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标准的瓷器诞生,是中国陶瓷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制瓷工艺迅猛发展,青瓷达到成熟阶段,黑瓷水平大幅提高。三国两晋时,江南的瓷器手工业获得迅速的发展,我国有名的瓷窑,如越窑、瓯窑、婺州窑、德清窑、洪州窑和岳州窑等相继出现,进入自汉代创烧以来的发展高峰。该时期旧式陶礼器、质量低劣的明器很少见,出现了一种高级随葬品—五联罐(葫芦形)和谷仓罐。五联罐最早产生于东汉中期的浙江会稽地区,分布地区以此为中心向南北方向扩展,到孙吴中期,该器物的原始形态才影响到江苏省西南部和安徽省南部,形成颇具地方特征的器物,但该地区的五联罐主要流行在永安年前后。几乎同时,古会稽的五联罐在束腰处出现堆塑平台,演变为魂瓶,并直接渗透到古丹阳地区,彻底取代了五联罐。最早的五联罐主体部分为双腹葫芦形,腹部扁圆,器身较矮,上腹周围粘接四个小罐,底部圈足,以后器身逐渐提高,圈足变成平底,肩和颈之间出现鸟、熊等少量堆塑,再后来装饰更为繁缛,至吴中期发展为谷仓罐。有青釉、褐釉、黑釉和灰陶、褐陶之分。据仝淘先生的考察:“五联罐,在古会稽区,分布于浙江省北部的杭州湾沿岸和东部的沿海地带。分四种形式,第一种,器型矮肥,器高20至30厘米,中罐为一次束腰葫芦形,肩附四个小罐,圈足或假圈足,罐的肩腹多饰弦纹,无堆饰。有陶器和黑釉瓷器。第二种,器型增高,器高37至50厘米,中罐呈二次束腰葫芦形,肩附四小罐,假圈足或平底。肩附四小罐,在中罐肩部腹部多饰弦纹,束腰处有少量堆饰,如熊、飞鸟和爬行动物。质地多为釉陶器和瓷器。第三种,器高40至54厘米,中罐呈二次束腰葫芦形,肩附四个小罐,鼓腹平底或圈足。堆饰内容明显增多,有乐舞杂技俑和熊、猴、犬、爬虫和植物叶片等。质地分别为釉陶、青瓷和黑瓷。第四种,器高28至42厘米,中罐呈一次束腰的葫芦形,肩附四小罐,鼓腹平底。堆塑内容有乐舞杂技俑、跪拜俑、侍立俑、熊、龟、鱼、蜥蜴、爬虫和简易的门阕。以上四种形式时代为东汉末至孙吴早期。”[1]
举例如下:
1. 东汉青釉五联罐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高46.5厘米,口径6.4厘米,足径16.5厘米。
器型为三节葫芦形,盘口,平底,施青绿釉不到底。三腹有弦纹,在第一个腹部紧贴四个盘口小罐,罐与罐之间有三龟和一鹤。第三腹上贴塑变形的三只熊、两个蜥蜴、一狗和一龟。
2. 东汉褐色釉五联陶罐(图5-1)浙江省嵊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高20.7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14.4厘米。
斜肩,折腹,平底。上部呈梅花形分布四个葫芦形罐,向外倾斜。中间为葫芦罐,敞口,长颈,束腰,下腹折肩,平底。泥质硬陶,褐色胎,无釉[2]。
3. 东汉青瓷五联罐(图5-2)
图5-1
图5-2
图5-3
浙江省鄞县沙河出土。
通高43.5厘米,口径6.7厘米,足径14.7厘米。
主体为较瘦长的三节葫芦形,撇口,上两腹圆鼓,下腹瘦长,平底。通体施黄色釉,上腹有四个葫芦形长管。下腹刻划三道弦纹。其间粘贴羊、狗、龟、鸟等动物及表演杂技的人物[3]。
4. 东汉青釉堆塑九联罐(图5-3)
通高50.5厘米,口径6.5厘米,足径16厘米。
器呈三节葫芦形,方唇,盘口,束颈,溜肩,扁圆腹。施青釉,斑驳不匀。上腹肩部饰三道弦纹,中间隔一道宽水波纹。中下腹均插四个等距离的小罐,间隔贴塑鸭、鸽子、鳖、鱼、犬、羊、猪、熊和老鼠等动物,生动有趣。该器的工艺极为繁复,采用刻、雕、镂、堆贴、捏塑、划等手法,分段拉坯粘接而成,显示出当时制瓷工艺的高超水平。其器型大,制作精美,十分罕见[4]。
5. 东汉黑釉五联罐(图5-4)
图5-4
1978年4月浙江省萧山市衙前凤凰村出土,浙江省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通高50.2厘米,口径5.9厘米,足径15.5厘米 。
罐为三节葫芦形,撇口,长颈,上、中腹扁圆,下腹呈橄榄形,足外撇、平底。施黑釉,釉光亮,器腹刻划弦纹。在第二个腹部有四个小罐,器腹堆贴猴子、爬虫等[5]。
6. 东汉褐釉五联罐(图5-5)
(www.xing528.com)
图5-5
浙江省黄岩市供东乡马鞍山出土,浙江省黄岩市博物馆藏。
通高40.3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13.6厘米。
主体罐呈三节葫芦形,盘口,平底。施褐色釉至下腹中部。上腹部附四个小罐,各罐间均有一个环形把手,这在五联罐中很少见。在把手间还粘贴姿态各异的飞鸟,腰部附四个似熊的怪兽,其间又贴树叶和小狗,下部有小孔。此器厚重饱满而稳重,装饰生动有趣,繁而不乱[6]。
7. 三国青瓷谷仓罐
上海博物馆藏。
通高33.5厘米,口径6.8厘米,足径13.3厘米。
主体罐为双腹葫芦形,形体稍长。唇口,上腹下垂,下腹折肩,斜收,平底。通体施青黄釉,釉层不均匀。口部周围贴四个小罐,其下至腹肩部饰飞鸟、走兽、人物等。此罐装饰性很强[7]。
8. 三国人物青瓷五联罐
1973年8月浙江省武义县桐琴果园出土,浙江省武义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高42厘米,口径5.6厘米,足径12厘米。
主体为葫芦形,人形口,该人带着两个幼童,一抱怀里,另一骑于肩上,周围有四个人形瓶,其中两个吹琴,两个鼓掌。下部有翩翩起舞的女子,演杂技的男子,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下腹饱满,平底。通体施青黄釉[8]。
9. 三国青釉堆塑罐(图5-6)
图5-6
1987年浙江省嵊州市浦口镇大塘岭东吴太平二年墓出土。
通高45厘米,腹径27厘米,底径13.8厘米。
罐上置五联罐,其间堆塑百鸟。下部正面开门,两旁各贴一罐及鸭、龟等,其他三面各贴三人及蛇、狗、熊等。施青黄釉不及底[9]。
10. 三国褐釉五联罐
1983年1月江苏省金坛县方麓茶场东吴永安三年墓出土,江苏省常州市博物馆藏。
通高40厘米,口径5.7厘米,底径15.5厘米。
葫芦形双层罐,施褐釉。上下层罐腹间等距离围塑四个小罐。大罐侈口,束颈,溜肩,上腹扁圆,下腹圆鼓,平底。下腹部饰有两周弦纹及一周水波纹。整个罐体的上部(包括小罐)分别塑有腰缠帛带的跪祭状的孝子俑,描绘了祭祀丧葬场景,另外还塑贴羊、狗、松鼠、飞鸟、鱼和蜥蜴等,器盖是一展翼大鸟[10]。
11. 西晋青瓷楼阁人物飞鸟谷仓罐
浙江省嵊县石黄镇堰底村太康八年墓出土,浙江省嵊县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通高45.7厘米,口径8.5厘米,足径14.3厘米。
主体器为葫芦形,上腹盘口,周围有四个小罐,束腰;下腹丰肩,近底渐收,平底。施青绿釉至下腹。四个小罐外侧堆塑飞鸟,腰部有楼阁,周围的人物有的欣然起舞,有的闭目沉思,下腹肩上有爬虫。
12. 西晋青釉堆塑罐(图5-7)
图5-7
1987年安徽省青阳县庙前镇出土。
高32厘米,腹径26厘米,底径17厘米。
罐主体为五联罐,中间大罐为侈口,丰肩,深鼓腹,饼形足。肩上有四个小罐,其间堆塑四组人物塑像。青釉褐绿色,釉面不匀,施釉到腹中部[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