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新石器时代珍贵遗物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新石器时代珍贵遗物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陶器艺术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葫芦形陶器已是常见甚至流行的器物。兹将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葫芦形陶器介绍如下:1. 新石器时代姜寨二期泥质红陶彩绘葫芦瓶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厘米。

中国古代葫芦形陶瓷器:新石器时代珍贵遗物

一、石器时代葫芦形陶器

大约在1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陶器,陶器是人类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的标志。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从黄河流域到大江南北,从北方草原至巴山蜀水,均发现了大量的文化遗存。北方黄河地带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范围很广,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等。南方有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山背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等。

新石器时代有发达的原始农业,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墓地,制陶业是农业的副业,有一定的分工,规模比较大,制作水平很高。陶器艺术充分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北方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是该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仰韶文化的陶器是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为主,灰陶比较少见。采用磨光、拍印和彩绘等装饰手法。彩绘艺术是仰韶文化的突出成就,烧成温度为900℃—1000℃。彩绘以黑色为主,也兼用红色。花纹主要是花卉图案、几何形图案和少数动物纹。彩陶的造型线条流畅、匀称。器类较多,有杯、碗、钵、盆、罐、瓮、盂、瓶、釜、鼎、器盖和器座等。该时期陶器的造型,有的学者认为是模仿篮子、皮袋和天然葫芦的形状。据王伯敏主编的《中国美术通史》第二卷第二节中讲述:“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的陶器造型,是沿用自然物体的外貌,大多数是依据植物形态而成型。”葫芦是一种茎蔓生的草本植物,既可食用,又能做器皿。葫芦在较温暖的气候下极易生长繁殖,葫芦在中国的广大地区都有野生或种植。1973年和1977年,考古工作者两次在浙江余姚县河姆渡村发现了距今7000年的葫芦籽,这说明当时就有种植葫芦。葫芦腹大、口小、美观、耐用,为先民提供了优良的天然器皿。刘尧汉先生根据《民族志》资料推断:“世界上凡是远古曾生长葫芦的地方,那里的原始先民,在使用陶容器之前,曾先使用天然容器——葫芦。”当制陶术发明后,人们首先想到模仿非常熟知的葫芦器。新石器时代葫芦形陶器的制作方法大致有两种,第一种,用天然葫芦为胎骨,外涂细泥做成葫芦形的泥坯,上火烘烧,天然葫芦化为灰烬,得到葫芦形陶器;另一种方法,将泥片塑成葫芦形胎体,入火烧成葫芦形器。从最初的简单模仿,后来安上双耳,变成壶罐,甚至还捏塑人物造型等。

葫芦形陶器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据冯先铭先生主编的《中国陶瓷》记载,在1977年河南新郑县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瓢形器”。进入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晚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葫芦形陶器已是常见甚至流行的器物。这时期的葫芦形陶器,大多为小口、鼓腹、圜底、多素面,少数有一些抽象的装饰图案,以仿天然葫芦形为主。这些葫芦形陶器应是人们使用的容器。以甘肃、陕西、山西为主要分布区,主要器形是葫芦瓶、葫芦形尖底瓶、小口葫芦形双耳瓶、葫芦形细颈瓶、葫芦形束腰罐等,有彩绘和素面两种,以泥制红陶和灰黑陶为主,纹饰有鸟纹、鱼纹、弦纹、涡纹、网格纹、花形纹饰、线纹或划纹等。此时还出现了雕塑的人面葫芦瓶,出土地有青海省乐都县柳湾、甘肃正宁县宫家川、玉门火烧沟、秦安大地湾、甘南、浙江嘉兴等地。有彩绘、红陶和灰陶等。雕塑的图案有:人物或微笑,或颔首,或凝望,表现出了先民高超的雕塑工艺,也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见于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长颈葫芦形陶瓶、陶壶,距今约6000年左右[1]。1974年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出土的翅羽纹彩陶葫芦瓶,甘肃秦安大地湾405号房屋遗址出土的仰韶早期(距今6000年)陶瓶以葫芦状居多,也有少量的葫芦口尖底瓶,以细泥红陶为主,底实心而瘦小;仰韶中期(距今5600—5900年)除尖底瓶外,还出现了有双腹耳的平底瓶,葫芦口尖底瓶的颈部常旋转印出宽而浅的弦纹,瓶腹部多划印线或绳纹[2]。山西下马村出土的小口葫芦形双耳瓶,腹上端绘两组对称的涡纹,腹下端饰倾斜状疏朗的线纹或划纹。陕西宝鸡出土的随葬的葫芦形细颈瓶,腹饰水鸟衔鱼图。甘肃省永登县杜家坪出土彩陶束腰罐,泥质红陶,造型奇特,似葫芦上腹半剖而成。上下皆用黑彩绘粗细弦纹和网格纹,另用白彩在弦纹和网纹中间,加绘由圆点组成的花形纹饰。陕西临潼姜寨二期出土114件葫芦瓶,皆为随葬品,是主要的器型。姜寨出土的葫芦瓶,多是泥质红陶,少数为泥质灰黑陶,陶质细腻,造型美观,多素面,少数饰黑彩,个别饰绳纹,形式多样。

兹将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葫芦形陶器介绍如下:

1. 新石器时代姜寨二期泥质红陶彩绘葫芦瓶

高21.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厘米。

敛口,束颈,鼓腹,平底。口微敛,口颈分界不明显,腹最大径接近底部。口腹全饰黑彩,腹周饰黑彩变形人面四组[3]

2. 新石器时代姜寨二期泥质红陶黑彩变体鱼纹瓶

高46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14厘米,底径7厘米。

短直口,束颈,平底,有的有双耳。颈腹分界明显,鼓腹,最大径偏下。口至腹部全饰黑彩,下腹绘两组黑彩变体鱼纹[4]

3.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人首器口瓶(图2-1)

甘肃秦安县五营大地湾出土。

img10

图2-1

高31.8 厘米,口径4.5厘米。

细泥红陶。圆口,平底,瓶口作立体头像,面部塑五官,小巧、娟秀,形象生动,额头与头部两侧刻有竖线纹以示头发,器腹长圆,腹部绘有黑色亚腰葫芦和瓢形二方连续图案,分上中下三组。瓶身丰满,大腹便便,颇似怀孕的母体[5]

4.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史家类型彩陶变形鱼纹葫芦形瓶(图2-2)

1975年11月陕西省临潼县姜寨遗址出土。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藏。(www.xing528.com)

高25.2厘米,径3.4厘米,底径8.6厘米。

陶色橘红。短直口,束颈,鼓腹,平底。颈至口均施墨彩。腹绘变形鱼纹。纹饰抽象,几近图案化[6]

img11

图2-2

5.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彩陶葫芦纹壶(图2-3)

img12

图2-3

1958年青海省化隆县群科出土。青海省新陶研究中心藏。

高30厘米,口径17.3厘米,底径13.2厘米。

壶泥质红陶。微侈口,短颈,鼓腹,腹部双耳。绘黑红两彩,口部连弧纹,肩腹部六组葫芦形纹,葫芦形纹内填充格子纹和网纹[7]

6.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灰陶人首瓶(图2-4)

img13

图2-4

嘉兴市大坟遗址第三层出土。

高22厘米。泥质灰陶,胎质细腻光滑。瓶首小头人面,双眼内凹、鼻梁隆起、两耳耸立、张口若语,脑后饰短辫,溜肩,圆背,鼓腹,逐渐下扩,呈三节葫芦形[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