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农民的丁未抗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敦煌发生了震惊陕甘的农民反对征购“采买粮”斗争。光绪年间,敦煌农民对延续了170余年的采购粮已不堪重负。当时硬性规定“屯采并纳,永为定例”,是指农民每份地(50亩)纳“屯粮”二石三斗零四合(约合460公斤)外,必须再纳采买粮四石(折合800公斤),由政府发给采买价1440文铜钱。这个采买粮由原来的农民“自愿卖”,变成了“强迫纳”;由“丰收年有余粮则卖”变成了“不管丰欠必须交纳”;由“照市价购买”变成了“多年不变的1440个铜钱的不等价的强购”。以后甚至连“1440个铜钱”的采买粮官价也被扣发,农民必须白纳这四石粮。敦煌农民多年来,无数次提出取消这个不合理的负担,但清政府不予理置,反用暴力压服,终于酿成了光绪三十三(1907年)六月十五日的围攻敦煌县衙的大规模农民暴力抗粮斗争,当时知县为王家彦。
光绪三十年(1904年)开始,家居敦煌上靖远坊(现窦家墩二组)的武举张壶铭,秀才张鉴铭、朱永和、谢文及农民田禄、谢全、谢天伦、李正基等人,代表敦煌农民多次上访敦煌县衙、安西州、肃州道、兰州等地,要求取消采买粮均被拒绝,还将告状人投入监狱。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王家彦继任敦煌知县,王告示敦煌百姓,采买粮由每户四石减为二石,而张壶铭等人则坚持,采买粮“非全免不可”。知县王家彦遂于六月十四日派何林带20名巡勇于当晚五更扑入张家堡子捉拿张壶铭,经逐屋搜寻不得,即上房顶,月光中见其身影,即开炮轰击,张壶铭重伤,被何林推坠房下,摔致昏迷。何林等将张壶铭抬回县衙,天已破晓。知县王家彦知大事不好,令参将林太清紧闭城门,持炮警戒。昏迷的张壶铭不久即死,停尸马王庙。
张壶铭身受炮轰,被推坠屋。使全县农民大惊、愤怒。西云观钟声长鸣,不约而会三千余人,聚于西云观、文昌宫,个个义愤填膺。一声呐喊,众人手执大棒、锄头、长矛、破城而入,欲救张壶铭而还。但找知县王家彦不见,救张壶铭不得,愤不能泄,将县衙捣毁,打死巡勇14人,一哄而散。大事捅天,陕甘总督升允电玉门安西副将、游击率兵前往弹压,将知县王家彦、何林和死难者张壶铭之堂兄三人提审讯问,确定与此案牵连者16人,遂令新知县张乃诚缉拿案犯,而涉案16人闻讯躲逃。省上下令肃州总兵柴洪山率兵来敦煌押解案犯,柴总兵到敦煌调查后,认为全系“官逼民反”,不积极抓捕涉案人员,此时唯谢文投案,慷慨陈词:“大家做事,如何令少数人赴难?”后谢全、谢天伦、李正贵、李正基、任发仓、韩禄6人投案。解押肃州,经审讯。判决谢全、任发仓、李正基3人斩;韩禄绞;张鉴铭、谢天伦、李正贵、吴宝善4人永远监禁;其余释放。但敦煌采买粮也全部免除。这是敦煌农民奋勇抗争,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公元1911年,清政府顷刻灭亡在辛亥革命烈火中。张鉴铭、谢天伦、李正贵、吴宝善大难不死,获救出狱。谢文死在狱中。被判绞刑的韩禄,敦煌农民,兰卫坊(现杨家桥乡杨家桥村三组)人,他并非涉案人员,但“自愿领其罪,替鉴铭先生死”。张鉴铭子张作孝遵父命,抚养韩禄孤女至终。(www.xing528.com)
1934年,敦煌的有识之士,提议勒石记叙丁未抗粮之义举。时敦煌县长杨灿认为此事惨烈义重、光照后人,非建祠而不能表达,遂建成抗采买粮烈士祠堂(现市医院),内奉烈士牌位,韩禄自然有其位。祠堂山门上,有绅士朱永镇撰写的格联:
大书特书,功德当书,豁免采粮八千石;
先死后死,精神不死,殉难烈士十五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