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简牍的取材与制作
一、简牍的取材
我国古代的简牍取材,大致遵循“因地制宜”原则,南方多竹,北方多木,如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以竹材居多,而甘肃居延汉简则选取各类树木。但在古代,北方也有不少地区有竹。《诗·卫风·淇奥》“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可为佐证。故今黄河以北出土竹简也不在少数。
西北简牍以松、柳居多,1944年敦煌出土者经鉴定有青杄、毛白杨、水柳、柽柳等。青杄俗名杄儿松,松科云杉属,性强健,耐寒,甘肃中南部分布甚广,武威汉简即多用青杄制成。[57]居延汉简取材则以柽柳居多,有学者指出:“柽柳是本地区最多的树木,过去有大面积的分布,而且能够生长成为小乔木。”[58]并分析:“在沙质荒漠上的植物,仍有因过热而死亡的情况,许多柽柳、芦苇茎的基部烫成黑色而使植株死亡。”[59]出土木简偶见焦黄色,或与此有关。
从居延汉简中的相关记载来看,当地屯府所用简牍,可购买或由专业戍卒就地取材并制作。居延汉简55.5:“出钱六十,买椠二百。”椠,指未经书写的素简。《古文苑》卷5扬雄《答刘歆书》:“常把三寸弱翰……摘次之于椠。”[60]椠也可用作奏牍,前引《论衡·量知》可见。居延新简EPT52:277:“出钱二百买木一,长八尺五寸,大四韦(围),以治罢卒籍。”EPT57:44:“一缪治书绳。”EPT5:38:“出书绳百斤,泉九百四十,始建国天凤一年十一月。”说明木简及编绳均可在当地生产或购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当时有生态保护令,加之屯戍地经长期砍伐,树木已不多,故木简常被反复使用,斯坦因曾于敦煌汉长城烽燧遗址掘得一批木简,“上面有许多刮削的痕迹,可见木简来源的昂贵,于是用了又用”[61]。
二、简牍的刮治与编联
出土的简册,大多上下两端平整有棱角;也有修成梯形或弧形者,可能为减缓端部纰裂。书写面也光滑平整,并似涂有特殊液体,使其受墨均匀,较背面显得光亮有色泽,而削改的字迹则往往晕开。
1.竹简的刮治
竹简制作较木繁。刮削平整后,还要“杀青”(又称“汗青”)。刘向《别录》序录中,于篇目下往往称“杀青书”、“杀青而书”、“杀青简书”,应劭解释说:“刘向《别录》‘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折蠹,凡作简者皆于火上炙干之。陈楚之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越曰杀,亦治也。”[62]由于史书多写于竹简上,故史书又称“青史”、“汗青”。陈梦家指出:“武威出土竹简,书写于竹里的一面,经久未有虫蛀伤,出土后风化劈裂,裂处暴起成丝,此可证书写以前经过杀青的手续。”[63]
2.简牍的编联
《说文》:“编,次简也。”意谓将单简编联成册,今人将一本书的内容章节整合,亦称“编次”。《汉书·张良传》:“出一编书。”师古曰:“编谓联次之也,联简牍以为书,故云一编。”此“一编书”即一册书之义,与下文编绳道数是不同的。(www.xing528.com)
从出土简牍实例看,典籍简制作精致,其他文书则相对粗糙,原因当由典籍时时翻阅,其他文书则使用频率不高。
从出土实物看,竹简多用丝纶编,而木简多用麻绳。汲冢“竹简,素丝编”;南齐襄阳楚墓“竹简书,青丝编”;睡虎地秦简亦用丝纶。而居延木简则皆麻绳。当因南方多竹、丝,北方多木、麻。韦编三绝,传统释为编简皮绳磨断三次,极言孔子读《易》之勤;但出土简册未见实例,且皮绳软硬、粗细均不及丝、麻,故有先生释“纬编”。
编联成册的简牍,基本上是长短一致的。其实汉语“等”字,原意即指简册齐等。曾有人因《战国策》又称“短长”,疑其简长短不一。陈梦家认为:“《战国策》之称‘短长’乃指其为纵横之说,与简之长短无关。”[64]《战国策》突出纵横家之论辩口才,此“短长”犹今日“说长论短”义。
(1)编写次序
简册先编后写,还是先写后编,《后汉书·周磐传》记磐临死,命“编二尺四寸简,写《尧典》一篇”。显然是先编后写。由出土简牍实物考察,简册一般于书写之前编联,凡编绳所过之处均空而不书,乙本34简末于绳下补一“为”字。《永元器物簿》共77简,内含二白简,若先写后编,则难以解释为何入白简。而武威磨咀子出土的《王杖诏令简》册,凡编绳过处均留有半字左右的空白,显然也是先编后写。
也有一些临时性小规模简册,不担心搞乱次序,先写后编:如居延新简《劳边使者过界中费》9枚木简编联成册,而编绳下压文字;天水放马滩秦简甲种《日书》、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亦然。
(2)编联道数
简册编绳,从一道至五道不等。
一道编较少,通常是在单简顶端钻孔,穿绳串连。黄文弼在敦煌所获《急就章》为一道编,在简端钻孔串联;唐代于阗马咱托拉、白拉滑史德所出税簿简,亦单孔穿札。[65]王尧等考察吐蕃简,“右端常有一洞,可以用绳子穿联在一起,即所谓‘韦编’”[66]。或因《急就章》为习字教材,各简文意独立;而税簿据户单行,各简文意亦不连贯:单孔穿札,如今日之匙串,检取更快捷;吐蕃地区牛羊遍野而桑麻稀少,使用“韦编”,取材合理。简牍本由人制,自当便利人用。
二道编,大致将简三等分,于上下各三分之一处编联。
三、四、五道编,简端往往空白,类似后世纸文书的“天头”,但有记章句符号或页码的。也有少数不留天头、地脚,充分利用容字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