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临夏县历史沿革考 - 河陇史地考述

临夏县历史沿革考 - 河陇史地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夏县历史沿革考临夏县这块地方,夏、商、西周三代为羌戎所居,战国时为罕侯邑。罕侯亦称枹罕侯,所居城邑,就是后来秦的枹罕县,在今临夏县双城集。北魏时枹罕城已移治今临夏市区,原城已废,故称其为“枹罕故城”。西晋统一,枹罕县归属仍旧。州治、郡治、县治均在今临夏市区。枹罕原即今临夏县之北源,再以北的黄河南岸一带即凤林川。西魏大统年间今临夏县地北部属凤林县,南部属枹罕县

临夏县历史沿革考 - 河陇史地考述

临夏县历史沿革考

临夏县这块地方,夏、商、西周三代为羌戎所居,战国时为罕img145侯邑。

据《后汉书·西羌传》,秦厉公(前476—前442年)时,羌人名无弋爰剑者被秦国拘执为奴,后逃亡至河湟间,教羌人种植五谷,畜养禽兽。诸羌敬信,推以为豪,其后世世为“豪”(首领)。这是河湟间羌人与秦国直接发生关系的最早记载。到爰剑曾孙“忍”时,秦献公初立(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獂戎。秦国的势力达洮水之滨。至孝公时(前361—前338年)爰剑五世孙“忍子研立,时秦孝公雄强,威服羌戎。孝公使太子驷率戎狄九十二国朝显王。研至豪健,故羌中号其后为img146种。”按:这条记载非常重要。研的子孙世为罕img147侯。img148为研之音转,img149即研,亦作罕,本来是人名。羌人常以其首领之名为其部落及居地之名。罕img150侯亦称枹罕侯,所居城邑,就是后来秦的枹罕县,在今临夏县双城集。研种何时受封为侯?可能就在秦人率之朝周显王时。朝周显王在何年,《西羌传》没有记载。查《史记·秦本纪》:孝公“十九年,天子致伯(承认他为霸主)。二十年,诸侯毕贺。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今河南开封东),朝天子”。按:率师会诸侯朝天子的是秦公子少官,而非太子驷。但秦孝公时会诸侯朝周显王(前368—前321在位)只有这一次。诸侯也可以包括戎狄之君,至于率师者是太子驷还是公子少官,无关紧要,可能是传记中的差误。由此可以推断出罕img151受封为侯,当在秦孝公二十年即前342年,第一个封侯的就是“至为豪健”的“img152”。因此,羌中才号其部落为img153种。而封号是周天子给的,非秦孝公。当时秦国虽为霸主,但还奉周天子为共主。

孝公以后,秦国不断攻伐泾水以北的义渠戎。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周赧王四十三年(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秦昭王之母“宣太后诱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因起兵灭之,始置陇西、北地、上郡”。秦陇西郡包有陇山以西大片土地,郡治在今临洮。又据《水经注》卷二洮水:“汉陇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置”。昭王二十八年为周赧王三十六年即公元前279年。比《西羌传》记载早7年。现在可以推断秦置三郡,不在同一年。置陇西郡,当在昭王二十八年;置北地、上郡,当在昭王三十五年灭义渠之后,《西羌传》是合起来笼统记载的。秦置陇西郡后,越过洮河灭了罕img154侯,始置枹罕县。

《水经注》卷2:“漓水又东,径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枹罕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按漓水即现在的大夏河(《大明一统志》把漓水误为大夏河,原大夏河即现在广通河)。漓水出土门关后在今双城遗址南转弯,折向东北流去,与今大夏河(即漓水)流经双城遗址的实况相符。北魏时枹罕城已移治今临夏市区,原城已废,故称其为“枹罕故城”。

1987年8月,笔者到双城遗址作了详细调查,在城址范围的田间地埂及水渠旁,捡到了大量的汉代瓦片,可贵的是还捡到了粗绳纹的秦瓦片及内缘为菱形纹的战国瓦片,证明城址为秦、汉的枹罕古城无疑。另据《元和郡县图志》河州枹罕县下有“故罕羌(即罕img155)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的记载,与出土的秦瓦片、战国瓦片相印证,可断定枹罕县是秦灭罕img156侯后所建。何时灭罕img157侯,《秦本纪》、《西羌传》均无记载,或为战国后期,即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后不久。

秦亡汉兴。前206年西汉建立。高祖二年(前205年)始占有陇西郡(据《史记·高祖本纪》)。枹罕县因秦之旧,属陇西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枹罕县仍属陇西郡。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政府于郡之上设置十三州刺史部;枹罕县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从陇西郡分出的两个县即枹罕与白石县(今夏河县麻当古城址)。从此,枹罕县属金城郡。

东汉(25年—220年)时枹罕县又属陇西郡(见《后汉书·郡国志》)。汉灵帝(188—189年)时,陇西宋健自称河平王,聚众枹罕,改元,置百官,割据一方。至献帝建安十九年(214年),曹操夏侯渊讨平之。

三国时,今甘肃地为曹魏所有。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以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枹罕县属秦州陇西郡。

西晋统一,枹罕县归属仍旧。晋惠帝(290年—306年)时,立枹罕护军(据《元和郡县图志·河州》)。西晋末大乱,中国进入十六国分裂时期。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保据凉州,在河湟地区置晋兴郡(治今青海民和县西),辖晋兴、枹罕等10县。张骏二十二年(345年),以州界辽远,分置河州(以《禹贡》“导河积石至于龙门,积石在州界。故曰河州”。见《晋书·地理志》)。河州之名自此始。河州辖兴晋、金城、大夏等8郡。此时一郡,即汉代的一个县。兴晋郡只辖一个枹罕县。州治、郡治、县治均在今临夏市区。347年六月,前凉枹罕护军李逵降于后赵,枹罕遂为后赵秦州陇西郡属县。不久,枹罕复归前凉。367年前秦占据枹罕。389年西秦乞伏乾归占有枹罕,置北河州,领陇西等郡,陇西郡辖枹罕等5县。392年后凉吕光伐西秦,攻克枹罕,置兴晋郡,领枹罕等9县。400年,后秦姚兴攻占枹罕,为河州陇西郡属县。409年,西秦再次攻占枹罕,并于412年由苑川迁都于枹罕。

429年,北凉攻占枹罕,西秦主乞伏暮末被迫迁定连城。翌年10月,暮末退保南安(今陇西),次年初为夏赫连定所灭。六月,赫连定拥西秦降户十余万口欲渡黄河击沮渠蒙逊,吐谷浑王率骑3万,乘其半济大败之,执赫连定,河州遂为吐谷浑居地。445年四月北魏命秦州刺史、天水公封敕文击吐谷浑,8月攻克枹罕,结束了吐谷浑在河州14年的统治。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改河州为枹罕镇(《魏书·地形志下》)。魏孝文帝太和十六年(492年),复改为河州(见《元和郡县图志》河州条),枹罕县为河州属县。

534年北魏分裂为西魏、东魏,关陇地区为西魏所有。据《元和郡县图志》:“后魏大统十二年(公元546年),刺史杨宽于河南凤林川置凤林县。”另据《水经注》卷2引《秦州记》曰:“枹罕原北名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枹罕原即今临夏县之北源,再以北的黄河南岸一带即凤林川。西魏大统年间今临夏县地北部属凤林县,南部属枹罕县。

556年,西魏为宇文氏取代,建立北周。北周沿西魏之制,河州所辖枹罕、凤林等县仍旧。

581年,杨坚建立隋朝。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州为郡。凤林县废入枹罕县,枹罕县属枹罕郡。大业十三年(617年)薛举起兵金城,占领河州,翌年,被凉州李轨袭取。(www.xing528.com)

618年唐朝开国,复改郡为州。据《旧唐书·地理志三》:高祖武德二年,平李轨,置河州,领枹罕、大夏2县。太宗贞观七年(633年),于凤林废县置乌州。十一年(637年)废乌州,置安乡县(《元和郡县图志》载:“仪凤元年,于河州西移安乡县理此”。两书记载年代有异,当以《旧唐书》为准)。天宝元年(742年)复改名凤林县。开元二年(714年)郭知运于河州城西南40里(今双城)置平夷守捉。开元二十六年杜希夷于河州置镇西军。天宝元年改河州为安乡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河州。

755年,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攻陷陇右州县。吐蕃占领时期,河州行政建制不详。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国因内部矛盾及人民起义而瓦解。大中十一年(857年)吐蕃守将尚延心以河、渭2州降唐,唐遂以其为河、渭等州游奕使;咸通四年(863年)唐于秦州置天雄军,辖河、成、渭3州,是年又置凉州节度,河州隶焉。河州虽已归唐,但仍为分散的吐蕃族帐居住,直至五代(907—960年)之末。

960年宋朝建国。河湟地区的吐蕃人逐渐团聚在王族后裔img158厮啰之下,在邈川(今青海省乐都县)建立政权,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与宋朝通好。后徙居青唐城(今西宁市)。其长子瞎毡居河州。瞎毡卒,木征居河州。此时河州之名仍存,但不见有枹罕县记载。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43熙宁六年(1073年)三月纪事:“二月丙申”(二十二日),熙河经略使王韶“克复河州”,今临夏地区才为宋朝所有。《元丰九域志》卷三记载宋朝收复河州后,于“熙宁六年以唐枹罕县地置枹罕县”,“九年省枹罕县”,地属河州。宋代河州辖1城、2寨、2堡、1关。熙宁七年置定羌城(即今广河县城);同年置宁河砦,祟宁四年升砦为县,即今和政县城。七年,在州南45里置南川砦。同年置东谷堡于“州南一十五里”,即今张家沟入牛精河处的古城址。熙宁八年置阔精堡(《宋史·地理志》作闫精堡),在“州西南一十五里”,即今枹罕乡拜家庄古城址。1关即通会关,熙宁七年置,在州南70里,即今和政县南。南川砦及东谷、阔精2堡,均在今临夏县境内。

1131年春,金人攻占河州及巩、洮、乐、西宁、兰、廓诸州,至此,宋陕西五路全被金朝占领。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于熙州置临洮路,河州属焉。金宣宗贞元二年(1154年),于河州复置枹罕县。贞祐四年(1216年),于河州置平西军节度。

1227年成吉思汗取河州。至元六年(1269年),元于河州置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在全国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今临夏地区为河州路,领定羌、宁河、安乡3县;枹罕县废入安乡县。河州路属土(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并隶洮、岷、积石、黎、雅诸州,管理今甘、青、川三省的藏族地区,直属于中央宣政院。所以在元代,河州路既不属甘肃省,又不属陕西省,而是隶属于宣政院“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的。河州为通往青海、西藏等地的门户,地位非常重要(《元史·地理志三》)。

明朝洪武三年邓愈攻克河州,置河州卫。明袭元代行省之制,甘肃省并入陕西省。河州卫属西安都卫,辖千户所8,百户所7。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属陕西行中书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卫于此,领河州、朵甘(今青海省南部和四川北部、西部)、乌斯藏(今西藏)3卫。八年十月,改行都卫为陕西行都指挥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挥使司废,卫属陕西都指挥使司。十年分卫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废,改左卫为洮州(今甘肃临潭县),升右卫为军民指挥使司。成化九年(1473年)十二月,复置河州,属陕西省临洮府(据《明史·地理志三》)。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取河州。翌年,清军攻占河州。顺治初年因明朝之制,今甘肃仍属陕西行省,设甘肃巡抚驻兰州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布政使司为左、右二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河州、河州卫均属陕西右布政使司临洮府。雍正四年(1726年)并河州卫入河州,属甘肃布政使司临洮府。乾隆三年(1738年)废临洮府入兰州府,河州改隶兰州府。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1913年(中华民国二年)废府设县,河州改称导河县,属兰山道。1919年析导河县设宁定县(今广河县)。1929年(中华民国十八年)1月1日,导河县更名临夏县。临夏县之名自此始。3月析临夏县置永靖、和政县。同年设行政视察专员公署,辖临夏、临洮、和政、永靖、宁定5县,专员公署驻临夏县。1931年撤销。

1935年复设临夏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翌年6月改为甘肃省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临夏。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大西北。8月22日解放临夏。26日临夏县人民政府成立,属甘肃省洮西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旋改称甘肃省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析临夏县成立东乡族自治区,1955年更名为东乡族自治县。1956年撤销临夏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临夏回族自治州,辖临夏、和政、永靖、康乐、广河和东乡族自治县。1980年6月,析临夏县置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

1950年3月,析临夏县设临夏市。1958年并临夏县入临夏市。1962年复设临夏县。1973年12月,临夏市并入临夏县,县革命委员会迁至临夏市城区。1983年9月,恢复临夏市(市区面积86.24平方公里),临夏县政府遂迁至韩集镇,全县面积1200平方公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