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榆中,《集解》引徐广曰“在金城”,即今榆中县地。由此可肯定榆中县的建制,是在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它位居由此并河以东所建44县之首,值得大书。有人以为秦之榆中非今甘肃榆中县地,而是指河套以北一个大范围的地方。这是把不同的两个榆中混为一谈。司马迁明明在《始皇本纪》中记述前面一段史实之后,接着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阳山、北假中,筑亭障以逐戎人。”接着在三十六年又记载“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检索《史记》有关的几种注解。《索隐》曰:“北假,地名,近五原”,《正义》引《汉书·地理志》云,“属五原郡”。“北河榆中”,《正义》谓“北河,胜州也。榆中即今胜州榆林县也”。据此可知,前指“阳山北假中”,即后面所记“北河榆中”,秦属九原郡,汉属五原郡,唐为胜州,即今内蒙自治区包头市以东、呼和浩特市以西、黄河之北的一片地方,是另一个榆中。
秦之榆中县城筑于何处,已找不到遗迹。相传的几处古城,如上古城(在金崖乡)、东古城(在清水乡)等,均为居民稠密的村镇,房屋鳞次栉比,原有城址已毁,残存的少许城墙查看板筑,为宋以后及明、清时所筑,未发现秦汉遗物如残砖破瓦之类。现只能依据地理条件来推断。前面已提到,秦统一后因河为塞,并(傍)河即沿着黄河筑城堡要塞,但也并非把城都筑在黄河边上,要选择有利地形及控扼渡口之交通要道等,据此条件,上古城位于苑川河下游西岸的台地上,距离黄河不远,且原名尚古城,旧说以为秦榆中县治在此。今依据地形来判断,姑从旧说,将秦榆中县治定在上古城。
汉初,匈奴南侵,汉朝国防线退至秦之“故塞”(昭王时所筑长城)。元朔二年(前127年),汉将“卫青复出云中以西至陇西”,“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故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而为固”(《汉书·匈奴传》)。国防线又推进至秦始皇时之河塞,恢复了陇西、北地等郡,榆中县地属陇西郡。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两次进军河西,过焉支山。匈奴战败,休屠王被杀。“其秋,浑邪王率众降汉,而金城河西并南山至盐泽空无匈奴。”[1]金城河,即流经金城县之黄河。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二》引阚骃曰:“河至金城县谓之金城河,随地为名也”。南山即祁连山,盐泽即今罗布泊。从金城河以西傍祁连山直至罗布泊,皆成为汉地。汉朝除在河西新建武威、张掖、酒泉、敦煌4郡外,并将原来的郡县也作了调整。元鼎三年(前l14年),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新建金城、勇士2县,与榆中县同属天水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七月,“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汉书·昭帝纪》),夹河置郡,以控制黄河渡口要津。从天水郡所取2县即金城、榆中县。从此,金城、榆中二县属金城郡,勇士县属天水郡。此3县在西汉的归属已清楚,我们就可以根据《水经注》及实地调查来判断它们各自县城的位置所在。因金城、勇士2县均与后来的榆中县有关,故一并考订。
汉金城郡治允吾县。允吾县地,经作者考察,即今临夏永靖县地,允吾城址就在今永靖县之盐锅峡。兰州大学地理系魏晋贤教授先我而调查,看法一致。我们又于1987年8月共同进行调查,肯定了今盐锅峡镇北马兰阶地上的古城址即允吾城。金城县治,据《水经·河水注》:“河水又东径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按即今庄浪河入黄河处之河口镇。)河水又东南径金城县故城北。”郦注引阚骃《十三州志》曰:“大河在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出县之南山,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其方位与兰州城西之西固城位置相合。《王氏合校水经注》引董祐诚曰:“城在皋兰县西四十里曰西古城,北临黄河。”此注正确。按:皋兰县城即旧兰州城,西古城即今西固城,出县之南山的那股梁泉水,即现在之金沟河,据此我们完全可以肯定,汉代的金城县城即今兰州市之西固城。郦道元注《水经》时,金城县城已由前凉张寔移至今兰州城。汉城已废,故曰故城。
河水经金城后,“又东过榆中县北,又东过天水北界”。《水经注》此段记载,对我们考订榆中、勇士两县的界线极其重要。黄河今兰州市区东流至桑园峡,折而东北,过榆中县北界,与现在的情况合。又过天水北界,是说经过天水郡的北界,天水郡所辖最北的一个县是勇士县。所以《水经注》又接着说,河水“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记载准确。据此我们和现在的地图勘对,黄河由桑园峡经皋兰什川乡至大峡,是榆中县北界;由大峡过青城至乌金峡之峡门口,是勇士县之北界(再东北是汉祖厉县界了)。进一步可断定,苑川河谷为汉榆中县境;由今青城乡黄河边向南经贡马井至中连川这一大片山区直至车道岭,是汉勇士县境。古人划分地界,同样是根据山川地形的。县境基本清楚了,就可以考订县城的所在了。两汉的榆中城前面已考定,在今上古城。
据《汉书·地理志》,天水勇士县有“属国都尉治满福”的记载,此属国都尉当指天水属国都尉。经调查,今贡马井南的中连川,有地名叫“满都沟”,“满都”当是“满福”的音讹,是留传至今的古地名。而中连川、贡马井,正当汉榆中县城向东北通往祖厉、鹑阴及安定郡治高平(今宁夏固原城)等县城的交通要冲。根据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及“满都沟”这个地名来推断,汉勇士城有可能在中连川。相隔不远的贡马井(在其北)也是个古地名,天水属国所安置的匈奴人是牧马能手,他们放牧的良马上贡朝廷,贡马井可以理解为供给贡马饮水的地方。这个看法由魏晋贤教授首先提出,而且满都沟这个地名也是他从当地群众中了解到的。我赞同过此说。但为慎重起见,于1991年10月17日专程去调查,亲眼看到中连川是个很小的黄土山谷,现在只零散居住着10数户人家,再循山梁往东南方向寻找,3条沟谷(中连川居中)合在一起为山洪冲成的一条大冲沟。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上把这一带均标作“满都沟”。不仅找不到任何城址,而且没有可建城的一块山间盆地或阶地。于是断然否定了这个判断。再仔细查阅资料,得出另一种看法:属国都尉驻地与勇士县当不在一处。勇士县城何在?据前面所引始皇三十三年“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以为四十四县,城河上为塞”的记载,汉初自榆中以东的祖厉、鹑阴、媪围等傍河县城,当是因秦之制,继承秦时所建城而设县的。再参照《水经注》河水“又东过天水勇士县北”的记载来考察地理,而今榆中县东北可建为县城者唯有青城可以当之。它既有较开阔的平地,亦有河津渡口。《王氏合校水经注》在勇士县下引孙星衍校曰:“今靖远县西二百里有勇士故城。”青城距靖远虽不到200里,但其方位是符合的,这就又引出了一个问题须得解决。据旧县志及省志,均记载青城为宋将狄青所筑,误。狄青是宋仁宗时的将帅,当时宋朝西边的疆土只到古渭寨,今兰州、榆中、定西等地均为西夏占据,宋神宗元丰四至五年,才为宋将李宪所取,狄青不可能飞越到这里来筑城。查《宋史·狄青传》即可迎刃而解。确切的记载是,青城原名一条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但后代筑城,也往往根据有利的地形如渡口要津,凭险可守之处,按前代已有城址,重新加筑,这种事例是举不胜举的。所以我判断明代的一条城,就是在汉代勇士城的旧址上所建。汉代的勇士县城,当在青城地方。
东汉(25—220年)时期,据《后汉书·郡国志》,榆中县仍属金城郡。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为汉阳郡,勇士县属汉阳郡。
三国时期(220—265年),今甘肃地区大都为曹魏所有。据《晋书·地理志》:“魏文帝即位,分河西为凉州,分陇右为秦州。”金城郡属凉州,领县5,榆中为首县,可知金城郡治已移至榆中(《后汉书·郡国志》“凡县名先书者,郡所治也”)。秦州所属陇西、南安、天水等郡中均无勇士县,可知勇士县已废,其地并入榆中县。
西晋惠帝末年,中原大乱。永宁元年(301年)张轨任凉州刺史,保据河西,奄有金城。其子张寔统治(314—320年)时,分金城郡之令居、枝阳2县新立永登县(三县均在今永登县境内),合3县立广武郡(见《晋书·地理志》),并将金城县治移至今兰州市城关。金城郡辖榆中、金城2县。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兰州条记载:“永熹末,前凉张轨分立晋兴郡,张寔徙金城县,即今州理是也。”按西晋只有永嘉而无永熹年号,永熹为永嘉之误。张轨所立晋兴郡治今青海民和县(即上川口古城址),张寔所徙金城县治即唐代的兰州州治。
永嘉之乱,西晋政权瓦解,进入东晋十六国时期(317—420年)。榆中因濒临黄河,成为河西与河东割据政权争夺的地带,但主要为鲜卑乞伏氏所占据。只要搞清乞伏氏在该地的活动,其沿革自明。
鲜卑族原居我国东北,其支系繁多,凡慕容氏、拓跋氏、宇文氏、乞伏氏、秃发氏等皆是。部众由大兴安岭出发,经内蒙大草原向西迁徙,傍阴山,顺黄河,西晋初年进居河陇。入河西者称河西鲜卑,居陇右者称陇西鲜卑。乞伏氏为陇西鲜卑的一支,是由高平川(今宁夏固原城川)经今靖远入居苑川的。居苑川的头一个首领为乞伏述延,晋成帝咸和四年(329年)始见于记载(《资治通鉴》)。乞伏述延初居苑川时还是游牧部族,没有建立政权,故史书无居住城郭的记载。他是归属于前赵政权的。
晋成帝咸和二年(327年),前赵刘曜派其子刘胤将兵攻凉,围枹罕。张骏遣其将韩救之,败于沃干岭(今阿干镇南山至七道梁一带),前凉遂失河南地。咸和四年后赵石勒灭前赵,乞伏述延畏后赵侵逼,由苑川迁居麦田。按:麦田有麦田山,即今靖远哈思山;麦田城,即西汉鹑阴、东汉鹯阴县城,在今靖远黄河东岸之陡城堡东北,已考察确定。述延迁麦田城后张骏“因前赵之亡,收复河南地,至于狄道”(《通鉴》咸和五年三月纪事),金城、榆中复为前凉所有。晋穆帝永和元年(345年),张骏分武威等11郡为凉州,分兴晋、金城等8郡为河州,州治兴晋(即今临夏市),金城郡属河州,郡治仍在榆中(《通鉴》永和元年十二月纪事)。
乞伏氏迁居麦田之后,父子相继,自述延、大寒至乞伏司繁,历三世。司繁又迁于度坚山(今靖远、皋兰县北部的山梁)。晋穆帝永和七年(351年)后赵亡,前秦苻氏兴于关中。建元七年(371年),前秦王苻坚遣将军王统袭取度坚山,司繁降,被留居长安。苻坚以司繁叔父吐雷为勇士护军,抚其部众[2]。勇士护军包括勇士、榆中两县之地,故自前秦起榆中不见于史册,勇士复出。
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苻坚伐晋,大败于淝水。其时司繁已死,其子乞伏国仁为苻秦前锋将,战前乘机脱归故地,于太元十年以勇士、榆中、金城县地建苑川郡,筑勇士城以都之,建元建义(《晋书·乞伏国仁载记》)。此勇士城非汉勇士县城,是乞伏氏另筑。据《水经注·河水》卷二:“苑川水出勇士县之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城川,世谓之子城川……又东北入于河也。”清人董佑诚注曰:“此子城盖西秦所置,《舆地广记》称苑川城乞伏国仁据此,后曰子城县是也,当近今金县治。”此注正确。按:子城南山即今马衔山东段,苑川水上游流经子城(今甘草店)一段称子城川,以下折向北流,才称苑川。北魏子城,即乞伏国仁所都之勇士城,其位置只有现在的甘草店可以当之。甘草店的旧城今已拆除,原来相当大,有内外两重,1949年前群众把内城仍叫子城。背靠子城南山,有割据政权建都的地理条件,故断定乞伏国仁第一次所都之勇士城,当在今甘草店。
太元十三年(388年),乞伏国仁卒(《通鉴》、《晋书·载记》谓十二年卒),其弟乾归立,称河南王。十九年,乾归命将取秦州,尽有陇西之地,遂称秦王,史称西秦,以别于前、后秦。二十年,因都城之南景门坏,恶之,遂徙都苑川城。此乞伏氏二次所都。此苑川城,究在何处?今县境清水驿以北约6公里处的苑川河东岸有“东古城”,城的西半部已被苑川水冲刷为河滩,东半部为居民村落,尚保留有城墙一段,从挖开的横断面上看,有过三次加筑。在周围还捡到了宋代的陶片,我原以为是宋代的胜如堡。但仔细观察周围的地理形势,城东北约4公里处有地名曰“太子营”,西南2公里处的苑川河西岸有地名叫“接驾嘴”,是两个较特殊的古地名。封建时代只有帝王出行时才有资格称“驾”,也只有王储可称为“太子”,再查证历史,乞伏乾归于太元十九年十二月“自称秦王”;二十年正月,“西秦王乾归以太子炽盘领尚书令”(《通鉴》)。历史上在此地建都称王、称太子者,只此2人。乾归正是于太元二十年迁都苑川的,这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历史的见证,故断定乾归徙都之苑川城,当在今东古城。
晋安帝隆安四年(400年),乾归为后秦所败,丢失陇西、枹罕等地,降后秦。后秦王姚兴仍令其还镇苑川。义熙三年(407年)他入朝于秦,兴以其倔强难制而留居长安,以其子乞伏炽磐监抚部众。炽磐畏秦之威,招结诸部2万余人筑城于嵻山而据之。按:嵻山即子城南山,今马衔山之支脉,当在小康营之南,十六国时鲜卑语称“热薄汗山”[3],唐代省去“热”字,称为“薄寒山”,现有唐代吐谷浑慕容公主“葬于薄寒山”之墓志(今存榆中县文化馆)可证。后世音讹为马寒山,今书写为“马衔山”。提起榆中,就不能没有马寒山。[4]
晋安帝义熙五年(409年),炽磐攻取枹罕,乾归也乘间逃归,留炽磐镇枹罕,自收其部众2万余再徙都度坚山,复称秦王,改元更始。乞伏氏部众当时还从事游牧,勇士川(即子城川)、度坚山、麦田山一带是其根据地,故一旦有紧急,即保聚于度坚山,包括今皋兰境内的秦王川,秦王川即从此得名。义熙六年八月,乾归复都苑川,攻取后秦略阳(今秦安)、南安(今武山)、陇西诸郡,徙民2万户于苑川及枹罕,其政治中心逐渐向枹罕转移。义熙八年,乾归死,其子乞伏炽磐率文武及民2万户迁都枹罕,改元永康,苑川郡仍为其辖地(以上据《通鉴》卷106~116有关记载,不一一注出)。
乞伏炽磐都枹罕后,西攻吐谷浑,北攻南凉,连年战争。义熙十年灭南凉,又与北凉岁岁交兵,国力损耗。义熙十二年(416年)晋将刘裕灭后秦,但不久关中又被夏王赫连勃勃所据。420年,刘裕篡晋,国号宋,北方的拓跋魏强大,中国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420—589年)。宋文帝元嘉五年(428年)炽磐死,其子乞伏慕末立,元嘉九年被夏王赫连定攻杀,西秦亡。同年,赫连定又被北魏所灭。(www.xing528.com)
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北魏灭北凉,平定河陇。查《魏书·地形志下》,河州金城郡领有榆中、大夏2县,凉州建昌郡亦领有榆中及治城等县,不见有子城县,而两个榆中同时存在,显系承十六国时期滥置州县后未加条理所造成的混乱,必须重新考证。按:北魏平定关陇之后,太武帝真君六年(445年)置河州镇于枹罕,所领金城郡治榆中。孝文帝太和十四年(490年)对州、郡作了调整,恢复凉州,“领武威等十郡二十县”(见《元和郡县图志》),有建昌郡而无金城郡,当是金城郡的改名。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谓“榆中晋为金城郡治,后魏因之,寻又改为建昌郡治”的说法是可信的。魏孝文帝改榆中为建昌郡,取建设、昌盛之意,含有拨乱反正之新义,其郡治即子城。《水经注》只有子城而无榆中,郦道元做过关右大使,对陇上的地理是熟悉的,子城即是《水经注》所称“历此城川”,“世谓之子城”者。也就是说,当时当地人把此城叫子城,把所在之川叫子城川,也就是前面考定的乞伏国仁所都勇士城。北周仍称子城,《周书·刘雄传》载,雄在西魏大统中做过子城县令,可证。[5]
隋朝(581—618年)统一,文帝开皇元年于前凉张寔所徙金城县治(即今兰州城关)置兰州总管府,领金城、狄道2县,隋金城县仍在榆中。至炀帝大业初年废州改郡,金城郡治及所领金城县治才移至今兰州市城关。《隋书·地理志上》金城下注云:“旧曰子城,带金城郡。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县为金城,置金城郡”。后又将金城县更名为五泉县(见《旧唐书·地理志》),因皋兰山有五泉水而得名。但其辖境主要在榆中(包括兰州市城区)。
唐朝建国(618年)又改郡为州。据《元和志》:“武德二年讨平薛举,复置兰州”,领“五泉、广武二县”。广武县在今永登,五泉县领有今榆中及兰州城区和七里河区。州治、县治均在兰州。《旧唐书·地理志》五泉县下曰:“隋开皇初,置兰州,以皋兰山为名。炀帝改金城郡。隋置五泉县。咸亨二年(671年),复为金城,天宝元年,改为五泉。”(《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略同。)《元和志》五泉县下载:“本汉金城县地,属金城郡。……隋开皇三年罢郡,县属兰州,皇朝因之。”三者对勘,知隋唐时的五泉县地包括张寔所徙金城县与金城郡辖地。又记载县境内的“康狼(嵻)山,亦名热薄汗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西秦乞伏乾归太子炽磐招结诸部二万七千,筑城于康狼山以据之,即此山也”。按康狼山在“县南一百四十里”,因五泉县治在兰州,是离兰州的距离(即今广河县之南山)。
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吐蕃乘机侵吞陇右,宝应元年(762年),兰州、榆中等地均被吐蕃占领。唐末,吐蕃王国瓦解,榆中县地为分散的吐蕃族所居。
北宋建国(960年),榆中仍为吐蕃居地。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元昊占领河西,并举兵攻兰州,南侵至马衔山,据龛谷寨,筑城瓦川、凡川,榆中全境遂为西夏所据。西夏占领期间,榆中境内城镇有龛谷寨(亦称康古)即今小康营;西市新城,即三角城。元昊在瓦川、凡川所筑城,不知其名。瓦川即苑川的音转,凡川当为其支流,可能就是发源于马衔山中的叶家川水。苑川主流发源于马衔山的黄石崖,流至新营镇叶家川水汇入,新营镇原有城,已拆除,现仍残存城墙两处。笔者调查时捡到宋代陶瓷片。该地又当榆中通过马衔山到临洮的交通要冲,故断定此地即是瓦川、凡川,城即西夏元昊所筑。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熙河经略使李宪统兵攻打西夏,由熙州(今临洮)出兵,越马衔山经新营取龛谷寨,驻兵汝遮谷(今苑川之夏官营一带),然后攻取兰州,以为帅府。并占领今榆中、定西、靖远等地。元丰五年熙河路改称熙河兰会路。在兰州城以东18里处筑东关堡(今东岗镇),再向东,筑质孤、胜如等堡。据《宋史·地理志》,“东关堡至质孤堡三十六里”,质孤堡即今来紫堡,里数相符。再向东即胜如堡,若以相距四五十里计算,当在今东古城,可能就筑在乞伏氏苑川城的基址上,有调查时所捡得的宋陶片可证。又筑李诺平堡,哲宗元祐七年(1092年),“改筑为定远军城,西距东关堡五十里”(见《宋史·地理志》),即现在的定远营。这些城堡均属兰州帅府直辖。宋在榆中境内无县治。军城与县同级。
1127年宋朝南迁,熙河兰会路全被金朝占领。金在榆中境内设有3县:升龛谷寨为龛谷县,定远城为定远县,阿干堡为阿干县。
元朝(1271—1368年)建立,升龛谷县为金州,并定远县入州,属巩昌总帅府(见《元史·地理志》)。
明朝建立,洪武二年(1369年)降金州为金县,县治移至今榆中城关,属临洮府。成化十三年(1477年)改属兰州。
清朝建立(1644年),因明朝之旧,金县仍属兰州府(《清史稿·地理志》)。
中华民国八年(1919年)八月,金县更名金城县,同年十月,再改为榆中县。
1949年8月16日,榆中解放,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会宁专区。该专区旋改为定西专区,榆中属焉。1970年3月,榆中改属兰州市至今。
【注释】
[1]《汉书·张骞传》。“金城河西”,是指金城河以西,非金城、河西。金城河是流经金城县的一段黄河。
[2]见《晋书·乞伏国仁载记》,《通鉴》卷103咸安元年纪事。
[3]《元和郡县图志》。
[4]嵻山,非热薄汗山,本文所根据的《元和郡县图志》误。嵻山即今临夏广河县的南山,西秦太子乞伏炽磐所筑的嵻城,即今广河县城,1949年前当地称为太子寺,盖因西秦太子而得名。甘肃前辈学者冯国瑞先生对此有确切的考证,见其所作《炳灵寺石窟的历史渊源与地理环境》(《文物参考资料》1953年第1期)一文。《慕容公主墓志》载公主名仪,系南燕慕容超之后裔,唐武则天时右卫大将军麴崇裕之妻,麴氏为榆中望族。
[5]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北魏分裂为东、西魏,557年宇文觉篡西魏,史称北周,581年为隋文帝杨坚所取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