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心发现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及其意义

同心发现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及其意义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样的实践,丰富了西夏钱币的内涵,加深了对西夏钱币的认识。据报道,2011年6月,同心发现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出土西夏钱币多种,其中也有;隶书“元德通宝”。西夏对钱的存在,进一步说明北宋钱币制度对西夏影响之深。这就是说,在南宋孝宗币制改革停止铸造对钱后,西夏仍然铸造对钱,从而使我国对钱的历史后延了约40年。

同心发现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及其意义

二、西夏对钱的品种

西夏钱币属少数民族钱币,有汉文和西夏文两种。就以汉文钱而言,尽管有篆隶真行诸体,但品种不多,数量更少,而这屈指可数的几种钱、几枚钱,又分属各有关部门或个人收藏,只能根据发表的资料和钱拓进行选配。如果按“高标准”选配西夏对钱,其结果就无西夏对钱可言。而放宽条件,以“低标准”进行选配,选出3种3对,它们或多或少体现了一点“对称美”。这样的实践,丰富了西夏钱币的内涵,加深了对西夏钱币的认识。

另外,同一年号的汉文钱和西夏文钱能否配成“对钱”?鉴于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两种书体,笔者很难回答。文中权将其配上作为附录,以供同好鉴赏和研究。

(一)“元德通宝”隶真对钱

“元德通宝”,铸造于崇宗乾顺元德年间,清初尚龄《吉金所见录》著录隶真各一品,是嘉庆年间刘青园在凉州(今甘肃武威)窖藏发现的西夏钱币之一。此后170多年,未见出土消息,直至20世纪80年代,始见出土报道。

隶书“元德”,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隆德有出土品传世[32]。1987年,内蒙古乌审旗陶利西夏铜钱窖藏出土3枚,十分难得。该钱径长23.6毫米,厚1.1毫米,重3.2克;“通宝”二字,隶兼八分,犹存唐风[33]。此后,宁夏盐池、同心,远至浙江宁波也有出土和发现,其形制与陶利品全同,总计不下10枚。

真书“元德”,丁福保《历代古钱图说》载有一品,下有戴葆庭(鉴定)印章,据图径23.8毫米,穿6.5毫米,大样广穿,品相端好。山西省博物馆藏有一仿品,据图径22毫米,穿5毫米,小样狭穿,与《历代古钱图说》所载不类,当属另一版别。1990年,内蒙古伊克昭盟出土一品,径22.1毫米,穿0.45毫米,重3.95克,“生坑绿锈”,为至今仅见之出土品[34],与山西所藏为同一版别。21世纪以来,甘肃武威、宁夏青铜峡、同心等地又有出土。

据报道,2011年6月,同心发现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出土西夏钱币多种,其中也有;隶书“元德通宝”。该钱制作精美,大小与真书元德较为接近,唯边郭宽窄不一,权作一对(图7-1)。

img261

图7-1 元德通宝隶、真对钱

(二)“乾祐元宝”行真对钱

“乾祐元宝”,仁宗仁孝乾祐年间铸。真书钱,清嘉庆年间凉州西夏钱币窖藏出土,最早著录于初尚龄《吉金所见录》,并称“字体精妙,质地光明”。此后钱谱皆相沿著录。20世纪80年代以来,宁夏、甘肃、内蒙古多有出土。行书钱,旧谱未见著录,《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仅有钱图,未明所据。1984年秋,银川滚钟口西夏钱币窖藏出土一枚,字文深峻,书法流畅,属大珍之品[35]

据实物测定,真书“乾祐”径24~24.3毫米,穿5.4~5.6毫米,厚1.3~1.6毫米,重3.4~4.5克。行书“乾祐”银川品,径25.6毫米,穿5.7毫米,厚1.7毫米,重5.8克。此后,宁夏、甘肃等地又有出土,大小、字体与银川品相类。同心罕见大型西夏钱币窖藏,同时出土行真两体“乾祐元宝”,皆制作精美,大小相当,品相上好。兹选两品,配成行真对钱(图7-2)。

img262

图7-2 乾祐元宝行、真对钱

(三)“光定元宝”篆真对钱

“光定元宝”,神宗光定年间铸。真书钱,清嘉庆年间凉州西夏钱币窖藏出土,最早著录于《历代钟官图经》《吉金所见录》,此后钱谱皆相沿著录。新中国成立后,宁夏、陕西、甘肃、内蒙古多有出土。是出土最多的西夏钱币之一。据宁夏出土实物测定,标准钱径25.1毫米、穿5.4毫米、厚1.5毫米,重4.1克。

篆书“光定”,史籍、古谱未载。1984年秋,与行书“乾祐”同时出土,是第一次发现的西夏钱币新品种。在近三万枚古钱中仅得此一枚,十分难得。据测定径25.3毫米,穿5.6毫米,厚1.4毫米,重4.3克。书法精妙,品相极好[36]。所测数据与真书钱相差甚微,堪称对钱(图7-3)。

img263

图7-3 光定元宝篆、真对钱

(四)汉文夏文对钱

在西夏钱币中,同年号的汉文和西夏文小平钱计有三对:汉文“大安通宝”和西夏文“大安宝钱”(图7-4),汉文“乾祐元宝”和西夏文“乾祐宝钱”(图7-5),汉文“天庆元宝”和西夏文“天庆宝钱”(图7-6)。这几种钱轮郭规整,铸工精美,除文字不同外,其形制如钱径、穿宽、边厚、郭宽,文字大小、位置、深浅、笔画粗细等,比上述汉文“对钱”更为接近,笔者觉得只要明白西夏文的字义,然后仔细琢磨品味,似乎仍能体会到一种“对称美”。同一年号的夏文、汉文“对钱”能成立的话,不仅丰富了“对钱”的内涵,而且是西夏钱币的一大特色。

img264

图7-4 大安钱汉文、夏文对钱

img265

图7-5 乾祐钱汉文、夏文对钱

img266

图7-6 天庆钱汉文、夏文对钱

西夏的钱币制度,主要受北宋的影响。西夏对钱的存在,进一步说明北宋钱币制度对西夏影响之深。“对钱”从五代南唐到南宋淳熙,盛行了两个多世纪。而乾祐、光定都在淳熙之后,光定比淳熙晚了约40年。这就是说,在南宋孝宗币制改革停止铸造对钱后,西夏仍然铸造对钱,从而使我国对钱的历史后延了约40年。

【注释】

[1]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总论》,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第2(113)页。(www.xing528.com)

[2]王献唐:《中国古代货币通考》,齐鲁书社,1979年。

[3](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卷三〇,中华书局,1972年,第1434~1435页。

[4]王毓铨:《我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科学出版社,1957年。

[5](唐)魏徵:《隋书·食货志》卷二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692页。

[6](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6页。

[7]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398页。

[8]陈直:《史记新证》,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78页。“直按:集解以均输、锺官、辨铜为上林铸钱之三官,其说本于张晏。以余考之,当为锺官、辨铜、技巧三令丞,皆属于水衡都尉。因水衡设在上林苑,故称为上林三官。”

[9]戴志强、周卫荣:《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探讨》,载《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166页

[10]余少英集释、李庆善整理:《汉书食货志集释》,引《广雅玉篇》云:“链,铅矿也。”中华书局影印本,1986年,第286页。

[11](唐)魏徵:《隋书·食货志》卷二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692页。

[12](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6页。

[13]戴志强、周卫荣:《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探讨》,载《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167页。

[14]有关资料见:戴志强、王体鸿:《北宋铜钱金属成分试析》;水上正胜著,阿祥译:《志海苔出土古钱的金属成分》。此二文载《中国钱币》1985年第3期,又收入《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赵匡华、华觉明、张宏礼:《北宋铜钱化学成分剖析及夹锡钱初探》,《自然科学史研究》1986年第3期。1983~1985年期间,宁夏博物馆对贺兰山西夏窖藏钱币中的31枚北宋钱进行了化学成分和金相组织测定,报告见本书第九章第四节《贺兰山窖藏古钱理化测定报告》。经核算,其金属成分为:铜65.16%,铅19.25%,锡8.11%。与上述诸家测定数字大体一致。

[15]戴志强、周卫荣:《中国历代铜铸币合金成分探讨》,载《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168页。

[16]游战洪、李仲均、华觉明:《宋代的铸币和币政——〈大冶赋〉研究之五》,《中国钱币》1994年第1期。

[17](唐)魏徵:《隋书·食货志》卷二四,中华书局,1973年,第691页。

[18](宋)宋祁、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卷五四,中华书局,1975年,第1384页。

[19]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总论·古泉汇考序》,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第2(113)页。

[20]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四、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96页。

[21](元)脱脱等:《宋史·食货志·钱币》卷一八〇:北宋大观元年“颁行大观新修钱法于天下”,中华书局,1977年,第4390页。

[22](元)脱脱等:《宋史·职官志·三》卷一六三,中华书局,1977年,第3682页。

[23]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四、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2版,第414页。

[24]宋代钱监虽有设在矿区的,但并非“即山造钱”。在铸钱铜中按定规加入铅锡,怕是很难从钱币的金属成分上判断出该钱为何地所铸的。

[25]华觉明、张宏礼:《宋代铸钱工艺研究》,《中国钱币论文集》第二辑,中国金融出版社,1992年。据研究,宋代铸钱每副铸型定额装钱64枚,说明宋代铸钱工艺已经高度规范化了。

[26]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西夏钱币的发现与研究》。

[27]翁树培:《古泉汇考序》,转引自丁福保《古钱大辞典·总论》,中华书局影印本,1982年,第2(113、114)页。

[28]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第五章,上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05页。

[29]本书出版于日本仁孝皇帝文政十年(清道光七年,1827年)。

[30]戴志强:《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第432页。

[31]戴志强:《戴志强钱币学文集·对钱浅释》,中华书局,2006年,第105~106页。戴志强先生在1985年文化部文物局郑州培训中心讲义《两宋钱币》中,首次首次使用了“高标准”和“低标准”的概念,在《戴志强钱币学文集》中,做了更为完整、系统的表述。

[32]见本书第三章第二节《“元德通宝”论考》。

[33]内蒙古乌审旗文物保管所:《内蒙古乌审旗陶利出土西夏窖藏古钱》,《内蒙古金融》1989年第3期。

[34]郝朝元:《元德通宝与圣宋通宝母线》,《陕西金融·钱币研究》1990年第3期。

[35]牛达生:《银川首次出土篆书光定平钱》,《中国钱币》1985年第2期。

[36]牛达生:《银川首次出土篆书光定平钱》,《中国钱币》1985年第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