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瓦当传统再诠释
经过不断的发展,至明清时期,我国古代建筑中瓦的种类极为多样,瓦型也成熟定制。这一时期瓦的具体形式与类别有:板瓦、筒瓦、鱼鳞瓦、石板瓦;依据材料的不同又有:青瓦、铜瓦、金瓦、铁瓦、明瓦、琉璃瓦等;根据铺设后的形象分,则有合瓦、仰瓦、仰合瓦等区别。此外,还有一些相关名词,如瓦垄、滴水、勾头、花边瓦和瓦当等。
板瓦简单言之,就是看起来比较平整的瓦。准确来说,板瓦是横断面小于半圆的弧形,并且瓦的前端比后端稍稍窄一些的瓦。据考证,西周时期的板瓦长约55厘米,宽近30厘米,而清代时的板瓦长宽只有20厘米左右,尺寸的逐渐减小主要出于实际需要,一是便于施工,二是破裂时易于更换。
筒瓦与板瓦的区别是筒瓦的横断面呈半圆形。在给建筑物的屋顶铺瓦时,将板瓦的凹面向上顺着屋顶的坡面叠放,上一块大约压着下一块的7/10,从下至上摆成一条沟,每一列板瓦摆出的沟与沟并列,沟与沟之间自然也形成一条缝。如果是小式瓦作,则在缝上覆以同样的板瓦如果是大式瓦作,则在缝上覆盖筒瓦。筒瓦是瓦构件形式中等级较高的一种,因其断面呈半圆形,而瓦垄最前端的瓦当呈圆形如桶装,所以得名,筒瓦一般用于等级较高的建筑中,诸如皇家或寺庙建筑等。少数地区的民居中也使用筒瓦。根据现有资料推断,筒瓦的出现晚于板瓦。封建社会等级森严,对瓦的使用也有严格的规定,只有上等官员和高于上等官员建筑的房屋,才能使用筒瓦,当然也可以使用板瓦,而普通居民只能使用板瓦而不允许使用筒瓦。不过,到了封建末期,这种情况有所改变。
鱼鳞瓦就是瓦片形状有若鱼鳞,与普通常见的近似方形或长方形的瓦不同,瓦形线条更为优美。用鱼鳞瓦铺设屋面,一样整齐有序,但显得非常特别。石板瓦本是石片而并非瓦,因为是铺设在屋面上作为瓦件使用,并且作用等同瓦件,所以称为“瓦”。石板瓦的做法是将小块较规整的薄石片有序地排列在屋面上,它是一种民间建筑中使用的瓦作,用石板瓦铺设屋面的建筑称为“石板房”。
在这几种瓦形之中,常用的就是板瓦和筒瓦两种。相当于瓦形,瓦的材料也有多种,并且也有常见与少见之别。青瓦是不上釉的普通的青色的瓦,青瓦的清代官式名称为布瓦,一般也叫片瓦,它是用泥土烧制而成。青瓦可以做成板瓦形式,也可以做成筒瓦形式,它是各种材料的瓦中最普遍的一种。而金瓦、明瓦等则较少见。
金瓦是在铜片上包赤金的瓦片,一般多为鱼鳞状,钉在屋顶望板上,清代常将它用于喇嘛庙建筑。而《旧唐书王晋传》载:“五台山有金阁寺,镂铜为瓦,涂金于上,照耀山谷”。也是将金瓦用于在寺庙上。此外,铜片和铁片瓦也多是用在庙宇上,极少见于普通民居。明瓦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瓦,它是用蛎、蚌之类的壳磨制成的薄片,多镶嵌在窗户和天棚上,通透明亮、利于采光。
从瓦的铺设来说,又可以分为合瓦、仰瓦、仰合瓦等几种。仰瓦就是在铺设建筑屋面的时候,将瓦的凹面向上,或者说,建筑屋面上的凹面向上的瓦,就称为“仰瓦”,仰瓦一般不用筒瓦的形式。合瓦是相对仰瓦而言的,也就是铺设屋面时,凹面朝下的瓦。合瓦盖合在每两列仰瓦之间的缝隙上,以防雨水渗入屋瓦下腐蚀木质的梁架。合瓦可以是板瓦,也可以用筒瓦,但要依据建筑等级而定,普通民宅房屋一般只能用板瓦,而上等官家房屋和皇家宫殿可以用板瓦也可以用筒瓦。仰合瓦也称“仰合瓦盖屋顶”。其形象就是板瓦和筒瓦或者板瓦和板瓦相对铺设,形成相合之势。在实际操作时,是先将仰瓦凹面朝上一列一列铺在苫背或椽子上,然后再一列一列的仰瓦和仰瓦之间覆以盖瓦(即合瓦),仰瓦和合瓦合称“仰合瓦”。
瓦当虽然是瓦家族中重要的一员,但它的作用与铺设在屋面的瓦有些区别。准确地说,它不是铺瓦,而只是屋面铺瓦前部檐端的一块护头瓦,并且是用在筒瓦的下端。在屋面上覆盖瓦缝的筒瓦,其最下面的一块有半圆形或圆形的端头装饰,这块瓦就是“瓦当”,也称为“瓦粴”“勾头”。瓦当最早见于西周晚期,其后经过不断发展与变化,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形象。在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发现有半圆形带花纹的瓦当,其中的花纹有动物纹也有植物纹。
秦汉时期瓦当已经比较常见了,瓦当形状多为圆形,瓦当上面的纹样更为丰富,不但有龙、鱼、鹿等动物和花草等植物纹,还有如意纹和“万寿无疆”“延年益寿”等文字纹。南北朝时期的瓦当,除了文字纹外,还有一类极为常见的就是莲花纹,因为南北朝时期佛教极为盛行,而莲花与佛教密切相关。唐代时的瓦当花纹也以莲花为主,比南北朝的莲花更为华丽。(www.xing528.com)
唐代之后,文字纹瓦当渐少,龙、凤、花草逐渐增多。明清时期,花纹最为丰富多彩。此外,在建筑物屋顶仰瓦形成的瓦沟的最下面,也有一块特制的瓦,叫做“滴水”。目前,可知的最早的滴水形象见于唐代的绘画和石刻。宋、辽时期滴水多用重唇板瓦,明清时期渐渐演变发展成为如意形滴水。如意形滴水,外形曲折柔美,并且是如意头向下,雨天时的雨水就顺着如意的尖部滴到地面。这种如意形的滴水主要运用于大式瓦作的建筑物中。
“大式瓦作”是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多用于宫殿、庙宇等建筑。大式瓦作的特点就是用筒瓦骑缝,屋脊上有特制的脊瓦,同时脊上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大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除了可以使用青瓦之外,还能使用琉璃瓦。
小式瓦作的建筑物中,滴水大多为略有卷边的花边瓦。不论滴水的整体造型是如意形还是花边形,其表面的纹样在明清时都是非常丰富的。
“小式瓦作”也是房屋瓦作的形制之一,是与大式瓦作相对而言的,小式瓦作主要在不重要的、一般的建筑物中使用。小式瓦作的特点是多用板瓦(小青瓦)骑缝,作为合瓦使用,也有极少数使用筒瓦作为合瓦的,屋脊上没有吻兽等装饰构件。小式瓦作从材料上来说,只能使用青瓦,也就是“黑活”。
瓦垄也是屋面瓦作中的一个名词,但它不是瓦,而是“沟垄”。屋面上仰置的瓦,瓦的瓦面是向上的,从屋脊至屋檐铺设完之后,这个凹面就形成了一道凹槽,在其两侧又有凸面向上的合瓦相夹,使仰瓦自然在屋面上形成一条沟垄,这就是“瓦垄”。
筒瓦屋面的铺设,不但显示出建筑的高等级,同时也比一般的板瓦外观更漂亮,更富有装饰性。带筒瓦的屋面多是用于殿阁、厅堂或亭榭类建筑,这也是它的高等级的体现。筒瓦的搭接不像板瓦那样是露六压四式相互叠压,而是靠类似子母榫的瓦唇的相互搭接。如果瓦唇处理不当,筒瓦的搭接处就会出现漏水的情况,最初的时候也确实出现了这种情况,后来经过不断的完善,瓦唇形式渐趋于合理化,解决了漏水问题。筒瓦屋面构件相对丰富一些,因为它还涉及瓦当和滴水的使用。尤其是瓦当,是使用筒瓦的屋面独有的构件。
瓦当和滴水的演变,也同样能体现出瓦身防水工程的进步。根据考古发掘,秦代以前没有圆形瓦当而只有半圆瓦当,秦汉时期圆形瓦当仍然较为少见,东汉以后才逐渐全部改用圆形瓦当。
这种演变除了圆形在外观上美于半圆之外,更主要的是圆形瓦当比半圆形瓦当更利于排水,因为它的束水性好,雨水不易出现逆流。滴水也同样起着束水作用,可以更好地排除屋面的雨水,它的形式发展也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