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定西县建制沿革考:河陇史地考述

定西县建制沿革考:河陇史地考述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定西县建制沿革考我国的郡县制度,始于春秋,秦统一后推向全国,遂成定制。春秋时称西戎,今定西地当为羌戎居地。定西县地遂入秦之版图,属陇西郡。汉初,今定西县地仍属陇西郡。时南安阳郡未废,但从地形及以后的归属来判断,定西县地南部可能改属渭州之襄武县,北部仍属原州。于是今定西县地,南部属渭州,北部属会宁镇。由上可知,北宋以前,定西县境内无州县之建制,它属于临近州县管辖。

定西县建制沿革考:河陇史地考述

定西县建制沿革考

我国的郡县制度,始于春秋(前770—476年),秦统一后推向全国,遂成定制。以后随着疆域的扩大,历代有增设。

今甘肃地区,在夏、商、周三代为西部古老民族羌戎的居地。春秋时称西戎,今定西地当为羌戎居地。

秦霸西戎,向西开拓。献公元年(前384年)灭狄img128戎。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秦置陇西郡。秦统一后于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西北斥逐匈奴,因河为塞。定西县地遂入秦之版图,属陇西郡。

秦亡汉兴,因秦之制。汉初,今定西县地仍属陇西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析置天水郡,今定西县地分属于天水郡img129道、勇士二县。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更天水郡为汉阳郡,治冀县(今甘谷)。中平五年(188年),分天水郡置南安郡(《后汉书·郡国志》汉阳郡注引《秦州纪》),今定西县地属南安郡img130道、勇士县。三国魏沿置,南安郡属雍州。西晋时南安郡改属秦州,废勇士县。永嘉之乱,中原鼎沸,自公元317年起中国遂陷入东晋十六国大分裂时期,今甘肃东、中部大片地区先后为前赵、前秦、西秦、后秦所有,虽政权相继更迭,但南安郡一直沿置。

公元420年,中国进入南北朝北魏时南安郡改称南安阳郡。太武帝太延二年(436年)于今宁夏固原置高平镇,今定西南部属秦州南安阳郡桓道县;北部属高平镇,后改称原州。孝庄帝永安三年(530年),于陇西郡置渭州,因渭水为名(据《元和志》)。据《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下》,渭州下属陇西郡领襄武、首阳二县。时南安阳郡未废,但从地形及以后的归属来判断,定西县地南部可能改属渭州之襄武县(今陇西县),北部(今车道岭一带)仍属原州。

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西魏。关陇地区为西魏所有。西魏在今靖远县地置会州。据《周书·文帝纪》,置会州当在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由此可以断定在西魏初年,今定西县地仍北魏之旧,北部属高平镇,南部属渭州襄武县。至553年后,北部属会州,南部仍属襄武。

公元556年,西魏为宇文氏所篡,建立北周。据《元和郡县图志》所载,北周初期,今定西地归属仍西魏之旧,至“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会州,改为会宁防”。(另据宋人乐史所著《太平寰宇记·会州》所记,周保定二年,将会州移于鸣沙。)可知562年之后,今定西县地南部仍属渭州,北属则属会宁防。

公元581年,北周为杨坚取代,建立隋朝。据《隋书·地理志》序文,开皇三年(583年),废郡为州。据《元和郡县志》卷四,开皇元年,改会宁防为镇。于是今定西县地,南部属渭州,北部属会宁镇。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旧唐书·地理志一》序文云:“及隋氏平陈,寰区一统,大业三年,改州为郡。”)改会宁防为会宁郡,下辖凉川(今靖远)等县;渭州复为陇西郡,下辖襄武县仍旧。今定西县地北部属会宁郡之凉川县,南部则属陇西郡之襄武县。

公元618年,唐朝建国,高祖武德元年,又改郡为州,太宗贞观元年(627年),于州之上设道,为行政大区(见《旧唐书·地理志一》的序文。《新唐书·地理志一》记载略同),于是会宁郡复为会州,辖会宁(由隋之凉川县更名,即今靖远县)等县,属关内道,陇西郡复为渭州,属陇右道。今定西县地北部属关内道会州之乌兰县,南部属陇右道渭州之襄武县。代宗广德元年(763年),陇右陷于吐蕃。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吐蕃王国因内部矛盾及人民起义而瓦解,部族分散,但终五代之世至宋初,今定西地区仍为分散的吐蕃部族的居地,不属中原王朝。

公元960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宋朝建国,其西部边疆不过伏羌寨(今甘谷县),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元昊“举兵攻回纥,陷瓜、沙、肃三州……复举兵攻兰州诸羌,南侵至马衔山”(《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19景祐三年十二月辛未纪事),于是会州、定西县地为西夏占领。直至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才收复这块地方,定西城之名,也是宋朝才定的。

由上可知,北宋以前,定西县境内无州县之建制,它属于临近州县管辖。唐代虽有西使城之设,但不属于地方行政系统,而是陇右牧马监所辖的专管朝廷牧马的一个城市。且其位置在何处,有关唐史的资料,无确切的记载,只有通过宋人的记载向上推勘,才能摸清其准确的位置。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六月,宋朝五路出师伐夏。熙河路都大经制使李宪总熙、秦之兵,于八月越过马衔山,经龛谷寨(亦名康古寨,即今榆中县小康营)至西市新城(今榆中县三角城),破夏人二万余骑,进驻女遮谷(《宋史·地理志》作“汝遮谷”,女、汝音同)以窥取兰州(《长编》)。此宋代史籍中第一次出现女遮谷,即今榆中县夏官营至桑园峡一带的苑川河谷。夏官营是历来驻兵之所。

当李宪进兵兰州的同时,其副将苗授“出古渭取定西,荡禹藏花麻诸族,降户五万”(《宋史·苗授传》)。按:苗授由古渭出兵所取的定西,即今定西县城。

李宪于九月乙酉(二日)入兰州,降巴令渴等三族。隋、唐以来的兰州,此时才为宋有。于是宋朝将熙河路扩建为熙河兰会路,帅府由熙州移驻兰州。李宪留部将李浩、王文郁守城,亲自统军于十月乙卯出兰州,复经女遮谷至弩札川(今定西巉口镇北关川河谷),败夏人于高川石峡(今定西县鲁家沟一带),进至屈吴山,过打罗城川(今靖远县共和乡,旧讹为打拉池),抵天都山,筑天都寨(今宁夏海原县境内)而还。今定西、会宁、靖远等地才成了宋朝的国土。此次进军过程中出现的地名,本书《李宪取兰会及相关城寨遗址考》一文中有考证,此处不赘述。(www.xing528.com)

元丰六年初,宋朝于弩札川筑弩札堡,这是宋朝在今定西境内所筑的第一个城堡。哲宗绍圣三年(1096年)扩展城垣,赐名安西城,隶会州。

《长编》哲宗绍圣四年九月壬戌条下李焘自注云:“三年八月十八日,戒熙河城弩札,须万全乃得举。”绍圣四年十月丙戌条“安西为诸路进筑之首”下注云:“三年十月十七日赐汝遮(弩札)城名安西。”按:哲宗绍圣元年至四年三月,《长编》纪事已佚。幸有此两条注文使我们得知筑安西城的确切年月。为何人所筑?据《宋史·钟传传》:传为兰州推官“与熙州王文郁进筑安西城”。《王文郁传》:“为熙河将,知兰州……筑安西城、金城关”。《宋史·哲宗本纪》:绍圣三年冬十月癸酉,“钟传言,筑汝遮,诏以为安西城”。可知安西城为王文郁、钟传二人所筑。

宋朝在今定西境内所筑的第二个城寨为平西寨。《宋史·地理志三》会州条载:“平西寨,绍圣四年(1097年)赐名,地本青石峡,属熙河路。”又《宋史·哲宗本纪》绍圣四年“六月甲辰,熙河路进筑青石峡毕,赐名平西”。

安西城与平西寨的建制已明,下面我们再来解西使城(亦作西市城)与定西城这个最难解的疙瘩

定西县旧志曾有“定西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曹玮所筑”的记载,是把当年筑在秦州西北45里处的定西寨误认为是定西城,而且把弩札堡与定西城当作同一个地方。至明朝修《元史》,才明确指出定西城即唐代西使城。《元史·地理志》定西州下记载:“本唐渭州西市,五代沦于先零,宋置定西。”按:唐朝后期至五代,渭州地本为吐蕃占领。先零则是汉代西部羌族的一个部落,宋代已不见于史册,而《元史》把吐蕃误作先零,又是一个大错。因此,定西城是否为唐西使城,使人不敢轻信,只有拨开唐、宋史籍记载的迷雾,才能肯定。

《旧唐书·职官志三》提到太仆寺所属牧马监时,有“凡诸群牧,立南、北、东、西四使以统之”的记载。既有四使,当有其驻地四个使城之设置,但无具体记载。《新唐书·百官志三》所载诸监牧有南使、西使、北使、盐州使而无东使,“自京师西属陇右,有七马坊,置陇右三使领之”。盐州使在今宁夏盐池县。可知南、西、北三使均在陇右。其牧地为“秦、兰、原、渭四州”。另据《新唐书·兵志》:“初,用太仆少卿张万岁领群牧,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六万。……万岁掌马久,恩信行于陇右。后以太仆少卿鲜于匡俗检校陇右牧监”,“仪凤中,以太仆少卿李思文检校陇右诸监使,监牧有使自此始”。三个监牧使城究竟在陇右何处,《新唐书》无记载。据唐人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3原州条有较详细的记述。其文云:“贞观中,京师赤岸泽移牧于秦、渭二州之北,会州之南,兰州、狄道之西(应是‘东’),置监牧使以掌其事。仍以原州刺史为都监牧以管四使,南使在原州西南一百八十里。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北使寄理原州城内,东宫使寄理原州城内。”“临洮军”当是狄道之误,因前文已言牧地为秦、兰、原、渭4州。狄道,唐时称临洮(见《通鉴》,还有哥舒翰记功碑为证),不包括狄道以西,而且西使多由渭州知州兼领,不可能管到狄道以西。据宋人的记载,南使城即今静宁县城。北使、东使(东宫使)城均寄治在今固原城。另据《长编》卷88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三月丙午条:秦州知州“曹玮议筑南市城。……南市本曰南使,蕃语讹谓之南市,西南距州百五十里,东北距笼竿城(在隆德县东十里之烽台镇)八十里”。不仅确定了南使城的位置,而且得悉这些使城在吐蕃占领后改“使”为“市”。所以,在宋代的史籍中西使城、西市城互见。而西使城的位置,《元和志》记载的方位与《元史·地理志》大相径庭,还须依据宋人的记载来考定。

前引《宋史·苗授传》:“元丰西讨,授出古渭取定西。”但另据《宋史·刘舜卿传》:舜卿时为“秦凤铃辖,袭击西市城,先登有功,迁皇城使。”按:当时李宪统率的是熙、秦两路之兵,而刘舜卿为秦凤铃辖,隶副帅苗授部下,袭取西市,他先登城破敌,与“授出古渭取定西”指的是同一地点同一个战役,可知西使城即定西城。两传记载其所以不同,是由于元人修《宋史》时,定西城早已定名,撰《苗授传》者,采用的是当时的地名,撰《刘舜卿传》者,用的是历史地名,无足奇怪。如果说这条证据还不足,再据《长编》所记,逐步推勘。

《长编》卷316元丰四年九月庚子:“李宪言:现议选将领兵,照应修西使城。”同卷,九月庚戌条:“熙河都大经制司言:兰州西使城川原地极肥美,兼据边面,须选募强壮,以备戍守。”又元丰四年十二月乙丑条:“诏熙河兰州西使城今已修葺戍守,其间须增置堡寨,通接道路,令经制司相度以闻。”这些记载,是宋攻取西使城后朝廷与边帅商议修葺城垣,加强防御的事。

《长编》元丰四年十二月甲戌条记载宋廷任命新收复的兰州等城寨的官吏时,一并下令“其西使城赐名定西城”(取“平定西边”之意),此后再不见有“兰州西使城”的记载。

《长编》元丰五年二月乙亥条:“熙河都大经制司言:相度通远军去定西城路为便,乞自弩札堡以西隶通远军,康古寨以北隶兰州。从之。”定西城由兰州帅府直辖拨归通远军,是由于交通方便,距离相近的缘故。再据元丰年间王存等人所撰《元丰九域志》卷3通远军条记载:定西城,“元丰四年置,在军北一百二十里”。与现在陇西县城(即宋通远军)至定西县城的方位、距离完全相符。至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宋代的定西城即唐代的西使城,也就是现在的定西县城,《元史·地理志》“本唐渭州西市”的记载是可靠的,而《元和志》所记“西使在临洮军西二百二十里”是不可靠的。定西城在临洮以东而不是以西。又,《长编》卷33l元丰五年十二月癸丑,“都大经制熙河兰会路边防财用李宪言:窃见通远军当熙河、秦凤四达之冲,人物稠穰,即古渭州。……乞改赐州名,以定西城为通远军,以弩札堡为定西城,如此,则折冲制胜之形成矣”(还有其他增筑堡寨的事从略)。据此,《宋史·地理志》在巩州与兰州条下均有“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五年,改定西城为通远军,以汝遮堡(即弩札堡)为定西城,属通远军”的记载。但李宪易置通远军、定西城的这个报告,当时并未得到政府的批准,《长编》记载此段文字后面无“从之”二字,即其明证。直至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才升通远军为巩州,此后定西城一直属巩州,而弩札堡在哲宗绍圣三年赐名安西城(见前),二城并存,至金朝时均建为县。而《宋史·地理志》把未批准实施的报告当作史实,给后人造成误解,今一并澄清。至于定西寨,与定西城毫不相干。据《宋史·曹玮传》,玮知秦州时,筑三阳、定西等寨。而曹玮守秦州是在大中祥符八、九年间。据《长编》卷88,当时宋朝疆域西边只达今武山境内的四门寨(宋将张佶所筑),曹玮不可能跑到西夏占据的西市城去筑定西寨;再据《元丰九域志》卷3:“定西寨,建隆二年置”,在秦州“州西北四十五里”。可见此寨在宋初即有,曹玮不过加筑而已。其位置在今天水新阳镇附近,与定西县根本无关。

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金人南侵,北宋政权瓦解,陕西五路被金朝占领。金熙宗皇统二年(1142年),定西、安西、通西三城并建为县,属巩州。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升定西县为定西州(《金史·地理志下》)。元朝因之。“元至元三年(1266年),并三县入本州”,隶巩昌府(见《元史·地理志三》)。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因“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改“定西州为安定州”(《元史·顺帝本纪五》)。

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派大将军徐达率兵入甘肃,四月,大破元扩廓帖木儿兵于沈儿峪(在今定西秤钩驿至巉口一带),克复安定州;十年,降州为县,属巩昌府。清朝沿置。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1914年,安定县改为定西县,属兰山道。1928年道废,定西县直辖于省。1944年属甘肃省第九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甘肃,8月14日定西解放,16日成立定西县人民政府。同年九月,成立甘肃省定西专员公署,定西县为专员公署驻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