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陈佩秋:《步辇图》真伪揭秘

陈佩秋:《步辇图》真伪揭秘

更新时间:2025-01-12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六问《步辇图》之历史真实性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研究《步辇图》,就必须了解其所描绘的历史事件。了解了唐朝与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唐太宗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文成公主和亲的来龙去脉,就能真正把握《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是否真实。据一些资料介绍,目前我们看到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觐见的场面,时间是公元634年。而阎立本又是唐太宗身边的亲近画家,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应该是最基本的绘画前提。

六问《步辇图》之历史真实性

历史题材的作品应该具有历史的真实性。研究《步辇图》,就必须了解其所描绘的历史事件。了解了唐朝与当时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唐太宗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文成公主和亲的来龙去脉,就能真正把握《步辇图》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是否真实。

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臣禄东赞,并以丰厚的陪嫁送文成公主,足见大唐皇帝对松赞干布和亲的重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绘画的鉴定中来,特别是历史性题材的绘画作品,很有说服力。

陈启伟:

按照目前既有的资料显示,《步辇图》讲的是一个历史事件,那么我们就有必要认识和了解初唐时,唐朝与少数民族、与吐蕃的关系,以及有关文成公主和亲的经过。只有把握了历史的真实,才能从画中体察出蛛丝马迹。

根据有关历史史料记载,唐朝刚刚成立时与周边邻国的关系异常紧张。西北部强大的突厥人察觉到当时正是入侵唐朝的大好时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曾经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要塞之地。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曾有一座绿洲城市——交河古城。唐朝刚刚成立时,在丝绸之路这条联系东西的大动脉上占举足轻重地位的是突厥。丝绸之路沿途的大部份绿洲都是处于突厥军队的控制之下,突厥在向那些来自波斯和罗马的沙漠商队征税中获取了巨大的利益和财富。突厥趁唐太宗以武力夺取皇位之际,派兵入侵唐朝。

有一幅长达六米的《汴桥会盟图》讲述的就是公元626年唐太宗即位,突厥二十万大军兵临长安,这幅画描绘的正是当年的情景。

当时唐王朝刚刚结束内乱,无力和这支大军作战。据史书记载,唐太宗接受大臣提议,进行外交谈判,地点就在长安郊外渭水河畔的汴桥。《旧唐书》记载,唐太宗与侍卫六人赴汴桥巧辩突厥,双方成功签订了盟约。突厥兵撤,唐王朝迎得了外交的胜利。此后,唐王朝又派兵远征突厥,唐朝还设计使突厥内部失和,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力量大大受到削弱。

就在突厥从西北威逼唐王朝的同时,唐朝又面临了一个新的威胁,这就是南方吐蕃王国的崛起,其强大的军事力量直逼唐朝,甚至威胁着丝绸之路的存在。吐蕃兴起于青藏高原,这里有位于西藏自治区邛街县境内的被誉为郡瓦达滋的吐蕃宫殿遗址。公元7世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产生过一位统一吐蕃各部的英雄,他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松赞干布。公元629年,唐太宗即位第三年,松赞干布建立起强盛的吐蕃王国。

据一些资料介绍,目前我们看到的《步辇图》,描绘了吐蕃使者觐见的场面,时间是公元634年。端坐在女子抬着的步辇上的是太宗皇帝。由唐朝官员引入的吐蕃使者就是吐蕃的开国宰相禄东赞。这次吐蕃使者入唐是为了和唐朝建立联姻关系,唐太宗应允了这门亲事。史书中记录了当时唐太宗的话,他说:“蛮族都重视妻子的力量,等她生了孩子,就是我的孙子,这样吐蕃就不会向唐发起进攻了。为此,我怎么能喟惜自己的一个女儿呢?”公元641年正月,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吐蕃就是现在的西藏,唐代以前和中土没有来往。据说吐蕃人是东晋末年南凉国王鲜卑人秃发利鹿孤的后代,因失国而辗转流徙到西藏高原,为纪念祖先,他们以“秃发”为国号,后依语音相近讹变为“吐蕃”。吐蕃人过着以游牧为主的生活,饲养牦牛、马、猪和独峰骆驼,有的也种植青稞和荞麦。公元7世纪,弃宗弄赞继位成为吐蕃赞普(吐蕃国王),人们又称他为松赞干布。他是一位骁勇慓悍的领袖,率领军队统一了青藏高原上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盛王国,中心在逻些城,即今日的拉萨。

陈佩秋: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以公主或宗室女下嫁蕃邦国王和亲的事例,就其态势而言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国力衰弱,以和亲委屈求全,以结好蕃邦;另一种则是国力强盛,威震四海,以和亲安抚边远之邦,有赐婚的意味。前者是持卑微之姿,利用女性的美貌和柔媚,来缓和战场上的冲突;后者却是趾高气扬,展示大国姿态,用亲戚关系来笼络感化疆外民族。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就是后一种和亲情况的典范。

陈启伟:

贞观十二年,吐蕃的松赞干布率大军进攻大唐边城松州,即今天的四川松潘县;唐朝此时正国富兵强,于是,唐太宗派侯君集督率领大军讨伐,大败吐蕃于松州城下。惨败后的松赞干布俯首称臣,并对大唐的强盛羡慕赞赏不已,他特地向唐朝皇帝上书,请求赐婚。

唐太宗经过一番考虑,决定答应他的请求,于是在宫中选定了一个通晓诗书的宗室之女,封她为文成公主。文成公主原是唐太宗一个远亲李姓侯王的女儿,人长得端庄丰满,自幼饱读诗书,她虽然对遥远的吐蕃心存疑虑,却又充满了新奇的向往。经过准备,于贞观十五年隆冬,一支十分可观的送亲队伍,在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的率领下,护送文成公主前往吐蕃和亲。

之所以要在隆冬季节出发,是因为由长安经陇南、青海到西藏有一个多月的路程,沿途要经过几条湍急的大河,隆冬季节河水平缓,才便于送亲的队伍通过。这支队伍,除了携带着丰盛的嫁妆外,还带有大量的书籍、乐器、绢帛和粮食种子;队伍成员除文成公主陪嫁的侍婢外,还有一批文士、乐师和农技人员,几乎就像是一个“文化访问团”和“农技队”。

这些人员是去干什么呢?因为当时吐蕃已经击溃了吐谷浑,成了西南举足轻重的强邦。唐太宗深谋远虑,觉得只有对吐蕃加强笼络,才能保证大唐西南边陲的稳定,因此才千方百计地对他们从经济和文化上予以协助,使吐蕃在潜移默化中感激和追随大唐。文成公主实际上就是肩负着这项和睦邦交的政治任务远嫁的,这支送亲的队伍也是前去协助她完成这项使命的。

据说松赞干布曾前往位于黄河源头的美丽的湖泊边上迎接远道而来的文成公主。当时为迎接文成公主而跳的舞蹈一直传至今日。民谣中这样歌颂这位将汉族文化传播到吐蕃的唐朝公主:“文成公主带来了无数工艺,打开了工艺发展繁荣的美。”

公元663年,吐蕃王国迁都拉萨,在吐蕃语中,“拉萨”意谓神之土地。

陈佩秋:

从你前面叙述,我们不难看出,唐太宗是一个善于外交运作的一代君王,善于运用外交手段来解决国家安全问题。而阎立本又是唐太宗身边的亲近画家,对历史真实的尊重应该是最基本的绘画前提。况且,他画的不是前朝前代,而是本朝本代的历史事件,怎么会随心所欲地不顾历史真实而进行创作呢?了解了唐朝与吐蕃的关系,我认为唐太宗应当穿着朝服,在宫室的朝堂上会见禄东赞,而不是随随便便地穿着便装在腰舆上的舞女丛中会见作为松赞干布的使臣禄东赞。

陈启伟:

我们再来看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当时是相当融洽的。我查过一些资料,当时,北方有突厥和薛延陀,西方有吐谷浑、吐蕃,这些少数民族经常侵犯边境,掠夺人口和财物。太宗积极用兵,在629年(贞观三年)派名将李靖讨伐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634年(贞观八年)大将段志云败吐谷浑。638年(贞观十二年)吐蕃攻唐,侯君集破敌,后又平定了高昌,建安西都护府。641年(贞观十五年)唐军又败薛延陀部,薛延陀后来败亡。

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最过人之处是他的宽容。因为宽容,贞观时期的民族关系异常融洽。唐太宗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任用少数民族人做官;准许少数民族内迁,定居长安,当时的突厥族就有万家之多;采取和亲政策,著名的就是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和吐蕃的松赞干布结婚;建立了州县制度,仍然用少数民族领袖为官。

在630年(贞观四年),西北各族领袖共同请求为唐太宗上尊号“天可汗”,唐太宗同意了,后来就用“天可汗”的印玺向西北各族下诏书。到633年(贞观七年十二月),太上皇李渊和唐太宗宴请群臣,李渊让颉利可汗起舞助兴,又让南方的蛮族领袖冯智戴咏诗,气氛异常热烈,李渊高兴地说:“胡越一家,自古未有也!”

后来,在647年(贞观二十一年),唐太宗于翠微殿召见群臣时,问了大家一个问题:“自古以来,有很多帝王能平定汉族地区,但却无法制服四周的少数民族,我的才干并没有超过古人,但做到了他们做不到的事,这是为什么呢?”

大臣的答案都不能让他满意,最后还是他自己总结了五条经验,最后一条是:“先前的帝王们只知道重视汉族,却总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像爱护汉族一样爱护他们,因此他们才像父母一样对待我。”

陈佩秋:

你的这些佐证,更加说明了《步辇图》在的历史真实性上存在问题。

陈启伟:

大量史料说明,松赞干布是有雄才大略及远见卓识的,主要表现在他看到了吐蕃的东、西、南、北四邻中,最值得学习和借鉴的是东方唐朝的中原文化和生产技术。迄今矗立于拉萨大昭寺前的唐蕃会盟碑所刻藏文中,在叙述了吐蕃王朝开拓疆土、征服邻地之后说:“南方门隅天竺(印度),西方大食,北方突厥、涅麦,均畏服(吐蕃),争相朝贡,俯首听命。”“东方有汉国,地极大海,日出之处,其国君与南面泥婆罗(尼泊尔)等国不同,教善德深。”(恰白次旦平措、诺昌吴坚:《西藏简明通史》上册藏文本第212页)这些碑文清楚地表明,吐蕃王朝视唐朝与被其畏服的南、西、北方邻国不同,对唐朝特别钦佩重视。正因为如此,从松赞干布开始的几代藏王均采取了主要与唐朝建立亲密关系的行动。

公元7世纪30年代,松赞干布首建奴隶制的吐蕃王国时,正值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唐朝封建社会高度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对于整个东方世界以至欧洲都有巨大影响,引起了松赞干布的很大兴趣。松赞干布主动增进与唐朝的往来,大力吸取中原地区汉族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几次派遣大臣向唐皇请婚后,于公元641年(贞观十五年)迎娶了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时,唐皇以释迦牟尼佛像、珍宝、金玉书橱、经书、经典360卷作为嫁妆,传说还赠给各种宝器、食物以及卜筮典籍300种,识别善恶之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书60种,能治404种疾病的医方100种、医疗器具6种、医学论著4种,还赠送了大批绸帛、衣物。文成公主以车载释迦牟尼像,以大队骡马驮运唐皇的上述赠品,还带了大批工匠,携带多种谷物种子、牲畜入蕃。松赞干布亲自远道前往黄河源附近迎接文成公主。据藏文《吐蕃王朝世系明鉴》称,文成公主在沿途藏族地区曾经教过当地藏胞垦田种植、安设水磨、以草制绳索、制作甜食等等。文成公主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时,吐蕃人民万人空巷喜迎这位汉妃。文成公主博学多才,笃信佛教,在拉萨大兴土木,由她选址、设计,建成了大昭寺、小昭寺,深受藏民敬爱。文成公主入藏后,松赞干布又从汉族地区引进了碾磨、纸墨等生产技术,中原的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建筑等生产技术也陆续传到吐蕃。至今,广大藏族人民还能根据先辈的传述,说文成公主曾经在何地教过吐蕃妇女纺织、刺绣等动人的故事。松赞干布在创制藏文的同时,还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诗书,聘请汉族文人入蕃代典奏疏。这一切,自然大大提高了吐蕃社会的生产力,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

公元704年,藏王赤德祖赞即位,其祖母没禄(莫罗)氏听政,又多次派遣官员到长安向唐朝为藏王请婚。公元710年(景龙四年),唐中宗允以金城公主嫁给赤德祖赞。金城公主入蕃,又带去了大量绣花锦缎、多种工技书籍和使用器物、龟兹音乐,还随带了工匠杂技等人员。金城公主入藏不久,唐玄宗即于公元712年登基,开始了与贞观之治齐名的开元之治,唐朝再次出现太平盛世,对吐蕃又有了新的巨大影响。金城公主才华出众,曾经资助南疆于阗等地僧人入蕃,建寺译经,并向唐朝求得《毛诗》、《礼记》、《左传》、《文选》等汉文典籍。此后,遂有《礼记》、《战国策》等古藏文译本传世。这一切,对于吐蕃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又起了重要作用。

陈佩秋:

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陪嫁如此丰厚,足见对松赞干布和亲的重视。这些历史资料,运用到绘画的鉴定中来,特别是历史性题材的绘画作品,很有说服力。

陈启伟:

既然我们已经说到了唐朝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和吐蕃的关系,谈到了松赞干布和唐吐和亲,我们也免不了要提及这一历史实践的背后主人公——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入藏后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就建成了,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用来安顿文成公主,借以藉慰她的思乡之情。为了与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一对异族夫妻,感情融洽,互爱互敬,开始了他们新的生活。

陈佩秋:

我从新旧唐书了解到,按照传统习惯,吐蕃人每天要用赭色制土涂敷面颊,说是能驱邪避魔,虽说样子十分难看又不舒服,但因是传统习俗,谁也没有提出异议,大多数吐蕃人只是照章行事。文成公主到吐蕃后,仔细了解和揣摩了这种习惯,认为这样做毫无道理,又有碍卫生,实在是一项陋习,因此她婉转地向松赞干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松赞干布听了觉得她的话很有道理,立即下令废除这项习俗,最初,一些念旧的吐蕃人很不习惯,但慢慢地都觉得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既方便又好看,大家也都乐意接受,他们甚至还十分感激文成公主为他们破除了陈规。

陈启伟:

是这么回事。待生活安定下来后,文成公主带来的汉族乐师们开始履行职责,他们十分卖力地为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演奏唐宫最流行的音乐,音乐舒缓优美,松赞干布大有如闻仙乐的感觉,他对乐师和音乐大加赞叹,并选拔了一批资质聪慧的少男少女,跟随汉族乐师学习,使汉族的音乐渐渐传遍了吐蕃的领地,流进了吐蕃人的心田。

随来的文士们也开始工作,他们帮助整理吐蕃的有关文献,记录松赞干布与大臣们的重要谈话,使吐蕃的政治走出原始性,走向正规化。松赞干布欣喜之余,又命令大臣与贵族子弟诚心诚意地拜文士们为师,学习汉族文化,研读他们带来的诗书;接着他还派遣了一批又一批的贵族子弟,千里跋涉,远赴长安,进入唐朝,研读诗书,把汉族的文化引回吐蕃。(www.xing528.com)

农技人员并不宣扬什么,他们只是先把从中原带去的粮食种子播种在高原的沃土上,然后精心地灌溉、施肥、除草,等到了收获的季节,那些庄稼惊人的高产,让吐蕃人瞪大了眼睛;因为吐蕃人那时虽然也种植一些青稞、荞麦之类的作物,但因不善管理,常常是只种不管,所以产量极低,他们不得不佩服汉族农技人员高超的种植技术。在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授意下,农技人员开始有计划地向吐蕃人传授农业技术,使他们在游牧之余,还能收获到大量的粮食。尤其是把种桑养蚕的技术传给他们后,吐蕃也逐渐有了自制的丝织品,光泽细柔,花色浓艳,极大地美化了吐蕃人的生活,使他们喜不胜收,都十分感谢文成公主入吐蕃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文成公主以款款柔情善待松赞干布,使得这位生长于荒蛮之地的吐蕃国王深切体会到汉族女性的修养与温情,他对文成公主不但备加珍爱,而且对她的一些建议尽力采纳。文成公主则凭着自己的知识和见地,细心体察吐蕃民情,然后提出各种合情合理的建议,协助丈夫治理这个地域广阔、民风慓悍古朴的吐蕃。而文成公主又不是那种极有权势欲的女人,她参预治国,却从未要求松赞干布给自己一个什么官职,对于吐蕃的重大政治决策,她只是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不强行干涉,因此松赞干布和大臣们对她非常佩服,经常向她讨教唐宫的政治制度以作为他们行政的参考,而广大的吐蕃民众更视她如神明。

唐高宗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在逻些城病逝,唐廷特派使者前往祭奠。文成公主受到吐蕃官民的敬仰并不因为当时吐蕃与唐朝关系疏远而稍减,她的死让所有吐蕃人哀痛不已。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到处为她立庙设祠,以志纪念。一些随她前来的文士工匠也一直受到丰厚的礼遇,他们死后,也纷纷陪葬在文成公主墓的两侧。至今文成公主和这些友好使者,仍被西藏人视为神明。

了解了这些历史背景,我相信,大画家阎立本在创作时的情感是非同一般的,因此他的创作既会体现大唐国君的威严,也会反映唐吐之间的特殊关系。

陈佩秋:

从研究一幅画,转而研究一段历史,这正是搞绘画鉴定的乐趣所在。但现在有这种乐趣的人越来越少了。鉴定变成了利益手段。

我刚才仔细听了你对文成公主的介绍,我自己也查过新旧唐书《唐会要》,吐蕃人当时的穿着是皮裘为主。西藏很冷嘛。是文成公主到了吐蕃后,她带去了丝织品,松赞干布才有丝织唐装穿;因为她带去了种桑养蚕技术,吐蕃人才有丝绸服饰。但是,《步辇图》中,禄东赞朝见唐太宗穿的就是花团锦簇的丝绸服装。这怎么可能呢?当时,文成公主还没有进藏呢!如果说,是禄东赞到了大唐,唐朝官员特意为他制作了丝绸服装,那么在正月的大冷天穿,是否也太讲不通了。

陈启伟:

上述种种事实表明,《步辇图》的历史真实性值得怀疑。唐太宗怎么能够不顾国家体面在步辇上随意地召见吐蕃使臣。还有,禄东赞觐见唐太宗,明明写着是隆冬之月,但我们看到的《步辇图》却不是厚实的冬装。这些说明原作在创作时就是胡编乱造,因此此画肯定不是阎立本的作品,当然也不可能是摹本。

另外,补充一点,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讲唐太宗的形象的。据史料记载,唐太宗长着一把好胡子。据说有“虬须”之称。什么叫“虬须”呢?就是两腮胡子卷曲茂密,甚至可以挂上角弓。文章说,如果这样,唐太宗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但与《步辇图》上的形象大不一样。文章认为,“虬须”应该是《步辇图》中红衣官吏的形象。

最近,劳继雄先生出版了九大本《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实录》。上个世纪的1983年,由谢稚柳、启功、杨仁恺、徐邦达、刘九庵、傅熹年、谢辰生七位老先生组成中国古代书画鉴定组,历时八年,走访25个省市区,对208个单位和一部分私人收藏进行了鉴定,过目书画6100多件,这次对全国各大博物馆、文物保管机构等单位的古代书画进行全面鉴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个创举。

作为谢稚柳先生助手、原在上海博物馆工作的劳继雄,在整个过程中,将老先生们的意见一一记录,在二十多年后整理成书。在《实录》中,书画鉴定小组对《步辇图》的鉴定结果是:

唐阎立本《步辇图》(宋摹本),真迹、精。绢本,设色。

米芾 题:“元丰三年(庚申,1080)八月二十八日,长沙静胜斋观。”

张向 书:“阎相国之本,章伯益之篆,皆当时精妙,元丰甲子(七年,1084)孟春中澣日圃泽张向书于长沙之静鉴轩。”

刘次庄 等题:“元丰七年(甲子,1084)二月。”

章伯益 篆题。

画中钤有清内府藏印。

我们已经对《步辇图》的艺术性、历史真实性等进行了研究,能否再总结一下观点。

陈佩秋:

应该说,鉴定小组对中国古代书画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在当代也是一个伟大的工程。但是,也毋庸讳言,鉴定小组的专家对一些画也没有深入细致地研究。或者相信了前人的意见,或者是时间来不及。

陈启伟:

为什么说《步辇图》既不是唐画,又不是阎立本的作品?

陈佩秋:

第一,说一件作品好坏,重要的评判标准就是它的艺术性。在中国画方面,艺术性的好坏就是要讲笔墨线条和造型。唐人的勾线和宋人不同。唐人的线条粗壮挺拔而有力。北宋人的线条较唐人细瘦,但也挺拔而有力。唐人画人物,开脸是圆肥而健美,尤其是盛唐。宋人的人物画,脸要比唐人来得秀气,从气势上讲,唐人的人物画厚重,宋人的人物画比唐人的讲究秀美,而没有唐画的气度。另外,唐的人物画一般补景简约,而宋人的人物画已经有了细致的补景。人物画到了唐代是集大成,山水却推宋人。唐的一些壁画,就有山水补景,大多简约。

有了这些基本的判断,就可以发现《步辇图》既不是唐人的,也不是宋人的。主要原因是:其线条模糊无力,人物造型不是唐宋人的,既看不到唐风,又见不到宋采。

著名学者沈从文先生也讲过,《步辇图》的线条“不肯定”。他在评《历代帝王图》时说:“和传世阎立本《步辇图》及《职贡图》等比较,给人的印象大不相同。《帝王图》中帝王面貌衣著,多下笔肯定而又十分准确,点画间毫无疑滞处。至于《步辇图》卷,围绕李世民腰舆近旁一簇女子,面目用笔缺少肯定感,也缺少性格和生命。”(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香港版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32页)徐邦达先生也曾说:“《步辇图》的艺术价值是远不如传世的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后半卷。”(见《古代书画伪讹考辩》上卷,江苏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4页)

《历代帝王图》所绘是唐朝绘画的风格。每位帝王的形体准确也是唐画的重要一点。在中国画中,线条是最难画的。人物画全是线条勾描后再敷色。要用线条先把人物画准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线条的描绘很难,要看准了,还要画得像。比西洋画用色块造型要难。用线条作画,从战国出土的帛画上就存在了。中国画,先用线条造型,再着色,画人物这样,画山水花鸟也是这样。南宋后期,也发展到应用块面造型。

中西绘画不同,主要是用的工具不同。中国画用毛笔,毛笔就有若干不同的笔法,书法中就有八种不同的笔势,绘画中更多过于八种。油画多用扁形的硬刷子,不强调线条的粗细变化。

《步辇图》的艺术性关键问题是它的线不准确,人物形体也不准确。像阎立本这样的大画家,这两个不准确是不可想象的。唐人的人物画,之所以说它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地位,就是人物画的造型之准确,线条之流畅。宋代山水画到了高峰,人物画气质却不如唐人,但它的人物画线条还是挺括的。唐宋人的人物画,线条既准确又劲挺,而《步辇图》这两点都没有,它不仅模糊,而且疲软,轮廓也描不准。它包括形体的各个部位,如手、脸、眼、耳、鼻、唇、身躯的轮廓等。

笔法也大打折扣。唐宋人的人物画,胡须一根一根细致有力,他们都是在多少根线画完了后,再烘墨色。而《步辇图》的画法根本不对,像一团乱麻,糊里糊涂。人物画的头发画法也是如此,两者有天壤之别。

另外,人体的轮廓也没有画准。比如画人物衣服时,衣服里面就要有体形,勾勒服饰时就要考虑到服饰里面的形体。《步辇图》所有女子的袖子线条和胳膊的轮廓都不相符。

陈启伟:

我记得,谢稚柳先生在《鉴定》一文中曾:“唐代人物画的描笔,开元、天宝以前,乃至上推到晋汉,它的形式是,线条不论长短,基本上都一样粗细,而转折是圆的。尽管个性不同、流派不同,而这个形式不变。这可以从汉墓壁画、敦煌壁画、顾恺之《女史箴图》和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来辨认。”比较一下《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前者的线条明显是方转折,不够流畅。

另外,从画面来看,禄东赞和后面的翻译官的人物重心是偏移的(图48)。而这个基本常识和技巧,我想大画家是应该不会犯错的。《步撵图》的人物造型,除了和《历代帝王图》比,还可同唐画《高逸图》、《纨扇仕女图》相比,其艺术性明显不如后者。

图48

图48 禄东赞和后面的翻译官的人物重心是偏移的。

那么,和《宫乐图》、唐代壁画相比较,是否就可以否定它唐画的地位?不是唐画,又何来宋摹本之说,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陈佩秋:

要否定它唐画的地位,也是从脸的造型、身体的造型和用线,还有画的点景,如腰舆、伞盖、宫扇和服饰等方面来确定。壁画和传世的唐画,腰舆都很精致,惟独《步辇图》中的舆粗糙不堪。

我们将《步辇图》与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是阎立本作品的《历代帝王图》进行比较,并与唐朝的所有存世作品、壁画进行比较,就会发现,两者在艺术性上存在天壤之别。《步辇图》的历史真实性、常识性以及它的题跋、印章、绢底都存在明显的疑点。因此,《步辇图》不是阎立本的作品。

有人说,已经有过研究,不认为它是阎立本的原作,是宋朝人的摹本。所谓摹本,应该比较忠实于原作,它是用绢贴在原作上拷贝下来的。古时候没有先进的印刷技术,要复制画作,往往靠临摹。临有画家主观创作,而摹本则必须忠实于原作。其实,只要认真地研究、比对,就会发现,现在的《步辇图》根本就不是什么宋摹本。

如果说,现在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步辇图》是宋人的摹本,那就可以认定其艺术性就等同于或接近于原作。但从我们看到的这张图来讲,如果是摹本,那也是在伪作上的摹本。阎立本画出如此拙劣的作品,其在中国绘画史的英名也就荡然不存。因此,它不是阎立本的作品,也决不是宋人摹本。

既然不是阎立本的作品,也不是宋人的摹本,《步辇图》在中国美术史的地位就有必要进行一次重新认定,以恢复《步辇图》的本来面目,重新确定它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