县。
安定坊:今甘家堡、会宁一带,来自清代安定县,即今定西县。
(敦煌县城清雍正三年(1725年)设沙洲卫所建敦煌县城。据清道光《敦煌县志》载:“县城周围三里三分零,计长600丈……开东、西、南三门,北城楼建庙(武庙,关帝庙)。”这就是内城。东门“迎恩”、西门“宁塞”、南门“靖远”。雍正九年(1731年)又修郭城,包罗县城东、南、北三面,周围五里五分零,长1千丈(约2800米)这就是外城。开东门(通安门)、南门(瑞映门)、北门(归极门)、西南角门(望瑶门)。这座沙洲卫城,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建敦煌县后仍正式用为敦煌县城,直到现在。在乾隆二十五年建敦煌县的同时,清廷升安西卫为渊泉县,裁柳沟卫归渊泉县,改裁靖逆卫、赤金卫为玉门县。又设安西府,辖五门、渊泉、敦煌三县。
敦煌县城的内城是敦煌县城的心脏。县衙署、守备署、参将衙门、官厅公馆等军政机关、学校、文庙等文化机构,驻军(马兵301名、步兵243名)的营盘、操练的小校场及小粮仓等都在内城。内城的中心建有鼓楼,角二层、台高二丈,鼓楼洞径过深四丈,俱用砖包,开东西拱门,以通四街,为雍正四年(1726年)建。出东大城门就是外城,沿东西大街的南北两面,是店铺、药店、作坊、少量庙宇。店铺的后面是居民住宅、手工作坊和庙宇。
到了民国时期,县城依旧,只是有些建筑物换了主人和名称而已,东大城门内由东向西的主街叫中山街,中山街的中心,仍为鼓楼却变了模样。鼓楼东门前,在民国初年续建了四梁八柱,飞檐翘角灯架一座。正面竖立一块匾,上书“鳌山灯”三字。即以大幅纱幔,彩绘360全神,背后几十层灯架上,点燃清油灯。晚上远看状如繁星,故称鳌山灯。整个建筑,青墙丹柱,藻饰五彩,这里就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灯会的主会场,是敦煌城乡百姓的盛大节日。那可是万人空巷、冠盖满途、人拥车撞、盛况空前的景况。民国十四年(1925年),进士皋兰人吴钧,感受节日盛况,为鳌山灯撰写盈联:
东郊又到迎春,春来也景色一新,过上九会,燃上元灯。尽见满城中士女如云,扶鸠杖兮驾牛车,击毂磨肩,看今宵星月交辉,点缀太平春有脚;
西域素称信佛,佛善哉慈悲普济,纵千眼观,看千手指。都像图画里形神毕露,吼金狮而驯宝象,现身说法,愿大众尘垢不染,光明开放佛当头。
此联把当时敦煌百姓元宵灯会盛况和佛事之盛民俗风情结合起来,有真实感和艺术水平。鼓楼西沿中山街北面为县政府公署,县府西为城隍庙,内塑十殿阎罗,十八层地狱的森罗殿,形象逼真、阴森可怕。县府南对面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修的文庙,当时内设县第三完全小学,每年农历八月十七日都举行庄重的祭孔大典,文庙可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神圣地方。东大城门内东北角为东街小学,东南角马王庙内为李氏私立小学。
出东大城门的外城,主街南北两面店铺林立,有三泰和、德成祥、福生永、三多堂、晋商店铺、天津邦的绸缎布匹庄。商店外就是有名药店、益寿堂(张明义大夫)、德庆恒(卢风巢)、济世心(白文卿)、德兴隆(刘骥德)、世兴堂(王嶙)、义生和(丁家药铺)等,可谓名医荟萃、悬壶济世。再就是大大小小的寺庙:张掖庙、三官庙、秦州庙、乾州庙、火神庙、财神庙、药王庙等。
以上就是笔者记忆中的1940年前后的敦煌老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