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中原通西域的几条道路的探索
唐代中叶以后,因藩镇割据、边疆地区的民族迁徙与动荡,盛极一时的丝绸之路渐趋衰落,但并未被遮断。由于东西方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所形成的相互依存关系,人总是想方设法要往来的,陇西道不通,可走别路,即使在五代大分裂时期,中原王朝与西域各国,仍然是信使往还,后晋时高居诲使于阗即其例证。僧徒等往印度者,更是络绎不绝。
960年,宋朝建国。因开国皇帝赵匡胤对西北边疆少数民族的积极争取,丰州王承美、府州折御卿、夏州李彝兴等地方民族首领,皆被许之世袭为节度使,给以优厚的待遇,由是边疆安定。河西地区的瓜沙归义军曹氏、甘州回鹘、凉州吐蕃六谷族等均向宋朝靠拢,于是以灵州为枢纽,经河西走廊以达于阗,远至印度、大食的交通因而畅通。后因西夏的割据,屡经改道,总计北宋时期,先后有灵州道、夏州道、泾原道、青唐道四条道路通行。今按时间的顺序,分别探讨如下。
一、灵州道
灵州为唐代朔方重镇。安史之乱中肃宗以此为根据地收复两京,讨平叛乱。其后因吐蕃占领陇右、河西,中原通西域改走回鹘道。武宗会昌(841—846年)以后,回鹘、吐蕃王国相继瓦解,回鹘一部南下甘州,建立政权。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起义沙州(今敦煌),以瓜沙地区归唐,唐封之为归义军节度使。凉州则由吐蕃人团聚为六谷族,建立地方政权。唐末五代至宋初,传统的陇西道仍然被散处于秦陇的吐蕃各部族隔断,于是灵州遂成为中原连接河西的交通枢纽。
后晋天福四年(939年),调义成节度使(治河南滑州)冯晖为朔方节度使,镇守灵州,于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卒,其子牙内都指挥使冯继业杀兄继勋,自知军府事[1]。宋初仍命其袭节。冯继业杀兄自立,还“抚士卒少恩,部下多携二”,又“时出兵掠羌夷羊马,戎人不附”,太祖选派考功郎中段思恭代之。思恭到任之后,力矫继业之失,对属下部族“悉心绥抚,夷落安静,周访利病,甚得民情”[2],安定了一方,保证了灵州至河西道路的畅通。我们先扼要叙述与西域交往的情况,然后详考灵州道的走向。
瓜沙归义军自后梁乾化四年(914年)曹议金取代张氏之后,子孙相继。建隆二年(961年)十一月,节度使曹元忠及子瓜州团练使曹延敬皆遣使修贡。三年正月,加元忠中书令,延敬瓜州防御使,赐名延恭。曹氏奉宋正朔。同光二年(924年)后唐册封甘州回鹘王仁美为英义可汗。至宋初,三传至景琼可汗,建隆二年遣使来贡方物。三年,阿都督等42人又来朝贡。乾德二年(964年)、三年连续遣使入贡,至开宝中和宋朝保持极友好关系。凉州吐蕃族自五代以来,或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乾德二年十二月,当地首领数十人诣阙请帅,太祖以供备库使麴彦饶为河西节度使。按宋初凉州吐蕃六谷族先是折逋氏当权,后由潘罗支主其政,连年向宋朝进贡。由于河西地方三政权主动向宋朝靠拢,才保证了灵州道的畅通[3]。建于今新疆南部的于阗王国,建隆二年其王李圣天遣使来贡方物。乾德三年冬、四年,李圣天连年遣使来贡。圣天自称是唐朝宗室,和瓜沙曹氏联姻,曹议金的女儿嫁给他为皇后,他的女儿嫁给曹延禄为夫人。这样的婚姻关系加强了本地区的民族团结,均与中原通好,使臣来往频繁,在敦煌资料中留下了可贵的记载。敦煌壁画第98窟东壁北侧绘有与人等身的李圣天皇后供养像,61窟东壁北侧绘有于阗公主及家属供养像,均有题记,给我们留下了形象的史料。于阗国笃信佛教,与北印度加湿弥罗国有密切联系,所以当时西行求法的僧徒均绕道于阗。引起重大反响的是道园和尚之行。据《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乾德三年十一月戊午纪事:“先是,沙门道园出游西域二十余年,于是与于阗朝贡使者俱还,献贝叶经及舍利。癸亥,上召见之,问山川道路及风俗,一一能记,上喜,赐以紫衣及金币”。由是触发了宋太祖招致大食等国朝贡的念头。他下诏征召僧徒往西域。据《宋史·天竺传》载:“(乾德)四年,僧行勤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言,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谕其国,令人引导之。”另据《大食传》,僧徒们还带着宋太祖赐大食国王书。据《佛祖统纪》僧行勤等此行确实是太祖先下诏,他们应诏而往的。与此事有关的还有一件珍贵史料,即编号为S.0383号的敦煌写卷《西天路竟》(竟即境),经黄盛璋氏研究[4],该卷所记东京至西天(印度)路程,与所经历的甘、沙、肃等州至加湿弥罗等国的地境,与《宋史·天竺传》符合,肯定为僧行勤等一行中的僧徒回国后所记行程的一个传抄本。这些僧人不辱使命,以宋朝国书奉达大食,最远到了印度最南端的宝陀洛山,沟通了印度和宋朝的往来。开宝元年(968年)十二月,大食贡使至,四年又至。开宝八年,东印度王子稂结说罗来朝。僧徒们分批回国,最早的在开宝四年,最晚的则到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他们走的就是后晋时高居诲使于阗的灵州道,现根据《高居诲使于阗记》及《西天路竟》等,将该条道路具体走向考证如下[5]。
宋都开封,此路由开封起程,经洛阳、长安,然后沿泾河抵邠州;再循泾河支流环江北上,经宁州、庆州、马岭(今庆阳县马岭镇)、方渠(今环县曲子镇),以达环州(今环县),由环州再北上至洪德寨,循环江西支白马川(今名西川河),出青岗峡,经清远军(今环县甜水堡)、溥乐(在今宁夏甜水河与苦水河会合处)、耀德(今吴忠县南)等寨以达灵州,是为东段。据宋太宗淳化五年吏部尚书宋琪上书:“灵武路自通远军入青岗峡五百里,皆蕃部熟户。向来使人、商旅经由,并在部族安泊,所求赂遗无几,谓之‘打当’,亦如汉界逆旅之家宿食之直也。”[6]可见是通行无阻的。由灵州向西,可称西段。先渡过黄河,出贺兰山口(现在叫三关口),穿越腾格里沙漠。据《高居诲使于阗记》:“自灵州过黄河,行三十里,始涉沙入党项界,曰细腰沙、神点沙,至三公沙,宿月氏都督帐,自此沙行四百余里,至黑堡沙,沙尤广,遂登沙岭。”而《西天路竟》只记“灵州西行二十日至甘州”。因此,论者谓出贺兰山口后穿过沙漠的此段路程“无可确考”。经我们调查民勤绿洲时所得,还是可以搞清楚的。出贺兰山口后不是向西行或向西南行,而是向西北,所经细腰沙、神点沙即今贺兰山外数十里间沙漠,北上至今阿拉善左旗即折向西北,经现在的锡林高勒、和屯盐池至四度井转向西南,到达今甘肃民勤县的五托井。《使于阗记》中所记“至三公沙……自此沙行四百里,至黑堡沙,沙尤广”的地段,按方位里数,就在四度井与五托井之间。由五托井再南行100余里,即达白亭海至白亭河(现在的石羊河),即民勤绿洲地区。近代民勤人跑生意走阿拉善左旗,远至银川,仍然走这条路。从地图上看,是向北绕了一个大弯子,实际上这是出贺兰山越腾格里沙漠最好走的一条路。渡白亭河以达凉州,即与传统的河西道合,无须详述。但西至沙州后,高居诲使于阗是出阳关,度胡卢碛,从西域南道以达于阗;而《西天路竟》记载的僧行勤等则不走此道,而是从沙州“西行三十里入鬼魅碛,行八日出碛至伊州”。即由敦煌县向正北方向走,鬼魅碛即现在穿越青墩峡以北的大沙碛,北上至现在的红柳河,由此偏西进入今新疆境,再向北达伊州,即今哈密。由伊州向西至高昌(今吐鲁番),是按唐代的北道走的,基本上就是现在由哈密通吐鲁番的公路线。路是人走出来的,现在的交通线是沿着旧路修成的。由高昌西去,经月氏(今焉耆)、龟兹、割鹿(即葛逻禄),南下至于阗,由于阗再北上至疏勒(今喀什市),转向西南,经现在的塔什库尔干,越过葱岭,进入加湿弥罗(今克什米尔),达印度。
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西夏李继迁大集蕃部,攻陷宋灵州。从此灵州道被隔绝。
二、夏州道
夏州道,北宋初期通行。要搞清这条道路,须先对夏州的历史变迁有个大致的了解。夏州城,即十六国赫连勃勃所建统万城。据《晋书·载记第三十》及《通鉴》的记载,赫连勃勃于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自称大夏天王,建号凤翔;发岭北夷、夏10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蒸土筑城,号曰“统万”,言其统领万众也。后为北魏所灭,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年)于其地置夏州。唐灭东突厥后,在夏州、灵州南部(今内蒙古伊盟南境)置鲁、丽、含、塞、伊、契等州以处突厥降户,号称为六胡州,后又合并为匡、长二州,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又改置为宥州。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年),宥州移治长泽县,于是在今伊克昭盟南境就有夏、宥两个大州。后党项族迁居其地。唐僖宗中和元年(881年),其首领拓跋思恭助唐镇压黄巢起义,因功封定难节度使,赐姓李氏,许之世袭。宋初,李彝兴为节度使,建隆三年(962年)并遣使贡马300匹,太祖优礼答之,加封西平王,领有银、夏、绥、宥四州,为宋朝属下的地方政权,世袭如故。按:银州故址在今陕西榆林县榆林河(宋代称明堂川)与无定河交汇处的西岸;绥州即今陕西绥德县;夏州即统万城,据侯仁之先生考察,其故址即今陕西靖边县最北、无定河上游红柳河大转弯后向东15里处河床北岸的古城废墟白城子;宥州城故址在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南部,地当夏州城址西南102里处的城川古城[7]。
宋初因与夏州李氏保持密切关系,王延德出使高昌,即走此道。高昌即西州回鹘,牙帐在今新疆吐鲁番境内,与中原王朝通好,建隆三年遣使阿道等来贡。乾德三年(965年),又遣僧法渊来贡,献佛牙、琉璃器、琥珀盏等。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其王始自称西州外甥师子王阿斯兰汗,遣都督麦索温来献。五月,太宗遣供奉官王延德、殿前承旨白勋使高昌。……雍熙元年(984年)四月,王延德等还,叙其行程来献”[8]。其所记行程,即《使高昌记》。延德此行走夏州道。此道由宋朝都城开封出发,经洛阳、长安,由长安北上经延州至夏州,是为东段。据《长编》卷35太宗淳化五年宋琪上书言边事中所讲:“从延州入平夏(即夏州,宋人又称夏台)有三路:一、东北自丰林县苇子驿至延川县,接绥德入夏州界;二、正北从金明县入蕃界,至芦关四五百里,方入平夏,是夏州南界;三、西北历万安镇经永安城,出洪门,至宥州四五百里,是夏州西界”。与现在的地图对勘,宋琪所言东北路,是出延安后经四十里铺(宋丰林县城当在此),过甘谷驿、文安驿至延川,由延川北上经青涧、绥德以达银州,再循无定河西至夏州;正北路出延安经沿河湾(金明县址当在此附近)、安塞城至靖边城(旧名关路畔,宋芦关当在此),再直北即达夏州;西北路出延安向西,过三川口至保安军(现志丹县),再向北越白于山达洪门(即夏人所建洪州,故址在今靖边县境内长城北红柳河与西湾河汇合处),再北上至宥州,向东北120里即达夏州。《使高昌记》只从夏州说起,未谈东段情况。延德等从延州至夏州,当走北路。
夏州以西,属关键性地段,因历史的变迁,现在这一带都成了蒙古语地名,承继下来的历史地名极少,很难一一查对。但有几个重要点是肯定的,根据这几个点是能勾画出夏州以西的道路的。据《使高昌记》,王延德等一行,“初自夏州历王亭镇,次历黄羊平,其地平而产黄羊。渡沙碛……凡二日至都罗罗族”。按:这是从夏州向北走,至现在内蒙古伊克昭盟的乌审旗渡沙碛的,此沙碛当然是毛乌素沙漠。不过宋时沙漠还没有向南移动到现在这么远。玉亭镇与黄羊平,依次在夏州与今乌审旗之间。渡沙碛后所历之都罗罗族住地,当在今鄂托克旗。“次历茅女喎子族,族临黄河,以羊皮为囊,吹气实之浮于水,或以橐驼牵木筏而渡。”渡黄河后即“行入六窠沙,沙深三尺,马不能行,行者皆乘橐驼”。按:渡黄河后所行入之六窠沙,肯定是现在的乌兰布和沙漠,可知他们是从现在的乌海以北巴音木仁附近的旧磴口渡河的。“穿六窠沙,历楼子山,无居人”。“次历卧梁劾特族地,有都督山,唐回鹘之地”。按其所行方向,穿越乌兰布和沙漠不是向西南的吉兰泰盐池的方向前进,而是向西偏北,傍阴山余脉前进,所历都督山,当为阴山余脉迭布斯格乌拉(山)。这一带原为回鹘之地。过都督山后,历经大虫太子族,达于越王子族、拽利王子族,“有合罗川,唐回鹘公主所居之地,城基尚在,有汤泉。”据王明清《挥麈录》所载,于越王子族下有“九族,达靼中尤尊者”语。合罗川,当是现在阿拉善右旗境内巴丹吉林沙漠以北之大草原,并不是回鹘西迁甘州后所称的合罗川——现在张掖西北的黑河。因为王延德一行根本不走河西。川,不一定是一条河流,凡平原旷野皆可称为川,现在西北地区仍然是这样称谓的。这一带原为回鹘牧地,唐朝嫁给回鹘的公主在这里住过,至今仍然是湖泊井泉密布的水草牧场。不过牧主人早已换成蒙古族了。清代把这里称为北草地,有驿路直达新疆哈密。王延德一行过合罗川后,“次历阿敦族,经马山望乡岭,岭上石龛有李陵题字处。次历格罗美源,西方百川所会,极望无际,鸥鹭凫雁之类甚众”。按此西方百川所会之格罗美源,无疑是现额济纳旗,即历史上有名的居延海地区。“极望无际,鸥鹭凫雁之类甚众”是纪实。有李陵题字处的马
山,不是今甘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境内之马鬃山,而是居延海东北的某个山。过格罗美源,向西直达伊州,即现在新疆的哈密。伊州以西,历益都、纳职城,“城在大患鬼魅碛之东,南望玉门关甚近”。按益都、纳职城,当为今哈密以西之二堡、柳树泉等地。玉门关确在伊州正南方,但相距遥远,说“南望甚近”,不过是想象而已。大患鬼魅碛,即《西天路竟》中所称之鬼魅碛,就是现在敦煌县以北、哈密以西以南之大戈壁。这里戈壁呈黑色,常出现海市蜃楼等幻影,鬼魅碛由此而得名。过纳职城,“凡三日,至鬼谷口避风驿”,此鬼谷口,当在今哈密县七角井,这里是天山西端有名的风口,设避风驿,是待风止而后行。过避风驿凡八日至泽田寺(在今鄯善以西),高昌遣人迎使者,“次历地名宝庄(今鄯善),又历六种(当在高昌近郊)乃至高昌”,即今吐鲁番。高昌以西之路,就不必重述了。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李继迁叛,此后和宋朝关系时断时续。淳化五年(994年),宋朝放弃夏州,迁其民于绥、银等州。夏州道被西夏隔绝。
三、泾原道
泾原道以唐代原州即宋代镇戎军为枢纽,东南至渭州(今平凉)、泾州以达内地,西北至凉州(今武威)以通西域。据《宋史·吐蕃传》:“开宝六年,凉州令步奏官僧吝毡声、逋胜拉蠲二人求通于泾州以申朝贡,诏泾州令牙将至凉州慰抚之。”这说明在太祖时,西凉府六谷族已有了不经过灵州而直通泾州的道路,但不知此道的详情。太宗至道初,以故原州平高县置镇戎军[9],才明白了此道的路程。至道二年(996年),西夏李继迁邀击往灵州护送粮草的宋军,夺取刍粟40万。宋朝五路进讨,因诸将失期,无功而还(见《长编》卷39、40纪事)。三年春,宋将李继隆请由古原州蔚茹河路往灵州输送粮草,“太宗许焉。遂率师以进,壁古原州,令如京使胡守澄城之。是为镇戎军”(见《宋史·李继隆传》)。不久太宗死去,真宗即位,由镇戎军向灵州运粮事遂搁置不行,又弃镇戎军不守。咸平四年(1001年)李继迁围灵州,继隆弟“洛苑使李继和固请复城之。乃命版筑,即以继和知军事,兼渭、仪(今甘肃华亭县)都巡检使。张齐贤经略陕西,因访继和边事,继和上言:镇戎军为泾、原、仪、渭北面捍蔽,又为环、庆、原、渭、仪、秦熟户所依,正当回鹘、西凉六谷、咩逋、贱遇、马臧、梁家诸族之路”[10]。可见夏州、灵州二道被阻之后,宋朝通往河西的道路以镇戎军为枢纽。这条路,实际上是汉唐的丝绸古道之一。由镇戎军往内地,据李继和上言,有数道:“若自陇山南去,则由三白堡入仪州制胜关;自瓦亭路南去,则由弹筝峡入渭州安国镇;自青石岭东南去,则由小卢、大卢、潘谷入潘原县,若至潘原,西则入渭州,东则入泾州;若自青石岭东公主泉南去,则由东山寨故彭阳城西,并入原州。”按:由“陇山下南去”入仪州制胜关道,即由今固原南下,经泾源县(唐制胜关在此)至华亭的通道;“自瓦亭路南去”由弹筝峡入渭州道,即由今固原南下至瓦亭折向东南,循泾河河谷经蒿店、安国镇至平凉的大道,此为泾原道的主干线;“自青石岭东南去”入潘原县路,即由今固原南下至青石嘴折向东南,循泾水的两条支流大路河、小路河(即大卢、小卢)均可通至今平凉四十里铺即潘原县城,由此往西可至平凉,往东可至泾川;“自青石岭东公主泉南去”入原州的路,即由今青石嘴向东南循茹河河谷经彭阳、开边堡至镇原县城即宋代原州。三条路均以镇戎军为起点,而以自瓦亭至平凉、泾川的泾河大道为主要通道。
宋代的镇戎军城,即汉代安定郡治高平城、唐原州治平高城、今宁夏固原城。由此西通凉州,有古道可循。由镇戎军北走,经平夏城、西安州入会州,过黄河后经今景泰、古浪至西凉六谷族政权所在地凉州。据《长编》卷49真宗咸平四年七月己亥纪事:“以会州刺史遇为保顺郎将,苏家族屈尾、白马族埋香、韦移族特都香并为安化郎将”,可知当时在会州(今靖远)境内的吐蕃诸部是归附宋朝的,由此过境的道路是畅通的。河西的西凉六谷族、甘州回鹘、瓜沙归义军以至高昌回鹘、于阗等国,在灵州道、夏州道被阻绝之后,均由此道与中原保持联系。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西夏攻占西凉以后,此道被阻,宋朝通西域就只有青唐道了。
四、青唐道
青唐道,指经青唐地区以达西域的路线。唐末吐蕃王国瓦解,部族离散。宋初,在河湟地区团聚成以厮啰为首的地方政权,宋人称之为青唐羌。其所占地盘,据宋人李远《青唐录》[11]载:在“黄河之曲,直西成都数千里,占河、湟间二千余里”。
厮啰建立政权之日,正是西夏向河西侵逼之时。他联宋抗夏,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遣使入贡。宋朝回赐甚厚,并派侍禁杨承吉往青唐报聘。明道元年(1032年),仁宗授
厮啰为宁远大将军、爱州团练使[12]。此后双方信使往还,于阗及以西诸国来宋朝贡使,均走青唐道。其东段即传统的陇西道,中段即汉代的湟中道,青唐城(今西宁市)以西可称为西海道,而以青唐城为枢纽。下面分段叙述。
宋朝建国之初,以秦州为西部重镇。自伏羌寨(今甘谷城)以西沿渭水过洮水直至青唐城,均有吐蕃部族分居。皇祐四年(1052年),宋朝力量伸展至古渭州,筑古渭寨。宝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大举攻宋。宋廷接连派使臣诏谕厮啰出兵,从侧背击元昊以分其势。康定元年(1040年)八月,“屯田员外郎刘涣出使邈川。……涣出古渭州,循末邦山(抹邦山)至河州国门寺,绝河逾廓州抵青唐城”[13]。这是第一次记载宋使所经行程,但只提到末邦山、河州、国门寺(即炳灵寺)等地名,而且由炳灵寺渡河是走鄯州(即邈川城),不会走廓州(青海尖札县北)。记载有误。至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宋将王韶开拓熙河,从其行军路线得悉这条路径的详细经过,是从古渭寨至渭源城,分两路:一路越鸟鼠山经庆平堡,循东峪沟到熙州;一路经竹牛岭(今五竹乡)循抹邦山,过会川城至熙州、过洮西则又合为一路,经康乐寨、当川堡、定羌城(今广河县城)到河州,由河州经炳灵寺渡河(渡口在寺东1里处,今没入水库),经今永靖的杨塔(有古城名宋家城)、川城、民和的古鄯至邈川,循湟水至青唐城,这是中段,即汉代所开湟中道。经调查:宋代康乐寨(今康乐北6里处)出土大量汉瓦片,最早为汉城。汉大夏县在今广河西10华里大夏河西岸。枹罕古城在今临夏市西南40里的双城,出土有秦汉瓦片,证明《元和郡县志》河州枹罕县条所载“故罕羌侯邑,秦灭为县,后遂因之”的记载是可靠的。由今康乐、广河至临夏市,又由今永靖县经杨塔、川城直至乐都有一条烽燧线,每10里1烽墩,现均保存,为汉代军事设施(调查有另文专述,此处不赘),宋代青唐道是循汉代古道而行的。自河西走廊被西夏阻隔,青唐城及其西40里之林金城,就成为西来的贡使、商人往宋朝必经之中转枢纽。据《青唐录》:青唐城有“于阗、四统往来贾贩之人数百家”,“自青唐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宋史·
厮啰传》云:“厮啰居鄯州(即青唐城),西有临谷城通青海,高昌诸国商人皆趋鄯州贸卖,(
氏)以故富强。”又据《长编》卷127康定元年四月辛亥条:“以邈川首领
厮啰子董毡为会州刺史。董毡方九岁,乔氏所生。乔氏……居历精城(另一处记载为林擒城),所部可六七万人,号令明肃,人惮服之。”按:林金城、临谷城、历精城为同名异译,即今西宁市西多巴镇。自此以西,则为漫长的西海道。(www.xing528.com)
李远《青唐录》:“自青唐西行四十里至林金城,城去青海,善马三日可到。……海西皆平衍无垄断,其人逐善水草,以牧放射猎为生,多不粒食。至百铁堠,高丈余,羌云,此以识界。自铁堠西皆黄沙,无人居,西行逾两月,即入回纥、于阗界。”另据《长编》记载,元丰四年拂菻国(西亚地中海沿岸地)贡方物。其贡使尔厮都令厮孟判言其东来的行程是:“东至西大食,及于阗新福州,次至旧于阗,次至灼昌城,乃于阗界。次东至黄头回纥,又东至种温,又东至董毡所居。次至林金城,又东至青唐,乃至中国界。”[14]又元丰六年五月于阗贡使至,见于延和殿,神宗问其去国岁月及所经何国,对曰:去国四年,道途居其半,“经黄头回纥、草头达靼、董毡等国”[15]。按于阗国都在今新疆和田,灼昌城在今且末,黄头回纥、草头达靼地当今柴达木盆地及其以北,据此,我们可以勾画出西海道是从林金城出发,过日月山至青海湖南面的大草原(唐代称大非川),然后循昆仑山北麓、柴达木盆地南沿一直向西,至茫崖镇以西穿越阿尔金山至新疆若羌、且末以达于阗(于阗西古道无须重复)。
西海道当然不是宋代才开辟的。青海湖以西直至新疆南部,为古羌人居地,自西晋至唐初,由东北迁来的鲜卑族在这里建立了吐谷浑汗国,国土西极于阗。作为游牧民族,他们早就开通了此道。但作为官方通道,是唐代才开的。贞观八年吐谷浑连续寇凉州、鄯州,大掠而去。太宗决计用兵,命李靖为西海道行军大总管,节制侯君集、李道宗等五总管之兵大举征讨。十二月,主力军由鄯州出发,经牛心堆(今西宁市南川河旁)、赤岭(日月山)、赤水源(今倒淌河上源)至大非川,然后分军为二:先锋将契苾何力、薛万均、薛万彻等穿过柴达木盆地南沿西追,“至且末,“穷其西境”,至突伦碛(且末至于田之间的沙碛),袭破吐谷浑可汗伏允牙帐而还[16]。这就是西海道,是中央王朝的军力第一次穿越柴达木盆地直达新疆南境;另一路李道宗、侯君集以偏师由大非川向南,越汉哭山,经破逻真谷(今花石峡以南)过柏海(今鄂陵湖、札陵湖),至河源而还,这就是唐蕃古道(即河源道)。文成公主进藏过日月山走唐蕃古道,在贞观十五年正月,代表唐王朝持节护送她的正是李道宗。这里附带提及河源道,是因为它与西海道为唐朝政府同一年所开。
【注释】
[1]《资治通鉴》卷282后晋天福四年正月甲寅条、卷290后周广顺二年五月己亥条。
[2]《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卷10开宝二年正月己丑、八月己卯及九月庚戌条。
[3]关于河西三政权的始末,参看本书《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
[4]黄盛璋:《西天路竟笺证》,兰州大学《敦煌学辑刊》总第6期;《敦煌写本〈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理》1981年创刊号。
[5]《高居诲使于阗记》及《西天路竟》、《佛祖统纪》等,我使用的本子是吴丰培《丝绸之路资料汇钞》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年。
[6]《长编》卷35淳化五年正月宋琪上书言边事及《宋史·宋琪传》。
[7]侯仁之:《从红柳河上的古城废墟看毛乌素沙漠的变迁》,《文物》1973年第1期,后收入其《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一书。
[8]《宋史·高昌传》。
[9]据《元丰九域志》卷3,至道元年置镇戎军;《宋史·李继隆传》记此事于至道三年。
[10]《长编》卷50真宗咸平四年十二月乙卯条。
[11]《说郛》卷35,李远《青唐录》,商务印书馆一百卷本。
[12]《长编》卷85大中祥符八年九月丙子、十二月丁亥纪事;卷110明道元年八月辛酉纪事。
[13]《长编》卷128康定元年八月癸卯条。沈括《梦溪笔谈》卷25《杂志》2。
[14]《长编》卷317神宗元丰四年十月己未条。
[15]《长编》卷335元丰六年五月丙子条,《宋会要辑稿·蕃夷四·于阗》有相同的记载。
[16]《资治通鉴》卷194贞观八年、九年纪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