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方技类
方技类主要收录了医经、医方、房中、神仙四类图书。
一、医经
《艺文志》收录了诸如《黄帝内经》、《外经》、《白氏内经》、《扁鹊内经》之类的七种古代医学理论的经典论著。但从《艺文志》叙述看,医经包括医、药两大部分。出土简牍中的医经主要是有关脉法的典籍。
张家山汉简《脉书》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共66枚简。简文分两部分:一部分记载60余种疾病的名称,从头到脚排列,涉及内科、外科、五官科、妇科、小儿科、神经科等;一部分主要讲人体经脉走向及所主病症。简文部分内容见于《灵枢经·阴阳系日月》。[114]
二、经方
骈宇骞说:“所谓‘经方’,即古代医药方书的统称,多指汉以前的医方之书。《汉志》著录的十一家方书,目前多已不传,从所录书名来看,多是对症药方及治疗方法”。出土简牍中经方比较多。
1.关沮周家台秦简《病方》
1992年,湖北荆州市关沮乡清河村周家台30号秦墓出土,共73枚简,是当时民间流传的部分医用药方。此外还有祝由术、择吉避凶占卜等内容。[115]
2.北大秦简《医方》
2010年北京大学入藏的秦简中,第四卷简的背面抄写一些医方和祝由术,内容与周家台秦简“医方及其他”部分相似。这些医方与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和北大汉简中的医方不同,很少用正规药,所用多是常见的动植物、食物,甚至人畜便溺,类似民间偏方。而且用药多与祝由术相结合,反映出上古时期“巫医不分”的状况。[116]
3.北大汉简《医方》
2009年北京大学入藏的汉简中有700余枚属于“经方”,也就是医方。每一个医方均独立为一章,前有分章号“·”和数字编号,现存最大编号为“百八十七”。在正文之前还有一卷单独成编的“目录”,只记编号和医方名。其内容涵盖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多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可能是由当时流传的名医验方摘编而成。[117]
4.武威汉简《治百病方》、《白水侯方》
1972年,甘肃武威县旱滩坡汉墓出土,共78枚简,14枚木牍。书中现存医方30多个,涉及药物100多种。[118]
5.敦煌汉简医方
1906—1907年,甘肃敦煌玉门候官等地出土,每方有病之症候和药方,个别载处方者姓名。记载有多种药名。[119]
6.张家界古人堤遗址汉代木牍“治赤谷方”
1987年,湖南张家界市城西古人堤东汉遗址出土,2枚木牍。学者考证该木牍医方是由16种药物组成的汤剂药方,功用主要是宣散风寒、温中止泻、回阳救逆、燥热利尿的方剂。[120]
7.西安未央宫遗址汉简医方
1980年,陕西西安市西汉未央宫前殿遗址出土,共115枚简,简文为病例医方。[121]
8.安徽天长安乐西汉谢孟墓药方
2004年,安徽天长安乐西汉谢孟墓出土34枚木牍,其中有“药方”木牍,资料尚未刊布。[122]
三、房中
房中术就是中国古代的性科学,包含有关性常识、性技巧、性功能障碍治疗与受孕等内容,同时它又不局限于性,而是把性与气功、养生、追求长生不老或延年益寿结合在一起。房中术和道家关系极为密切。
1.上博简《彭祖》
本篇共8枚简,简文采用彭祖和耉老答问的形式谈论养生的问题。马王堆医书《十问》有“王子巧父问于彭祖”章,皆古彭祖术之遗说。在《十问》中,彭祖、耉老分见于不同的对话中,似乎无关,但此篇却是以耉老问道彭祖的形式写成,可见是相关人物。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彭祖书。
2.北大秦简《乞媚道》
2010年北京大学入藏的秦简中,有12枚木简的内容属于祝由术,包括“乞媚道”、“乞愿”、“塞鼠”等。其中“乞媚道”之法,可与《史记》、《汉书》记载的汉代后宫争宠故事相印证。“乞媚道”简文应为马王堆汉简中的“媚道”所本。[123]
3.马王堆汉简《十问》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共101枚简。简文除了托名黄帝与天师的问答外,还记载了夏、商、周以来许多帝王与医家的对话,如齐国的名医文贽与齐国国君的对话,以及其他传说中的人物谈论养生(生理、病理)、服食、呼吸、吐纳及房中方面的医学理论。[124]
4.马王堆汉简《合阴阳》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共32枚简。简文主要讲性技巧。[125]
5.马王堆汉简《杂禁方》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共11枚简,简文虽讲巫诅禁咒,但半数文字涉及房中。李零认为这种巫术在古代叫“媚道”。[126]
6.马王堆汉简《天下至道谈》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共56枚简,简文内容主要讲性技巧,同时也涉及不少有关房中养生之道。[127]
四、神仙
战国、秦汉时的神仙家有驳杂的渊源,大致可以分三方面:道家的真人思想,上古医术和养生思想,杂祀、巫术和数术。
1.马王堆汉简《十问》中的食气之说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的《十问》主要讲养阳之方(详上),其中的食气与房中术有着密切的关系,也有对“吐故纳新”具体的描述。这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容成养气术》,以及《庄子·刻意》有相似之处。[128]
2.阜阳双古堆汉简《万物》、《行气》
1977年,安徽阜阳双古堆1号汉墓出土,《万物》简讲药物的药性、疗效以及如何采药等,其中也包含着某些神仙服食的内容,还涉及炼丹术。《行气》讲行气的功能与方法。[129]
3.张家山汉简《引书》
1983年,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共112枚简,《引书》主要阐述四季的养生之道、讲解导引术式及用导引术治疗疾病的方法,并说明导引养生的理论。[130]此外,马王堆帛书《却谷食气》、《导引图》也属于此类典籍。
【思考题】
1.为什么简牍典籍分类用《艺文志》“六分法”更合适?
2.秦汉简牍中《日书》发现比较多的原因是什么?
3.谈谈出土简牍典籍的历史文献学价值。
延伸阅读
2.李零:《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三联书店,2004年。
3.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
4.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
6.裘锡圭:《中国出土古文献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
7.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本章撰稿:田 河
【注释】
[1]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
[2]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江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8页。
[3]李学勤:《重写学术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49页。
[4]刘钊:《出土简帛文字丛考》,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4年,第262页。
[5]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
[6]韩自强等:《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7]陈燮君、马承源分别为《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所做的《序》、《前言》中,对这批简的收藏、保护、整理以及竹简内容有详细的介绍。(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8]下文所引《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七》简称“上博简”。
[9]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
[1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以下称“清华简”。
[11]《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一)》,中西书局,2010年。
[12]胡平生、韩自强:《阜阳汉简诗经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13]《甘肃武威磨咀子6号汉墓》,《考古》1960年第5期;《武威汉简在学术上的贡献》,《考古》1960年第6期;甘肃省博物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
[14]《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六)》
[15]《文物》1990年第10期;《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16]韩志强、韩朝:《西汉汝阴侯二号木牍〈春秋事语〉章题及有关竹简释文》,2002年“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九届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
[17]李学勤:《清华简〈系年〉及有关古史问题》,《文物》2011年第3期。
[18]《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19]《文物研究》第7期,黄山书社,1991年。
[20]《文物》1981第8期有介绍。
[21]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定州汉墓竹简·论语》,文物出版社,1997。
[22]《居延新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23]《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24]《文物》1983年第2期。
[25]《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26]《文物》2009年第10期。
[27]《英国国家图书馆藏斯坦因所获未刊汉文简牍·研究篇》,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
[28]《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29]《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
[30]《阜阳汉简周易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
[31]《文物》1981年第2期。
[32]《银雀山汉墓竹简(一)》,文物出版社,1985年。
[33]《文物》1990年第10期;《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34]《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35]《文物》1992年第9期。
[36]《道家文化研究》第18期。(www.xing528.com)
[37]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38]《文物》1981年第2期。
[39]《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40]《银雀山汉墓竹简(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本类所收银雀山汉简均出自《银雀山汉墓竹简(二)》,不再一一出注。
[41]《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42]《文物》2003年第1期。
[43]《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44]《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
[45]《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4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47]曹锦炎:《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楚辞〉》,《文物》2010年第2期。下引上博简“诗赋类“材料均出此文。
[48]《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49]同上。
[50]同上。
[51]《银雀山汉墓竹简(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
[52]《文物》1983年第2期。
[53]《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54]张凤:《汉晋西陲木简汇编》,上海有正书局,1931年;《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
[55]《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56]《文物》2001年第5期。
[57]《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58]《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9年。
[59]《文物》1981年第2期;《考古学集刊》1987年第5集;《上孙家寨汉晋墓》,文物出版社,1993年。
[60]《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61]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62]同上。
[63]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64]《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65]《关沮秦汉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
[66]《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67]《简帛研究》第二辑,法律出版社,1996年。
[68]《流沙坠简·数术类》,中华书局,1999年。
[69]《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70]陈松长:《岳麓书院所藏秦简综述》,《文物》2009年第3期;朱汉民、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71]《考古》1982年第5期。
[72]《文物》1985年第1期有介绍。
[73]《中国文物报》2003年2月12日;《文物世界》2003年第5期有简介。
[74]《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有介绍;《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75]《文物》2008年第4期有介绍;《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7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77]《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78]《文物》2009年第3期。
[79]《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80]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81]《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82]《流沙坠简·数术类》,中华书局,1999年。
[83]《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有介绍。
[84]《九店楚简》,中华书局,2000年
[85]《天水放马滩秦简》,中华书局,2009年。
[8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87]《文物》1995第1期;《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88]《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
[89]《关沮秦汉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
[90]《考古学报》2000年第4期。
[91]《中国考古学年鉴1987》,文物出版社,1988年;《文物》1992年第9期有介绍。
[92]《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文物出版社,2006年。
[93]《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简牍》,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1年。
[94]《文物》1985年第1期。
[95]《文物》1981年第8期。
[96]《简牍学研究》第二辑。
[97]《武威汉简》,中华书局,1964年;《简牍学研究》第二辑。
[98]《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9辑;《收藏》2005年第1期。
[99]《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100]《中国考古学年鉴2003》(文物出版社,2004年)有介绍;《荆州重要考古发现》,文物出版社,2009年。
[101]《江汉考古》2008年第4期有介绍。
[102]《文物》2009年第10期有介绍。
[103]《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10月。
[104]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105]《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
[106]同上。
[107]同上。
[108]《新出简帛研究》,文物出版社,2004年。
[109]《岳麓书院藏秦简(一)》,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
[110]《银雀山汉墓竹简(二)》,文物出版社,2010年。
[111]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112]《流沙坠简·数术类》,中华书局,1999年。
[113]同上。
[114]《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115]《关沮秦汉简牍》,中华书局,2001年。
[116]《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117]《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1期,2009年。
[118]《武威汉代医简》,文物出版社,1975年。
[119]《流沙坠简·方技类》,中华书局,1999年。
[120]《中国历史文物》2003年第2期。
[121]《汉长安未央宫考古发掘报告》,中国大百科出版社,1996年。
[122]《文物》2006年第11期有介绍,并收入10枚木牍。
[123]《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工作简报》第3期,2010年10月。
[124]《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5]同上。
[126]同上。
[127]同上。
[128]《长沙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第一卷:田野考古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4年。
[129]胡平生:《阜阳双古堆汉简数术书简论》,刊《出土文献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98年。
[130]《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