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从沁色的成因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从沁色的成因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沁色的鉴定沁色的成因地理环境的影响玉器长时间埋藏在土中,多数受到地热、地压、土壤酸碱度和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影响,颜色会发生变化,所产生出来的颜色叫“沁色”。宋兽纽玉盖瓶战国乳丁盖盒自古以来,人们对古玉沁色的形成原因做出种种猜测,不断进行研究。普遍认为,地理环境对沁色的形成影响很大。将土质对沁色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描述。色彩斑斓的沁色玉器的沁色五彩斑斓,其色彩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叹。

中国古玉器鉴赏与评估:从沁色的成因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沁色的鉴定

沁色的成因

地理环境的影响

玉器长时间埋藏在土中,多数受到地热、地压、土壤酸碱度和所含矿物质元素的影响,颜色会发生变化,所产生出来的颜色叫“沁色”。沁色主要与玉材、玉质、地理环境、土壤成分、介质环境、埋藏时间等因素有关。其色彩绚丽斑斓,丰富多彩,历来受收藏家、鉴赏家所珍爱,也是鉴定真伪、断定年代的重要依据。

宋 兽纽玉盖瓶

战国 乳丁盖盒

自古以来,人们对古玉沁色的形成原因做出种种猜测,不断进行研究。普遍认为,地理环境对沁色的形成影响很大。地理环境因素中对沁色影响最大的是土质。

清代鉴定家刘心瑶在《玉纪补》中说:“西土者,燥土也;南土者,湿土也。燥土之斑干结,湿土之斑润溽。干结者色易鲜明,润缛者色终暗淡。土斑而有斑痕者,沙土物也;无土斑而有斑痕者,水坑物也。西北亦有湿土,东南亦有燥土。近水则湿,远水则燥也。”将土质对沁色的影响进行了详尽的描述。总的说来,西北内陆地区干燥,土壤以弱碱性为主,出土玉器沁色较轻,种类较少,以黄褐色的土沁为主;东南沿海地区湿润,土壤以弱酸性为主,出土玉器以白色的水沁为主,种类繁多,以鸡骨白为主。当然,无论是东南还是西北,主要还是土质。

埋藏环境的影响

古人在殓葬时,除玉器外,出于不同目的,往往会在尸身旁放置石灰朱砂、铜器、水银、铁器等不同的物质。这些物质长时间和玉器埋藏在一起,其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对玉器的颜色也会产生很大影响。例如新石器晚期的墓葬中,人们有往棺椁底部铺洒朱砂的习俗,朱砂长时间和殉葬的玉器存放在一起,朱砂的红色就会沁入玉器的肌理,玉器表面会出现“孩儿面”、“宝石红”、“朱砂红”等各种绚丽的色彩。

商周时代殉葬不仅用玉器,而且使用青铜器。铜生锈呈绿色,绿色的铜锈和玉器接触,有可能在玉器表面形成绿色沁。白玉受到含有铁质土壤的酸化作用,就会变成琥珀黄、深褐色或黯黑色。如果是其他颜色的玉器受到含铁土壤的酸化作用,沁色一定是玉材的原生色再加上黄、褐和黑色,所产生新的色泽,自然不会和原来相同。

葬具不同的影响

中国古代的殓葬方式,除将尸体简单包裹或直接掩埋在土中外,通常使用棺椁,常见的棺椁主要是石棺和木棺。

宋 玉印

用石棺殓葬的方法常见于石器时代。石棺坚固耐用,但因契合不严,细沙或泥水渗入棺中,往往造成玉器底部的沁色重,上部的沁色轻。用木棺殓葬的方式最为常见,但木棺不耐久,时间一长就会腐烂,腐朽的棺材和泥土混在一起,就造成了满沁的现象,如同直接掩埋尸体一样。后来敛葬方式有了改变,用石砌或砖砌的墓室安放木棺,棺椁即使朽尽塌陷,只要墓室不塌,玉器则只有接触地面的一面受沁。

不过,并不是所有的入土古玉都有沁色。一个是时间长短的问题,时间短就不可能受沁。另外,有的玉器埋藏在环境干燥的地方,玉质坚硬致密,再因保存得好而没有与墓土接触,受沁的几率就很少,有些根本没有沁。不过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少之又少。

色彩斑斓的沁色

玉器的沁色五彩斑斓,其色彩之多,范围之广,令人惊叹。古人认为,古玉之美就美在沁色,有“玉得五色沁、胜得十万金”之说。所谓的“五色沁”,一般是指白色的水沁、黄色的土沁、红色的血沁、绿色的铜沁和黑色的水银沁。

文献记载,古玉有十三彩,即酱紫斑、灵芝紫、枣皮红、鹤顶红、石榴子、黑漆古、水银沁、金貂颜、梨花白、娥眉黛、鹧鸪斑、熊胆绿、玵黄等,巧妙利用比喻,生动形象。另外,还有的以沁色形成的图案来描绘沁色本身,如蟠龙闹海、金星望月、天地玄黄、群仙上寿、日贯长虹、万福攸同等,不一而足。

通常认为,古玉的沁色大致可以分为白、黑、红、黄、绿、青、紫七种。不过,每种颜色又分为不同的具体品种。白色沁有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梨花白、羊脂白、糙米白、水沁等;黑色沁有陈墨黑、纯漆黑、膏药沁、黑漆古、水银沁等;红色沁有朱砂红、枣皮红、鸡血红、鹤顶红、石榴红、血沁等;黄色沁有栗子黄、黄花黄、小米黄、桂花黄、黄杨黄、玵黄、老玵黄、土沁等;绿色沁有松花绿、苹果绿、熊胆绿、铜沁等;青色沁有竹叶青、蟹壳青、鼻涕青、虾子青、澄潭水苍、雨过天青等;紫色沁有茄皮紫、玫瑰紫、紫檀紫、酱紫斑、紫灵芝等。

自然沁色的特征

自然形成的沁色,从表到里由深及浅,富有层次感。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层次过渡自然。两种以上的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沁覆盖糖沁色等。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刻痕内呈现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不受沁处的刻痕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生色。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沁色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

明 鱼龙戏玉饰

典型沁色举例

石灰沁

石灰沁为白色沁,也叫水沁,古人认为玉器受石灰沁入而成。清代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石灰沁者,纯白曰‘鸡骨白’,微黄曰‘象牙白’,微青曰‘鱼骨白’。轻者,色红艳如碧桃,名曰‘孩儿面’。”

土沁

人们习惯称黄色沁为土沁或黄土沁,古人认为玉器受土沁入而成。刘大同《古玉辨》中说:“受黄土沁者,色如甘栗,名曰玵黄。黄色沁系还有米黄色、鸡蛋黄、秋葵黄、老酒黄、黄花黄、黄杨黄、鳝鱼黄、虎皮黄等。”

据考证得知,南方土性酸、潮湿,多蚀斑坑点;北方土干,为深、浅褐色,俗称“老土”。

松香

古人认为松香沁为玉器受松香沁入而成,呈褐色。刘大同《古玉辨》:“受松香沁者,色如蜜蜡,名曰老玵黄。”

水银沁(www.xing528.com)

古人认为黑色沁为水银沁入而成,是古玉中较为珍贵的色沁。刘大同在《古玉辨》中对水银沁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地中水银所沁,有浅黄色牛毛纹者,有露白点冰片纹者。”“水银沁大者成片,小者成块,细者成线。”“常见古玉黑白分明,一半大坑水银所沁,一半地中水银所沁。”“地中水银轻如流水,所沁者形似鱼脑冻。”“大坑水银所沁者则成黑漆古矣。”“水银沁,三代之物为最多,秦汉次之,两晋以后则不多见矣。”

红山文化 彩沁鹰

良渚文化 鸟形玉佩

血沁

紫红色沁为血沁,古人认为是殉葬玉器在地下受尸血沁入而成。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血沁者,其色赤,深者名曰酱紫斑。”“或云血不能沁玉,以人死血枯竭,必因地气所蒸,与他物混合为一,方能沁入玉内作深紫色也。此一说也。”

铜沁

绿色沁为铜沁,古人认为是受铜锈沁入而成。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铜沁者,色如翠石,名曰鹦哥。铜器入土,年未旧即生青绿色,年久则尤甚,玉与之邻,为其传染沁入,复原时,比翠石更娇润。”“铜沁还有松花绿、苹果绿、蕉牙绿、瓜皮绿等。”

靛青沁

古人认为青色沁为玉器受靛青沁入而成。刘大同在《古玉辨》中说:“受靛青沁者,色如天青,名曰玵青,此系青衣之色。传染沁入玉理者,深如蓝宝石者,名曰老玵青。”

似沁非沁

古玉器表的“饭糁”、“玉窗”、“玉皮”、“烤皮”、“绺裂”、“蚀斑”、“土吃”等,与沁色非常相似,把它们与“沁”区分开来,是鉴别古玉的一个重要方面。

饭糁

“糁”的原意是饭粒。有的玉质中呈现出不规则的絮状白斑,如同煮熟的大米稀饭,在行内叫“饭糁”。其本质是玉器长时间在水中分子结构发生了变化,类似鸡骨白沁,但绝对不是沁。因其形状如白色的竹花,也有人把它称作“玉花”、“玉英”、“玉液”、“玉雪”、“玉糁”等。

玉窗

因玉器本身的质地和外界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受沁,而也有的地方没有受沁,没有受沁的地方被称为“玉窗”,显露出玉的本色,也称“玉池”、“玉肤”。

包浆

包浆是以玉器为载体的岁月遗痕,是在悠悠岁月中因灰尘、汗水,把玩者的手泽揣摩,或者土埋水浸,衣物皮肤经久的摩挲,甚至空气中尘埃的吹拂,层层积淀,逐渐形成的表面皮壳的亮光,显露出的一种温柔的旧气。

烤皮子

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为了丰富玉器的形色,盛行留皮巧雕玉器。有的玉器没有留皮,就用火熏烤,类似仿制古玉的“提油法”,制作出黄色、褐色和黑色的玉皮,行内称为“烤皮子”。所烤的部位,玉质稍微低劣,不排除是为了掩饰绺裂和瑕斑。也有的是为了仿制古玉,用这种方法能制作出惟妙惟肖的沁色。

红山文化 玉勾形龙

红山文化 人物图腾

仿良渚文化 玉勒

仿良渚文化 人面佩

商 鸟形玉佩

仿良渚文化 兽面梳背

火烧

“火烧玉”的概念有三种:一种是无意识被火烧过的玉器,如天灾人祸;一种是古代葬制的燎痕;或是火烧玉,为了仿古。

人们早在新石器时期就知道,用火烧的方法能够改变玉的颜色。用火煅烧白玉时,在不同的温度下会呈现出不同的色泽,如象牙白、鸡骨白、黑漆古等。

宋旧

所谓“宋旧”,就是宋代玉贾所造的仿古玉器,多有“宣和”、“政和”等字,沁色以红色居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