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简牍反映的汉朝和匈奴的关系
匈奴与西汉政府的关系,史籍中的记载不尽详细,西北各地出土的简牍材料中,对此有详细的记载,这些史料对研究汉代与匈奴的关系的某些问题有重要的补充作用。
一、郅支单于之死
关于郅支单于之死,《汉书》相关传纪中虽有描述,但未见呼韩邪单于参与的迹象。居延汉简为我们补充了一段重要的史料,为澄清呼韩邪单于在攻灭郅支事件上的作用和态度提供了有力证据。简文如下:
简1—12:
肩水候官令史,觻得敬老里公乘,粪土臣熹,昧死再拜,上言变事书。
十二月乙酉,广地候
□檄曰:甲申,候卒望见塞外东北
火四所,大如积薪,去塞百余里,臣熹愚
皇帝陛下,车骑将军,下诏书曰:乌孙小昆弥乌
就屠与匈奴呼韩邪单于谋
夷狄贪而不仁,怀挟二心,请为
郅支为名,未知其变.
塞外诸节谷呼韩邪单于
往来技表是乐
小月氏仰美人
愚赣触讳忘言顿首。[3]
简册中的“皇帝陛下”应为西汉元帝;“车骑将军”应为许嘉,小昆弥为乌孙王号,根据史籍以及出土简文,可以看出,公元前49年左右,乌就屠小昆弥被郅支击败,从此过上逃亡生活。到公元前36年之际,他见郅支实力与人气皆不及以往时,便下定决心将其殄灭。又恐一己之力不足以对抗郅支,就去求助西汉和呼韩邪单于。此时呼韩邪已北归单于庭,在汉朝的帮助下,听乌就屠之谋,派兵增援乌孙。从简牍中可以推测出,呼韩邪单于虽未亲自参加,但他态度鲜明地派重兵支援了该行动,并且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二、“塞上烽火品约”所反映的预警制度
居延和敦煌地区发现的大量屯戍遗简为研究汉代烽火制度提供了新的资料。而且汉代烽火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匈奴人,故从汉朝的烽火制度中亦能窥测出匈奴人进犯汉塞的情况。在汉代,传递烽火信号的具体规定称之为“烽火品约”。其简文如下:
简13:匈人奴昼入殄北塞,举二,□烦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上离合苣火,毋绝至明。甲渠、三十井塞上和如品。
简14:匈人奴昼甲渠河北塞,举二,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二苣火,毋绝至明。殄北,三十井塞和如品。
简15:匈奴人昼入甲渠河南道上塞,举二、坞上大表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二苣火,毋绝至明。殄北、三十井塞上和如品。
简16:匈奴人昼入三十井降虏隧以东,举一,燔一积薪。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一苣火,毋绝至明。甲渠、殄北塞上和如品。
简17:匈奴人昼入三十井候远隧以东,举一,燔一积薪,堠上烟一,夜入,燔一积薪,举堠上一苣火,毋绝至明。甲渠、殄北塞上和如品。
简18:匈奴人渡三十井县索关门外道上隧,天田失亡,举一,坞上大表一,燔二积薪;不失亡,毋燔薪,它如约。
简19:匈奴人入三十井诚北隧县索关以内,举燔薪如故,三十井县索关诚隧以南,举如故,毋燔薪。
简20:匈奴人入殄北塞,举三,后复入甲渠部,累举旁河,后复入三十井以内部,累举堠上直上烽。
简21:句奴人入塞,守亭鄣,不得下燔薪者,旁亭为举、燔薪,以次和如品。
简22:塞上亭隧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灭火,候尉吏以檄驰言府。
简23:夜即闻匈奴人及马声,若日且入时,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次亭晦不和。夜入,举一苣火毋绝,尽日夜灭火。
简24: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
简25:匈奴人入塞,承塞中亭隧,举、燔薪□□□□
火品约,官□□□举□□,毋燔薪。
简26:匈奴人即入塞,千骑以上,举,燔二积薪,其攻亭鄣坞壁田舍,举,燔二积薪。和如品。
简27:县田官吏:令长丞尉见火起,亟令吏民□□□诚北隧部界中,民田畜牧者□□……为令。
简28: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具火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为□。(www.xing528.com)
简29:右塞上火品约。(EPF16:1-17)
《塞上烽火品约》规定了各种具体情况下应使用的不同联防示警信号,是汉代候望烽燧系统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条令。它规定了具体要求,协同性高,规定了在特殊情况下,应当发出不同的信号,并采取其他措施。它可行性高,较前期的烽燧示警制度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和进步。敦煌汉简中对此亦有反映。
二、新莽时期的汉匈关系
王莽即位后,对匈奴采取了一系列不当政策,首先是更改匈奴名号。居延汉简中对此有相关的记载。
简30:诏书曰:除匈奴之号。(EPT59:144)
简文中的诏书,即皇帝制发的文书。这条简反映的是王莽下诏书除匈奴名号的文书。王莽篡位后,屡次更改名称,如曾下令“更匈奴单于曰降奴服于”,而天凤二年(15)以后的简牍中确实有称匈奴为“恭奴”的记载。敦煌汉简中对此有详细记载,如:
简31:今共奴与鄯善不和,则中国之大利也。臣愚以为钦将兵北。 66
简32:共奴遮逆虏 68
简33:炬恭奴遮焉耆,殄灭逆虏 98
以上这样的简牍,在敦煌汉简中共有八条,这说明王莽时期确有更改“匈奴”为“恭奴”的事情,而且有时还写作“共奴”。
另外,王莽篡位后不仅更改匈奴、单于名号,而且还将匈奴分裂为十五部,分封十五位单于。史籍对此记载不详,而《额济纳汉简》中有一部册书记载了这一事件,这不仅证明王莽分封十五单于事情的真实性,而且还补充了史籍未见的细节。
简34:者之罪恶深臧发之。□匈奴国土人民以为十五,封稽候□子孙十五人皆为单手,右致庐尔候山,见在常安朝郎南为单手(于),郎将作士大夫南手子蔺苞副有书。
(2000ES9SF4:11)
简35:校尉苞、□远度益寿塞徼,召余十四人当为单手(于)者,苞、□上书谨□□为单手(于)于者,其一人葆塞,
稽、朝候威妻子家属及与同群知之将业。(2000ES9SF4:10)以上简牍详细记载了史籍未曾言及的细节,即“见在常安朝郎南为单手(于)”,自此可知,在具体的分封过程中,蔺苞、戴级在出塞前已经在京师率先分封了一位单于,因此,蔺苞、戴级二人出塞所要分封的就只有十四位单于了,简文“校尉苞、□远度益寿塞徼,召余十四人当为单手(于)者,苞、□上书谨□□为单手(于)于者”也证明了这一点,而且简文还提供了具体的地点,云中益寿塞,与史籍记载相吻合。
王莽的行为彻底激化了与匈奴乌珠累单于的矛盾,致使战争迭起。正是由于分封未果,这次王莽便下了更大的决心,欲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分封单于。王莽的这种做法,使匈奴与西域重新联合起来,共同劫掠边境,双方又陷入较长时期的战乱之中。
三、东汉时期的汉匈关系
王莽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覆灭,东汉光武皇帝刘秀即位。自天凤三年(16)西域之战后,西域“自此与汉朝绝”,这给匈奴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他趁机重新占据西域。简牍中记载了匈奴对甲渠候官塞诸烽燧的一次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简文如下:
简36—55:
甲渠鄣守候君免冠叩头死罪,奉职数毋状,罪当万死,叩头死罪死罪。十月廿八日胡虏犯塞略得吏士,毋状,当伏重诛,靡为灰土,叩头死罪。夏良叩头言:掾△坐前毋恙,起居安平甚善。先日欲诣门下,迫起草草,不及诣门下,毋状,叩头叩头。得掾明时数
又壬午言虏燔烧孝隧,其日出时乘鄣□□张骏等候望
□虏且围守,其晨时孝、护桃下隧,奏候官,言虏
卌余骑皆衣铠负鲁攻隧,又攻坏燔烧第十一隧以北
见塞外虏十余辈从西方来,入第十一隧天田屯止,虏四、五
攻坏燔烧第桼隧以南,尽烟火不绝。又即日平旦
万岁部以南烟火不绝,虏或分布在块间,虏皆
第八隧,攻候鄣,君与主官谭等格射各十余发,虏复从塞
百骑,亭但马百余匹、橐他四十五匹,皆备。贺倂塞来,南燔
乏卒,以鄣中□米糒给,孤单,卒有万分恐不能自守,唯
恐为虏所攻得。案:官中候以下□。
力,奈何。反遣吏去,而从后逐之,时起至今,绝留
府。叩头死罪死罪,敢言之.
攻居隧不居隧,尽坏坞
将军哀贳贷罪法,复令见日月,叩头死罪死罪。
□白。起居毋它,叩头叩头一日厚踢,叩头叩头。谨言□。 EPF16:36—55
从简文看,匈奴发动进攻的时间是这一年的十月廿八日,此次进攻从早晨开始,攻击的地点有甲渠候官塞的十一燧以北,第八燧、候官鄣、万岁部以南,涵盖了整个甲渠塞,匈奴人横行甲渠塞,在广大的区域内,在较长的时间里,发动了多次的袭击。这次进攻,甲渠塞遭到严重的破坏,最后只有鄣候苦苦支撑,但是由于弹尽粮绝,军心已经跌落到极点,唯恐城门不保,沦为阶下囚。这些简牍生动地说明了东汉时期汉匈之间关系的紧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