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古典木器展现精气神

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古典木器展现精气神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观音”的由来及分类“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

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古典木器展现精气神

2.宋代金丝楠木加彩观音头像

“观音”的由来及分类

“观音”是观世音的略称。《观音经》称“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实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在佛教传说中的诸多神佛菩萨中,观音菩萨作为慈悲济世的代表,其在中国民间所具有的崇高地位和独特影响是无与伦比的。观音,作为一种文化意像,凝聚了博爱、慈善道德模范和智慧、力量的理想境界,可以说是至善、至美、至智、至慧、至强的象征。

观音形象在历朝历代和不同场景有很大的区别。《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云:“佛言:‘观世音见比丘尼身,优婆夷(女居士)、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观世音为了说法需要,可以变换性别、身份。历代的艺术家们根据佛经和传说,分别塑造了圣观音、自在观音、十一面观音、千手观音、滴水观音、水月观音、读经观音、乘龙观音、白衣观音、送子观音等上百种形象,其中最为流行的是作为观音“四众妇女身”的观音造像。

四众妇女身包括长者妇女身、居士妇女身、宰官妇女身和婆罗门妇女身。该尊观音头像应为宰官妇女身观音,即女官形象的观音,其化相为白脸,中年女官装束。

该头像高达41厘米,直径19厘米,原为宋代寺庙中一尊完整的观音木雕像的头部(由信徒从战乱中保存下来,像身已随寺庙销毁)。按比例推算,原像远比真人高大。头像木胎用上等金丝楠木。从漆面驳落处露出的金黄色木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头像颈部横断面有好几个竹木梢眼,可见当年是用竹木梢安装在身体上的。头像放置在平面上略向前倾,原像应为俯瞰众生之态。

(赵祖武藏)

从“神”、“气”、“精”三方面解读宋代观音头像

为什么能断定其为宋代观音头像呢?理由有三:(www.xing528.com)

第一,从造型艺术的时代风格上来把握,或者说,从“神”的角度来观察。观音的头部造型特别是面部刻划明显具有宋代女性造型艺术的鲜明特点:首先是饱满圆润,无论是整体轮廓还是局部表现(如额头、两颊、鼻梁、下巴、耳朵等)都呈现出一种健硕、壮实的美,在女性的阴柔中透露出不可遏制的阳刚之气。宋代的《八十七神仙卷》中的众位神仙的脸庞,无不同该尊观音头像一样丰满并且脸部大多略呈倒椭型。同样,四川大足石窟宝顶山的宋代石刻养鸡女的脸形也是如此。这种脸部造型的相仿佛并非偶然,而是当时一种审美时尚使然:宋代沿袭唐代崇尚丰满美、富态美的审美观,表现出一种以国泰民安为背景的自信而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其次是极为出色的细部刻划。视觉艺术发展到宋代,正是追求细腻的艺术表现的全盛阶段。人物面部表情作为灵魂表现的重中之重,确实能考验出艺术家的“有我之境”。石刻养鸡女发自内心的微笑,她开朗的额头、似闭似开的细眼、嘴角挂着的笑意无不含蓄着按捺不住的欢快,这就是细腻的神来之笔。再看该观音的面容,亦慈亦悲、若即若离、似笑非笑、欲言又止,个性十分突出,毫无程式化之感。其他宋代的观音造像也都是各具个性、互不雷同。像《中国古代佛像》中的几尊观音的面容神情都各具风采:或有所思,或有所悟,或有所感,或有所语,变化层次极为丰富。

宋代木雕加彩坐像

宋代铜胎金漆观音

第二,和明清时期观音面相倾向于女性化、美女化、程式化和偶像化的风格作纵向比较,或者说,从“气”的角度来分析比较。女身观音发展到明清,人们对女性的端庄美、苗条美、妩媚美和柔顺美的审美标准不可避免地投射到观音造像中,面容姣好、身体苗条、神情温柔取代了宋元时代的壮硕强健、刚柔相济。特别在面部表情方面,村妇式的和蔼可亲取代了哲人化的难以捉摸。因此,该尊思想者式的观音头像不可能产生于观音通俗化、亲和化的明清时期。《中国古代佛像》中的温和、贤慧,《全像观音》中的美艳都中规中矩、一眼见底、一览无余,而非如该尊头像那样的个性张扬、表情复杂、神态飘忽。

第三,从木雕材质、工艺等方面看,或者说,从“精”的角度来解读,该像木胎使用在明清已十分罕见而在宋元常用的上等金丝楠,髹以彩漆,而不像大多传世明清观音那样描金、贴金。在雕刻技法上明快疏朗、精准得体。和其他材质的宋代头像如《中国古代佛像》中的铜胎金漆观音头像及泥塑菩萨,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佛像斑驳及风化的程度亦远甚于一般明清作品。

宋代加彩木刻观音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线描,宋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