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凉对人才的重视和培养
我国当前正在开展一场振兴中华的社会主义经济改革,而今后事情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在于人才。人才是靠教育来培养的。为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就必须使教育事业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有一个大的发展,所以,随着经济改革,教育改革也应同步开展。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固然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不言而喻的。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证之于前古已然之事,使人彰往察来,据古鉴今,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首先注意到五凉在河西一隅之地能够兴学育才,传授知识,“上续汉魏西晋之学风,下开北魏、北齐、隋唐之制度,承前启后,继绝扶衰,五百年延绵一脉”,在我国历史上起了重大作用的,是史学先辈陈寅恪教授。陈先生在其所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精辟地指出:“惟此偏隅之地,保存汉代中原之文化学术,经历东汉末、西晋之大乱及北朝扰攘之长期,能不失坠,卒得辗转灌输,加入隋唐统一混合之文化,蔚然为独立之一源,继前启后,实吾国文化史之一大业。”我们进一步要问:当晋末大乱,中原鼎沸之际,河西一隅,如何会聚人才,培养人才,使文化学术递相传授而不衰,在我国历史上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呢?现在就顺着陈寅恪先生所指引的路子,敷衍铺陈,补充论证。
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具备相应的经济基础,这是前提。所以有必要回顾一下汉对河西的开发。
河西这块地方,本来是内陆干旱地区,但有祁连山的雪水交流汇注,形成一个个水草丰美的绿洲。最早居住在这里的是西部几个古老的游牧部族氐、羌、月氏、乌孙等。秦末汉初,北边强大的游牧部族匈奴人南下,逼迫月氏、乌孙西迁,占领河西,经常向汉王朝边境骚扰掠夺。到了汉武帝时候,积聚了雄厚的国力,对匈奴大张挞伐,先攻取河套。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又两次深入河西,匈奴战败,浑邪王杀休屠王,率领4万人降汉。汉王朝把他们分置于五属国,于是自金城以西至监泽(罗布泊),空无匈奴。汉朝在河西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又置金城郡,史称河西五郡。在设置郡县的同时,从内地大量移民,仅元狩四年一次就移民70万口,在东起朔方,西至河西的地区,设立田官,督军民屯田,特别是河西四郡,经济文化发展较快。因为汉朝在攻取河西的同时,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交通,对外开放,使中西经济文化广泛交流,而河西地处要冲,开风气之先。至宣帝时,自金城至湟中(从现在的兰州至青海的西宁),无不田作。经过两汉数百年的经营,凉州水草畜牧,最为富饶。到东汉后期,河西经济文化,已上升为先进地区,出了像张芝、索靖那样全国第一流的学者。有了两汉数百年间所形成的相当雄厚的经济基础,更兼地有祁连、黄河之险,一旦中原有事,而河西殷富,杜绝河津,足以自固。所以汉末群雄割据,董卓入京,关中大乱,而河西未受破坏。同样,西晋末年,八王之乱引起的大分裂、大纷争,中原沦为战场,而河西还是一块净土。当时有民谣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依柱观。”(《晋书·张轨传》)可见是比较安定的。有没有一个安定的环境,这很重要。在经济条件具备之后,加上一个安定的环境,才能会集学者,聚徒讲学,传授知识,培养出人才来。陈寅恪先生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中指出:“张轨领凉州之后,河西秩序安定,经济丰饶,既为中州人士避难之地,复是流民移徙之区,百余年间纷争扰攘固所不免,但较之河北、山东屡经大乱者,略胜一筹,故托命河西之士庶,犹可以苏喘息、长子孙,而世族学者自得保身传代以延其家业也。”道出了当时的实况。
二
有一个相当殷实的经济基础,又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客观条件具备之后,当政者的倡导扶持,就成为主要的了。五凉统治者尤其是创业的君主,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大都能够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既着手兴办学校,又支持私人讲学。国学与私学这两类教育,交互影响,对培养人才都起了重要作用。下面按时间顺序,列举叙述。
五凉政权以前凉统治时间最长。历任统治者有张轨、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张耀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共9世,自301年(晋惠帝永宁元年)至376年(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历时76年。前凉的奠基人张轨,据《晋书》本传,安定乌氏(今平凉西北)人,出身世族官僚家庭,“家世孝廉,以儒学显”。他是安定名儒皇甫谧的门生,博通经义,深得西晋重臣张华的赏识,荐引入仕,官至征西将军。轨以晋室多难,效法西汉之际窦融的故事,阴图保据河西,于惠帝永宁元年自请出守凉州。朝廷任命他为护羌校尉、凉州刺史。他到凉州后保境安民。当时关中和中原士庶逃往河西避难的很多,轨特设武兴郡以集安流亡。又扩建姑臧城,使之成为河西的文化中心。他尊重人才,重视教育,以敦煌世族名儒宋配、阴充、氾瑗、阴澹为股肱谋主,以中州避难来的陈留名士江琼为参军。他用人不分畛域,故能把本地的、外来的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如果光注意延揽人才而不去培养人才,那将会后继无人。张轨很重视兴办学校,本传记载他“征九郡胄子(官僚子弟)五百人,立学校,始置崇文祭酒,位视别驾,春秋行乡射之礼”。“崇文祭酒”,即国立学校的校长;“位视别驾”,其地位仅次于州刺史,可见他对从事教育者的推崇;“春秋行乡射之礼”,那就是让学生不仅学文,还要习武,包括巡省风俗,访问“三老”(掌教化的地方耆老)等礼俗。
前凉的疆域,奄有今甘肃的西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宁夏西部,还包有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南面有西平(今青海西宁地区)、大夏(今临夏)、武始(今临洮)等郡,在这么大的地区内只有一所国学,是远远不够的。所以,统治者支持私人讲学授徒。这类私立学校的学生人数众多,据《晋书·隐逸传》:宋纤,字令艾,敦煌效谷(今敦煌县西)人,隐居酒泉南山(即今文殊山),“明究经纬,注《论语》,并作《诗颂》数万言,弟子受业三千人”。张祚曾请他到姑臧任太子太傅。郭荷,字承休,略阳人,世以经学传家。他“明究群籍,特善史书”,是一个史学家。张祚请他到姑臧,任博士祭酒(国学校长),并署为太子友。荷上书乞还,张祚派人“以安车蒲轮送还张掖东山。年八十四卒,谥曰玄德先生”。祈嘉,字孔宾,酒泉人。少好学,因家贫,“西至敦煌,依学官诵书,遂博通经传,精究大义”,依《孝经》作《二九神经》,“教授门生百余人”。张重华请他到姑臧任儒林祭酒,“在朝卿士、郡县守令彭和正等受业独拜床下者二千余人”。郭瑀,字元瑜,敦煌人。早年东游张掖,“师事郭荷,尽传其业,精通经义,雅辩谈论,多才艺,善属文”,为郭荷高足弟子。郭荷死后,他“隐于临松薤谷,凿石窟而居,服柏实以轻身,作《春秋墨说》、《孝经错纬》,弟子著录千余人”。按:临松山,一名青松山,又名马蹄山,在张掖县南64公里(《太平寰宇记》卷125),现属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五凉时期创建的马蹄寺石窟就开凿在这里。最早开凿石窟的人就是郭瑀,但他不是宣扬佛教,而是凿石室隐居,聚徒讲学,传授儒家经学(参见《晋书·隐逸传》、《续敦煌实录》、李鼎文《甘肃文史丛稿》)。
由上可知,前凉的统治者对国学与私学同时并重,私家讲学的名流学者,可以请到国学里去当博士祭酒,不愿呆了并不强留,尊重其本人的意志,而且是派安车送其还山,仍然聚徒讲学。所以我前面说“国学与私学这两类教育,交互影响,对培养人才都起了重要作用”,是有充分的史实根据的。关于前凉时期兴学育才的情况,就写到这里。
后凉吕光,据《晋书·载记》,略阳氐族人,军人出身,得到前秦苻坚的赏识,提拔为大将。东晋孝武帝太元元年,苻坚遣将灭前凉,张天锡投降。坚以梁熙为凉州刺史,镇姑臧。此时苻坚又平定山东,“士马精强,遂有图西域之志,乃授(吕)光使持节、都督西讨诸军事,以讨西域”。吕光率领步兵7万,骑5000,出玉门关攻西域诸国,384年,破龟兹及诸国援军数十万,西域30余国归附。正当吕光进兵西域时,苻坚起倾国之兵攻东晋,淝水之战,大败而归,为部将姚苌杀害,苻秦政权瓦解。385年,吕光从西域东归,入姑臧,杀前秦凉州刺史梁熙,自称凉州刺史、酒泉公,建立后凉政权。399年吕光死,儿子吕绍继位,只有5天而被其兄吕纂逼杀,夺位。400年,纂弟吕弘率东苑兵攻纂,不克,为吕纂所杀。401年,纂被其堂弟吕超杀死,超拥其兄弟吕隆即位。403年为后秦所灭。
吕光出身武人,死后诸子互相杀夺,政局不稳,统治时间短,传4世,才18年。史籍不见有设立国学,聘请博士祭酒的记载。但对人才还是重视的,私人讲学并未受到干扰。兹举以下数例。
《魏书·宋繇传》:
宋繇,敦煌人,曾祖配,祖悌,世仕张轨子孙。父僚,张玄靓龙骧将军、武兴太守。繇少有志尚,随妹夫张彦至酒泉,追师求学,闭室读书,昼夜不倦,博通经史,诸子群言,靡不览综。吕光时举秀才,除郎中。后奔段业,业拜繇散骑常侍。繇以业无经济远略,西奔李暠。历位通显,雅好儒学,虽在兵难之间,诵读不废。(www.xing528.com)
又《宋钦传》:
宋钦,金城人,父燮,吕光太常卿。钦少而好学,有儒者之风。博综群言,声著河右。后入北凉,仕沮渠蒙逊。北魏平凉州,入魏。
又《刘昞传》:
刘昞,字延明,敦煌人,父宝,以儒学称。明年十四,就博士郭瑀学。瑀遂以女妻之。后隐居酒泉,不应州郡之命,弟子受业者五百余人。后被西凉王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
由以上数例可知,吕光虽系武人,但尊重文人。统治者虽然像走马灯一样更替,而私人讲学、世家子弟家学相传而不衰,所以河西人才辈出。
后秦姚兴灭后凉,但无力控制其地,河西地区遂分割为南凉、北凉、西凉三个政权。南凉据有今武威地区和青海省的西宁地区;北凉据有今张掖地区;西凉据有今酒泉地区。这三个政权的开创者均重视人才,而且人才还可以流动,有的学者不愿在这个政权下面呆了,可以跑到另一个政权下面去讲学或者任职。南凉政权建立比较早一些,我们先从南凉说起。
南凉的创建者秃发乌孤,据《晋书·载记》,是河西鲜卑人。其祖先与北魏同出一源。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落自塞北迁于河西。传到秃发乌孤,士马精强,他于397年(东晋安帝隆安元年),跃兵广武(今永登县南),攻克金城,自称大都督、大将军、西平王,年号太初,建立起南凉政权,先都西平(今西宁市),后迁乐都。秃发乌孤很有政治才能,他能把鲜卑的豪雄与汉族的隽秀团结在周围。《载记》称他“以杨轨(原吕光将)为宾客。金石生、时连珍,四夷之豪隽;阴训、郭幸,西州之德望;杨统、杨贞、卫殷、麴丞明、郭黄、郭奋、史暠、鹿篙,文武之秀杰;梁昶、韩匹、张昶、郭韶,中州之才令;金树、薛翘、赵振、王忠、赵晁、苏霸,秦雍之世门,皆内居显位,外宰郡县。官方授才,咸得其所。”堪称文才武将,济济一堂。五凉的统治者中,能团结这么多的人才,恐怕只有前凉张轨和西凉李暠能够和他比拟。可惜他在位只有三年,因坠马伤胁而卒。《载记》不见有兴文教的记载,恐怕是未及措施吧。他的后继者秉承了他的遗愿。秃发氏采取的是兄终弟及制,乌孤死后由其弟利鹿孤嗣位。前引《晋书·载记》云:“利鹿孤谓其群下曰:‘吾无经济之才,忝承业统,自负乘在位,三载于兹。……务进贤彦,而下犹蓄滞。岂所任非才,将吾不明所致也?二三君子其极言无讳,吾将览焉。’祠部郎中史暠对曰:‘……今取士拔才,必先弓马,文章学艺为无用之条,非所以来远人,垂不朽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宜建学校,开庠序,选耆德硕儒以训胄子’。利鹿孤善之,于是以田冲、赵诞为博士祭酒,以教胄子。”秃发乌孤未来得及办的事,由他的弟弟完成了。利鹿孤死后由其弟檀嗣位。檀从后秦姚兴那里取得凉州,迁都姑臧,但他自恃有才略,穷兵黩武,向北面的北凉,东面赫连勃勃的夏,南面乞伏氏的西秦连年发动战争,结果是四面受敌,丢了姑臧,又逃回乐都,于414年被西秦乞伏炽磐所灭。
北凉沮渠蒙逊,据《晋书·载记》,临松卢水胡人,其先世为匈奴左沮渠,遂以官为氏。蒙逊“博涉群史,颇晓天文,雄杰有英略”,为后凉吕光将。397年因吕光杀了他的伯父罗仇和麴粥,遂会集宗族部落万余人,拥立吕光建康(在今甘肃高台县南)太守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而独立,蒙逊为张掖太守。401年,他杀了段业,据张掖,自称凉州牧、张掖公,改元永安,建立北凉政权。在他的周围,同样团聚了一批人才,如镇南将军田昂、左右长史房晷、梁中庸、左右司马张鸳、谢正礼等,均一时贤俊。蒙逊重视人才的选拔,曾下令“内外群僚,其各搜扬贤隽,广进刍荛”。所以《载记》称其“擢任贤才,文武咸悦”。梁中庸是推戴他的首要人物,为西郡(今山丹境)太守。后因不满意他,西奔西凉李暠。蒙逊知道后不但不见怪,而且送还他的家属妻子。412年,蒙逊从秃发檀手里夺得凉州,遂迁都姑臧,自称河西王,“以敦煌张穆博通经史,才藻清赡,擢中书侍郎,委以机密之任”。蒙逊称王后的8年即420年,刘裕篡晋,南北朝开始。433年蒙逊病死,在位33年,是五凉统治者中在位最长的一个。子茂虔立,《资治通鉴》等书作牧犍。是译音上的差别。牧犍在位6年,439年为北魏所擒。虽然在他手里失了国,但他是个喜好文学、重视教育的人,值得一述。《通鉴》宋文帝元嘉十六年十二月壬午纪事有一段总结性的记述,其中特别称赞了沮渠牧犍,录之如下:
凉州自张氏以来,号为多士(胡三省注云:永嘉之乱,中州之人士避地河西,张氏礼而用之,子孙相承,衣冠不坠,故凉州号为多士)。沮渠牧犍尤喜文学,以敦煌阚骃为姑臧太守,张湛为兵部尚书,刘昞、索敞、阴兴为国师助教,金城宋钦为世子洗马,赵柔为金部郎,广平程骏、骏从弟弘为世子侍讲。魏主克凉州,皆礼而用之。
《载记》中不见有北凉设立国学的记载,但《通鉴》上述记载足证北凉设有国学,是重视教育的。少数民族领袖们举贤才,兴文教,没有民族偏见,是难能可贵的,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好传统。至于私人讲学的情况,我们搁在西凉一起讲。
西凉的创建者李暠,为河西汉族世家。他重视文教,不亚于前凉张轨。据《晋书·凉武昭王李玄盛传》,暠字玄盛,陇西成纪人,世为西州右姓。他少而好学,通涉经史,尤善文义,先任段业的效谷县令。400年,晋昌太守唐瑶移檄六郡,拥立李暠为大都督、大将军、凉公,领秦凉二州牧、护羌校尉,定都敦煌,建立西凉政权,一时贤俊如唐瑶、郭谦、索仙、宋繇、张谡、索承明、令狐迁等数十人都被重用,其人才之盛,不亚于前凉。暠于敦煌南门外临水筑堂,名曰靖恭堂,以议朝政,阅武事。又立泮宫(学校),增高门学生五百人,以当时第一流的学者刘昞为儒林祭酒,以教育学生。405年迁都酒泉,图谋并吞北凉,统一河西,但沮渠蒙逊势盛,未能如愿。在位13年卒,次子李歆(字士杰)嗣位。歆用刑颇严,又缮筑宫室不止,群臣力谏不听,国力消耗,人心离散。420年为沮渠蒙逊所灭。后面的这三个凉国,以北凉时间最长。至于私人讲学,不因政权更换而受到影响。如前面提到的隐居酒泉、受业弟子500人的刘昞,被李暠征为儒林祭酒从事中郎,即由私人讲学转为西凉的国学教授。著书很丰,有《三史略记》84卷,《凉书》10卷,《敦煌实录》20卷,《方言》3卷,《靖恭铭》1卷(书已佚)。沮渠蒙逊平酒泉,拜为秘书郎,在西苑筑陆沉堂,请昞在其中讲学,学徒数百,月致羊酒,蒙逊也亲自去受业,赐号玄处先生。沮渠牧犍尊为国师,亲自致拜,命官属以下皆北面受业。同郡索敞、阴兴为助教,并以文学见举(《魏书·刘昞传》)。还有前面提到的随其妹夫张彦到酒泉追师求学,博通经史的宋繇,吕光时举秀才,后奔段业,业拜为中散常侍。又西奔李暠,当了从事中郎、折冲将军,致身通显。蒙逊平酒泉,于繇室得书数千卷,叹曰:“孤不喜克李歆,欣得宋繇耳!”拜尚书吏部郎中。蒙逊将死,以子委托之(《魏书·宋繇传》)。这些人既可以私人讲学,换个政权,又可被征聘做官,也可以当儒林祭酒、国学助教。所以前面说五凉时期国学与私学可以互相影响,对培养人才都起了重要作用。他们所讲的、所传授的除儒家的经学、史学外,还有地理学、天文学、文字学等等。如敦煌阚骃,博通经传、三史群言,注王朗《易传》,学者借以通经。撰《十三州志》行于世(地理书,已佚。唐颜师古注《汉书》常引其文)。沮渠蒙逊甚重之,拜秘书考课郎中,给文吏30人,典注经籍,刊定诸子3000余卷。北魏灭北凉,入魏。他不仅是一位经学家,而且是地理学家。又如陈留人江式,六世祖琼,晋冯翊太守,善虫篆诂训。永嘉大乱,弃官西投张轨,子孙因居凉土,世传家业。北魏平凉州,式至代京(今山西大同)。他在上给魏主《请撰古今文字表》中说:其家自西晋以来,避乱凉州,文字之学,历世相传不坠。魏太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于是撰集字书,号曰《古今文字》,凡40卷,大体依许慎《说文》为本。可惜书未成而卒(《魏书·江式传》)。至于天文学,北凉的创建者沮渠蒙逊就是一个“博涉群史、颇晓天文”的人。可见五凉学者所传授的学术,其范围是广泛的。
三
439年,拓跋焘平凉州,沮渠牧犍投降,河西文化连同文化的传人(主要是人才)被带到了北魏首都平城,《魏书》中立了传的就有胡叟、宋繇、张湛、宗钦、阚骃、刘昞、赵柔、索敞、段承根、阴仲达、江式、程骏、李冲、常爽、常景等数十人,均是河西名儒,凉土才华,而且都得到了重用。他们有的随崔浩替北魏修订礼乐,制定典章制度,如李冲李韶父子;有的拜为著作郎,著书立说,同修国史,如江式、宗钦、段承根、阴仲达;有的任中书博士,教授生徒,如索敞、常爽等。索敞入国学,以儒学见拔,为中书博士,京师大族贵游子弟皆敬其威严,受业于敞。敞讲授10余年,门生前后显达位至尚书、牧守者数十人。常爽到魏都后,拜宣威将军。他有鉴于贵游子弟,未遑学术,置馆温水之右,教授门徒700人,京师学业翕然复兴(《魏书·儒林传·常爽传》)。总之,在河西学者影响推动之下,促成了魏孝文帝的改革,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而迁都一事,李冲、李韶父子实赞其谋。陈寅恪教授高度评价了这一件事。他说:“迁都洛阳乃北魏汉化政策中之一大关键,当日鲜卑旧人均表反对,韶既显赞其谋,冲又卒成其事,迁洛之役,李氏父子始终参与,然则竟谓北魏迁洛与河西文化有关,亦无不可也。”(见《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河西文化促成北魏的改革和建设,隋唐继之,成为隋唐统一王朝制度之一源。这就是河西五凉兴学育才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深远影响和成果。
历史是不能割断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河西五凉重人才、重知识、重教育的史实。什么东西对我们有用,何者可供借鉴,需要慎重对待。就其当时传授的学术内容来看,是以儒家的经学、史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何者为封建性糟粕,何者为民主性精华,必须分门别类仔细研究。但这不是本文所能解决的。就其办学的形式来看,不外乎国立学校与私家讲学两种模式,这是可以借鉴的。在我们的经济条件还不足以兴办足够的公立学校的当前,私人集资办学不是已经在提倡了吗?《甘肃日报》(1986年7月6日)报道“通渭采取多种形式发展初等教育”,已“有四十八所私办小学”,精神为之振奋。总之,对待祖国传统文化教育,要“慎”字当头,不能像“文化大革命”那样一味地“破”字当头,破成一堆精神瓦砾,连精华都丢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