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夏贸易:北宋货币进入西夏的主要渠道

宋夏贸易:北宋货币进入西夏的主要渠道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夏贸易,主要是通过官办的“榷场”与“和市”进行的。“榷场”是双方政府特设的贸易机构,是进行大宗货物交易的地方。当然,双方在边界的正当贸易往来,并不是宋代货币流入西夏的唯一渠道,公私走私,是另一种重要渠道。

宋夏贸易:北宋货币进入西夏的主要渠道

第二节 宋夏贸易是北宋货币流入西夏的主要渠道

西夏建国前后,通行北宋及其他朝代的货币,是可以理解的,这不仅如同唐初、宋初通行前朝货币一样,而且西夏未称国前,它本身就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但是,唐、宋立国后,便很快以自己的货币取代前朝货币成为社会上主要流通的货币。相反,西夏在铸造了十几种货币后,却仍然主要流通北宋货币,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异的现象。这种状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笔者认为,西夏铸币数量少,与西夏境内缺少铜锡资源有关,与宋、辽、金都有铜铁“阑出”之禁(禁止出口)有关,但究其根本原因,还是西夏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所致。西夏的建立,统一了西北各个部族,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刺激了社会对货币的需求。但是,在广大牧区聚居的党项、回鹘吐蕃诸部族,他们虽然也有使用货币的要求,由于仍然从事畜牧业,还是进行着以物易物的交换。

不过,生产水平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促进对货币要求量的增长。宋朝虽有钱币“阑出”之禁,而其货币仍然源源不断流入西夏,补充了西夏货币的不足。流入的渠道,固然有宋朝每年给西夏高达二十五万五千的“岁赐”(包括部分实物),亦有战争中的强取豪夺,但主要是通过双方和平贸易而获得的。

宋夏贸易,主要是通过官办的“榷场”与“和市”进行的。

“榷场”是双方政府特设的贸易机构,是进行大宗货物交易的地方。早在西夏建国前,在靠近西夏东界的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便设立了榷场。宋夏庆历议和后,除恢复了这一处榷场外,又在靠近西夏南界的高平寨(今宁夏固原西北)设立了榷场。据《宋史·食货志》载,在榷场上,宋“以缯帛、罗绮,易驼、马、牛、羊、玉、毡毯、甘草;以香药、瓷漆器、姜、桂等物,易蜜蜡、麝脐、毛褐、羱羚角、硇砂、柴胡、苁蓉、红花、翎毛。非官市者,听与民交易”。(www.xing528.com)

“和市”是双方的另一种贸易形式,设在沿边交通便利之处,有固定的市场,双方政府派遣官员管理征税。双方人民通过和市,互通有无,便利生活,同时促进生产,增加收入。因此,这种和市深受人民欢迎,经常出现“略无猜忌,门市不讥,商贩如织”的盛况[3]

当然,双方在边界的正当贸易往来,并不是宋代货币流入西夏的唯一渠道,公私走私,是另一种重要渠道。比如,西夏盛产青白盐,价贱味醇,向为陕西人民所习用。宋朝为了保障河东解盐的专卖利益,严禁输入西夏青白盐。西夏哪能听之任之!除公开要求宋朝弛禁外,就采取各种走私方式大量输出青盐,从中获取巨大利益。而私人的走私行为,更难禁绝。司马光就说过:“传闻近岁法禁疏阔,官吏弛慢,边民与西人交易者,日夕公行。彼西人公则频遣使者商贩中国,私则边鄙小民窃相交易,虽不获岁赐之物,公私无乏。”[4]

西夏派遣入宋的使者,都有做生意的“任务”,宋方也不加阻拦。《宋史·食货志》载:西夏“入贡至京师者,纵其为市”[5]。北宋诗人苏舜钦说:西夏“称蕃日久,岁遣人至京师贸易,出入民间如家”[6]

宋夏之间的经济活动中,当然主要是物资上的互通有无,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但是不言而喻,在这些复杂的经济活动中,北宋的货币,也从这合法的、非法的、公开的、隐蔽的多种渠道,源源流入西夏,从而构成了西夏社会经济的一大特点——主要流通北宋货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