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奲都元宝”钱的故事
“奲(音duǒ朵)都元宝”,铜质,钱文楷书,旋读,光背。钱径34毫米,大似当五,传世品。为著名学者郭若愚先生收藏,所附拓片也为郭老所赠。拓片清晰,并有精美繁体字题款:“達生先生審定 己巳小寒 智龕拓贈”,下有“智龕手拓”四字红印,我很喜爱,珍藏至今(图8-5)。按年号,此钱应铸于西夏毅宗奲都年间(1057~1062),但史志旧谱不载,且为孤品,一时难辨真伪。近来,忽有所悟,认为它是无聊文人的戏作之品。
说起此钱还有一段故事:1985年夏,国家文物局在河南郑州举办了钱币培训班,我受聘讲“辽、西夏、金、元钱币”,接下来由若愚先生讲“明清钱币”。在交接期间,我们同住一室,因此有缘相识。在闲话间,郭老说他有一枚钱币,钱文古怪,不知是什么时代的,并写出“奲都元宝”四字。我一看,十分惊喜,说这个年号是西夏的。可是又一想,从来没有听说西夏有“奲都”钱,于是又问其来源、真假?郭老说,这枚钱他收藏已久,一直放在床下放“破烂”的箱子中,是怎么来的他也说不清楚了,在此之前他连“奲都”为西夏年号都不清楚,当然更不知其真假了。
图8-5 郭若愚先生所赠拓印
正好是当年10月,我赴上海参加“中国钱币学会第二届年会”,郭老和著名钱币专家马定祥先生与会(图8-6)。会间,郭老将是钱拿来,让我鉴别真假,正好马定祥老先生等人也在场。只见此钱古香古色,墨黑如漆,钱文风格与常钱不类。我说:“诸位大德在此,我怎敢班门弄斧。”于是转请马老鉴定。马老看了半天,用上海话说:“阿拉也说不来。”也未说出真假。马定祥老已经作古,当时他是有意回避,不好明确表态呢,还是一时也难以认定,已无从考究。当时觉得这枚钱说其假,谁能想到这个古怪的西夏年号;说其真,又为何不见记载,至今未见出土报道!它的真伪只好以待来日。但这一情节,却给我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图8-6 1985年,笔者(右2)向泉学大师马定祥(左2)请教(www.xing528.com)
近期,撰写《西夏文钱币中的伪品钱》时,忽有所悟,觉得是到给这枚钱下个结论的时候了,即此钱非西夏正品钱,而为晚清、民国时期文人戏作之品。理由是:
一、至今未见出土报道。我是搞考古的,十分重视考古资料的收集和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包括西夏钱币在内的西夏文物有很多重要的发现。在钱币方面,诸如折二“元德重宝”、背“西”“天盛元宝”、篆书“光定元宝”、隶书“大安通宝”,以及五种西夏文钱币(“福圣”“大安”“贞观”“乾祐”“天庆”)等,都有出土,都是非常重要的发现,从而大大丰富了西夏钱币的内涵。而此枚“奲都元宝”,我知道它已有20多年了,而在郭惹愚先生家中又不知保存了多长时间,但至今未见出土报道和进一步的信息。
二、风格与西夏钱完全不类。西夏钱庄重朴实,文字工整,足可与宋钱比美,而此钱文字大小不一,不够严谨,全无宋钱、夏钱韵味,应是近世戏作之品。
或许有人要问,谁能想起这个古怪的年号?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可以想象,或有好事文人,其家境较好,本人略通篆刻,也翻过几部古籍,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信手做出此钱。据悉,国家图书馆藏有逸名《钱拓》一书,可能是晚清、民国的作品。其中著录两枚、两式西夏文“大安宝钱” 小平钱(图8-7),其中一式还刻出背星。从图片看来,是据真钱仿刻,尽管仿刻水平不错,但因仿刻者不懂西夏文字,与真钱仔细相较,还是可以看出文字有错。西夏文钱都可以臆造,何况汉文钱乎!
(注:郭若愚先生多才多艺,长于书画,论著甚多,是上海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家和收藏家。2012年逝世,享年92岁。马定祥先生收藏宏富,研究精深,境界高远,是我国钱币学大师。1991年作古,享年76岁。生前将其毕生收藏的10万余件钱币实物和资料,全部捐献给国家。)
图8-7 《钱拓》两式大安宝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