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河西回鹘的族源及历史发展

河西回鹘的族源及历史发展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论河西回鹘河西回鹘,是由我国北方的草原游牧部族回纥发展而来。有人把河西回鹘的族源,一直上推到公元前活动于贝加尔湖以南、独洛河以北的丁零。若追溯构成回纥族的漠北铁勒诸部的族源,上推到丁零是必要的;若只言河西回鹘,当从隋唐统一时的回纥人说起。所以我认为,河西回鹘的族源从隋朝后期至唐初移居河西的铁勒诸部算起,较为准确。回鹘之名自此始。

河西回鹘的族源及历史发展

论河西回鹘

河西回鹘,是由我国北方的草原游牧部族回纥发展而来。有人把河西回鹘的族源,一直上推到公元前活动于贝加尔湖以南、独洛河以北的丁零。若追溯构成回纥族的漠北铁勒诸部的族源,上推到丁零是必要的;若只言河西回鹘,当从隋唐统一时的回纥人说起。

在公元一世纪初的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有一些丁零人移居到河西。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云:“建武时,匈奴衰,分去其奴婢,亡匿在金城武威酒泉北、黑水西河东西,畜牧水草。……其种非一,有大胡,有丁零,或颇有羌杂处。”[1]但这些丁零人,经过东汉将近二百年的时间,早已和当地居民杂居共处,融合为一体。以后经过魏晋十六国至北朝的民族大迁徙、大动荡时期,查有关的史料,不见有漠北丁零部族南下河西的记载。有人把北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时所指的河西(今河套一带,那里当然有丁零人活动)当作甘肃的河西,实属误解。所以我认为,河西回鹘的族源从隋朝后期至唐初移居河西的铁勒诸部算起,较为准确。

铁勒原是游牧于北海(贝加尔湖)以南、娑陵水(今色楞格河)、温昆河(今鄂尔浑河)、独洛河(今土拉河)流域的原始部落联合体。据《魏书·高车传》:“初号狄历,北方以为敕勒,诸夏以为高车、丁零。”隋朝时称为铁勒(见《隋书·铁勒传》)。按:高车之名,因其多乘高轮大车而来。这个部落联合体共有15部之多,回纥是其中的一部,原称袁纥,又有乌护、乌纥、韦纥等不同的音译,唐时称为回纥(《唐书·回纥传》)。

汉末魏初,鲜卑族据有漠北,铁勒部众被迫向西发展。天山以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之碎叶川(今楚河),均有其部落活动。北魏后期,突厥崛起于漠北,铁勒受其统治。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因不堪忍受突厥的奴役,回纥乃与仆固、同罗、拔野古、思结等部同起反抗,以摆脱突厥的控制,其酋长皆自号俟斤。隋朝末年,回纥部众共推药罗葛氏特健俟斤为君长。特健死,部人立其子菩萨继位,从此开始了酋长世袭制,回纥由是渐强[2]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菩萨以5000骑击破突厥颉利可汗兄子欲谷设所将10万骑之众于马鬣山,并助唐灭东突厥。[3]贞观二十年,菩萨之子吐迷度又助唐灭薛延陀(铁勒部族之一),[4]成为漠北惟一的强部。于是铁勒诸部以回纥为中心,形成了强大的部落联盟。回纥之名遂取代铁勒而成为诸部的总称了。

薛延陀灭亡后,回纥归附唐朝。唐太宗在漠北设六府、七州,以回纥各部酋长为府都督及州刺史,其上置燕然都护府以统之,封吐迷度为怀化大将军兼瀚海都督。诸酋长遂上唐太宗以“天可汗”尊号,并请求唐朝向北开了一条通往回纥的大驿道,分设68个驿站,称“参天可汗道”。从此交通畅达,双方开展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武则天时,突厥复兴,默啜可汗攻夺回纥故地,回纥的契苾、思结、浑等部被迫向河西迁徙(详后),回纥人进行了艰苦的反抗,骄横的默啜终于被杀死在独洛河上。回纥由是复振。

天宝三载(744年),“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遣使言状;上(玄宗)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于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于乌德鞬山(蒙古杭爱山东支)”[5],成为漠北惟一强大的汗国。天宝十四载(755年),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曾两次借回纥兵平叛。此后回纥的可汗因助唐平叛而恃功傲慢无礼,甚至在经济上对唐敲诈,如在马贸易中以不堪军用的劣马强迫卖给唐朝,并任意提高马价;在边境上抢掠人畜,但没有侵占唐朝的土地,每次可汗继位,都要报请唐朝册封。唐朝的皇帝也屡以公主下嫁而和亲。乾元元年(758年),肃宗以幼女宁国公主嫁英武威远可汗;贞元三年(787年),德宗以咸安公主武义成功可汗。次年,回纥表请唐改回纥为回鹘(义取回旋轻捷如鹘)。回鹘之名自此始。贞元十一年奉成可汗死,宰相img43跌(img44音协)氏骨咄禄立,唐封为怀信可汗。回纥可汗遂由药罗葛氏转入img45跌氏。“至是,以药罗葛氏世有功,不敢自名其族”(为以后有黄姓、黑姓之别张本,黄为贵姓,详后)[6]。穆宗长庆元年(821年),以宪宗女(穆宗妹)太和公主嫁崇德可汗。唐凡三嫁公主于回纥,双方保持了友好的关系,影响深远。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回鹘因天灾人祸,内部分裂,被黠戛斯人袭破,部众四散。雄踞漠北百年之久的回纥汗国破灭了。

以上简短的叙述,勾画出回纥兴衰的大致轮廓,不这样做,河西回鹘的来历就说不清。在回鹘兴衰的过程中,其部众不断迁入河西,五代时建立甘州政权,遂独树一帜而形成河西回鹘,以至团聚成为一个新起的民族——黄头回纥(今裕固族是其后裔)。

回纥部族何时迁入河西?当从隋炀帝时算起。据《通鉴》记载,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派黄门侍郎裴矩往张掖,掌管西域胡商往来贸易事,“矩至张掖,引致诸胡。啖之以利,劝令入朝,自是西域胡往来相继”[7]。当时铁勒部族已进入天山以北,由隋之伊吾郡(今哈密市)进入河西是很容易的;而往来于河西的诸胡中,肯定有回纥人。就在这一年,“铁勒寇边,帝遣将军冯孝慈出敦煌击之,不利。铁勒寻遣使谢罪,请降;帝使裴矩慰抚之”[8]。次年,“裴矩说铁勒,使击吐谷浑,大破之”[9]。裴矩住张掖,他既能抚慰铁勒,又能指使其攻打青海的吐谷浑(出兵可能经过敦煌),这些均可作为铁勒部人进入河西的旁证。有明文记载,而且由酋长率领部众迁入河西,是在唐太宗时。据《通鉴》记载,贞观六年(632年)“十一月辛巳,契苾酋长何力帅部落六千余家诣沙州(敦煌)降,诏处之于甘、凉之间,以何力为左领军将军”[10]。契苾何力遂成唐朝猛将。贞观八年征吐谷浑,他率部骑为前锋,摧锋陷阵,极尽忠心。回纥人的一个部族居住在甘(今张掖)、凉(今武威)之间,以后其族人继续南迁,就有了依托。在唐朝前期,回纥人迁入河西较多的一次是在武则天时,据《新唐书·回鹘传上》:“武后时,突厥默啜方强,取铁勒故地。故回纥与契苾、思结、浑三部度碛,徙甘、凉间,然唐常取其壮骑佐赤水军云。”武后统治时间(685—704年)较长,回纥四部人众在何年迁入河西,新旧《唐书》的《则天皇后本纪》、《突厥传》、《回纥传》、《回鹘传》等,均无记载;《通鉴》也只在开元十五年(727年)九月作了“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纥、契苾、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的追记,我们只能根据相关的史实来推断。据《通鉴》记载,默啜自立为可汗是在武后延载元年(694年)。其夺取回纥故地,南犯唐朝边境,势力最强的时间是在延载元年至长安元年(694—701年)这一段时间内,此后因唐朝加强北边的防务和回纥联结唐朝不断反抗,突厥由盛而衰。因此可以断定,回纥四部被迫迁入河西,当在延载元年至长安元年间。这些部族在回纥强大之后又曾迁回过故地,但不是举族而归,留下了不少部民在河西,也当是肯定的。

安史之乱后,吐蕃乘机蚕食河陇,至代宗大历元年(766年),陇右全陷,凉州失守,河西节度使退保瓜、沙。此间有关河西回鹘的情况,中原史书失载。伯希和劫走的敦煌文书P.2492号卷(研究者称为《河西巡抚使判集》)有一条宝贵的记载,现移录如下:

思结首领远来请粮事

思结首领,久沐薰风,比至河西,屡申忠赤。顷驰漠北,频被破伤,妻孥悉无,羊马俱尽。尚能慕义,不远归投。既乏粮储,略宜支给。李都督惠甘、肃州斛斗一千石。[11]

按:P.2492号卷的内容为河西节度使批答公文的判语,年月失记。这位不知名的思结首领何时驰往漠北,被破伤后再到沙州请求救济呢?先搞清史实,其时间即可迎刃而解。

据《通鉴》记载,代宗广德二年,因皇帝猜忌功臣,宠任宦官程元振、鱼朝恩,逼反平定史朝义的大将仆固怀恩。六月,怀恩入据灵武,勾引吐蕃、回鹘10万众进逼奉天(今陕西乾县)。郭子仪受命为唐“北道、邠宁、泾原、河西以来通和蕃使”,率兵抵御。同年十月,河西节度使杨志烈发卒5000,命监军柏文达率之以攻灵武,从背后牵制敌军以救京师之急,被仆固怀恩回军袭破,文达领残部以归。于是吐蕃乘机围凉州,杨志烈突围奔甘州。次年即永泰元年(765年)十月,他在往伊(今新疆哈密)、西(今吐鲁番)、庭(今吉木萨尔)三州征取援兵的途中被沙陀人杀死。杨休明继任为河西节度使。就在这同一月,郭子仪利用回纥与吐蕃的矛盾,联合回纥兵击败吐蕃,唐京城解严。吐蕃又移兵进攻河西,代宗大历元年(760年),占领甘州、肃州。同年“夏五月,河西节度使杨休明徙镇沙州”。[12]以上所引《判文》明确记载“李都督惠甘、肃州斛斗一千石”,说明思结首领来沙州请粮,是在大历元年五月以前甘州、肃州未失陷的时候。又P.2492号卷在思结首领请粮的判文之前,紧隔着有处理“甘州兵健冬装”的一段判文,末尾并有杨休明的署名,而杨休明继任河西节度使是在永泰元年十月杨志烈被杀之后。这在前面已说明。由此可以断定,思结首领由漠北逃回河西,是在永泰元年十月至大历元年五月以前这一段时间之内。当时回纥汗国强大,漠北无战事,吐蕃、回纥联兵入寇唐朝,是在唐境作战,那么为什么思结首领带着他的部落“顷驰漠北,频被破败”,狼狈逃归河西呢?我们推断,只能是由于其对唐王朝“屡申忠赤”,反对回纥受仆固怀恩的勾引入寇唐朝,才驰驱漠北而被破伤,弄得“妻孥悉无,羊马俱尽”。但还是慕义归唐,投奔河西,河西有他们的根。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自七世纪初至八世纪中叶,回纥人迁徙往来于河西者不断。以部落入居者,就有回纥、契苾、思结、浑等四部,给河西回鹘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但回鹘人在河西团聚成政治实体,是在回纥汗国破灭,吐蕃王国瓦解,张议潮沙州起义之后。

唐文宗开成五年(840)年,雄踞漠北的回鹘汗国因天灾人祸,内部分裂。其宰相掘罗勿攻杀彰信可汗,盍img46(音咳飒késà)特勤为可汗。回鹘别将句录莫贺引黠戛斯10万骑攻回鹘,杀盍img47及掘罗勿,攻破都城,焚毁牙帐。回鹘汗国破灭,部众四散奔逃。西逃的有三支:一支奔葛罗禄(在伊犁河流域,原回鹘属部),一支奔西州,一支奔吐蕃入居河西。奔葛罗禄的一支,在天山北路向阿姆河、锡尔河流域扩展,当五代北宋之际,建成一个大汗国,称黑汗王国(哈剌汗国),立都八剌沙衮(今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托克马克);奔西州的一支,在天山南路发展,建立政权,称西州回鹘或高昌回鹘,其第一位可汗就是庞特勤。据《通鉴》记载: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其别部庞勒,先在安西,亦自称可汗,居甘州,总碛西诸城[13]。又,宣宗大中十年(856年)诏:“近有降者云,已庞历今为可汗,尚寓安西,俟其归复牙帐,当加册命。”胡三省注云:“已庞历即庞勒,以华言译夷言,语转耳。”[14]可知庞勒、已庞历即庞特勤。特勤本为回鹘官称。《通鉴》及《唐书》均误为特勒。当时庞特勤为西州回鹘的可汗,居住在安西(今新疆吐鲁番境内),总碛西诸城。《通鉴》说他“居甘州”,是传闻之误。为了更准确地论证河西回鹘,对以上两支不能不有所交代。投奔吐蕃的那一支,才是居甘州的甘州回鹘(可汗牙帐在甘州)。这一支由居延海地区(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沿黑河进入河西,“吐蕃处之甘州”[15],与原先迁入的回纥人相结合,后在甘州建立政权,故称甘州回鹘。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占据河西、陇右的吐蕃王国因内乱而分崩离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众于沙州起义,奉瓜沙等11州归唐。他派遣的使者于大中五年十月到了京师,唐廷封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咸通十三年(872年)张议潮死后,回鹘才占据甘州,立有可汗,屡次派遣使臣向唐朝请求册封。据《通鉴》记载,僖宗乾符元年(874年)因“回鹘屡求册命,诏遣册立使郗宗莒诣其国。会回鹘为吐谷浑、img48末所破,逃遁不知所之,诏宗莒以玉册、国信授灵盐节度使唐弘夫掌之,还京师”。次年,“回鹘还至(合)罗川,十一月,遣使者同逻榆禄入贡;赐拯接绢万匹”。[16]按:灵盐节度使即原朔方节度使,驻节灵州合罗川,《通鉴》误为罗川(今甘肃正宁县,回鹘不可能到此地),范文澜先生订正为合罗川(见范著《中国通史》1978年版第4册第81页),即今张掖西北之额济纳河。河西的吐谷浑人,是吐谷浑王国被吐蕃征服之后移入河西的;img49末,是吐蕃王国瓦解后由其原来属下的奴隶团聚成的一个新部族,其中有不少陷蕃的汉人。他们曾一度攻占凉州。但在河西昙花一现,至五代后梁开平以后即不见于史册,可能融合于西凉六谷族。由上可知,至唐朝末年河西回鹘的政治、军事力量还相当薄弱,不然,不会被img50末所破。甘州政权的稳固,是在进入五代之后。据王重民先生在《金山国坠事拾零》中的考证,唐哀宗天祐二年(905年)二月,归义军张氏最后一位统治者张承奉自立为白衣天子,建号西汉金山国。他想开疆拓土,与甘州回鹘发生冲突。天祐三年,甘州回鹘来寇,承奉拒战于金河东岸(在今酒泉东),回鹘受挫退去。但不久又来,三五年间双方征战不休,回鹘战胜。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回鹘可汗仁美遣其弟狄银率兵进攻沙州,承奉力屈,订立城下之盟,奉可汗为父。甘州回鹘本在归义军的属下,从此转而凌驾于其上了,可见其力量已经强大。张承奉不久死去,金山国亡,归义军转入曹氏之手。承奉卒年,王重民先生断定在梁末帝贞明五六年(919—920年)间,推断有误。贺世哲、孙修身在《〈瓜沙曹氏年表补证〉之补证》中断定在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可信。张氏亡后,州人奉长史曹议金为主。议金有鉴于前政得失,恢复归义军称号,奉中原王朝正朔;与甘州回鹘联姻。议金娶甘州回鹘女为第二夫人,生长子元德及二女,长女嫁甘州可汗仁裕,互为婚姻[17]。元德继任归义军节度使。敦煌文书P.2992号卷除《曹议金上回鹘众宰相状》外,还有《曹元德上甘州回鹘可汗状》。状中称顺化可汗仁裕为弟(因其为妹夫),从状中还得知曹元德亲自到过甘州。又:P.2155号卷为《曹元忠上甘州回鹘可汗状》,状文有“两地一家,并无阻疑”,“如今道路开泰,共保一家”等语。过境使臣及商队虽曾有被劫的事,但为流窜的匪盗所为,不是政府所指使。这种以婚姻纽带结成的政治联盟,稳定了河西的局势,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还以朝贡的方式与中原王朝开展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甘州回鹘对中原王朝的朝贡,据《旧五代史·回鹘传》记载,后梁乾化元年(911年)十一月,遣都督周易言等入贡,梁太祖御朝元殿引对,给贡使三人封以“将军同正”的称号,又赐其入朝的僧人凝卢、宜李思、宜延篯等紫衣,对贡使均厚赐缯帛,放令归国。后唐同光二年(924年)四月,其本国权知可汗仁美遣都督杨福安等共66人入贡方物,献马9匹,这样庞大的使团实为贸易商队。庄宗召对文明殿,命司农卿郑缋、将作少监何延嗣持节册立仁美为英义可汗。英义可汗是甘州回鹘被册封的第一位可汗,受册封前称“权本国可汗”。有人至今仍根据《通鉴》等史书的误记,把西州回鹘的可汗庞特勤当作甘州回鹘的首任可汗,其实他们各自发展,两地中间隔着瓜沙归义军,相距甚远,庞特勤不可能遥领甘州回鹘。有人甚至把在咸通七年(866年)从吐蕃手里夺取西州、北庭、轮台、清镇等城而为西州回鹘政权的建立奠定基础的北庭回鹘仆固俊,也强拉来作为甘州回鹘的首任可汗,因为张议潮向唐廷奏报了这个近邻发生的情况,也被说成是张议潮所使。吐蕃将论恐热,本为鄯州守将,被拓跋怀光破廓州后擒杀[18],也换成了议潮指使仆固俊所为,于是沙州回鹘就变成了龟兹回鹘。好像回鹘只能从西边来,殊不知回纥发展的总方向是从蒙古草原向西迁,然后在天山南北扎下了根,才形成现在新疆的维吾尔族。河西回鹘以甘州政权为核心,独树一帜,有自己的发展过程。它的可汗是最早建立回纥汗国的药罗葛氏的后裔,《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回鹘传》等均有明确的记载,只不过把药罗葛音转为“夜落纥”或“夜落隔”而已(后面还要说到)。终五代之世,每个朝代都有甘州回鹘派遣的贡使,有时还和归义军的贡使一起到达。据《旧五代史·回鹘传》统计,派遣贡使的次数,计后梁1次,后唐8次,后晋3次,后汉1次,后周2次,合计15次。贡使最多的一次是后唐清泰二年(935年),“遣都督陈福以下七十八人”。贡物以马匹为主,最多一次达到“百驷”,即400匹(后晋天福五年的一次)。其他贡物有玉、白勰叠布(即棉布)、豹皮、牦牛尾、硇砂(天然产的芒硝)等土特产。朝贡,实际上是与中原王朝进行商业贸易,贡物都由政府收购入官,禁止民间买卖。至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周太祖郭威下令:“每回鹘来者,听私下交易,官中不得禁诘”,才开放了民间贸易,有利于商业发展。至宋朝,回鹘商人远至秦陇、陕西,久留不归,成为当地居民了。

公元960年之后,甘州回鹘又积极向宋朝靠拢。建隆二年(961年),可汗景琼遣使入贡[19],此后贡使不绝。他们的政权虽建立在甘州,但整个河西都有回鹘人居住。据《宋史·回鹘传》记载,有甘州、沙州回鹘,有贺兰州回鹘,有合罗川回鹘,有的还远到秦州(今天水市)居住经商。各部首领往往自派贡使至宋朝。如太宗雍熙四年(987年),合罗川回鹘第四族首领遣使朝贡,“端拱二年(989年)九月,回鹘都督石仁政、麽罗王子、邈拿王子、越黜黄水州巡检四族并居贺兰山下,无所统属,诸部入贡多由其地”。按:这四族仍属河西回鹘的范围。“黄水州”当然濒临黄河。当时宋朝通往西域的“灵州道”,就是由灵州(今宁夏灵武县南)渡河穿过贺兰山口,经过此四族的居地以达凉州、甘州再往西去的。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可汗王禄胜派遣枢密使曹万通来贡。万通自言:“本国东至黄河,西至雪山。”按:“雪山”是宋时对祁连山的专称,亦称南山,绝非新疆南境的昆仑山。禄胜,是甘州回鹘的可汗,亦非龟兹回鹘的可汗。甘州可汗的世次,从仁美、仁裕、景琼、夜落纥密礼遏到禄胜,是完全可以排列出来的。禄胜所遣使臣曹万通,当系归义军曹氏家族中的人而在甘州任枢密使者。此时正值曹氏与甘州回鹘联姻,两家关系亲密之时,曹氏族系中人到甘州政权任职是有可能的,有人怀着回鹘只能从西边来的偏见,不加分析地把河西回鹘与龟兹回鹘混在一起,禄胜也就成了龟兹回鹘的可汗,而雪山即祁连山也就被搬到新疆南境的昆仑山那里去了。宋朝与西北隔绝,史书记载凭借传闻,难免有误;但对回鹘的几支大系,仍然是清楚的。《宋史·回鹘传》载:“初,回鹘西奔,族种散处。故甘州有可汗王,西州有克韩王,新复州有黑韩王,皆其后焉。”“克韩”为“可汗”之异译,以示与甘州可汗有别;“黑韩王”,则专指建都于八剌沙衮之哈剌汗国(“哈剌”即“黑”之意)。至于龟兹回鹘,则是西州回鹘的别称,《宋史》卷490载:“龟兹本回鹘别种……或称西州回鹘,或称西州龟兹,又称龟兹回鹘”。“其国主自称师子王”,其国城“西至大食国行六十日,东至夏州九十日”,也是记载得很清楚的。甘州可汗是河西回鹘的首领,与龟兹回鹘无涉。咸平四年向宋朝的这次进贡,其使臣特派枢密使(主管军事),贡物中除玉勒名马外还有“宾铁剑甲”,是奉有军事使命的。因当时李继迁已割据夏州,西侵灵、盐,窥伺河西,甘州回鹘感到威胁,故请求宋廷联兵以抗御,“使得缚继迁以献”。而龟兹回鹘远在吐鲁番、焉耆、库车一带,根本未受到过西夏的威胁。《宋会要辑稿·蕃夷四·龟兹》将甘州可汗禄胜冠以“大回鹘龟兹安西州大都督府单于军克韩王”,显系误记,是“张冠李戴”,可能是明朝人编《永乐大典》时给搞乱的。

由于唐朝三次嫁公主给回纥,其后遂以中原为舅,而中原王朝颁赐诏书,亦常以甥呼之,至北宋仍保持甥舅关系。宋朝赐诏书,称“甘、沙州回鹘可汗外甥”。由于和宋朝保持友好关系,甘州回鹘常护送过境的西域贡使,也往往派贡使与西州回鹘贡使同至开封,此即宋朝史官把甘州回纥的可汗误记为西州可汗之由来。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由于宋廷对夏州李继迁的措置失策,引起李的叛变。真宗咸平五年(1002年),李继迁攻陷西北重镇灵州,此后西夏向河西步步进逼。甘州回鹘屡遣使臣向宋朝求援,但宋昧于形势,没有联结向它靠拢的回鹘、吐蕃各族以断西夏之右臂的战略眼光,对派来的使者只以甘言应付,无实际行动。甘州回鹘数与夏人接战,虽曾打了几次胜仗,但独力难支。加以丝路被切断,经济处于困境,至宋仁宗天圣六年终于被西夏元昊袭破,可汗自杀,回鹘人退入广大的祁连山区,并依靠img51厮啰政权与西夏抗衡。据《宋史·img52厮啰传》:“及元昊取西凉府,潘罗支旧部往往归厮啰,又得回鹘种人数万。”退至沙州傍南山游牧者,则以沙州回鹘的名义向宋朝进贡。《宋会要辑稿·蕃夷七》载:“自景祐至皇祐中,凡七贡方物。”实际上不止7次。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攻取瓜沙。但辽阔的祁连山,有回鹘人充分的回旋余地,在山区游牧生息,与宋朝继续来往。神宗“熙宁元年入贡,求买金字大般若经,以墨本赐之。六年复来,补其首领五人为军主,岁给綵二十匹。神宗问其国种落生齿几何?曰三十余万。壮可用者几何?曰二十万”[20]。数字不算夸大。

河西回鹘人善于经商,常常深入内地做生意。据《长编》卷111载:“仁宗明道元年七月甲戌,知秦州王博文言:河西回鹘多缘互市,家秦陇间。”至徽宗宣和中,“间因入贡散而之陕西诸州,公为贸易,至留久不归。”[21]这些在内地经商,久留不归者,后与汉族融合;游牧于祁连山区的本部,后向西发展至青海湖以西、以北,被称为“黄头回纥”。何以称之为“黄头回纥”?这是西域使者加给他们的称呼。据《长编》记载,元丰四年(1081年),拂菻国(在西亚地中海沿岸)贡方物,大首领你厮都令厮孟判言其东来的行程是:“东至西大食及于阗王所居新福(复)州,次至旧于阗,次至灼昌城(今且末县),乃于阗界。次东至黄头回纥……”。[22]这是“黄头回纥”首次见于史册,出自西方拂菻国贡使之口。又:神宗元丰六年五月,于阗贡方物,见于延和殿。上问曰:离本国几何时?曰四年。在道几何时?曰二年。经涉何国?曰道由黄头回纥、草头达靼、董戬等国。[23]这里的黄头回纥之名也出自西域贡使之口。于是有人又以为他们是从西迁来的另一支回鹘了。这纯属妄猜。这个问题本来不难解决,却被人搅混了。按:我国北方突厥属下的各部族有个习惯,往往把最先建立政权的可汗或首领视为最贵,冠以“黄”的称号,而政权转入另一族系,则冠以“黑”的称号以示次等。如西突厥属下的别部突骑施人,把原先以苏禄酋长的部落称为黄姓,把后起的首领莫贺达干部称为黑姓(《旧唐书·突厥传下》)。室韦族最强之部亦有“黄头室韦”之称(《新唐书·室韦传》)。按此例寻找,贞元十年回纥可汗死,无子,可汗之位遂由药罗葛氏转入img53跌氏。“至是,以药罗葛氏世有功,不敢自名其族”,当然是视药罗葛氏为贵种。而河西回鹘的可汗恰恰是药罗葛氏的后裔(《宋史》译作夜落纥或夜落隔),故西域贡使称之为“黄头回纥”,以示与他们的邻国黑汗王国有别。这样理解我认为是合乎实际的。

到了元代,把河西回鹘(黄头回纥)称为撒里畏兀儿。蒙古语“撒里”仍是“黄”的意思。现今驻牧于祁连山区的裕固族就是他们的后代,1949年后改为裕固族,是既取回鹘二字的叶音,又取富裕、坚固之意。1958年编写裕固族简史时,裕固族仍保有:亚拉格家、贺郎格家、西八个家、大头目家、罗儿家、杨哥家、东八个家、四个马家等9个部落,其中亚拉格部就是夜落隔(药罗葛)氏的后裔。[24]

总之,河西回鹘是以隋、唐之际移入河西的回纥人为前驱,回鹘汗国破灭后又以药罗葛氏为首领的南下河西的一支为主体建立甘州政权,此后遂成为世居河西的土著,并由此发展成为今日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裕固族。上下一脉相承,毋庸置疑。(www.xing528.com)

【注释】

[1]《三国志·乌桓鲜卑东夷传》裴松之注引《魏略·西戎传》。

[2]《新唐书·回鹘传上》。

[3]《通鉴》卷193。

[4]《通鉴》卷198。

[5]《通鉴》卷215玄宗天宝三载八月纪事。

[6]《新唐书·回鹘传》。

[7]《通鉴》卷180场帝大业三年十月纪事。

[8]《通鉴》卷180场帝大业三年十月纪事。

[9]《通鉴》卷181大业四年七月辛巳纪事。

[10]《通鉴》卷194贞观六年十一月纪事。

[11]《敦煌文书》P.2492号卷《河西巡抚使判集》。

[12]《通鉴》卷223广德二年至永泰元年纪事,卷224大历元年纪事。

[13]《通鉴》卷248大中二年纪事。

[14]《通鉴》卷249大中十年纪事。

[15]《旧五代史·回鹘传》

[16]《通鉴》卷252僖宗乾符元年至二年纪事。

[17]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中华书局,第68—87页。

[18]该文见《甘肃师大学报》1980年第4期。

[19]姜亮夫:《敦煌论文集·瓜沙曹氏世谱》。

[20]《通鉴》卷250咸通七年二月至十月纪事。

[21]《长编》卷2建隆二年十二月壬辰条。

[22]《长编》卷317元丰四年十月及卷335元丰六年五月纪事;《宋史·拂菻传、于阗传》。

[23]《长编》卷317元丰四年十月及卷335元丰六年五月纪事;《宋史·拂菻传》、《于阗传》。

[24]范玉梅等编:《裕固族简史》,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