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溪岸图、潇湘图等三卷: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揭古画真伪

溪岸图、潇湘图等三卷: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揭古画真伪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溪岸图》和《潇湘图》等三卷《溪岸图》(图1),绢本,纵221厘米,横109厘米。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其名为《潇湘图》。《宣和画谱》记载有“潇湘图一”,但不知所记载的是否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潇湘图》。有研究者认为,《夏景山口待渡图》的画风,正好介于《潇湘图》的清空与《夏山图》的浑厚之间。鉴定家傅熹年先生曾认为此图虽和《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十分接近,但不是同一人所作。

溪岸图、潇湘图等三卷:名画说疑续编,陈佩秋揭古画真伪

《溪岸图》和《潇湘图》等三卷

《溪岸图》(图1),绢本,纵221厘米,横109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画左下方有“后苑副使臣董源画”署款。

这幅气势恢宏的山水作品创作于绢素之上,因年代久远,原本明亮的水墨淡彩画而变得晦暗。该幅作品画的是:溪岸边有一座小亭,一位戴乌帽穿长袍的学士端坐在椅子上,与他的妻儿和一旁的伺侍者凭栏远眺;暴风雨即将来临,亭前的溪岸边,长松和乔木低伏,溪水正波澜起伏,那一丝不苟的网巾水让观者叹服;亭后,画的左边,陡峭的山崖兀立于一堆巨石之上,左侧是奔流而下的瀑布;一条蜿蜒的山路连接前景和远处雾气弥漫的江流溪谷,一群飞雁正向画外飞去,好似逐渐消失在天之尽头;六位行人在狭窄的山道上匆匆赶路,其中有穿蓑衣的,一个牧童在牛背上向竹林掩映的内院张望,院中妇人正在准备晚餐。相比这些人的动感,亭子里的学士和他的家人显示出的是静感。

画中表现了高山峻岭,云雾显晦,水波风动,它不突出线条,用笔与用墨之中更重用墨。整幅画点苔殊少,情调温润静穆。画树较挺劲,专家认为颇类似赵幹的《江行初雪图》。

《溪岸图》的著录最早见于周密(1232-1298年)的《云烟过眼录》,书中作者开列了一张南宋收藏家赵与懃收藏的目录,其中就有董源的《溪岸图》。明朝时,此图被送进内库,就此退出民间收藏流传一路,甚至连董其昌也不知晓有这样一幅作品存世。之后,此画杳无音讯。到了1938年末和1939年初,徐悲鸿声明自己在桂林购得古画《溪岸图》。桂林是明朝很重要的王爷封地,石涛是这位王爷的十世孙。因此,有可能此画被从宫廷藏品中挑选出来转赐到了桂林。徐悲鸿之后又将之与张大千所藏清金农《风雨归舟图》交换,此图便在张大千手中珍藏三十年之久,直至1968年,传因生活拮据,将其卖给了居住美国的华人收藏家王己千。1997年,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董事唐先生以不菲的价格购得此画,并捐给了大都会博物馆。

此图上有19枚收藏印,其中7枚属于13世纪中期到14世纪晚期。年代最早的是南宋权相贾似道的私印,最近的是近代画家张大千、张善孖和收藏家王己千的私印。

图1

图1 董源《溪岸图》。

《潇湘图》(图2),绢本设色,纵50厘米,横141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图2

图2 董源《潇湘图》。

此图描绘了秀丽空旷的江南山水。图中山峦连绵,草木葱茏,江水渺渺,汀渚交横,让人有一种平淡悠远之感。近岸边,立有多人,其中有朱衣女子二人。江上有一小舟,舟上乘六人,向岸边驶来。江对面有张网捕鱼和垂钓者。图中山石用笔点簇后染以花青和水墨,坡脚用披麻皴。人物虽小,但用粉白青红等色填染,很是醒目

该图无款印,图前引首有明朝董其昌行书题记,后隔水上有明末大书家王铎题跋,尾纸有董其昌二题及袁枢跋。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其名为《潇湘图》。钤有明“典礼纪察司印”朱文半方,清卞永誉、安歧、嘉庆宣统内府等鉴藏印记。

该图著录于《妮古录》、《法书名画见闻录》、《清河书画舫》、《式古堂书画汇考》、《好古堂家藏书画记》、《佩文斋书画谱》、《石渠宝笈三编》、《大观录》、《墨缘汇观》、《诸家藏书画簿》、《眼福编二集》等。《宣和画谱》记载有“潇湘图一”,但不知所记载的是否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潇湘图》。该图清入内府,清末散出,为张大千所得。后经香港转售北京故宫博物院。

《夏景山口待渡图》(图3),绢本浅设色,纵50厘米,横320厘米。藏辽宁省博物馆。(www.xing528.com)

图3

图3 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

此图描绘的是江南夏天的景色。画的是平远江山,冈峦清润,林木茂密,水气若蒸,隐约可见草木蒙茸,一片夏日郊野意境。中景有柳林渡口,对面是轻舟远来,舟上乘客、棹人身姿动作与柳树下待渡者招手动作相呼应。近景山坡小径曲折,有人出入往来,坡上农人耕作不息,溪边渔人举网捕鱼。

该图引首有董其昌题书的“董北苑夏景山口待渡真迹”,拖尾有元人柯九思跋,虞集、李泂、雅琥等人的题诗。曾入南宋内府收藏,钤有“绍”“兴”朱文连珠印记,又入元内府,钤有“天历之宝”朱文印记。后经明项元汴,清耿昭忠、索额图、清内府收藏,俱钤有鉴藏印记。

该图著录于《石渠宝笈初编》、《大观录》、《墨缘汇观》等。明朝董其昌在此图的引首说,此图曾入北宋内府收藏,但画上并没有北宋内府著名的收藏印。入元后,流传有绪,至乾隆时入清内府,清内府将其鉴定为赝品。上世纪50年代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参考《潇湘图》再次将其定为真迹。

清朝王原祁曾说,“北苑《夏景山口待渡图》,用浅绛色,而墨妙愈显,刚健婀娜,隐跃行间墨里”。有研究者认为,《夏景山口待渡图》的画风,正好介于《潇湘图》的清空与《夏山图》的浑厚之间。

《夏山图》(图4),绢本水墨淡设色,纵49.4厘米,横 313.2厘米。藏上海博物馆

图4

图4 董源《夏山图》。

此图以重峦叠冈、沙汀烟树横亘画面,气势辽阔苍茫。画中间有细小的人物、舟桥、茅舍、牛羊出没隐现,呈现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草木山石用点簇皴,同时用干笔和湿笔、破笔浓淡相参,概括简练。它不同于《潇湘图》的平远雅致,显得“浓厚、深邃、朴茂、华滋”,元代汤垕说它构图“拍塞满纸,不为虚歇烘销之意”。

该图无作者款印。卷后有明董其昌三跋,清戴熙、徐渭仁、潘遵祁题跋,并有多名清人观款。在南宋时为贾似道收藏,钤有“长”朱文印记。后经元史崇文,明黄琳、袁枢、董其昌,清齐梅麓、徐渭仁、杨文蓀、毛庆善、程桢义、韩崇观款。明末为董其昌所得,没有入清内府,近代为大收藏家庞莱臣收藏。

明朝董其昌根据《宣和画谱》的记载定其名为《夏山图》,并作三跋,在隔水绫上题写“董北苑夏山图神(品)”。有“长”、“黄琳美之”、“袁枢”、“徐渭仁”、“黄芳私印”、“庞元济书画印”、“汪令闻氏秘藏”等36印。

该图著录于《古今画鉴》、《清河书画舫》、《珊瑚網》、《天慵庵笔记》、《式古堂书画汇考》、《虚斋名画录》等。《宣和画谱》记载有“夏山图二”,但不知是否与现在我们看到的有缘。

鉴定家傅熹年先生曾认为此图虽和《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十分接近,但不是同一人所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