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寺堡考古:西夏钱币新发现

红寺堡考古:西夏钱币新发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一信息告诉我们,红寺堡境内并不是毫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而是最晚在汉代,这里就有村落,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进行生产活动。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调查,认为红寺堡只有明代遗物,而未能发现西夏瓷片,应该说是不全面的。

红寺堡考古:西夏钱币新发现

一、红寺堡的考古新发现

红寺堡地名,最早出现在(明)孙应元《九边图说》和(明)张雨《边政考》两书中,将红寺堡标在韦州和鸣沙州之间,傍注“烽墩十五”[1]。那么,在明代以前,红寺堡境内有无人类活动?更具体地说,红寺堡有无前人活动的遗迹,它又能说明什么?本节将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据闻,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这里开展“1236工程”建设时,就有零星西夏窖藏钱币和其他文物发现,可惜文物监管乏力,出土文物多已流向市场,从而丢失了很多重要的信息。但是有关部门,还是在红寺堡北部水泉村发现了汉墓,在红寺堡南部青山堡子[2]发现了西夏墓葬。这一信息告诉我们,红寺堡境内并不是毫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而是最晚在汉代,这里就有村落,人们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进行生产活动。

但是,单就红寺堡古城来说,情况又是如何呢?我们也找到新的考古资料,证明在西夏时期,这里就有村落,人们的活动可能更为频繁。根据是:

第一,红寺堡西夏钱币窖藏。笔者的朋友孟建民,是宁夏著名收藏家之一,在工作之余,经常到古董市场收集藏品,并不时给笔者透露一些他的所见所闻。笔者也不止一次告诉他,在有机会得到钱币等重要文物时,要尽可能搞清楚它的来源,这对收藏品的进一步研究,是很有价值的。2006年夏,他到笔者家造访,说在市场上买到一些钱币,是窖藏出土品。据他了解,窖藏位于红寺堡镇西北的一个工地上(估计在明代红寺堡遗址北8~10公里处),是施工的挖掘机挖出来的。在场的民工都看到了,这批钱装在一个牛毛编织的袋子中,袋子被挖掘机挖坏了,钱被大家哄抢了。因这里是干燥的沙土地,出土钱币没有丝毫锈蚀,保存极好。据估计,这批钱币有几百斤,其中有汉代的“半两”“五铢”,唐代的“开元通宝”“乾元重宝”,五代后周的“周元通宝”,十国前蜀的“天汉元宝”“乾德元宝”“咸康元宝”等。数量最大的是北宋钱,还有数枚珍贵的西夏文“大安宝钱”(图8-1)。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批钱币中,北宋钱最晚的是“崇宁通宝”(图8-2),西夏钱币中没有常见的诸如“天盛元宝”“乾祐元宝”“皇建元宝”“光定元宝”等钱。这说明窖藏是西夏时期的,更具体地说是西夏前期的。

img267

图8-1 夏文大安宝钱

img268

(www.xing528.com)

图8-2 宋崇宁通宝

第二,红寺堡西夏瓷片。2009年3月11日,红寺堡工委,组织区上部分专家学者,进行了“红寺堡开发区历史文化研究考察”活动,笔者应邀参加了这次活动。考察从吴忠开始,先后参观了吴忠董(福祥)府、红寺堡乌沙塘、沙草墩二泵站、红寺堡古城、红寺儿墩等处。尽管遇上下雨,但大家游兴不减。笔者作为一个考古工作者,最感兴趣的是红寺堡古城。应该说,古城保护得不好,受到严重破坏,夯土城墙只残留几段,城内成了垃圾场,十分脏乱。由于地面泥泞难行,停车时间较短,未能做更多工作。但就在停车的路边,有很多瓷片。按说,古城建于明代,这里应出土明清瓷片。但信手选捡几块,竟然都是西夏瓷片,这使笔者十分兴奋,有黑釉、褐釉、白釉瓷等,几块都是碗、盘残片和底部(图8-3)。

img269

图8-3 红寺堡古城西夏瓷片

有什么根据说它不是明代瓷而是西夏瓷呢?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窑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发现西夏窑炉、西夏作坊及大量西夏瓷器,从而第一次系统地揭示了西夏瓷的面貌。

西夏瓷有很多不同于内地瓷的特点,但就工艺来说,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挖足过肩”。所谓“足”,以常用的碗来说,就是底部的碗心;所谓“肩”,就是圈足外的碗壁;所谓“过足”,就是碗心与碗壁不在一个平面上,而是碗心挖得很深,形成“圈足的内侧高于外侧”的状况,从断面上看,碗心很薄,碗壁明显厚于碗心[3]。上述所捡瓷片,都有“挖足过肩”的特点,证明它是西夏瓷。

除此以外,上述瓷器的底部或是圈足内外,都是露胎的、不挂釉的,也证明它是西夏瓷。明清瓷器的器物内外(包括碗心),大都是都挂满了釉的,和我们现在所用的一般瓷器,大体上是一致的,只是现代瓷更为精细而已。

20世纪80年代进行文物调查,认为红寺堡只有明代遗物,而未能发现西夏瓷片,应该说是不全面的。如果有机会再做进一步的考察,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