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肃河陇史地考述:8000年悠久历史与地形区划

甘肃河陇史地考述:8000年悠久历史与地形区划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陇史地概述甘肃一省古称河西陇右,简称河陇。所以我用了“河陇史地概述”这个题目。甘肃省,从地形方面来看,是一个山地形的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数,可分为祁连山地、河西走廊、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等几个地形区。泾河上游已有旧石器晚期多种类型的石器出土,我们就不必讲了;就从有古史传说可印证的大地湾文化说起,甘肃历史可上推到8000年。周朝的发祥地在今甘肃陇东地区的泾河流域。

甘肃河陇史地考述:8000年悠久历史与地形区划

河陇史地概述

甘肃一省古称河西陇右,简称河陇。它的历史,以地下出土文物与古史传说能够相印证的,可以上推到8000年,这里只能讲个基本轮廓、基本线索。所以我用了“河陇史地概述”这个题目。在勾画出一个基本线索当中,有关魏晋南北朝和唐末五代大分裂时期的河陇,可以多讲一点;元明清统一王朝相继,问题不大,就少讲一些。

甘肃省,从地形方面来看,是一个山地形的高原,由西北向东南数,可分为祁连山地、河西走廊陇西黄土高原、陇东黄土高原、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等几个地形区。如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讲,可分为两个大的活动区:一个是历史上的陇西地区,亦称陇右,包括今兰州以东、以南洮河流域、渭河流域;一个是河西地区,包括兰州以西的凉、甘、肃、瓜、沙(敦煌)等州及内蒙古自治区的额济纳旗(古居延)、青海的西宁地区(西海郡)。而以中部、东部的黄土高原即陇东、陇西开发最早。我们先从黄土高原讲起。不要小看黄土高原,现在虽然因水土流失而形成梁、峁、沟、壑、掌、山、岔、腰岘等复杂的地形,生态失去平衡,是今天重点治理的地区,但那是人类活动、开发以后所形成的。在历史上它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我们先从有可靠证据的大地湾文化讲起。

1978—1983年的五六年间,甘肃省博物馆考古队在秦安县五营乡发掘了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彩陶器和其他文物共7700件。根据碳14测定,出土文物最早的(第一文化层)距今7800年,最晚的(第四文化层)距今6000年。比仰韶文化早。在距今7800—7000年的第一期文化层中,发现了谷物种子两种:一种是稷(糜子),这是我们的祖先最早种植的粮食作物,另一种是十字花科的油菜子。这说明陇西黄土高原是我国旱作农业黍稷的发源地。出土的陶器上有记事的符号|、img1等。我国古籍中记载有“伏羲生于成纪……始画八卦,造书契(文字),教民佃渔畜牧”的记载。成纪这块地方,古时包括的地区相当大,现在甘肃的静宁通渭、秦安、天水、清水、甘谷等县均为成纪地方。汉代成纪县的治所,在今静宁县的治平乡。《春秋·运斗枢》以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伏羲、女娲是兄妹,神农生于姜水,“始制耒耜,教民稼穑”。姜水,即今岐山县境内渭河北岸的支流岐水。大地湾在渭河支流葫芦河的支流清水河旁,即原来的略阳水旁,汉魏略阳郡治即今秦安陇城镇。由大地湾经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原属清水县)翻越陇山山口(今叫关山)即到陕西陇县、千阳、岐山一带。我们把出土文物和古史传说相印证,伏羲、神农就不是毫无根据的神话传说了。他们都出生在黄土高原的渭河流域,应是原始社会两个部落的首领。他们在渭河流域的黄土高原上孕育了中华民族的曙光。泾河上游已有旧石器晚期多种类型的石器出土,我们就不必讲了;就从有古史传说可印证的大地湾文化说起,甘肃历史可上推到8000年。

进入奴隶社会的夏商周三代,夏朝在甘肃境内未有地下遗存。商朝开国,在公元前十六世纪,距今3600年前,《诗经·商颂》就有“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的诗句。甲骨文中也有“羌方”的记载,而氐、羌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之一,就兴起于今甘肃、青海。周朝的发祥地在今甘肃陇东地区的泾河流域。春秋时建立的秦国,后来统一全国的秦人,亦起家于今清水、天水一带,都是在黄土高原。

周朝的祖先后稷,据《史记·周本纪》,名弃,他的母亲姜原,是姜部落的女儿,姜与羌本是一字,周朝的王族是姬姓,姬、姜两部族世代婚姻,结成牢固的联盟。后稷是一个种庄稼的能手,给帝尧当农师,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农业专家、农艺师,被后世奉为农神,说明周人在陇东黄土高原上以农业起家。传至武王到了商朝后期,他攻灭商纣而有天下。《尚书》有一篇《牧誓》,就是讲周武王伐商,在商郊牧野(今河南安阳县殷墟之南)誓师的誓词。开头说:“时甲子昧爽(天麻麻亮),王朝至于商郊牧野,乃誓。”1978年3月,在陕西临潼县境内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名利簋,上有铭文30余字。其中,第一句是“珷(武王二字合在一起写)征商,维甲子朝……”,时间与《牧誓》所载一致,据金文专家考证,是武王克商后的第七天,武王赏赐他的名叫利的臣子,利铸铜器以作纪念。这个名叫利的臣子,即《诗经》中记载的檀公,有人已算出武王克商的甲子这一天,在公元前1075年的殷历正月初五日甲子(参看《文物》1977年第8期、1978年第6期)。我们通常说周朝开国是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是不错的。周武王伐商所率领的八个部族的联军——庸、蜀、羌、茅、微、卢、濮、彭人,庸、微、濮均在汉水流域,蜀在今汉中,茅在今山西平陆,羌在今甘肃境内,武王的统帅姜太公就是羌族首领。前面说过,姬、姜两姓世代联姻。到周朝建立之后,太公望封在齐国,每一代周王的王后,都娶的是齐国的女儿。古代的羌族与华族的关系密切。西周统治两三百年,到公元前770年,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甘肃境内多为戎族所居;所谓西戎或狄戎,乃是羌族系统的部族。

秦朝建国是在春秋初期,秦的先人,史书记载很早。据《史记·秦本纪》,秦的先人伯翳(亦称伯益)佐舜调训鸟兽,鸟兽多驯服,舜赐姓嬴氏。后来其子孙辅佐商朝。周穆王时,秦的先人造父,给周穆王驾着八骏马御车,西到西王母,赐姓赵氏。到周孝王时,秦的先人秦非子居犬丘,善养马,给周孝王牧马于千、渭之间,马大蕃息。可见秦人是以畜牧起家的一个部族。秦非子牧马之地,包括今清水、天水一带。《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墓在西山,《大元一统志》说在今麦积山下,麦积山石窟对面的西山阳坡上确有秦文公墓。这一带有森林、茂草;秦非子在这里放牧过马。秦人兴起于今甘肃清水、天水一带是有根据的。公元前771年,犬戎杀周幽王骊山之下,秦襄公将兵救周,战甚力,又以兵送周平王东迁洛邑,秦遂有岐西之地。秦国包有今甘肃天水地区[1]

由上可知,周、秦均起家于甘肃东部陇西黄土高原。

春秋时期,甘肃大部分地区为戎狄所居。前面已说过,戎狄是羌族系统的部族。据《汉书·西羌传》,“渭首有狄img2邽冀之戎”,据《汉书·地理志》引阚骃注,平襄(今通渭县)春秋时为襄戎邑,秦国沿着渭河逐渐向西开拓。《史记·秦本纪》:“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邽戎居地在今天水,冀戎居地在今甘谷。武公灭了这两个戎部之后,设立邽县和冀县,这是我国历史上建制最早的两个县。秦穆公三十七年(前623年)用由余之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记·秦本纪》),但没有指出具体地方,也无建制郡县的记载。

进入战国,秦国益向西开拓。秦献公元年(前384年),“兵临渭首,灭狄img3戎”。渭首即渭源,狄戎在狄道(今临洮),img4戎在今陇西、武山之间。到了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始置陇西、北地、上郡”(《后汉书·西羌传》),并“筑长城以拒胡”。陇西指陇山以西,秦陇西郡郡治在今临洮县城关,北地郡即今庆阳地区,包括宁夏固原地区,郡治宁县北,在庆阳地区境内。上郡在今陕北,郡治在榆林附近。另据《水经注》卷二:“汉陇西郡,秦昭王二十八年(前279年)置。”比《后汉书·西羌传》记载早了7年。两种记载可以并存。笔者认为三郡非同时建制,陇西郡建制在先,即昭王二十八年。

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朝在甘肃境内疆域是因河为塞。公元前207年,秦被农民起义推翻。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前205年,汉高祖始占有陇西、北地、上郡(《史记·高祖本纪》)。汉陇西郡辖11县,《汉书·地理志》有明确记载。至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辖县16,郡治平襄,即今通渭县城。又从北地郡分置安定郡,郡治高平,即今宁夏固原城。元鼎六年增置武都郡,郡治在今西和境内。甘肃东部、南部就有陇西、天水、安定、北地、武都五郡之地(郡以下县请查《汉书·地理志》)。郡之上,元封六年(前106年)全国又设13个刺史部,称十三部州,甘肃属凉州刺史部管辖。但武都郡当时属益州刺史部,北地郡属朔方刺史部。根据以上史实,我们可以肯定地说,甘肃东部、中部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开发很早。《汉书·地理志》记载:“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皆迫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气力,以射猎为先。”既然以射猎为先,当然不缺乏森林茂草。直到宋初,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六月纪事:“秦州夕阳镇(今新阳镇),古伏羌县之地,西北接大薮,材植所出……岁获大木万本,以给京师。”即从今天水以西经甘谷、武山、渭源直到临洮的抹邦山,林木连成一片。宋朝开封皇城宫殿的建筑,靠的是甘肃境内的木料。开国功臣如赵普等人,私下由秦陇贩运木料至开封,牟取暴利。黄土高原并不像现在这样,植被破坏,造成水土流失。森林被砍伐一空,主要是元、明、清几个朝代的事了。历史记载中是能找到线索的。下面回过头来讲河西地区。

历史传说有“舜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把“三危”说成是今敦煌县莫高窟对面的三危山,这恐怕靠不住。春秋时还说“昔三苗氏左彭蠡,右洞庭”[2]苗族是我国南方的民族,原居住在今江西鄱阳湖、湖南洞庭湖之间,后逐渐向湘西、云贵一带迁移,不在西北。假如有流窜三苗到河西的事,为什么以后没有留下一点痕迹,连地下出土文物也没有西南系统的呢?河西最早居住的是羌族,历史上有“南山羌”的记载,南山即是祁连南山嘛。汉武帝开河西,目的就在于遮断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断匈奴之右臂。我们还是以地下出土文物为证来说明。

1976年,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玉门市清泉乡乡政府所在地东侧300米处的火烧沟(红土山沟),发掘出距今3700年左右(相当于商汤建国的时候)的一处文化,出土有大量的彩陶器,还有铜器及松绿石珠、玛瑙珠、海贝等装饰品。最大的特征是陶器上雕有羊头为饰,墓葬中陈列有羊头骨,羊头骨上的羊角粗大。以羊为饰,这就和“羌,西方牧羊人也”联系起来了。还出土有一件陶纺轮上面刻有“犬”字和干支“壬癸”的双勾“癸”字,与甲骨文的写法一致。证明河西早先居住的是羌族人,并和商朝有联系。秦朝统一前后,河西有乌孙、月氏人居住,可能也是羌族系统的部族。乌孙被大月氏人逼迫西迁到伊犁河流域。汉初,北方强大的匈奴人进入河西,又逼迫大月氏西迁,没有迁走的保聚南山,称小月氏。匈奴入据河西后,这里是右贤王的辖地。匈奴人经常向汉朝的陇西、北地等郡骚扰,掠夺人、畜和财物。汉武帝时,驻牧河西的是匈奴休屠王与浑邪王,武帝向匈奴开展了进攻战,先从正面打击,派大将卫青等夺回了河套地方。元狩二年(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又两度深入河西。匈奴战败,浑邪王杀休屠王,率4万人降汉,汉朝把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五郡境内居住,称为五属国。自金城河以西至于盐泽(今新疆罗布泊),从此空无匈奴。汉在河西先设武威酒泉两郡,元鼎六年又增置敦煌、张掖两郡,史称河西四郡,从内地移民屯田。在打击匈奴夺取河西的同时,汉武帝两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是建元三年,前138年,第二次是元狩五年,前118年),开辟了中央王朝与西域的交通,对外开放,中西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河西开风气之先。汉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又增置金城郡(郡治即今甘肃永靖县盐锅峡镇黄河北岸的汉城遗址),史称河西五郡。到汉宣帝时,金城境内无不田作,于是河西的经济文化上升为先进地区,凉州水草畜牧为天下饶,富庶甲于内郡。《汉书·地理志》有一段总结性的描述说:“自武威以西,本匈奴昆邪王(也写作浑邪王)、休屠王地,武帝时攘之,初置四郡,以通西域,鬲绝南羌、匈奴。其民或以关东下贫,或以报怨过当,或以悖逆亡道,家属徙焉。习俗颇殊,地广民稀,水草宜畜牧,故凉州之畜为天下饶。保边塞,二千石治之,咸以兵马为务;酒礼之会,上下通焉,吏民相亲。是以其俗风雨时节,谷籴常贱,少盗贼,有和气之应,贤于内郡。”

王莽篡汉改制,引起了赤眉、绿林农民起义。隗嚣乘乱割据,奄有甘肃东部南部,后被光武帝讨平。窦融保据河西,东汉统一过程中他主动献地内附,河西未受破坏。到东汉后期,凉州人文荟萃,出了像张芝、索靖等全国第一流的学者。

东汉的凉州刺史部比西汉的地域广。以下我们把甘肃东西两大部分合起来讲。河西仍是五郡,东部地区有陇西、汉阳(东汉明帝更天水郡为汉阳郡,郡治在冀县,即今甘谷县城)、安定(西汉时郡治高平,东汉时移至临泾,即今泾川县)、北地、武都等五郡之地。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关中中原大乱,河西相对安定。三国时,今甘肃地区大部分属曹魏所有,只有东南部武都、阴平两郡属蜀汉。时河西有敦煌、酒泉、西海(今内蒙额济纳旗)、张掖、武威、金城、西平(今青海西宁地区)七郡。兰州以东则属雍州,有陇西、南安(从天水郡分置)、天水、广魏(曹魏新置郡)、安定(包有今平凉、庆阳、宁夏固原三地区)等郡。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以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

西晋统一,河西地区为凉州,又增设西郡(今山丹以东、永昌以西),其余仍曹魏之旧。东部地区为秦州,下辖陇西、武都、阴平(文县、迭部、舟曲等地)、南安、天水、略阳(改曹魏广魏郡为略阳郡,治今秦安陇城镇)六郡,安定郡归属雍州。我们读《晋书》、《魏书》,往往以秦凉二州并称,因为此时的秦州为一大州。

西晋末年,中原大乱,关中鼎沸,只有凉州是一块安静地。当时有民谣曰:“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晋书·张轨传》)。十六国时期,河西地区前后出现了五凉政权。当时的中原,甚至连甘肃的东部也乱了,大量的流民、学者逃往河西,于是河西人才汇集,成为保存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块基地。五凉的统治者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有一个共同点,都重视人才,重视知识,重视教育,河西文化对祖国历史起了深远的影响。

前凉的创始人张轨,安定乌氏(今平凉西)人,是大儒皇甫谧的门生。他看到晋室要乱,于晋惠帝永宁元年(301年)自请为凉州牧。他到河西后,保境安民,安集流亡,延揽人才,以晋室忠臣自居,没有建号称帝,但五凉政权从此开始。他死后传张寔、张茂、张骏、张重华、张耀灵、张祚、张玄靓、张天锡共9主76年,为前秦所灭。后凉为氐族人吕光所建,吕光是前秦将军。苻坚命吕光去平定西域,回来时值苻坚淝水之战大败而归,为部将姚苌杀害。385年,吕光于凉州建立后凉政权,他死后子侄们骨肉相残,403年为后秦姚兴所灭。后秦灭后凉,但不能控制其地,河西遂分割为三:鲜卑族秃发乌孤于397年建南凉,占有今武威及青海西宁地区,兄终弟及,传三世至秃发傉檀,于414年为西秦乞伏炽磐所灭。卢水胡人沮渠蒙逊于401年建立北凉,占有今张掖地区,传至沮渠牧犍,于439年为北魏所灭。敦煌汉族世家李暠于400年建立西凉,占有今酒泉地区,传至李歆,420年为北凉所灭。五凉的统治者中前凉和西凉是汉族世家,即所谓世代书香,特别那几个少数民族的领袖,用人不分地域,没有民族偏见,把少数民族的豪雄和汉族知识分子团结在一起,一视同仁,重视教育,重视对人才的培养,是难能可贵的。五凉政权都设有国学,以德高望重的名儒为博士祭酒(亦称中书祭酒或崇文祭酒),即国学校长,教授官僚子弟。国学中的学生多至500人。同时鼓励私人讲学,传授生徒。私学中的学生多至3000人,如敦煌人宋纤,隐居酒泉南山,弟子受业者3000人(《晋书·隐逸传》)。当时人才还可以流动。后来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平北凉,统一河西,把河西文化连同文化传人一起带到首都今山西大同(当时称平城,亦称代都),河西学者替北魏订立典章制度,促成魏孝文帝的改革、华化。隋、唐继之,河西文化成为隋唐制度之一大来源,其影响是深远的。五凉时期的河西文化在中国历史上是有贡献的。史学大家陈寅恪教授早有精辟的论述和高度的评价(见其所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www.xing528.com)

十六国时期,甘肃还有一个西秦政权,是鲜卑族乞伏氏所建,据有秦州、河州、金城,都苑州(在今榆中县境内)。西秦统治者大兴佛教,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在西秦地盘之内,是当时所开凿的。

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北方后,甘肃西部分为敦煌镇(今酒泉地区,包有今新疆哈密地区)和凉州(包括今额济纳旗、张掖、武威)、河州(包括今兰州市区);东部分为秦州(今陇西县至天水之渭河流域)、梁州(今陇南西县、礼县、文县)、泾州(今平凉地区)、豳州(今庆阳地区)。后来北魏分裂成东魏、西魏,再变为北齐、北周,甘肃地区属西魏、北周所有。西魏时,由西向东数,有瓜州敦煌郡、凉兴郡(今安西县境内)、玉门郡、酒泉郡、西凉州(今张掖地区)、凉州(今武威)、金城、西平等郡;东部地区很复杂,有秦州(今天水)、南秦州(治今成县)、北秦州(今秦安、静宁县)、东秦州(治今陕西陇县)、渭州(治在今陇西县)等。州分的小了,有时一个州只领一个郡。北周沿袭西魏,稍有变动,把南秦州、东秦州撤销,北秦州改为交州。今人王仲荦教授著有《北周地理志》,考证详明,可参看。

隋朝统一,文帝开皇三年(583年)罢郡为州,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又改州为郡。甘肃东部有会宁郡(郡治会州,今靖远县)、陇西郡、天水郡、平凉郡(郡治高平,即宁夏固原)、安定郡(郡治泾州,今泾川县)、弘化郡(庆阳地区)、北地郡(郡治宁县)。河西地区有敦煌、张掖、武威、西平、西海、河源(后3郡在今青海境内)、临洮、枹罕、金城等郡。隋末农民起义,军阀乘机割据,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李轨据姑臧(今武威市),称凉帝;薛举据金城,称西秦霸王,后迁都天水,攻高img5(音支,今陕西长武县),败唐军,其子薛仁果(《旧唐书》作“薛仁杲”)据折img6(今泾川县东北),被李世民所擒。李轨在武德二年为安兴贵(唐臣)设计所擒。

唐朝统一,武德二年(619年)又改郡为州。唐太宗贞观元年,划全国为10道,甘肃属陇右道,包括安西四镇及北庭都护府(今新疆全境及葱岭以西直达咸海)。《资治通鉴》记载自长安安远门以西至唐界一万二千里,天下富庶,无如陇右。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因江山阔远,从陇右道中分置河西道,节度使驻凉州,辖有凉、甘、肃、瓜、沙、伊(今新疆哈密)、西(今吐鲁番)七州;陇右节度使驻鄯州(今青海乐都),辖有兰、鄯、河、廓、洮、渭、岷、叠(今迭部)、宕、秦、成、武等州。会州、原州、泾州、陇州(州治陕西陇县,包有今甘肃华亭县)属关内道。

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发生安禄山、史思明的叛变,西部边防军东调平叛,西边的吐蕃乘虚而入,蚕食陇右,代宗宝应二年(763年)以后甘肃陷蕃,唐朝的国防线撤至泾州、宁州、庆州一线。吐蕃在掠夺战争中,奴隶主贵族争权夺利,内部分裂,加之人民起义,吐蕃王国瓦解。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张议潮率领沙州人民起义,以瓜、沙等11州归唐,唐封之为归义军节度使。大中三年,陇右民众起义,以秦、原、安乐(今环县)3州7关归唐,但为时不久,唐王朝衰亡,演为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河西出现了归义军(五代时政权由张氏转入曹氏手中)、甘州回鹘、凉州以六谷族(吐蕃族)为首的蕃汉联合政权,称河西三政权。甘肃东部地区则为五代中原王朝所有。吐蕃族在其王国瓦解之后散居甘肃境内,大者千余家,小者数百家。现在甘肃境内还残留有吐蕃占领时的地名,如庄浪是吐蕃语野牛沟的意思,古浪是黄羊沟的意思。通渭县的榜罗镇、者达铺,都是吐蕃地名,这是民族融合的象征。

960年宋朝建国,其国土西边只达天水夕阳镇(今新阳)。夕阳镇以西由伏羌(今甘谷)沿渭河经洮河直达河、湟,蕃、汉两族交错杂居。河西地区还是三个地方政权分立,不过都与宋朝保持朝贡关系。宋朝沿渭河逐渐向西开拓,建隆三年筑伏羌寨,以后建筑永宁寨(今甘谷盘安镇)、永兴寨(今甘谷大石镇)、洛门寨(今武山洛门镇)、宁远寨(今武山县城)、四门寨、广吴岭寨(今武山县广六坡,在鸳鸯镇附近)、盐川寨(今漳县盐川)、哑儿峡寨(在今武山、陇西间),至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筑古渭寨,国境到了今陇西县城(按:陇西为唐代渭州州治,安史之乱后,渭州迁至平凉。宋代渭州在今平凉,人们把陇西叫古渭州)。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王韶上平戎策,建议取河湟。当时王安石为相,力主韶说,于是宋廷命王韶经略熙河,先以古渭寨为据点。熙宁四年,王韶进至渭源,当地一个吐蕃族首领俞龙珂率12万口内附。因他说“听你朝包中丞(即包拯)是个忠臣,请赐包姓”,宋朝遂赐名包顺。包氏世守岷州,后来汉化。现岷县包家是大姓,为包顺之后。王韶建筑渭源上下两城,又筑庆平堡,袭取武胜军,改名镇洮军,朝廷赐名熙州,即现在的临洮城。再以熙州为基地,过洮河建康乐寨、当川堡,攻取阿讷木藏城、香子城。熙宁六年,宋廷赐名香子城为宁河寨(今临夏州和政县)、阿讷木藏城为定羌城(今广河县)。王韶穿露骨山(今白石山),由现在和政松鸣岩翻过陡石关进至今甘南,攻取洮州、岷州、叠州、宕州(今宕昌),然后回军取河州,建筑安乡关,于黄河渡口筑炳灵寺浮桥,与青唐img7厮啰政权(在今西宁地区)取得联系。宋朝置熙河路,与东部的秦凤路、泾原路(今平凉地区及宁夏固原)、环庆路(今庆阳地区)、鄜延路(今陕北)对西夏形成五路包围之势。这是宋朝为了对付西夏,在军事上的一大进取。

宋朝在沿渭河向西开拓的同时,又沿渭河支流散渡河向西开辟了另一条军事路线。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筑安远寨(今甘谷安远镇),英宗治平四年筑鸡川寨(今通渭吉川乡古城),神宗熙宁元年筑大甘谷口寨,宋朝赐名甘谷城(在今通渭与甘谷交界处)。同年底,杨文广又筑通渭寨(在今通渭县什川乡)以通古渭寨。古渭寨,宋廷改为通远军,属熙河路。

王韶开拓熙河成功,但宋朝力量还过不了马衔山,达不到兰州;至宋神宗元丰四年,李宪由熙州出兵,经现在的新营镇越过马衔山口,夺取了龛谷寨(今榆中小康营)、西使新城(今榆中三角城),驻兵汝遮谷(今榆中县夏官营一带),进取兰州,再回军经车道岭至今巉口,在青石峡(今定西鲁家沟关川河谷)击破西夏兵,进至打罗城川(今靖远县共和乡,原名打腊池),再进至天都山,筑天都寨(今宁夏海原县)。宋朝夺回了这一大片土地,于是把熙河路改称熙河兰会路。但宋朝力量也只达今兰州市河口镇,河西广大地区仍为西夏所占。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西夏赵德明攻取凉州。仁宗天圣六年,赵元昊攻取甘州,甘州回鹘退保南山。景祐三年(1036年),元昊攻取瓜州、沙州,归义军曹贤顺投降,河西为西夏占有,直至蒙古灭西夏。

1127年,金人南下,攻陷开封,宋朝南迁。今甘肃为金朝占领。宋将吴玠、吴璘退保大散关,后驻军河池(今成县),宋朝仅保有今西和、成县、武都、文县等地,就像三国时蜀汉和曹魏对垒时的形势。

金朝在甘肃境内设临洮路,辖洮州、积石州、兰州、巩州、新会州、临洮府等;凤翔路,辖秦州、德顺州、镇戎州(今宁夏固原地区)、平凉府等;庆原路,辖庆阳府、环州、原州、泾州、宁州等。河西地区仍为西夏所有。

1126年,蒙古成吉思汗灭西夏,由今额济纳旗破黑水城,连下肃州、甘州,十月攻取凉州,十一月占灵州(今宁夏灵武县),接着攻下兴庆府(今银川市),灭西夏。1234年蒙古灭金,1279年灭南宋,完成了大一统,并设立行省制度。甘肃行省在兰州以西的河西地区,包括地域很广,据《元史·地理志三》记载有路七:甘州路、永昌路(今武威地区,“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为永昌路”)、肃州路、沙州路(包括今敦煌及青海省柴达木盆地)、亦集乃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宁夏府路、兀剌海路(今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右旗);州二:山丹州、西宁州(直辖于省);属州五:西凉州(隶于永昌路)、瓜州(隶于沙州路,即今安西县)、灵州、鸣沙州(今宁夏中宁县)、理应州(今中卫县黄河以北地),后3州均隶属于宁夏府路。河州路(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隶于吐蕃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属中央宣政院,不辖于省。兰州以东的陇右地区,立巩昌等处总帅府,统巩昌、平凉、临洮、庆阳四府,秦州、阶州(今武都)、成州、西和州、徽州、兰州、金州(今榆中县)、会州(今靖远、会宁)、定西州、静宁州、镇原州、陇州、宁州、环州等14州(还有一个金洋州迁治成州,故不计),属陕西行省(属县从略)。

明初,因元之制。《明史·地理志三》载“洪武二年,置陕西等处行中书省,治西安府。……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陇右地区有庆阳、平凉、临洮、巩昌等四府,府辖州、县。巩昌府最大,领3州(秦、阶、徽)14县,辖区包括今定西、武都、天水三市。兰州、河州属临洮府。另有靖虏卫(今靖远县地)属宁夏府。河西地区设陕西行都指挥使司,治甘州,所辖之“卫”计有甘州卫(后分左、右、前、后、中五卫,同治甘州城)、肃州卫、山丹卫、永昌卫、凉州卫、镇番卫(今民勤县)、庄浪卫(今永登县)、西宁卫、沙州卫等。另有碾伯(今青海乐都县)、高台、镇夷(在今金塔县境)3个守御千户所。明中叶以后,以嘉峪关为国门,关外之地弃而不守,敦煌、安西等地为赤斤蒙古所居。

清初因明制。据《清史稿·地理十一》,顺治元年(1644年)设甘肃巡抚,驻宁夏。五年,徙驻兰州。康熙三年(1664年),分陕西为左、右布政使司,右布政使司驻巩昌。六年,改为巩昌布政使司。七年,又改为甘肃布政使司,徙治兰州,于是陕、甘分省,设总督以统之,驻西安。雍正三年(1725年),裁行都指挥使司(在河西)及所辖诸卫所,改置州、县。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裁巡抚,以陕甘总督治兰州,行巡抚事。随着国家的发展,乾隆二十四年置安西府(后改为州)。三十八年,置镇西府于巴里坤(今新疆哈密地区),迪化直隶州于乌鲁木齐。清朝最强大时,甘肃省辖地越过葱岭,直达巴尔喀什湖,与唐朝前期的陇右道略相当。1840年之后,清朝国势衰弱,强邻环伺,帝俄侵占葱岭以西、伊犁河下游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的大片领土,西边失地40余万平方公里。光绪十二年(1886年),左宗棠平定新疆、收复伊犁之后,新疆改建行省,割迪化、镇西往属。甘肃省遂辖有兰州、巩昌、平凉、庆阳、宁夏、西宁、凉州、甘州等8府和泾州、固原州、秦州、阶州、肃州、安西州(包有敦煌及青海柴达木盆地,相当于元代的沙州路)6个直隶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厅”的建置,如西宁府领巴燕戎格厅(今化隆回族自治县)、贵德厅(今贵德县)、循化厅(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等,为前代所无。平凉府还辖有一个“茶盐厅”(今宁夏海原县),则专为茶盐互市而设。同治十一年(1872年),割平凉、华亭、固原、隆德四县置化平州直隶厅,系陇东战乱之后临时性的措置。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于1912年建立中华民国,省制仍旧,废府设道,成为省、道、县三级制;中华民国十七年(1928年)废道,县直辖于省。同年,宁夏、青海建省,割宁夏、宁朔、灵武、平罗、中卫、金积、豫旺等8县属宁夏省;割西宁、大通、碾伯、贵德、循化、化隆等县属青海省。甘肃省东部止于华池县分水岭,西至敦煌县,基本上就是现在的辖地了。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省政府下设专员公署,系行政督察性质,无需多赘了。

【注释】

[1]秦文公墓在天水麦积山(《大元一统志》),今已查明在礼县永兴镇的堡子山,1999年时,墓被盗,由追查被盗出土文物时找到了墓址。

[2]《史记·吴起列传》。彭蠡,即今江西鄱阳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