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代帝王“崇儒重道”国策的制定
1644年,满族入关,“定鼎燕京”,建立了清王朝。清王朝的政权体制采取了“满汉一体”的形式,为满汉地主阶级的联合政权。但是,这个联合政权实质上是以满汉贵族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了少数满洲贵族对广大汉民族和其他民族的强制统治。在明末清初争夺天下的激烈角逐中,面对汉族高度发展的封建文化,清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武力征服只能奏效于一时,人心归附才能长久。在一代封建王朝崛起、发展并走向兴盛的过程中,以康熙帝独尊理学为标志,清统治者作出了关系其政权前途和命运的文化选择,确立了“崇儒重道”的基本国策。清统治者“崇儒重道”国策的制定,为一代封建王朝的发展兴盛奠定了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作为满族贵族建立的清王朝,从入主中原至清中晚期,经历了一个从生活方式、语言文字、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全方位吸收汉文化的过程。而雍正帝为摆脱帝位合法性危机的阴影,也从中国传统的思想武库中找出天人感应的武器,并利用佛教、道教,力图将政权和神权结合起来,借助上天亦神祇的意志,巩固地位、加强皇权,维护现存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对儒、释、道三家采取了并行不悖、各取所需的政策。雍正帝认为,儒、释、道三教“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乾隆时期,疆域一统、海宇又安、经济发展,清王朝处于全盛时期,乾隆帝更要想方设法地维持这种全盛“盈满”的局面,以为后世子孙留下一份永久的基业。乾隆帝大力提倡文治,“帝王敷治,文教是先”,有言:“而礼乐之兴,必藉崇儒重道,以会其条贯。儒与道,匪文莫阐。”乾隆帝重视藏传佛教,并提倡儒、佛、道合流异用。此时期始刻《龙藏》,乾隆时期完成,并组织人力将大藏经译成满文,同时编辑《汉满蒙藏四体合壁大藏全咒》,此时僧尼达340000人。伴随着清代儒、释、道三教的盛行,葫芦形瓷器在清代达到极致。
2. 雍正帝与道教
雍正帝是清朝诸帝中崇奉道教最为突出的一个。做皇子时,他就对道家药石产生了兴趣,作《炼丹》诗:“铅砂和药物,松柏绕云坛。炉运阴阳火,功兼内外丹。光芒冲斗耀,云异卫龙蟠。自觉仙胎热,天符降紫鸶。”从中可以看出他对炼丹有很浓的兴趣和研究,登基以后更以帝王之尊倡导道教。据清宫档案记载,雍正帝参与道教活动一直十分频繁。他在太和殿、乾清宫等主要宫殿安放道神符斑;在寝宫养心殿设斗坛;在御花园建房给道士住;在苏州订做道家法衣等,还接连向河东总督田文镜、浙江总督李卫等近臣发出秘密奏折,要求向他推荐良医术士,见记载“可留心访问,有内外好医生与深达修养性命之人,或道士,或讲道之儒俗家”……有神仙之称的贾士芳,被封为妙应真人的娄近坦,以及张太虚、王定乾等道士逐一应召入宫,他们在圆明园建炉炼丹,以异方丹药深得皇帝恩宠,雍正本人也不断加大丹药的服量。大量档案史料证明,雍正于58岁(1735)时暴卒于圆明园,与服丹药有直接关系。北京故宫现藏有多幅表现雍正帝扮成道士或与道士交往的绘画作品,例如《雍正道装双圆一气图》(图12-45)就表现了雍正帝身着道装与道士交谈的场面,两人之间有一葫芦瓶,瓶中冒出一股紫气,这幅画将雍正帝绘成超脱世俗的道士形象,反映了他意在求得道神的保护,追求长生不老并能成仙的思想观念。
图12-45
3. 乾隆帝与无量寿佛
“无量寿”又称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弥陀净土是作为一种终极归宿的信仰而存在的。它有两大特点,一是永超三界性,二是充满了享乐性。若归阿弥陀佛净土,即死后见往生其国,见佛得道,增长寿命无穷。供奉无量寿佛,崇信弥陀净土,为古代社会各阶层所津津乐道,帝王崇信弥陀净土,始于南北朝的刘宋孝武帝、梁武帝、梁简文帝、东魏孝静帝四帝,从唐太宗开始,之后的历代诸帝都与弥陀净土信仰有关系。清代帝王非常崇信无量寿佛,康熙帝被认为是无量寿佛的转世轮王,乾隆御撰《永佑寺碑文》:“我皇祖圣祖仁皇帝,以无量寿佛示现转轮圣王,福慧威神,超轶无上 。”
乾隆帝崇信无量寿佛远胜以往诸帝,当时宫中所建的无量寿佛佛堂遍布宫禁各处,有雨花阁里的无量殿“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安养道场”、慈宁宫大佛堂里的四臂观世音和无量寿佛供养、香云亭里挂供的《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唐卡、咸若馆无量寿佛殿、养心殿西暖阁仙楼无量寿佛塔、重华宫西方极乐世界等,另外中正殿、宝华殿、慈荫楼等佛殿也供奉有大量的无量寿佛。宫外还建有供奉无量寿佛的寺庙,有乾隆十一年为圣母修建的阐福寺“极乐世界”,乾隆三十五年在极乐世界北建楼以供奉进献的万尊无量寿佛,号称万佛楼。乾隆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为乾隆祝60万寿及孝圣宪皇太后祝80万寿,在热河建普陀宗乘之庙,于庙内建“极乐世界”和千佛阁,供奉无量寿佛。在宫内外所建的众多极乐世界,表明了乾隆帝向往西方极乐世界,祈福祈寿的强烈欲望和执著追求。
4. 葫芦是“无量寿”的化身
葫芦作为佛、道的标志物,在清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清高宗御制诗第一册《方方壶神岳琼林图》记:“嵣嵡岳麓仙人宅,琪树琼林□汉碧,金堂十二只茅蓭,笑指洪厓肩可拍,何年换骨遗方壶,偶写宿游悬圃迹,我今挂壁葫芦被当做‘无量寿葫芦’。”在升平署昆弋承应戏剧本《南山寿献》中云:“清风长作伴,明月是我朋,我乃南极星君座下白鹤童是也,前随星主,往东华帝君处赴万仙胜会,宴上有一葫芦,乃是阴阳调化为形,乾坤交育成体,内藏太和元气,与天地同春,日月齐寿,爻分八卦,化忆万千无量寿意,因此帝君有命,今年万寿圣节,有寿如此宝者,就作群真领袖,去祝升亨,今日星主又驾鹿腾云,到元始天尊处,叩问朝天大事去了,着我在家看守此宝,使我不敢擅离山洞,不免去与师弟们戏耍一回有何不可,洞里乾坤别,干支日月长。”在《寰中拱瑞》中描述的无量寿葫芦这样写道:“大地山河水,壶中日月长,算称无量寿,亿万化无疆,众仙可将大吉无量寿,呈献御筵者,无量寿层层迭迭似潮波。无量寿璀璨,直透宫壶,无量寿绵绵长久。”由此可见葫芦是无量寿的化身。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帝后玺册中的葫芦形章均刻有福寿内容的文字就是最好的证明,如有铜镀金回纹纽“以集阙福”葫芦形章、铜镀金“上下情亲福禄长”葫芦形章、铜镀金瓦纽“福禄寿原修为己”葫芦形章、铜镀金回纹纽“福德无涯”葫芦形章、铜镀金回纹纽“丁申呵持能自寿”葫芦形章、铜镀金回纹纽“鹤其性人寿其似”葫芦形章、铜镀金瓦纽“益寿何须九转丹”葫芦形章。这里“福禄寿”与葫芦形紧紧联系在一起。另外葫芦形佛龛内供奉着“无量寿佛”也把葫芦与无量寿紧紧联系在一起了。葫芦式龛是清宫佛堂最常见的供龛样式,以葫芦及其变体形式为载体,内部所供佛像常以3、6、9或9的倍数为一组的释迦牟尼佛及无量寿佛群像出现,万寿节时制作量最大。见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掐丝珐琅万寿字葫芦式佛龛,故宫藏乾隆漆描金葫芦形佛龛(图12-46),承德供无量寿佛的普陀宗乘之庙五塔的宝瓶亦为葫芦式,可见葫芦为佛教所用,“无量寿”在清宫中的盛行。
(www.xing528.com)
图12-46
综上所述,在清代强调葫芦的壶天宇宙中有绵绵长久的无量寿,葫芦是福禄寿的化身,葫芦连枝带蔓的图案(图12-47)、(图12-48),象征家族绵延无穷、万代兴旺。清代宫廷葫芦形瓷器的大量出现,是清朝尊儒崇道,重文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满族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附会的结果,表达了满族贵族对葫芦所折射的“福”文化的理解和狂热追求。
图12-48
图12-47
【注释】
[1]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2]耿宝昌著:《明清瓷器鉴定》,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