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是中国独具特色、影响深远的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艺术与出土文字渊源较深,像古代出土的石鼓文、诅楚文以及其他金石文字,就对书法艺术产生过一定影响。后来随着甲骨文、金文、简牍、石刻材料的大量出土,出土文字对书法艺术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在这些出土材料当中,古代的简牍犹如今天的纸张,是魏晋以前书法艺术最为重要的载体,因此,简牍与书法的关系也最为密切。
一、简牍文字本身就是精美的书法艺术
唐以前的书法墨迹几乎不可得,流传的只是一些经转写摹刻的碑刻资料,而出土简牍上及战国初期,下至魏晋南北朝,都是古人的墨书真迹。简牍中虽也存在书写粗劣的作品,但从原始存真的角度观察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可以说,每一枚简牍就是一件珍贵的古代书法真迹,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真迹竟达三十多万件。像郭店楚简的《老子》、《缁衣》、《六德》;上博简的《孔子诗论》、《容成氏》、《周易》;清华简的《金縢》、《楚居》;睡虎地秦简的《为吏之道》、《秦律十八种》;张家山汉简的《二年律令》;马王堆汉简的《遣册》;尹湾汉墓简牍《神乌赋》;居延汉简《相宝剑册》、《永元器物簿》;武威汉简《仪礼》、《王杖十简》等经缀联成篇的简牍,堪称书法精品。这些简牍虽年代各异,字体有别,但在章法布局上参差错落,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笔势连贯,具有一种和谐完美的整体艺术效果。在率意、工稳中又显示着各自的特点,或奔放、或收敛、或凝重、或秀美、或粗犷、或典雅、或雄浑,无一不是书法珍品。这些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的书法艺术形式。
二、简牍书体种类丰富
简牍书体颇为丰富,后世重要的书体在简牍中都已存在,不但有今隶、章草、今草、行书、楷书等常规体,像战国古文、秦篆、秦隶等只有文献记载而无实物例证的罕见书体,也在简牍中纷纷亮相。有的简牍书体还处在孕育、过渡阶段,介乎两种书体之间,如古隶、草隶、隶楷、隶草等过渡性特征明显。每一种简牍书体都有若干件出自不同年代和不同书手的作品,这些书体在构形和用笔方面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完整展现了多种书体从产生到定型的演变的全过程。简牍书体不仅为书法创作提供了丰富的书体资源,也改变了人们对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书法史的认识,在书法史、艺术史上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三、简牍书法对书法创作有深刻的影响
出土简牍对书法创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书法艺术观念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过去,汉魏书体只见于碑刻,碑铭体书法总体风格凝重严整,雄浑肃穆,但略显古板。由于碑刻书法属二次转写,经过凿刻加工,已与当时的书法原貌相去甚远,笔墨特征也不及简牍突出,难以再现当时的书写状态。像汉代石刻经历近两千年的风雨剥蚀,字迹皆己斑驳漫漶,虽别具一种苍古古朴的韵致,但已很难从中窥到汉人书法的笔法和神韵。而简牍书体均为日常手写体,笔墨特征突出,简牍的出土,为人们直接展示古人的手书墨迹。这些简牍出自各级各类书手,书写更为写意,在章法鲜活灵性、率意自然;在笔法上灵活多变,生气活跃,流露出一种原始古朴,自然率真的艺术神韵,而这恰恰是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简牍书法的笔法、字法、章法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因素。书家可从中直接窥得其笔法,领悟其中的点画异趣、结构奇姿以及风神韵致,简牍书法在展现书法之美的同时,也在改变着人们取法观念。
20世纪简牍的大量出土,为学书者提供了可资取法的丰富资源和审美追求对象。人们通过对简牍笔法、字法、章法、意蕴等不同方面的借鉴学习,并将其与碑、帖书法相交融,使20世纪书法创作不断出新、别开生面。像20世纪中期书法界“章草”的复兴、简牍体隶书的流行,80年代秦简书体的兴起、90年代后楚简书体的出现,都是在简牍书法影响下的直接产物。
【思考题】
1.简牍文字有哪些特点?
2.在字体研究方面简牍文字有哪些优势?
3.谈谈“合文”的性质和特点。
4.简牍文字在考释古文字方面有哪些优势?
5.谈谈秦简在字体研究方面的重要性。
延伸阅读
2.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
4.赵平安:《隶变研究》,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
5.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组:《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www.xing528.com)
本章撰稿:田 河
【注释】
[1]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考古》1972年第3期。
[2]张世超:《殷墟甲骨字迹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7页。
[3]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年,第63~64页。
[4]启功:《古代字体论稿》,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页。
[5]赵平安:《隶变研究》“张振林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页。
[6]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70页。
[7]白于蓝:《简牍帛书通假字字典》,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8]简帛文献语言研究课题组:《简帛文献语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268页。
[9]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67页。
[10]陈伟等:《楚地出土战国简册(十四种)》,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50页。
[11]李学勤:《汉字——中国对人类文明的重要贡献》,《中国古代文明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97~102页。
[12]陈伟:《文本复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2期,第7~9页;又,“简帛研究”网,2003年5月31日,http://www.jianbo. org/Zzwk/jblt/Chenwei.htm。
[13]于豪亮:《于豪亮学术文存》,中华书局,1985年,第74页。
[14]裘锡圭:《古文字论集》,中华书局,1992年,第11页。
[15]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道家文化研究(“郭店楚简”专号)》第十七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486页;李零:《上博楚简校读记(之二):〈缁衣〉》,《上博馆藏战国楚竹简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第412页。
[16]赵平安:《从楚简“娩”的释读谈到甲骨文的“娩”——附释古文字中的“冥”》,《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5~59页。
[17]陈剑:《说慎》,《简帛研究二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07~214页。
[18]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1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