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代葫芦形瓷器:双系瓶、黑花壶及红彩瓶

金代葫芦形瓷器:双系瓶、黑花壶及红彩瓶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金代的陶瓷是在五代、辽和宋代陶瓷烧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瓷器,颇有成就。金代的葫芦瓶也有很大的创新,一般上腹较瘦小,下腹为垂腹。此时新出现了红绿彩葫芦形器等。所见葫芦形瓶有:金代定窑黑釉双系葫芦形瓶、金白釉黑花葫芦形壶、金白釉黑花红彩葫芦形瓶和金代耀州窑青釉葫芦形执壶等。

金代葫芦形瓷器:双系瓶、黑花壶及红彩瓶

一、金代葫芦瓷器

金代是女真族于中古时期在我国北方继辽而起建立的又一个王朝,雄踞半壁河山,和南宋对峙长达100多年。金代的陶瓷是在五代、辽和宋代陶瓷烧造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瓷器,颇有成就。金灭辽后,即据有了辽朝的各个窑场,而在占领北宋土地以后,又拥有了中原地区的窑场。金代陶瓷窑场分布范围很广,金代前期有辽宁省抚顺大官屯窑和辽阳冮官屯窑。金代后期有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房山磁家务窑、密云小水峪窑、河北隆化下窪子窑、山西浑源大磁窑村窑、青瓷窑村窑、河北曲阳涧磁村与燕山村的定窑、磁县观台镇与东艾口、冶子村的磁州窑、河南禹县神垕镇与鹤壁、严和店的钧窑、陕西铜川黄堡镇的耀州窑和山东淄博磁村窑、安徽萧县白土镇窑,还有文献记载的宿州窑、泗州窑、邓州窑(今河南内乡大窑店窑)以及宝丰窑、新安城关窑和临汝窑等。

各窑场烧制的陶瓷均保持了各自的特点,分别烧制出具有独特造型、釉色和花纹的陶瓷器,在我国陶瓷上占有一席之地。金代陶瓷装饰特点,总体趋向简单化,早期比较草率,入主中原后,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陶瓷装饰有所改进。出土和传世的金代瓷器以碗、盘、罐、瓶、壶为主,其次有杯、洗、炉、盏托、瓷枕和玩具。金代瓷器大部分日用器皿承袭宋式,较流行的有双系、四系白釉瓶,黑白釉双系罐,白釉黑花双系罐,孔雀绿釉长颈瓶,黑釉褐斑瓶和各式葫芦形瓶等。

金代的葫芦瓶也有很大的创新,一般上腹较瘦小,下腹为垂腹。非常讲究贴塑等繁复的手法装饰葫芦形器,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此时新出现了红绿彩葫芦形器等。所见葫芦形瓶有:金代定窑黑釉双系葫芦形瓶、金白釉黑花葫芦形壶、金白釉黑花红彩葫芦形瓶和金代耀州窑青釉葫芦形执壶等。有黑釉、酱釉、黄釉、青釉、青白釉、白地黑花和黑花红彩等。葫芦形瓶高度在13—36厘米之间,20厘米左右的器物较多见,这个时期像唐宋时期的小葫芦形瓶很少见。

举例如下:

1. 金定窑黑釉双系葫芦形瓶(图9-1)

img64

图9-1

1973年河北曲阳出土,曲阳县文物保管所藏。

高21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3.4厘米。

瓶小口,上下腹较长,中腹以短系相连,下有圈足外撇。肩部附薄而宽带形双耳,上腹饰瓦纹。胎白色,质较松,釉色乌黑莹润,腹上部施釉较薄,腹下近圈足处无釉[1]

2. 金白釉黑花红彩葫芦形瓶

山西省博物馆藏。

高13厘米,口径1.2厘米。

瓶三节葫芦形,小口,下腹长而垂,圈足。瓶体均以黑、红彩弦纹与点彩花纹为饰。施彩不到底。彩绘手法极为粗犷、洒脱、简洁、匀称,充分体现了民间艺人熟练、精湛的绘画风格[2]

3. 金耀州窑青釉葫芦形执壶(图9-2)

img65

图9-2(www.xing528.com)

1980年北京丰台乌古沦元忠夫妇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高28.3厘米,口径3.1厘米,底径9.6厘米。

器身呈束腰葫芦形,长流,曲柄,口部附一直口带环小盖,上腹呈橄榄形,下腹溜肩,但很丰满,卧足。釉呈青绿色,色泽柔和秀美。此墓墓主为女真立国元勋戚乌古沦元忠,葬于金大定二十四年[3]

4. 金耀州窑酱釉葫芦形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15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5厘米。

壶葫芦形,小圆口,微撇,上腹长圆,下腹饱满,双条扁耳,小短流。白胎,酱釉不匀,有黑色斑点。

5. 金黑褐釉葫芦形瓶

1986年沈阳大东区小北街金代墓葬出土。

高37.4厘米,口径4.3厘米,足径10.2厘米。

瓶葫芦形,小口,短颈,圈足。黑釉酱斑,釉不及底,粗砂胎。双腹各有一道弦纹[4]

6. 金白釉黑花葫芦形壶

(图9-3)

img66

图9-3

辽宁阜新出土,辽宁省博物馆藏。

高28.4厘米,腹径17厘米,足径8.8厘米。

壶呈葫芦形,上堆荸荠状纽,下置圈足,足墙较厚,略向外撇,壶体一侧塑四爪龙,龙身直立,尾部卷曲,后爪抠住壶下腹,样式甚古拙剽悍。另一侧置微折上翘的短流,流与腹连接处塑一小人骑于流上,栩栩如生,极富情趣。淡黄色胎。挂牙白釉,釉层较厚,足根露胎。上腹绘九个小黑斑组成的菱形花纹数朵,流口绘黑彩一周,龙柄和流上的骑人亦点施黑斑,下腹刻复瓣仰莲,莲瓣间刮小竖沟纹,并施倒置的三角形黑彩。此注壶与一般壶不同,壶顶无口,而在圈足内挖一圆注水孔,与通入壶内的注水管相连,装水时将壶倒置,构思奇特,独具匠心[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