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内外主要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简牍学教程

海内外主要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简牍学教程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节海内外主要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在简牍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和团体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居延汉简的整理,五六十年代日本“居延汉简研究班”对西北汉简的研究,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相关机构对新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居延新简等一批简牍进行及时整理,推出不少高水平研究成果。

海内外主要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简牍学教程

第九节 海内外主要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

在简牍学的百年发展历程中,一些专门研究机构和团体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如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对居延汉简的整理,五六十年代日本“居延汉简研究班”对西北汉简的研究,七八十年代国家文物局及甘肃省相关机构对新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银雀山汉简、居延新简等一批简牍进行及时整理,推出不少高水平研究成果。进入90年代,一些高校开始介入简牍学研究,改变了以往简牍学学术力量集中于若干专门研究机构和考古部门的状况,为简牍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此同时,日本学界也纷纷以“简牍研究会”的形式开展简牍研究,简牍学成为国际显学。

近年来,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简牍学研究相继兴起,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高校又相继收藏了不少战国秦汉简牍资料并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日本、中国及台湾地区各种简牍读书会纷纷出现,简牍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研究机构与团体在不断推出许多创新性成果的同时,也为简牍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青年人才。

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及文博系统简牍研究机构

1.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

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成立于1995年3月,是我国最早开展简帛整理及研究的机构之一。中心主要开展尹湾汉简、张家山汉简、额济纳汉简、东牌楼汉简、走马楼吴简、岳麓秦简等批简牍的整理出版工作,同时,在简帛释文考订、简帛资料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中心于1993年创办《简帛研究》及《简牍研究译丛》及时刊布简帛学研究成果并介绍国外研究动态。2001年,两份刊物合并为《简帛研究》,目前已出版至《简帛研究2008》。《简帛研究》集刊所收论文涉及历史学文献学、古文字学哲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已成为国内外简帛研究者发表学术观点的重要窗口。

2.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土文献研究室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出土文献研究室是国家文物局直属简牍研究机构。研究室十分重视散见简牍的搜集及释文考订、分类辑录等基础性研究工作,为学界提供了极大方便。研究室主办的不定期学术集刊《出土文献研究》主要以刊发甲骨、金石、简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材料为主,自1985年以来已出版10辑,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3.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

甘肃简牍保护研究中心是甘肃省文物局直属的简牍保护及研究机构。主要负责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甘肃省地域范围内(70年代初,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度划归甘肃省管辖)所发掘出4万余枚简牍的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宣传展示及信息交流等工作。在中心及其前身机构与相关研究机构的通力合作之下,大批甘肃简牍已公布于世。中心曾主编《汉简研究文集》、《秦汉简牍论文集》,编纂《甘肃简牍百年论著目录》,全面收录了有关甘肃简牍研究的相关论著,具有很强的资料性。

4.长沙简牍博物馆

长沙简牍博物馆成立于2002年11月,是一座集简牍收藏保护、整理研究和陈列展示于一体的现代化简牍专题博物馆,2005年12月正式对外开放。该馆先后承担了国家文物保护专项“长沙走马楼三国简牍保护整理项目”、科技部“十一五”科技保护攻关计划课题“高新技术在出土竹木类文物(以简牍为主)修复和保存技术中的应用研究”、“吴简保护整理项目管理创新研究”等多个重大课题。在饱水简牍保存期有害微生物研究、简牍脱色材料及简牍变色机理研究、简牍充氮保存系统、简牍文字信息提取与分析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5.荆州博物馆

荆州博物馆始建于1958年,是一座融陈列展览、文物收藏与保护、考古发掘与研究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新中国成立以来,荆州一带古墓葬中出土了大量战国、秦代、西汉时期的简牍,该馆曾多次主持或参与简牍发掘保护工作,在出土饱水简牍脱水、丝织物保护等技术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二、中国高等院校简牍研究机构

1.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

武汉大学简帛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9月,是武汉大学直属实体性研究机构,学术方向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以战国文字为主的古文字研究;二是以简帛为主的战国秦汉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三是以简帛文献为主要着眼点的先秦、秦汉史研究;四是新技术在简帛文献解读中的应用。中心设有简帛解读实验室,在国内率先将红外线成像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简牍整理,显著提高了简牍影像的清晰度和释读质量,在简牍文献文本复原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心创办的“简帛网”发表最新研究论文,并提供信息检索服务。主办的不定期学术刊物《简帛》目前已出版六辑,成为国内外简帛研究者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1月,是复旦大学直属实体性研究机构。中心在先秦秦汉出土文献及古文字研究方面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中心主办的不定期学术刊物《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主要刊登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的相关论文,目前已出版三辑。中心主办的“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学术网站”以刊载学术论文、介绍学界动态和主办学术论坛为特色,是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领域重要学术平台。

3.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于2009年4月,主要承担清华简的保护整理与研究工作。清华简的研究工作与释读工作同步进行,2009年4月《光明日报国学版率先发表李学勤、刘国忠等人有关《保训》的一组文章,在学术界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其后,中心研究人员在《文物》、《中国史研究》、《清华大学学报》、《出土文献研究》等刊物集中发表了大量论文,对清华简展开深层次的讨论。中心创办的《出土文献》第一辑于2010年出版,收录出土文献研究论文30余篇,内容涉及以清华简为主的简牍文献研究、甲骨金文研究、简牍保护研究等。

4.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

北京大学出土文献研究所成立于2009年,主要担负北大藏汉简、秦简的整理及研究工作。北大秦简包括760余枚竹简,内容涉及古代政治、地理、社会经济数学、医学、文学、历法、方术、民间信仰等诸多领域,为研究秦代历法、官僚行政、历史地理、数学理论、民间信仰、社会风俗提供了鲜活的史料。北大汉简共3300多枚,抄写年代大致在汉武帝后期,包括近20种古代文献。内容大致涵盖了哲学、文字学、史学、文学、医学及宗教学等学科,对于古代思想史、文字史、秦汉史、文学史、医学史、民间信仰史等诸多领域的研究皆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5.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2007年12月,湖南大学岳麓书院自香港文物市场购得2098枚秦简。次年8月,该院又入藏一香港收藏家捐赠的76枚秦简。两次所得竹简的形制、书体和内容均相似,应属同一批出土。岳麓秦简绝大部分是竹简,另有少量木简(30枚),入藏之后,结合岳麓简的整理工作,该院研究人员承担了相关科研项目,主要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岳麓书院藏秦简的整理与研究”(陈松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中国简帛书法艺术编年与研究”(陈松长)、“岳麓书院藏秦简《数》书整理与研究”(许道胜)等。朱汉民、陈松长主编《岳麓书院藏秦简(一)》已于2010年12月出版,其他简文正在整理出版中。

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成立于2000年,是教育部批准的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主要担负甲骨文、金文、楚简、帛书等各类出土古文字研究,各期汉字发展系统调查,科技文化影响因素研究、《说文解字》等历代字汇与实物用字对照专题研究。近年来中心研发了“中国文字数字化资源库”与“数字化汉字博物馆”等大型中国文字数字化平台;主办的《中国文字研究》自1999年创刊至今已连续出版14辑,在海内外学术界具有良好影响。

7.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

吉林大学古籍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8月,隶属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下设古文字研究室、先秦两汉文献研究室、历史文献研究室、书法文献研究室等。

该所在战国文字研究方面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主要成果有吴振武《珍秦斋藏印(战国篇)》、汤余惠《战国文字编》、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等。

8.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成立于1984年10月,隶属于全国高等学校古籍整理委员会,主要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语言文字研究、传世文献语言文字研究、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等。近年来该所出版简帛学专著多部。主编的不定期学术刊物《简帛语言文字研究》已出版第1—5辑。

9.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所

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所成立于1995年,主要担负简牍研究及人才培养任务。

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研究方面起步较早,从1963年金少英先生《汉简臆谈》一文发表为开端,该校相关学科教师及研究生所发简牍研究方面的论文已接近百篇。主要集中在汉晋屯戍制度研究、汉代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研究、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战国文字研究等四个方面。西北师范大学在简牍研究专门人才的培养方面走在全国前列。1995年9月,研究所聘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及甘肃省博物馆有关专家组成简牍学研究生导师组,开始招收国内首批攻读简牍学硕士学位的研究生。2005年9月,该所又开始培养简牍学方向博士研究生。该所与甘肃文物考古研究所合办的学术集刊《简牍学研究》已出至第4辑,侧重于刊发甘肃简牍的研究成果,已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

三、台湾地区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

1.“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28年成立于广州,1948年迁至台湾。80年来,经过劳榦、陈槃、邢义田等几代学人的不断努力,该所已在居延汉简研究等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1980年祖国大陆出版了《居延汉简甲乙编》,1998年,借助红外线显示仪等先进技术设备,在核对原简的基础上,对原来的误释和未释的简牍进行整理,并对原有释文作了纠正和补充,出版了《居延汉简补编》,补充了《居延汉简甲乙编》未曾收录的编号简和未有编号的简牍,有力推动了居延汉简研究的进展。90年代以来,祖国大陆新出简牍不断增多,该所研究人员积极参与这些简牍的研究工作,与大陆学界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力推动了新出简牍研究。该所文物图像资料室开发的“简帛金石资料库”可提供简帛金石资料的电子化检索。该资料库收录了先秦至魏晋时期的简牍、帛书、碑刻、官印、镜铭等40余种资料,还收录了相关的书目索引等,总字数达340多万字,内容极为丰富,已向公众全面开放。

2.弱水简牍读书会

1995年由“国立”中兴大学历史系吴昌廉等人发起,参加者来自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台湾中部地区高校的研究人员。该读书会组织周密,先由研究者共同制订年度研读计划,再组成人员定期研读,一般每月举行一次。每次由主读者针对原释文进行仔细解读并提出问题供学者共同思考,然后由参加者对照其他简文和文献资料相互讨论,得出读简心得,以收深层次研究之效。这些研读活动为不少年轻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他们中不少人开始走上简牍学研究道路。

3.四分溪简牍读书会

2005年春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邢义田发起,常设读书地点位于台北南港四分溪旁,故名。读书会每月举行一次,参加者主要为史语所研究人员及台湾大学、台北大学、东吴大学、政治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中山大学硕博士研究生。自成立以来,该会一直专注于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的研读,尽可能参考最新的研究论着,深入讨论律文涉及的历史议题。

4.简帛资料文哲研读会

2003年由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林义正发起。该研读会每年定期举办10次左右。所研读材料以郭店楚简及上博楚简等典籍为主,兼及马王堆帛书、望山楚简、包山楚简等。该研读会认为出土简帛文献对于秦火事件所造成的历史文化断层价值重大,希望借由对这些文献的深层次研究来解决一些学术史上久悬未决的重大问题。

四、日本的中国简牍研究机构及团体

1.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及居延汉简研究班

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于1929年,是日本最著名的汉学研究机构之一,著名简牍学家森鹿三、永田英正、冨谷至、宫宅洁等先后在该所任职。主要从事居延汉简文书、秦汉法制史研究等。

2.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及汉简研究会

关西大学东西学术研究所成立于1951年,是日本汉学研究的又一重镇,著名简牍学家大庭脩曾长期担任该所教授。大庭脩一生致力于西北汉简研究,在册书复原及秦汉法制史研究方面成就卓著。

3.早稻田大学秦简研究会、简帛研究会及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

睡虎地秦简资料公布以后,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教授古贺登很快发起“秦简研究会”。1988—1999年间他们将睡虎地秦简中《为吏之道》、《语书》、《封诊式》、《法律答问》等篇译成日文,并加以注解,集中发表在《史滴》第9—21号,为日本国内的秦汉法制史研究者提供了很大方便。与此同时,这些研究者还根据各自的爱好与特长分别展开专题研究,主要有古贺登对历史分期的新研究、堀毅的法制史研究及工藤元男的古代社会史研究等。

为进一步推动简帛学研究,研究会成员工藤元男又于1997年创立“简帛研究会”,致力于银雀山汉简、张家山汉简、尹湾汉简等新近公布的简牍材料研究。

2000年4月,早稻田大学长江流域文化研究所成立,旨在通过对长江上游巴蜀文化、中游楚文化的研究,以长江流域反照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过程,构筑新的中国古代文明论,出自这一地区的楚、秦、汉简是其研究的主要侧重点。

4.池田知久创办的系列简帛研究会

1995年,日本汉学家池田知久在东京大学发起“马王堆帛书研究会”,出版了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前古佚书《四度》、《论》、《亡论》、《约》等篇译注,《老子》后古佚书《明君》、《九主》等篇译注及周易《二三子问》篇译注等系列成果。1998年,他又在东京大学发起“郭店楚简研究会”,出版了《郭店楚简的思想史研究》1—6号及《郭店楚简儒教研究》(汲古书院2002年)。1999年,他在大东文化大学发起“郭店楚简研究会”,出版了《郭店楚简研究》第1—7号及《楚地出土资料と中国古代文化》(汲古书院2002年)等研究成果。2005年,他又在大东文化大学发起“上博楚简研究班”,出版了《上海博楚简の研究》第1—4辑。

5.战国楚简研究会

1998年由东北大学教授浅野裕一创立,致力于郭店楚简及上博楚简研究,希望借助于新出简帛资料给以往日本国内先秦思想史研究带来新的变化。该研究会十分重视与中国学术界的交流与合作,他们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会议,不少研究成果直接用中文发表,在日本简帛学界尚不多见。

6.爱媛大学“资料学”研究会

2001年由爱媛大学部分教师创立,研究者有藤田胜久、若江贤三、松原弘宣等。该研究会侧重于运用“资料学”的方法对包括中国出土简牍在内的文献资料进行科学研究。主要成果有松原弘宣《资料学の方法を探る(1—9)—情报发信と受容の视点から—》,藤田胜久、松原弘宣编《古代东アジアの情报传达》、《历史と文学の资料を读む》。

7.里耶秦简讲读会及额济纳汉简讲读会

2003年由埼玉大学教授籾山明创立,主要研究成果有《里耶秦简译注》、《里耶秦简研究ノ—ト》,刊发在《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8—9号。2005年《额济纳汉简》出版后,籾山明又发起额济纳汉简讲读会,主要研究成果有《エチナ汉简选释》,刊发在《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0号。

8.中国历史与地理研究会

1985年由中央大学文学部教授池田雄一创办,,研究成果收入池田雄一编《奏谳书——中国古代の裁判记录》(刀水书房2002年),内容主要包括张家山汉简《奏谳书》释注稿、《奏谳书》相关论说等。

9.出土资料与汉字文化研究会

2008年由日本女子大学教授谷中信一创立,主要通过出土资料研究古代中国地域文化,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在《出土文献と秦楚文化》创刊号—第5号。

10.长沙吴简研究会

1999年由立正大学教授窪添庆文创立,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在《嘉禾吏民田家莂研究——长沙吴简研究报告》第1—3集、《长沙吴简研究报告2009年度特刊》等刊物。

11.学习院大学汉简研究会

由学习院大学教授鹤间和幸创立,主要致力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研究,研究成果集中刊发在《学习院史学》第38—40号及《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4—9号。

12.张家山汉简“算数书”研究会

2001年由大阪产业大学教授大川俊隆创立,主要成果为《汉简〈算数书〉——中国最古の数学书》,全书以“算题”为单位,先列“释文”,其下有“训读”、“日本语释”、“中国语释”、“注”等部分,注解十分详细。

13.专修大学《二年律令》研究会

2002年由专修大学教授饭尾秀幸创立,研究成果有《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释注》(1—14),刊发在《专修史学》第35—48号。

14.庆应义塾大学古代中国研究会

由流通经济大学教授原宗子主持,已结束。研究成果《银雀山汉墓〈晏子〉释注(稿)》,刊发在《中国出土资料研究》第12号,全文由“原文”、“(今本、简本)对照表”、“书下”、“现代语释文”等部分组成,对于研究简本《晏子》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5.明治大学秦简研究班

由明治大学松崎つね子敎授主持,已结束。主要研读睡虎地秦简,并对睡虎地、放马滩、九店等地出土简牍中的《日书》进行专门讨论。成果有《睡虎地秦简一字索引·日书甲乙种对照表》(明徳出版社2001年)、《睡虎地秦简》(明徳出版社2002年),对于研究睡虎地秦简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思考题】

1.你认为简牍起源于何时?

2.简牍的名称有哪些?它们与简牍的形制特征、文书功能有何关系?

3.简牍的保护措施有哪些?

4.简牍学是怎样形成的?(www.xing528.com)

5.国内外主要的简牍研究机构有哪些?

延伸阅读

1.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

2.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

3.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4.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

5.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

本章撰稿:1—5、8节 李宝通

     6、7、9节 孙占宇

【注释】

[1]夏桂苏、夏南强:《我国古代书籍的装帧》,《文史知识》1993年第3期。

[2]参见蒋红毅、陈抚生、张玉强《试论殷代简册的使用》(《殷都学刊》1992年第2期)。

[3]《王国维遗书》,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9册《简牍检署考》。

[4]参看张显成《简帛文献学通论》(中华书局,2004年)第9页。

[5]湖北省博物馆编:《随县曾侯乙墓》,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1页《前言》。

[6]1979年,敦煌马圈湾发现1枚芦苇简,残存“文鉴”二字。见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敦煌汉简》(中华书局,1991年)附录第67页。

[7]林梅村:《沙海古卷》,文物出版社,1988年,第12页《导论》。

[8]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

[9]邢义田:《罗马帝国的居延与敦煌》,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编:《简帛研究译丛》第1辑,湖南出版社,1996年,第306页。

[10]戴家璋主编:《中国造纸技术简史》,轻工业出版社,1994年,第44、71页。

[11]周必大:《益公题跋》8《题六一先生九帖》。

[12]胡平生、李天虹:《长江流域出土简牍与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55页。

[13]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157页。

[14]据专家考证,属晋定公十五至二十三年(前497—前489)。

[15]吴忠礼等:《西北五马》,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23页。

[16]董理:《关于武则天金简的几个问题》,载《华夏考古》2001年2期。“国”、“月”、“日”、“臣”原为武周所造字。

[17]《盐铁论》卷10《诏圣》。

[18]台湾简牍学会:《简牍学报》第7期,1980年,第103、99页《简牍形制》。

[19]《文物》2000年第3期。

[20]《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298页。

[21]连云港市博物馆、东海县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中国文物研究所编:《尹湾汉墓简牍》,中华书局,1997年,第14页。

[22]《史记·匈奴列传》。

[23]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265页。

[24]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第1072页,阮校:“尺二寸者,乃传写之误,当作二尺四寸。”据下文八寸“三分居一”,阮校当是。

[25]参看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429~433页。

[26]西北师大历史系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的《简牍学研究》第2辑收入《候粟君所责寇恩事》册36枚彩版,其中35枚正文,1枚为楬,楬首网格,下题“候粟君所责寇恩事”。

[27]李学勤:《谈“张掖都尉棨信”》,《文物》1978年第1期。

[28]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34页。

[29]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9页。

[30]《汉晋遗简识小七种》,《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63。

[31]初师宾:《汉边塞守御器备考略》,甘肃省文物队、甘肃省博物馆编:《汉简研究文集》,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

[32]台湾简牍学会:《简牍学报》第7期,1980年,第157~163页。

[33]李均明、刘军:《简牍文书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78~370页。

[34]李均明:《古代简牍》,文物出版社,2003年,第186页。

[35]均和、刘军:《汉简举书与行塞考》,《简牍学研究》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9页。

[36]《睡虎地秦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0年,释文第148页。

[37]高敏:《秦汉史探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252页。

[38]王子岗:《秦汉简牍与中国文化和哲学》,《简牍学研究》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39]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40]初世宾、张东辉:《汉简“应书”辨疑》,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简牍学研究》第1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88~92页。

[41]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中华书局,1993年,第122页。

[42]本书凡未特别注明者,居延汉简均据谢桂华、李均明、朱国炤《居延汉简释文合校》,文物出版社1987年版之编号,居延新简均据《居延新简——甲渠候官与第四燧》,文物出版社1990年版之编号。

[43]薛英群:《居延汉简通论》,甘肃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428页。

[44]马先醒:《“居延汉简”命名之合理性与精确化》,《简牍学报》1992年3月第14期。

[45]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308~309页。

[46]胡平生、张德芳:《敦煌悬泉汉简释粹》,第133页。

[47]张传玺:《秦汉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77~180页。

[48]《二十四史订补》(第6册),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791页。

[49]台湾简牍学会:《简牍学报》第7期,1980年,第120页。

[50]古书有无书题,尚待探讨。举例来说,《左传》又称《左氏传》、《春秋左传》、《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左氏春秋传》,《战国策》又名《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修书》等,杂然纷陈,令人不知所从。《史记》亦有《太史公书》之异名,司马迁似未对其传世巨著作过书题。

[51]骈宇骞、段书安:《二十世纪出土简帛综述》,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103页。

[52]李宝通:《蜀汉经略楼兰史脉索隐》,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编《简牍学研究》第2辑,甘肃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54~261页。

[53]马先生进而分析,先秦简牍定制有三限:1.时间:简牍沿用千载,难以秦汉“概括而系统之”;2.空间:我国幅员辽阔,山川阻隔,难纳入一简单定律,“先秦列国时代尤然”;3.尺度标准:先秦列国不一。(《简牍学报》7期《简牍形制》)此说合理。今日谓“简牍制度”,似当于秦汉以后究之。

[54]李学勤:《简帛佚籍与学术史》,台北时报文化丛书,1994年,第4页《通论》。

[55]王子今:《陈梦家与简牍学》,《简帛研究汇刊》,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文学院、简牍学文教基金会筹备处发行,2004年,第406页。

[56]李均明:《封检题署考略》,《文物》1990年第10期。

[57]中国科学院考古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55页。

[58]陈庆诚、周光裕:《甘肃疏勒河中下游的植被概况》,科学出版社,1957年,第8页。

[59]同上,第10页。

[60]《古文苑》,嘉庆十四年兰陵孙氏刊本。

[61]向达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中华书局,1946年,第123页。

[62]《太平御览》卷606引《风俗通》佚文。

[63]陈梦家:《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第295页。

[6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60页。

[65]罗振玉、王国维:《流沙坠简》,第212~214页;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甘肃省博物馆编:《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第74页。

[66]王尧、陈践:《吐蕃简牍综录》,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5页。

[67]赵桂芳:《简牍保护概论》,《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年第4期。

[68]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中华书局,1988年,第51页。

[69]《敦煌学与简牍学之分合与分际》,《国际简牍学会会刊》1993年第1期。

[70]沈颂金:《二十世纪简帛学研究》,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1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