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踏歌图》书法印章问题解析

《踏歌图》书法印章问题解析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七问《踏歌图》之书法印章陈启伟:最后让我们再看一下《踏歌图》上的题诗和书法。图50图50《踏歌图》上书法。图51图51《踏歌图》上“御书之宝”。图52图52《踏歌图》上“庚辰”印。我们要鉴定《踏歌图》上的书法是否出自宋宁宗,那么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宁宗书法的标准件。

《踏歌图》书法印章问题解析

七问《踏歌图》之书法印章

陈启伟: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下《踏歌图》上的题诗和书法。

画上有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陇上踏歌行。”(图50),因上有“御书之宝”(图51)和“庚辰”的图章(图52),一般都认为这是宋宁宗的书法。古时候,不是皇帝不会用“御书”字样的印章。

图50

图50 《踏歌图》上书法。

图51

图51 《踏歌图》上“御书之宝”。

图52

图52 《踏歌图》上“庚辰”印。

陈佩秋:

就“御书之宝”印而言,此印太大,且假。

陈启伟:

我们暂且认为这书法是出自宁宗,因为有“御书之宝”和“庚辰”年印章作保,“庚辰”即1220年,正是宁宗嘉定十三年,也即宋宁宗去世前五年。

我们要鉴定《踏歌图》上的书法是否出自宋宁宗,那么首先应该确定一个宁宗书法的标准件

陈佩秋:

我认为,夏圭《山水十二景》上的题字应该是宁宗的真迹。

陈启伟:

但是,我在查找一些资料时发现,许多人都将夏圭《山水十二景》上的题字确认为是宋理宗的题字。比如,清朝厉鹗撰写的《南宋院画录》中就写有:“宋夏禹玉《山水卷》,绢本,高七寸七分,长一丈六尺三寸,末尾著细楷书‘臣夏圭画’。共十二景,每景题字,皆理宗御笔。有双龙小玺,内府大玺,前后钤缝宋印三方,元印五方。”

陈佩秋:

如果说是理宗的字,那么我们就先要找到理宗的字来比对。这里可以有一个佐证,那就是马远的儿子马麟的《静听松风图》。此图大家一致公认为马麟的作品,其右上方就有宋理宗的题字,且有“丙午”和“御书”两印。那就说明“静听松风”是皇帝题写的,而丙午年是1246年,也正好是马年,那年已是理宗朝时代,宋理宗是1225年继位的。1246年,宋宁宗赵扩已经去世,他是1224年去世的,也就是说题写这幅画时,宋宁宗已经去世二十二年了,所以那时的皇帝只有宋理宗。这字是理宗的也是可以肯定的。

陈启伟:

从“静听松风”四字(图53)和夏圭画上的“遥山书燕雁”(图54-1)、“烟村归渡”(图54-2)、“渔笛清幽”(图54-3)、“烟堤晚泊”(图54-4)的书法来比较,两者的风格明显不同。

夏圭画上宁宗的字以方硬见长,横笔往往起笔下去要顿一下,而理宗的字显然要圆润多了。看来,古人有时因考证不足,导致判断失误也是常有的事情。有的也可能是以讹传讹。

图53

图53 马麟的《静听松风》题字。

图54-1

图54-1 夏圭《山水十二景》“遥山书雁”题字。

图54-2

图54-2 夏圭《山水十二景》“烟村归渡”题字。

图54-3

图54-3 夏圭《山水十二景》“渔笛清幽”题字。

图54-4

图54-4 夏圭《山水十二景》“烟堤晚泊”题字。

陈佩秋:

但从夏圭《山水十二景》上宋宁宗的书法和马麟《静听松风图》上宋理宗的书法来比较,我认为,宁宗的字要比理宗的好,更有法度。

因为夏圭也是生活在宁宗朝和理宗朝之间的画家,画史上说他在两朝都在画院供职。在时间上和马远应该是同时代的人,但要比马远晚些,与马远齐名。而他的《山水十二景》上尽管没有皇帝的签名,但有双龙印,而使用双龙印的只有皇帝。所以,不是理宗,那就应该是宁宗了。

陈启伟:

因为马麟的画上有时间印,可以让我们判断“静听松风”是宋理宗所写。此外,我们从已出版的有关宋理宗的书法团扇上可以印证,“静听松风”应该是理宗的字。我们可以将“静听松风”的“听”字(图55)与理宗所书团扇上的“却听钟声连翠微”的“听”字(图56)进行比较,两者的书法习惯是一致的。

图55

图55 马麟的《静听松风》题字上“听”字。

图56

图56 宋理宗《禅室诗景》上的“听”字。

然而夏圭的画上只有双龙印,或许有人会说有可能是其他皇帝所写,不一定是宋宁宗的字。这样一来,没有宋宁宗书法的标准件,也就不能比对《踏歌图》上的书法是否是出自宁宗。

这里,还可以有个佐证,那就是宁宗朝时第二任皇后杨皇后“杨妹子”的书法。史书记载,杨皇后书法酷似宋宁宗。《南宋院画录》卷七中就十二水图写道:“宋马远画山水十二幅,杨妹子题字,赐大两府,各幅同”,“其印有杨娃语”等。同时,史料上也明白无误地写道,杨妹子书法酷似宁宗。后面我们再谈杨皇后和杨妹子的事。

那么,将马远十二“水图”上杨妹子的字,与夏圭《山水十二景》上宁宗的字比较,还真有相近之处。这是否可以从一个侧面来证明夏圭《山水十二景》上的字是宁宗所写。

陈佩秋:

这种对比是相当有意思的。搞鉴定就要能更多地占有资料,只有进行了充分的比较,才能得出相对真实的结论。

陈启伟:

从南宋历史来看,我们今天从书法切入来研究的两位皇帝——宋宁宗和宋理宗,他们两人的南宋,是南宋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但因两个人的不同命运,不同性格,进而形成了他们两人不同的书法风格。

陈佩秋:

宋朝从1127年开始,到1279年结束,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152年,从宋高宗赵构开始,共有9位皇帝;而北宋167年的时间里,从宋太祖赵匡胤开始也是9位皇帝。这两个“9”是非常有意思的数字。

陈启伟:

南宋第一任皇帝赵构,在位36年,接任者宋孝宗赵眘在位27年。宋宁宗赵扩是第四任皇帝,其父宋光宗赵惇是第三任皇帝,在位只有5年,而宋宁宗在位30年,继任者宋理宗有40年,是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宁、理两朝占据了南宋的一半历史。理宗之后的13年里还有过四位短命的皇帝,之后南宋灭亡。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年),在世80年,他历经了高宗孝宗两朝。因太子夭折无嗣子,便从皇族中选宋太祖7世孙赵眘继任,自称太上皇。赵眘,即宋孝宗,他被认为是南宋历史上最杰出的皇帝。孝宗(1127——1194年)在世68年。1162年,当他36岁时,宋高宗让位于比自己小20岁的赵眘,使宋朝皇位再次回到宋太祖的长房一脉。孝宗励精图治,专心理政,百姓富裕,五谷丰登,天下太平,出现了“乾淳之治”的小康局面。

1187年高宗病故,孝宗服丧,因年过六旬,自觉体力精力不济,便让太子赵惇参与朝政,1189年禅位于三子赵惇,也即宋光宗。因当时孝宗长子过世,次子柔弱,《宋史》卷三十六《光宗》有记载,孝宗认为三子有“英武类己”,就立其为太子。

不料,这宋光宗竟成宋朝皇帝中比较昏庸的一位。他登基时已43岁,登基两年,因生性对父皇恐惧多疑,又被皇后李氏挑唆折磨,患上精神疾病。光宗听取奸臣谗言,罢免辛弃疾等主战派大臣,由当时心狠手辣的李皇后执政,奸佞当道,朝政从宋孝宗时的清明转向腐败,光宗不思朝政,沉湎酒色。由于光宗与孝宗不和,宋孝宗逊位后作为儿子的光宗也长期不去探望。1194年孝宗得病,光宗既不请人看病又不去探望,乃至孝宗病逝也不服丧。因此,大臣韩侂胄和赵汝愚经过太皇太后(即高宗的吴皇后)允许,逼迫光宗退位。光宗只好让位于太子赵扩。五年后,光宗闷闷不乐去世,终年54岁。

宋宁宗赵扩(1168—1224年),光宗之子,1195年27岁时做皇帝,在世56年。为宗室、枢密院事赵汝愚和外戚韩侂胄拥立即位,曾以赵汝愚为相,后赵韩相争,赵被罢免,使韩侂胄专权长达14年。宁宗有孝宗的抱负,1204年采纳韩侂胄建议,追封岳飞为鄂王。1206年,削去秦桧封爵。同年在准备远未充分的情况下,依韩奏请,下诏攻金,招致战败。1208年与金议和,签订“嘉定和议”,金、宋改称伯侄之国,宋赔偿金朝银30万两、绢30万匹、钱300万贯,金还要求将韩侂胄首级献上。这些条款比孝宗与金朝订立的和议条款更具屈辱性。议和期间,南宋政府在宁宗的杨皇后、史弥远联合下,杀了权倾朝野的韩侂胄,并函首送至金廷。此后,宁宗的皇后杨氏与史弥远操纵朝政多年。

再说这位拥立宁宗即位的韩侂胄,也是一位丹青高手。《图绘宝鉴》卷四有记载,他“善作水墨竹石,所画大叶琅玕,自称曰太师竹。”

陈佩秋:

宋代许多皇室宗亲以及大官都能舞文弄墨,能写字画画的不在少数。

陈启伟:

据说,宋宁宗继位时,当吴太皇太后(宋高宗的皇后)宣布让他即位,他并无心理准备,连说:“做不得,做不得。”吴太皇太后急了,命令左右说:“拿皇袍来,由我亲自替他穿上。”赵扩又急忙拉住韩侂胄的手臂求助,还绕着殿柱躲避。吴太皇太后喝令赵扩站住,流泪而言:“大宋王朝延续到今天不容易,难道你忍心让它完结吗?”韩侂胄也在一旁百般劝说。见吴太皇太后的决定已经不可改变,赵扩才穿上皇袍,叩谢吴太皇太后,嘴里还喃喃自语:“使不得,使不得。”后来他被韩侂胄搀拉着,走出内宫,登上朝堂即位。而一些在中国文化史上流芳百世的人物,如朱熹陆游、辛弃疾等,都生活在宁宗朝。

讲宋宁宗,就不得不讲他的皇后——杨皇后。前面我们提到过,杨皇后原是宫廷乐工的养女,十岁入宫为杂剧孩儿,由于受到宋高宗的吴皇后喜欢,先被吴皇后赐给还不是皇帝的宁宗。宁宗先后立过两位皇后,1200年第一位韩皇后去世。两年后立杨贵妃为皇后,也即史书记载的经常在南宋画家作品上题诗的那位杨皇后。

据张金岭的《宋理宗研究》表述,杨皇后(1156—1232年)享年76岁。她长于宋宁宗12岁,也有说长于宁宗六岁的。史料记载,杨皇后在十岁时入宫,即1166年,应该是宋高宗刚禅让,孝宗即位三年,而那时宁宗还没有出世。按照现在说法,杨皇后和宋宁宗就是“姐弟恋”。若以心理学分析,念恋长于自己的人,大多有一种恋母情结,往往性格懦弱游移,并有强烈的依赖感。这不失为宁宗性格的一个注脚。

陈佩秋:

杨皇后是一位能文能武的皇后。她能干预朝政,能写一手漂亮的字,还能写动听的诗,常在马远、马麟的作品上题字。古籍上有时也记载为“杨妹子”。应该说,杨皇后的一生是了不起的。

陈启伟:(www.xing528.com)

史籍记载,杨皇后出身低微,没有关于其生身父母的记载,籍贯也不清。她从小随养母张夫人在宫内当演员。因姿色出众,举止得体,还是嘉王时的宁宗就被她的美貌所吸引,当了皇帝后即封她为平乐郡夫人,后为贵妃,在韩皇后去世后立杨为后。杨皇后天资聪颖,擅长书法,曾手书《道德经》五千言,命人摩刻为经幢。

至于杨妹子是否就是杨皇后,历史上一直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杨皇后就是“杨妹子”,是杨氏的自称。另一种说法是,前代各家著录题跋每指称之为“杨妹子”的,多说是杨皇后之妹,其名为“娃”;并说杨皇后既然能够认一个没有亲缘关系的杨氏做哥哥,也就会认个妹妹。还说,杨妹子也因艺文供奉内廷,杨皇后在她的《宫词》中也写到她们姊妹的关系,如“小小宫娥近水居,雕楣绣额映清渠。忽然携伴凭低槛,好似双莲出水初。”但杨妹子是否是宁宗的宫嫔,没有例证,也无记载。但有说杨妹子的书艺在杨皇后之上,她把宁宗的书体学得惟妙惟肖(古人认为马远十二“水图”上的题字即出自杨妹子之笔)。刘松年、马远等画家的作品,常被宁宗当做礼物赏赐给皇亲国戚。因杨妹子的书迹酷似宁宗的字迹,宁宗常让她代笔在画上作跋或题诗,她也因经常题画,专刻闲章“杨娃之章”。她的诗词风格清丽幽远,后人有讥讽她题画的诗“语含情思”,即对宁宗怀着一种特别的感情。

但是,启功先生经过细心考证,得出了比较科学的结论,提出题字者就是杨皇后。“杨妹子”之称是杨皇后对其兄杨次山的自称,所以并没有什么杨皇后的妹妹一说。其次,启功先生认为“杨娃”是前人对杨皇后印章中“杨姓”的误认。比如马远的十二幅“水图”,每幅画都题有四字,作“赐大两府”(指杨次山之子杨谷和杨石),小字上端钤有“壬申贵妾杨姓之章”朱文长方小印一枚。“壬申年”即1212年,正是宋宁宗嘉定五年,也即杨皇后56岁时所题。印文中的“姓”字左边的“生”笔画较繁,近似“圭”,所以“杨姓”被误认为“杨娃”。

陈佩秋:

我是赞同启功先生的推断的。

陈启伟:

关于杨皇后的题字和题画诗,陶宗仪《书史会要》卷六中的“杨氏”条内有记述云:“宁宗皇后妹,时称杨妹子,书法类宁宗,马远画多有其所题,往往示诗意关涉情思,人或讥之。”中国古文中的表述有时易生误解。比如“宁宗皇后妹”一句,也可理解为宁宗的皇后叫“妹”,当时被称为“杨妹子”。但不管怎样,杨皇后在书法史上毕竟还是位受到关注的人物。她的“书法类宁宗”,是刻意模仿,或许有讨好宁宗之意,也不排除在政治斗争中派用处,便于代宁宗执笔,发号施令。

另外,能够在画上题诗,应在宁宗当政以后。自从1202年杨贵妃被立后,1207年杨皇后与史弥远策划政变,扳倒了曾反对自己当皇后且权倾当朝的韩侂胄。杨皇后是在政治上有野心的女人,她在朝几十年,代皇帝批改奏折也在情理之中。

陈佩秋:

由此可见,杨皇后是一位多才多艺,也是多手腕的女子,是位了不起的女性。从历史来看,杨皇后的成功还得益于她所认的兄长杨次山和他的两个儿子,他们为她出谋划策,尤其是杨氏父子不以外戚专权而骄横跋扈,树立了杨氏外戚“贤德”的形象,这对杨皇后也是有利的。你前面提到了杨后垂帘,但这时间不长,她在听取侄子的建言后,及时撤帘,成全了宋理宗,也保全了自己和杨氏一家。

陈启伟:

南宋后期,传宗接代成了问题。宁宗生有九子,均夭折,活得最长的才八个月,其余皇子仅存活一至三个月。后无子,曾先后选择了两位宗亲为太子,先选太祖后裔,燕懿王德昭九世孙、六岁的赵与愿养在宫里,赐名日严。赵日严13岁时被立为皇子,封为荣王。次年立为皇太子,更名恃,后又改名为询。但赵询没有当皇帝的命,于1120年病死,时年29岁,与庄文太子一起葬在杭州太子湾。这是如今杭州西湖太子湾公园之名的由来。

1221年,又进沂靖惠王柄嗣子贵和为皇子,赐名竑,授宁武军节度使,封祁国公,次年又封济国公。赵竑对史弥远专权非常不满,曾书“史弥远当决配八千里”。史弥远听后非常害怕,心想今后要是赵竑当了皇帝,自己就没有好日子过了,于是就开始罗织赵竑的短处,经常向皇帝说赵竑的不是,并让自己的相府塾师到民间寻找“贤明厚道”的宗室子弟。结果在1221年秋,他的塾师在绍兴府一次躲避大雨时,在一位全姓保长的家里,见一十分有灵性的18岁男子,名叫赵乌孙,后改名“与莒”,不久后接到临安。1222年,宁宗建议再为沂王立嗣,史弥远就把赵与莒推荐了上去,被补秉义郎,赐名“贵诚”。赵贵诚入宫后,洁身好学,凝重寡语,大受朝臣敬重,宁宗对其也颇有好感,正式立为沂王之后。

1224年8月,史弥远乘宁宗病危,矫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授武泰军节度使,封成国公。1224年闰八月,宋宁宗病死于临安宫中的福宁殿,终年57岁。宋宁宗死后,史弥远和杨皇后召赵昀入宫,在宋宁宗灵柩前即皇位,即南宋第五任皇帝宋理宗,那年他20岁。理宗即位后,一度由杨皇后垂帘听政。

原由宁宗所立的皇子赵竑在愕然之中,见到了新皇帝登基。赵竑认为当皇帝的应该是自己,因此不肯朝拜,结果被别人强摁着头下拜。赵竑后被封为济阳郡王,再后又被封为济王,出居湖州,但最后还是在湖州被史弥远派出的人害死。

宋理宗(1205—1264年)在位40年,在世59年,前面已经介绍了。他本不是皇子,而只是南宋皇室的一个远亲,和平民没有区别。他是赵匡胤之子赵德昭的九世孙。当上皇帝后也是一生无子。

宋理宗继位的前十年,他都是在权相史弥远挟制之下,对政务完全不能过问,一直到1233年史死后,理宗才开始亲政。他亲政之初,立志中兴,采取了罢黜史党、亲擢台谏、澄清吏治、整顿财政等改革措施,但执政后期,朝政相继落入丁大全、贾似道等奸相之手,国势急衰。1234年南宋联合蒙古国灭金。1259年,蒙古攻鄂州,宰相贾似道以宋理宗名义向蒙古称臣,并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完全割让给蒙古。

理宗病重时,曾下诏,征求全国名医为自己治病,但无人应征。理宗病逝,死后葬于会稽附近的永穆陵。他死后不过15年,其陵墓,包括南宋其他几位帝王和后妃的陵墓,被一个叫杨琏真珈的僧人盗发,理宗的尸体因为入殓时被水银浸泡,所以还未腐烂,盗墓者便将其尸体从陵墓中拖出,倒悬于陵前树林中,以沥取水银。随后将理宗头颅割下,制成饮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统治者,其躯干则被焚毁。理宗的头颅直到明朝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宫中被找到,朱元璋命人将理宗颅骨重新安葬于宋陵遗址,并对被毁坏的陵墓进行了修复。

陈佩秋:

上述史料为我们大致梳理出了南宋的历史脉络。也可以更进一步地让我们来理解作品和相关的人物。但是我们也发现,南宋历史上前三位皇帝都有“禅让”之举,尽管宋光宗是被迫的。同时,到了中期出现了权臣掌管国事的非正常现象,同时有几位皇后都直接或间接地进行垂帘听政。

陈启伟:

从历史记载来看,宋宁宗是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推上了皇位的,因此执政初期,他是主动把权力拱手相让给权相韩侂胄。他是一位缺乏主见的君主。在病危临终前,他在颁布的服药诏书中,对自己的评价是:“虽不明不敏,有孤四海望治之心;然克俭克勤,未尝一日纵己之欲。”作为君主,他虽然无怠无荒,没有失德的过举,由于他的不明不敏,就不是一位合格的守成皇帝。

宋理宗赵昀“兴于侧微”,是一个生活在下层的宗室远族,从小寄养于并不富裕的全氏舅家,过着与平民没有多大差别的生活,接受的教育也不能和宫内皇子比拟。其入宫完全借助于他人,入宫后的十年间也是完全听从他人摆布。

因此,比较宋宁宗和宋理宗的书法,因各自的出身不同,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理宗的书法没有法度,随意性大,比不过宋宁宗,也在情理之中。

另外,我们从现在一些已经出版的作品中,可以找到被认为是宋宁宗和宋理宗的书法,同样也可以佐证两位皇帝的不同书法风格(图57-1、57-2)。

图57-1

图57-1 宋宁宗书法。

图57-2

图57-2 宋理宗书法。

陈佩秋:

《踏歌图》上的题字,我们仅从书法的角度去辨别鉴定,就可以发现,“宿雨清畿甸”的“清”字(图58-1),与同样是宁宗题字的夏圭《山水十二景》上“渔笛清幽”的“清”字(图58-2),两相比较,显然不同。这种不同,主要体现在书法的用笔特点上,特别在写三点水时的用笔习惯,两者不同。

图58-1

图58-1 《踏歌图》上题字的“清”字。

图58-2

图58-2 《山水十二景》“渔笛清幽”的“清”字。

将《踏歌图》上的“帝城”的“城”字“土”旁,和《山水十二景》中的“烟堤”的“堤”字“土”旁做比较,也可以发现两者书写风格的不同(图59-1、59-2)。

图59-1

图59-1 《踏歌图》“城”。

图59-2

图59-2 《山水十二景 烟堤晚泊》的“堤”字。

还有,《踏歌图》上“朝阳丽帝城”的“朝”字(图60),左下“早”字一竖出头,明显是错别字。我想皇帝还不会糊涂到将一个“朝”字写错。但是,古代做假,有时会故意留一丝破绽,不知此字是否也有此意。“城”字无论是右上那一点,还是斜勾都写得不好。

图60

图60 《踏歌图》“朝”字。

《踏歌图》上的书法有其特殊性,在写横折时,作者书写习惯是用圆弧形弯一下,如“宿、歌、帝、甸”字,而在夏圭的《山水十二景》上,横折的写法则多是有棱有角的横折。

《踏歌图》上书法的结构比例也不对,比如“踏”右边比例不符合结构,“麗”上部太大,“歌”字“口”写大了,此外,“樂”上部的“白”字也写大了。因此,从字的笔法章法和结构来看,《踏歌图》上的书法,不是好书家所写的。而《山水十二景》上的宋宁宗的书法,习惯性地在书写横竖时都要顿一下。

总之,将夏圭《山水十二景图》上的书法和《踏歌图》上的书法进行比较,两者其实大相径庭。由此可以推断,《踏歌图》上的书法也系伪造。

陈启伟:

但是,我感觉《踏歌图》上的题字(图61-1),与《华灯侍宴图》(真迹)(图61-2)和《华灯侍宴图》(伪作)(图61-3)上的字有相似的地方。您前面说过,《华灯侍宴图》在台北有两幅,其中一幅是马远真迹,一幅是伪作,而上面的题诗书法均是伪作。

图61-1

图61-1 《踏歌图》书法。

图61-2

图61-2 《华灯侍宴图》(真迹)书法。

图61-3

图61-3 《华灯侍宴图》(伪作)书法。

陈佩秋:

之所以说《华灯侍宴图》上的书法不是宋宁宗所写,也是从比较中得出的。它们的书写风格和《山水十二景》上的书法风格完全不同。至于是否和《踏歌图》上的书法是同一作者,那是可以研究的。在古画上,我们有时会碰到真画假题的事。这就是中国画鉴定的特殊之处,需要我们不迷信,以事实为依据来进行独立的判断。

陈启伟:

此外,我们从马远在不同作品上的署名也可以发现《踏歌图》上有疑点。《踏歌图》右下方有“马远”的署名(图62-1),但这“马”字与《梅石溪凫图》上马远的“马”(图62-2)和《孔子像》上马远的“马”字(图62-3),以及《月夜赏梅图》上的签名都有所不同(图62-4)。马远原本签名的“马”,无论从笔法和结构讲,都很严谨,“馬”字第二笔“竖横折”的“竖笔”较为坚挺笔直,这是写字习惯所然。但《踏歌图》的“馬”明显不同。

图62-1

图62-1 《踏歌图》马远签名。

图62-2

图62-2 《梅石溪凫图》马远签名。

图62-3

图62-3 《孔子像》马远签名。

图62-4

图62-4 《月夜赏梅图》马远签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