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建筑的材料语言上来说,巢居和穴居分别使用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最为常见的两种材料语言,即木和土。它们在中国几千年的建筑中,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典建筑最为重要、使用最久的一种材料语言。
在原始社会的建筑发展中,土、木材料语言之后,还出现了一种土坯材料语言,土坯砖是经过压制、切割的土材料,并不是经过烧制的砖。因此,它与后世出现的砖材料相比,坚固度还差很远,但是比照当时的一般土墙来说,已结实很多,在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史上是一大进步。同时,这也使得中国古建筑的材料语言变得更为丰富。
不同于土坯砖的真正的砖,出现时间大约在春秋时期,目前,已有考古发掘出土的春秋时期的砖实物。不过,这还只是一种能用来铺地或包裹墙根的薄砖。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一种大型的空心砖,主要用来铺砌台阶和建造墓室,东汉时才出现了用于承重的条砖,也就是在建筑中,砖至东汉时才作为承重材料,这一时期还出现了砖拱券结构的墓室。
目前,汉代的砖中最受关注的、最为闻名的是画像砖。画像砖,简而言之,就是在砖的表面刻画有图案或图像,这种带有图像的砖让原本质朴的砖材料语言凭添了一种风姿与情韵,带有了一种文化与艺术的美,同时也丰富了其后砖材料语言的本身发展与形式变化,也启发了其他建筑材料语言的形式发展与变化。或者说,各种建筑材料语言在其发展过程中,本就是相互影响与促进,甚至是相互融合变化的,这才是建筑材料语言发展的真正途径。如此,再借着生产技术的发展,材料语言的发展进步就实现了。
瓦对于建筑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材料语言。瓦的出现比砖要早约四、五百年,比如,《博物志》中就有关于瓦的起源的传说记载:“桀汉,作瓦”。《本草纲目》集解也有:“李时珍曰:夏桀始以泥坯烧作瓦”之说。瓦最初是用陶土烧制而成,称为“陶瓦”[1]。并且它的作用也主要是防雨水,而不注重它的装饰性,不及后世强调其功能性与装饰性兼备。
目前发掘最早的陶瓦实物,出现于西周时期的宫殿遗址。不过,西周早期的瓦没有筒、板瓦之别,只是一种简单的弧形瓦。西周中期后,出现了筒瓦、板瓦,还出现了瓦当。瓦材料语言逐渐丰富多彩。(www.xing528.com)
西周之后,瓦的发展不仅仅在形状上有变化,而且还分出了特定的使用位置,有用于屋面的、屋檐的、还有用于屋脊的。瓦的自身材料种类也逐渐增多,除陶瓦外,又发展出石板瓦、铁瓦、铜瓦、明瓦、银瓦、琉璃瓦,甚至还有木瓦。宋代官方编著的《营造法式》一书中,所记载的瓦的种类已多达一百多种。
瓦的造型与材料的发展与丰富,让瓦的功能性更为健全,在建筑上使用更为方便、契合。同时,不同造型、不同材料、不同色彩的瓦,使用于建筑上,自然地丰富和美化了建筑的整体形象,这就是瓦在建筑中起到的装饰性作用的一面。那么,后世所谓同时注重瓦的功能性与装饰性,其实是既有人为的、主观的因素,又有瓦材料语言发展、丰富后的必然现象。
在瓦材料语言中,突出者有两位,一是瓦当,一是琉璃瓦。瓦当是瓦材料中的一种,也是瓦家族中比较特殊的一类,确切地说,瓦当并不是用来铺设屋面的瓦,而是用于屋面最下部边缘处的瓦头,因为其正面正对着建筑前方,是向建筑接近的人们视线易于直视的地方,所以其表面大多绘有花纹,花纹的内容丰富多彩,并且各朝代有各朝代的特色,又随着不断地发展而越发多样,瓦当只用在有筒瓦覆盖的屋面中,形状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
瓦当是处在屋檐处的瓦,确切地说,它是屋面铺瓦顶端的第一瓦,是套在筒瓦上的瓦头。瓦当本身也是筒瓦,只是头端有盖子。瓦当的端头形状大部分为圆形或半圆形,也有少部分呈大半圆形或新月形。瓦当既要普通的筒瓦瓦当,也有琉璃瓦当和金属材料制作的瓦当。琉璃瓦当一般只能用于皇家建筑中。
瓦当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屋檐,同时也对屋檐具有美化作用,是一种独特的建筑艺术品,是一种经过艺术化的建筑构件语言,因为瓦当的表面饰有各种美妙的纹样和图案,花草、树木、动物、人物、龙,还有文字,有着极好的艺术性与装饰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